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展民族教育,全面促进民族团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努力发展民族教育,全面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新闻
哈密市高级中学是一所民汉合校的高级中学,创建于1960年的自治区级重点中学。学校现有46个高中班,在校学生2394人,少数民族学生占67.5%,教职工198人,少数民族占53.1%。学校现有教职工169人,少数民族占57.9%。二十四年来,在原柳州地委、行署及来宾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校级领导班子带领各族师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了既有时代特征,又充满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学校,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先进的现代化优质高中。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88年)、“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1992年)、“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单位”(1994年)、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学校”、“自治区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自治区综合治理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年学校通过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一级甲等学校验收,并跨入了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2003年,学校被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民族教育示范校”。
一、学校拥有一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7位校级领导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结构合理,少数民族占6人。名誉校长邓胜利,特级教师,西部教育顾问,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来宾市人大代表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副校长黄祖应(壮族),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广西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学校现有教职工152人,其中特级教师14人,高级教师57人,一级教师35人,中、高级职称占76.9%;国家级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3人,B类人才11人,原柳州地区首批“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研究生12人。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都曾长期在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了解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深厚的感情。
二、坚定正确的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
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少数民族教育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地区的示范学校,我校依照《教育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办学,依法治校,以德施教,办出了民族特色。办学伊始学校就树立了以民族教育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回得来。”一是坚持民族招生政策,每年定向招收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学生100名,招生指标分到县,对空白乡、贫困乡、受援乡考生适当降分照顾,特别是对那些世世代代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少数民族乡邑村寨的学生,学校更是重点关照、重点扶助、重点培养,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2001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走进大瑶山》突出报道瑶族学生莫龙慧初中失学困境后,我校将她破格录入民族班,并免除一切费用。二是坚持民族团结政策,优化育人环境,让少数民族学生“留得住”。学校以各种形式关爱贫困学生,鼓励学生自强、自信、自立,坚决做到“一个也不能少”。2002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民族欢歌》节目对我校扶助贫困生的行动予以了特别报道。三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好”。四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少数民族学生“上得去”。五是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振兴教育,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少数民族学生学成之后努力为民族地区工作,让少数民族学生“回得来”。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真研究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努力探索民族教育规律,在教学上创出了一条“低起点、密台阶,勤反复、多练习、重批改、细讲评、促创新”的成功之路,探索出了民族学生“低分进,高分出”的路子,使不少边远山区结束了世代无人上大学的历史,有的家庭甚至出了几个都在我校毕业的大学生。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学生盘春红三兄弟先后考入广西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垌乡三省坡寨侗族学生吴山产三兄妹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这些在当地都广泛传为佳话。1994年,在我校民族班就读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寨乡民洞村壮族孪生姐妹覃刚力、覃毅力双双考上清华大学,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为此制作了专题节目《苗山飞出双金凤》。历年来,包括民族生在内的学生会考每学科及格率达98.32%,优秀率32.78%以上,学校连续14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自1991年以来,我校每年都有6--9人考入清华大学,居广西各中学之首,在考入清华大学的112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82名,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已成为“昔日苗山求学子,学校因此成为了清华大学在广西的主要生源基地。2004年高考又大获丰收,350
人上重点线,740人上第二批本科线,8人上清华,壮族学生王馨荣获广西文科状元,学校综合成绩列广西第二。一九九一年,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到校视察,为学校题词:“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在广西教育大会上对学校的民族教育经验予以高度赞扬。2000年,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到我校视察时高度赞扬我校的民族教育做法,并为学校题词:“更上一层楼”。
三、始终坚持“三个一切”的办学宗旨,努力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创办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贯穿到学校一切工作中,以“三个一切”端正办学思想,统一素质教育认识,明确培养目标。“一切为了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不论教师还是后勤的,都围绕着学生转,全面关心学生,明确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个体而言,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坚持“成人成才”并举,实施“德育工程”。首先是坚持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的五个转变: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封闭山区向开放性城市转变;民族单一向“多民族聚居”转变;狭隘的民族思想向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崇高思想转变;贫困落后的观念向现代化观念转变。二是坚持民族德育工作的“五性”原则:即坚持方向性、针对性、感染性、趣味性、激励性。三是建立德育工作“三全”网络。即全员:学校、社会、家庭、领导、教师、职工共同参与;全程,把德育工作寓于学生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是抓“四化”促进德育“内化”:即通过文明建设规范化,自我教育制度化,养成教育经常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来实现学生道德“内化”,上升为自我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使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一切学生”,就是关心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把爱洒遍每一个角落。做到无论学生入学起点高低,民族成份、城乡地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全面关怀,不能因成绩差而被冷落,不能因民族风俗不同而被嘲笑,也不能因为贫穷落后而被歧视,更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生活困难而被失学,坚决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为此,学校挤出自有资金,补助贫困生,班主任、教职工以各种形式关爱贫困学生,同时,学校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扶助贫困生,现学校已取得了香港逸挥基金、金融系统扶困基金会、厂矿企业扶贫基金会、个体户扶困基金会长期的支持,使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胜利完成学业,绝大多数考上大学,成为家乡脱贫致富的人才。“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要重视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