第五章 雷达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雷达气象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U IS T
弯曲的,导致雷达探测的极限距离减小。
dn > 0,知n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根据折射定律,射线是向上 dh
20
dh
13
′ < Rm ⇒ Rm
10
射线的绝对曲率小于0的折射
超折射
dn 射线的绝对曲率: K = − dh 1 地球表面的绝对曲率: Rm
l此时,射线弯向地面,经反射后又继续向前传播,反复或多次 重复,使射线在地球表面和某一层大气之间辗转地向前传播,类 似于微波在波导管中的传播,所以又称大气波导传播。
n
N U IS T
20
13
10
超折射回波的分类
N U IS T 20
超折射回波
13
10
N U IS T 20
超折射回波
13
10
N U IS T 20
超折射回波
13
10
超折射回波
l
区分超折射回波、普通地物回波、降水回波
n
n
n
抬高仰角,使电磁波穿过波导层。
N U IS T
地物回波是静止不动的,气象回波都是运动的,所以 可以参看速度图;
折射现象的物理原因:
N U IS T
20
13
l 光波或者电磁波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均匀 而引起的。
10
折射现象
注:
N U IS T
பைடு நூலகம்
本章的研究主要考虑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路 径问题,不考虑衰减作用,所以只采用普通折射指 数n。
20
折射指数最普遍形式是复数形式: m = n–i k
13
10
普通折射 指数
N U IS T
20
13
10
零折射
dn K =− =0 dh
Rm = Rm
'
即大气的折射指数随高度没有任何变化,无大气或大气是 均质的,通常在实际大气中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N U IS T
20
13
10
射线的绝对曲率等于0的折射。
负折射
dn K =− <0 dh
Rm R 'm = 1 + R dn
m
N U IS T
20
13
10
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l
N U IS T
l
由于大气折射的影响,雷达波在传播路径上会发生弯 曲(多数向下弯曲),可以使得高度h的目标物的最大 探测距离增大,但同时也不利于实际工作中的计算和 分析。为此,可以把雷达波的传播路径画成直线,然 后对地球半径进行订正。 设想地球半径变化到某数值R’m,使得R’m为半径的球面 上沿直线传播的电磁波的最大探测距离和真实地球表 面上沿折射曲线传播的电磁波的最大探测距离相同, 称这时假想的地球半径R’m为等效地球半径。
6
n逆温 n上干下湿
N U IS T
l 易形成超折射的气象条件:
20
13
10
形成超折射的气象条件
超折射
辐射超折射:发生大陆上晴朗的夜晚,由于地 面辐射使近地层迅速降温而形成辐射逆温。特 别当地面潮湿时,逆温使水汽不能向上输送。 n 平流超折射:干暖的空气移到较冷的水面时。 n 雷暴超折射:超折射发生在消散期,强大的下 沉气流造成逆温,逆温又抑制了水汽的向上输 送,形成超折射。
• 折射使探测距离增加
可以计算,对于高度同样为H的目标物,有大气折射时的最大探 测距离相对于无大气时增大了16%。
N U IS T
R = 4.15 H
20
R 2 + Rm 2 = ( Rm + H ) 2
13
10
大气折射对雷达探测的影响
测高公式
N U IS T
或
R2 H = h + R sin δ + 2 Rm
R2 H = h + R sin δ + 2 Rm '
20
( H + Rm ) 2 = ( R cos δ ) 2 + ( Rm + h + R sin δ ) 2
13
10
地球球面和大气折射对探测距离的影响
大气折射对雷达探测的影响
地球球面和大气折射对探测目标物的影响
l l l
N U IS T
探测距离较远时,雷达波束偏离地面,一些低目标物观 测不到; 当目标物移向雷达站,波束探测高度不断降低,出现回 波新生的虚假现象; 当目标物远离雷达站,波束探测高度不断增加,出现回 波减弱、消散的虚假现象。
10
单位弧长倾角 的变化
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射线曲率与折射指数垂直分布之间的关系
假设:大气由很多个厚度为dh的薄层构成。
di K = ds
dh dh ds = ≈ cos ( i + di ) cos i
sin i n + dn −sin idn = ⇒di = sin ( i + di) n ncosi
l
可见,以一定仰角发射的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一般 是略微向地球表面弯曲的。
N U IS T
dN dn < 0 or <0 dh dh
20
13
10
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射线曲率K
l
描述射线弯曲程度的物理量。
n
n
曲率半径:通过某点的曲率圆的半径。
N U IS T
1 Rn = K
20
13
dα 曲线的曲率: K = ds
20
13
10
等效地球半径R’m
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等效地球半径R’m
