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肇始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文明史观的代表作,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则在国际上对文明史观作出了系统的阐释。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角度加深对文明史观的理解:第一,按照文明史观的基本要求,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将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发展阶段并作出分析;第二,人类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的统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第三,引导学生对历史文明成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与认识;第四,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独特性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第五,注重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理解和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
《标准》更强调对文明史观的运用。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课程内容上也依照文明史观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文明史观是一种宏观的历史观,借助这一宏观理论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中国历史学家罗荣渠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学家基于现代化学说提出的一种新的史观。现代化理论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罗荣渠教授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进而在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元多线史观。所谓“一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所谓“多线”指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简而言之,一元多线史观认为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
现代化史观所指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科学化、大众化;社会生活和风俗上的城市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是现代化的两大核心。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必须以工业化这一尺度对历史发展进行衡量。并且要充分列出具体证据证明工业化给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转变。
全球史观
1955年,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首次提出全球史观,20世纪70年代,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成为全球史观的优秀实践。全球史观,又被称为整体史观,主张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走向。全球史观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体系,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第二,从全球的角度把人类文明看成一个互相联系和作用的整体,因为人类文明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
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全球史观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研究那些曾对整个世界有影响的历史力量、历史运动,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冲突对抗和相互交汇;全球史观分析的着眼点是全球的而非区域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第三,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第四,在全球史观上各国历史文化存在等值论。全球历史观强调客观、公正地记述历史,平等地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反对那种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以全球眼光和整体意识审视人类历史,关注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而不单是关注某个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这是人类思维认识发展史上的飞跃。全球史观在《标准》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历史教学,要注意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事件。
生态史观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人类产生,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息息相关的。研究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与环境的关系的历史观,就是文明的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跨学科融合的产物。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向关注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评估历史上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与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人类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导年青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责任。《标准》增加了“以生态与人口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等生态史内容。
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否认历史的宏大叙事,反对英雄史观和精英史观。社会史观将社会问题也纳入史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社会问题与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同等重要。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
《标准》中社会史观愈来愈受到重视。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一类的社会史内容,引导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关注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