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推动民族经济繁荣等。
民族教育是传递一代人文化和知识给另一
代人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让后代了解和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和民族特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同时,民族教育也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有民族文化自觉的人才,从而推动民族经济繁荣和国家整体发展。
总之,民族教育是保护
和传承民族文化、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民族和
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一)
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一)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1. 介绍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基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教育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
2. 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只有有着高素质的人才,中华民族才能在各个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他们将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 2.1 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人才,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 2.2 发展国家的科技实力教育中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将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推动中华民族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 2.3 培养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懂得珍惜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人才,他们将在文化创作、传媒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 均衡推进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均衡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 3.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改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 3.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 3.3 推动多元化发展在教育发展中,要推动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
4. 结论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民族教育扮演着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本文将探讨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民族教育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语言和传统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形式。
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和传承特定民族文化的途径。
通过民族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民族文化也是民族教育的核心。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才能实现对民族教育的有效推进和发展。
其次,民族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
民族教育通过教育机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途径,为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种方式,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珍惜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此外,民族教育还提供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和机会。
比如,在一些学校里,学生可以参加民族传统艺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学习和练习传统技艺,了解和欣赏自己民族的艺术和文化。
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入体验和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
然而,要想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光有民族教育还不够。
除了教育机构的努力,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济资助和教育资源,以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其次,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比如,举办民族文化节、艺术展览等,组织民族艺术团体进行巡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
此外,家庭和个人也可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传授家族传统、参与民族艺术等方式,将民族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四)及答案综合测试四一、填充题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和()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的、()的经济增长方式。
6.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和作用。
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和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8.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9.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科学、()、哲学、()、风俗、节日等。
1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1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和(),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和()的长期稳定。
1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规律、()规律和()规律。
1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和()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1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和()。
名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题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1)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的民族观.中国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理论,从而把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弄懂它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而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了解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思路,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3)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民族研究的各门具体学科一般都只是从某个侧面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的研究,所揭示的只是民族发展的某些个别方面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不然,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进行概括,所揭示的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答: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工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是由民族迁徒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段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试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答: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族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纪社会发展程度高度、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课题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各个民族的公民不得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实行特殊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合理内涵.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从权利的主体而言,集体权利是民族共同体集体享有的民族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大到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权利往往要通过公民个人的权利表现出来的.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答: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答:(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方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想结合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护士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答: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如下:(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几笔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有时代感.(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民族教育实施方案
民族教育实施方案民族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更好地实施民族教育,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大对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加大对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语言课程,培养民族语言教师,编写和出版民族语言教材,举办民族语言培训班等,以确保民族语言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民族历史和文化教育。
民族历史和文化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将加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推动编写和出版优质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教材,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和展览,开展民族历史和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三、推动多元文化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们将推动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民族风情馆、民俗博物馆等,举办多元文化艺术节、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包容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教育实施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们将加强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推动编写和出版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教材,举办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五、加强政策支持。
实施民族教育需要政策的支持。
我们将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民族教育的顺利实施。
在实施民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实施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辨析题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辨析题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民族教育,就其范围来说,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成员所实施的教育。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
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
民族经济的先进或落后决定了民族教育的先进或落后。
但是,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经济发展。
忽视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因此,民族经济要发展,教育要领先,要增加教育投入。
如何理解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如何理解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这句话是正确的。
1.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通过教育向人们传授科学文化及生产知识,培养具有各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劳动者,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通过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适应现代化生产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方法,在科学研究上有新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与变革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育发展是国家发达之本,未来世界,谁掌握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4.通过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的教育,使一个国家的公民不仅具备智慧素质,而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与社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育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教育是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基石。
民族基础教育在民族教育全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民族基础教育在民族教育全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改革和发展民族基础教育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其中,女子基础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如阿尔及利亚一位叫巴迪斯的改革家的著名论断:“培养一个男孩只是培养一个人,而培养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
”①可见,女子基础教育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努力,使我省女子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少数民族女子基础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而其中回族女子基础教育的问题具有显著性、特殊性,许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
据统计,1998年青海省普通中小学少数民族女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年级辍学率达16.9%,从初三年级到高一年级辍学率达65%②,在流失女学生中回族女童占很高的比例,1997年西宁市城东区回族中学初中入学率为46.6%,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流失率达33.4%,而初中三年级到高一年级流失率达60%以上,其中回族女学生流失人数高于男生。
