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
《个人随笔》天高云淡2009-06-12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后随想
曾奇峰主讲的精神分析中级班昨天下午就结束了,但是我现在也还沉浸在一种离情别绪之中,以至于十分想写点东西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在分离的时候,小组里一些女性成员潸然泪下。我对于分离倒确实没有太大的感受,在我记忆中,离别(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都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一种新生的感觉,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同组的老大妈说,那是因为阅历太少,或许如此?未必尽然!
我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轻松面对离别,但是很久以后,还会常常想起那些与我离别了的人。
精神分析:越学越快乐
“搞心理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这是很多人调侃心理咨询师说辞,实际上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与很多同行一样,做心理咨询,我也是半路出家,在“出家”之前,我也深感一些搞心理咨询的人奇奇怪怪的,说话都是非常人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后来我被学校调到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我还一度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学心理咨询学的太深以至于自己也变成不正常的人。那时我非常好奇,是这些人学了心理学才变成不正常的呢,还是本来这些人就是不正常的呢。在这次精神分析中级班上,曾老师在和一个同学做演示的时候,我又产生了类似的问题——某些人是因为本来就疯了然后才学的精神分析呢,还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后才变疯的呢。
我想,肯定有不少同学与我有同样的困惑,而且有很多同学甚至认为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之后才变疯的,所以他们一再表白不愿意深入学习精神分析。应该说,在课程结束之前,对于“疯”和“学习精分”之间的关系我已经有了初步答案,没想到曾老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使我更加清晰明白起来。曾老师说,学习精神分析之后,应该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愉快,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了精分之后应该能够让别人快乐。而学习精神分析走火入魔的表现则是,自己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痛苦,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对于曾老师的说法,应该更深一步,那些学习精分走火入魔的人,其实也不是精神分析的问题,而是其本人已经具备了“魔”的潜质,精神分析只是他的一个导火索而已。这就使我想起,曾老师在课上讲的一个例子,他的一个女研究生学习精神分析后,动不动就会把自己的丈夫分析一下,搞的丈夫对精神分析怒火中烧。我当时叹了一口气,叹气的原因有一丝是替这个丈夫难过,但更多的是为精神分析抱不平。如果说精神分析是一把利剑的话,我想,这把利剑是成为和平的维护者,还是成为战乱的制造者,不在于剑本身,而在于拿剑的人。
这也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美女们,比如妲己、比如褒姒、比如杨贵妃、比如赵飞燕,这些美女被后来的所谓仁人君子骂为红颜祸水,甚至有的人(明太祖?)说,如果我不是女人生,就要把天下的女人都杀净。我真的为这些女人感到无比的冤屈,试想一下,如果娶这些女人的人不是昏君,她们还会造成如此的祸害吗?譬如,杨贵妃嫁给了康熙帝,赵飞燕嫁给了唐太宗,又会如何呢?我们中国人,总会找一些人为尊者垫背,这些女人就是垫背垫了几千年的人。希望精神分析不会成为垫背的。
我接触精神分析时间也极短,虽然和其他人一样,很久以前就知道了弗洛伊德,知道了他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理论,但是很肤浅、很表面化,当然现在也还很肤浅、很表面话。今年元月份,我参加了曾老师主讲的精神分析初级班,不记得当时具体的感受了,现在回想就是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再一个感觉就是自我价值感明显提高,如果用金钱衡量的话,初级班之前我感觉自己值50元,此后感觉能值150
元。还有,参加完精神分析的初级班,虽然我也没记住太多的理论,如果考试的话可能都考不及格,但是,很多精神分析的东西真的渗透到了我的骨子里。这次参加中级班,我倒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是上课前的确有一种期盼。上课的过程中,包括小组活动中,我总的感觉,我已经基本做到了体验多、逻辑少。通过这一次学习,我真的体验到而非认识到精神分析直指人性的东西,或许精神分析应该称为人性分析更合理。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确实像一把刀,一层层剥掉包裹在人性之外的衣服,让本真的人性展示出来。面对本真的人性,会有些让我们惶恐,因为我们看惯了穿着服装的人性,一旦看到真实的它肯定有些不习惯,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了,本真的人性确实更美。我为能看到一些本真的人性而感到快乐,而这个快乐是精神分析带给我的,所以我说,精神分析越学愉快乐。
做一个用鼻子进行心理咨询的咨询师
曾老师讲课过程中,常常说的话就是“我一闻就闻出了味道”(还有一句话就是“诸如此类的”)。曾老师也曾问我,是否闻出了精神分析的味道,我当时想了想,感觉自己还没有闻出味道,并如实回答。答毕我着实焦虑了一阵子,可能是因为我当惯了好学生,在我的思维中,好学生就是要使自己的答案让老师满意吧。现在想想,这七天的学习中,我实际上是用鼻子闻的,纵便是没有闻出来精神分析的味道,我至少还是学会了用鼻子去学习精神分析。一旦用鼻子去学习,感觉顿时不一样了。由此,我觉得,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应该用鼻子去做心理咨询。
所谓用鼻子做心理咨询,其实就是用心去感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且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分析和厘清,有的时候感觉真的比逻辑思维好用的多。在我的咨询案例中就有过这样一个例子,遗憾的是,这是一个反例。曾经有一个家庭来我这里咨询,主要问题是上初中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这个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非常刻苦,甚至常常熬夜,但就是不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对于这样的情况,按照家庭治疗的理论,我觉得这肯定是孩子在家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是一种潜意思的对抗父母的方式。但是在咨询过程中,发现父母都挺和善,对孩子也很民主,我很快排除了父母的问题,甚至都觉得没必要让父母参加了。于是主要针对这个孩子进行咨询,给人的感觉是,孩子很努力、很上进,在不断尝试各种学习方法,希望自己学习成绩提高,就是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以便集中精力。孩子说话一直冠冕,回答我的问题就像在做政治作业,比如我问他,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诸如此类,给人以虚的感觉。我也意识到了他这种“虚”背后肯定有问题,只是没有深入,更没有用心体验,而是不断发动自己的大脑,套用各种理论,想找到原因,最后,并没有找到原因,这个案例也就不了了之。现在回想起来,重新体会一下当时的感受,其实整个家庭给我的感觉其实都是客套的感觉,给我一种就像政治对话一样,话语都很正确,就是缺乏感情。如果当时我能认真体会这样的感受,并且深入下去,可能会找到真正的原因。
这让我感到,做心理咨询可能真不应该用大脑去做,而是应该用鼻子或者用身体去做,深入其中,去感受,去体验,也就是去看清楚反移情是什么,这对做咨询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而很多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恰恰相反,在听完一段叙述之后,总是想搜刮尽所有的学习了的知识,看看来访者的情况是符合哪一理论的,是哪一类的问题等等,这样做或许是与真正的心理咨询背道而驰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没学心理咨询的人一样可以起到心理咨询师的作用。由此我也深深的感到,做心理咨询真的应该是女人去做,我这样的男人用大脑工作惯了的,真的难以撇开大脑,全身心感受,我真的应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惆怅。
“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想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或者俗话,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为悦己者容不牵扯太大的事情,顶多是穿衣打扮的问题,而士为知己者死则大不同,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动力都来源于这句话。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所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