l
真实射线曲率和真实地球曲率之差=直线传播的射 线和等效地球曲率之差
N U IS T
20
13
10
l
在保持射线和地面间相对曲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 整地球曲率,使射线沿直线传播时对应的地球半径。
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dn <0 dh
超短波在大气中的折射
Ø折射现象 Ø折射指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Ø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Ø大气折射指数随高度变化的五种形式 Ø大气折射对雷达探测距离的影响
N U IS T
20
13
10
折射现象
折射现象:水杯中的筷子;海市蜃楼
l 光波或电磁波在大气中曲线传播的现象。
N U IS T
20
13
10
折射现象
13
讨论:
dh
10
Rm 1 1 K− = 0− ⇒ R 'm = Rm R 'm 1 + Rm dn
折射指数随高度变化的几种形式
N U IS T
五种折射的射线传播路径
20
13
10
标准大气折射
从表中可知:
′ = 等效地球半径 R m
N U IS T
dN dn = −4 × 10−2 m −1 ⇒ = −4 × 10−8 m −1 dh dh dn K =− = 4 × 10−8 m −1 > 0 向下传播 dh 1 1 地球曲率 K 0 = = ≈ 15.7 × 10−8 m −1 Rm 6371km
6
20
13
l 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超短波在大气中传播时, 其折射指数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10
折射指数N单位
大气折射指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l
N值随 P,e 的增大而增大,随T的减小而增大
N U IS T
20
13
10
大气折射指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实际大气中折射指数的分布 l 在实际大气中,一般 P、T、e 都随高度的增 大而减小,但P、e下降速度较快。所以N的垂 直变化中P、e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N随高度 升高而减小。即:
sin i dn dn ⇒K =− ⋅ ≈− n dh dh
N U IS T
20
13
10
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dn <0 dh dn >0 dh dn =0 dh
K<0 曲线向上弯曲,反常大气 K=0 直线传播,均质大气
N U IS T
20
13
K>0 曲线向下弯曲,一般大气
10
讨论:
射线曲率、等效地球半径
20
与晴空日常地物回波分布对照,区分超折射时的地物 回波;
13
10
l
光的折射超过临界折射时,会发生全反射,超折 射也是一种反射现象,增加了地物回波范围。
大气折射对雷达探测的影响
地球球面和大气折射对探测距离的影响
• 0゜仰角无折射时距离高度关系
R = 2RmH
• 标准大气折射
R = 3.57 H
R = 2Rm ' H
N U IS T
dn < −15.7 ×10−8 m −1 dh
20
13
⇒
10
射线的绝对曲率大于地球表面的绝对曲率时产 生的折射
dn 1 − > dh Rm
超折射
A Be 对 N = ( n − 1) × 10 = ⋅ P + 求导 得: T T dn A dp AB de A Be dT 6 ×10 = ⋅ + 2 ⋅ − 2 ⋅ ( P + 2 ) ⋅ dh T dh T dh T T dh
20
13
10
大气折射对雷达探测距离的影响
l
球形地面造成回波的分布变形
N U IS T
20
13
10
地球球面和大气折射对探测目标物的影响
取决于电磁波在介 质中的衰减情况
折射指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大气折射指数的实际应用单位,简称折射指数N单位。
n利用探空仪实测P、T、e,即可得N值; n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微波折射计直接测得折射指数N值;也
可以事先制作好图表进行查算。
N U IS T
A Be N = ( n − 1) ×10 = ⋅ P + T T
dn <0 dh dn <0 dh
N U IS T
dn >0 R 'm < Rm dh
dn 小 0<1 + Rm dn <1 R 'm > Rm dh dh dn 较大 1 + Rm dn =0 R 'm = ∞ dh dh dn 大 1 + Rm dn <0 dh dh R 'm < 0
20
dn =0 R 'm =Rm 射线直线传播 dh
Rm 4 ≈ R m = 8500 km dn 3 1 + Rm dh
20
13
10
临界折射
当射线与地球表面的相对曲率等于0(即射线的绝对 曲率与地球表面的绝对曲率相同)时发生的折射。 即射线沿地球表面平行传播。
1 dn 1 K− =− − =0 Rm dh Rm
dn 1 1 −8 −1 15.7 10 =− =− = − × m 6371 × 103 dh 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