从全省不同民族来看,回族女童流失人数高于蒙古族、土族、藏族。
调查发现回族妇女文盲率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回族妇女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同龄人口的75.54%③。
虽然近几年文盲、半文盲人口数有所下降,但在全省少数民族中文盲率仍处于最高的行列。
加强回族女子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回族女童普遍教育,同时不能忽视回族职业预备教育和扫盲教育,而加强回族女童教育就要探讨产生女童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各项教育工作,提高回族的整体民族素质,适应西部大开发的要求。
一、回族女子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青海省回族女子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身身的原因,又有教育外部的原因。
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是回族地区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回族女子基础教育落后的内因首先,学校办学方向的错位。
普通中小学的功能主要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青少年初步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收稿日期:2001-03-14作者简介:王印堂(1968-),男,青海乐都人,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讲师。
民族政策填空题
一、填空题:1、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 )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 ),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2、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4、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5、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6、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7、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8、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10、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民族理论论述题
论述题例题标准答案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第二,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第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四,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案: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
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四个特征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
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
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如历史上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类型。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情况。
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而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分析
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分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旨在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在过去,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少数民族儿童面临着上学难的问题。
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教育政策,如“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确保了少数民族儿童能够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
此外,国家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力兴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国家实行了双语教育政策。
双语教育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能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教育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为了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例如,在招生政策方面,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当的加分照顾,增加了他们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此外,还开展了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等,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并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建设了远程教育平台,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教育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藏区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藏区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纲要》所提出教育的重要性,也完全适用于西藏和四省藏区的民族教育事业。
这是因为,一方面,西藏和四省藏区的民族教育事业是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全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本区域能否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而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安宁的根本大计,影响到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民族教育对于西藏和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战略意义藏区民族教育担负着为本区域和国家培养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对于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宁,推进藏区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西藏和四省藏区需要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和大量各类专业人才,但由于藏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内地的汉族干部和专业人才很难长期适应。
要培养进得去、用得上和留得住的人才,还必须依靠民族教育对西藏和四省藏区以藏族为主的广大各族青少年的精心培养。
民族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西藏和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例如基础教育的“普六”、“普九”到“普十二”;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是藏区民族教育和藏区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没有藏区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没有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既包含经济的腾飞,也包含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还包含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妥善保护与传承。
其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依赖区内各族干部、群众和各类人才的共同努力。
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1. 介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国家栋梁•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度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伟大抱负与家国情怀,使他们成为挑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 传承中华文化•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通过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增强对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复兴的强大力量。
•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培养创新创造人才•教育是培养创新创造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教育可以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创业家和领军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拥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具备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5. 推动社会进步•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提高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育能够提供机会平等,打破贫困和地域的限制,促进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6. 结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国家栋梁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通过加强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7. 加强教育改革为了使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创新。
•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待遇,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新能力。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
一、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1、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 1)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
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 化。 2)民族文化无论是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观念,还是表层次 的具体形式,都是植根于民族生态环境 中的,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一定 程度上反映着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3)民族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传递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 同的文化类型和模式,这对民族教育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 4)一定的民族文化结构标志着一定民族的文化素质。
2)民族教育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 要求和必然结果。
2、民族教育法制对民族教育的作用
1)民族教育法制是坚持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 性质和方向的法律保证,是为社会主义的继 往开来和繁荣发展培养人才的制度保证。
2)民族教育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 、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是民族教育 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条件。
第十二章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
迫切性;了解目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和 改革的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1.民族教育对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实施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章节内容
第一节 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
1、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 1)在少数民族地方建立起了较完整的民族教
育体系;
2)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得到发展壮大; 3)社会主义的民族教育同社会主义的政治、
经济发展相适应。
2、民族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民族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民族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很差; 3)忽视民族教育的特点,民族教育脱离民族
谈谈对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谈谈对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就像那坚实的地基对于高楼大厦一般重要。
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明白教育的意义,老祖宗们讲究尊师重道,为啥呢?因为教育能开启智慧的大门,就如同钥匙开锁一样。
咱看看历史啊。
以前那些伟大的朝代,哪一个不是有着繁荣的教育?像唐朝,文化教育那叫一个兴盛。
诗人辈出,文化在全世界传播。
为啥唐朝能这样?就是教育搞得好,培养出了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这些人能写诗、能治国、能搞发明创造。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教育就是那肥沃的土壤,不断地滋养着这棵大树,让它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可不止是传承文化这么简单。
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得像火箭一样快。
咱要是没有教育,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
你想啊,那些高科技的东西,像航天技术、5G通信、人工智能啥的,哪一个离得开有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可都是教育培养出来的。
教育就像是一个魔法工厂,把一个个懵懂的孩子,变成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的精英。
从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教育也无处不在。
比如说医生,那可是经过多年教育和培训才能治病救人。
要是没有教育,谁来保障咱们的健康?再看看那些工程师,他们设计的桥梁、建筑,让咱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现代化。
没有教育,哪来这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教育就像那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背后不辞辛劳地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而且教育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呢。
一个山里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就有可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就像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神奇。
教育给予人们平等竞争的机会,不论你出身富贵还是贫穷,只要你努力学习,就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是多么公平又美好的事情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教育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
它像那奔腾不息的河流,滋润着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它能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有竞争力。
别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教育,咱们要是落后了,那怎么行?咱们得把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重视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