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典杨绛:翻译的技巧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经典杨绛:翻译的技巧
杨绛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这篇文章杨绛先生写于2002年,文章中通过对翻译几道工序的讲解,阐述了自己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总结了翻译的经验。

在此摘录这篇文章,表达对杨绛先生的崇敬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翻译的技巧——杨绛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

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

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

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

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

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

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

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

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

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

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

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
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

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

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

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

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

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

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

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

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

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
“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

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
“胡语尽倒”。

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

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

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

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

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翻跟头只是比喻。

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

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

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

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

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

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一、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
我翻译总挨着原文的一句一句翻,但愿文一句,不一定是译文的一句。

原文冗长的复句,可以包含主句、分句、形容词组、副词组等等。

按汉文语法,一个句子里容纳不下许多分句和词组。

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还它一句,就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所以断句是免不了的。

可是如果断句不当,或
断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当,译文还是达不出原文的意义。

怎样断句,怎么组合(即排列)断成的一句句,没有一定的规律,不过还是有个方法,也有个原则。

方法是分清这一句里的主句、分句、以及各种词组;并认明以上各部分的从属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把原句断成几句,重新组合。

不论原句多么曲折繁复,读懂了,总分得清。

好比九连环,一环扣一环,可是能套上就能解开。

原则是突出主句,并衬托出各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

主句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在前,可在后,可在中间,甚至也可切断。

从属的各分句、各词组都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使这一组重新组合的断句,读起来和原文的那一句是同一个意思,也是同样的说法。

在组合这些断句的工序里,不能有所遗漏,也不能增添,好比拼七巧板,原是正方形,可改成长方形,但重拼时不能减少一块或增添一块板。

试举例说明。

我采用冗长的复句为例,因为翻译这类句子,如果不断句,或断句后排列不当,造成的不信不达较为明显,便于说明问题。

这个例句,包含A、B 两分句。

去掉了枝枝叶叶的形容词组和副词组,A句的主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