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引言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由此导致了文化企业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学者们就针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就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当先就是没有疑议的,本文梳理了相关学者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有哪些内涵以及如何评判文化产业或产品的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

杜莹(1997)认为,文化产品就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它肩负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文化产品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之所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由于有些文化产品,特别就是学术刊物不能单从经济效益考察它的价值。王永章(2003)认为,首先因为其她商品所满足的就是人们物质层次的需要,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既具有商品的属性、经济的属性,又具有精神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属性,满足的就是人们文化上、精神上与心理上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心理与行为带来影响。其次,各国文化的相互冲击必然要反映到文化产业中来,我们要认清文化产业的两面性,在世界文化产业多样化面前,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保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郭之纯(2006)指出,文化产品不同于寻常的物质产品,它具有更多内容,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如果文化产业奉行“经济至上”原则,那么就可能导致媚俗、粗制滥造等行为,使文化产品的质量日益低下,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冯皓等(2007)认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坚持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罗贵权(2008)认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必须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头脑,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主体地位与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何佳洁(2015)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一方面,文化产品可以塑造一个公共领域,在文化权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扁平化的社会里产生舆论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能起到一种软性的教化作用,就是一种规训的作用形式;第三,文化产品能够塑造人们的身份认同,有助于社会分工体系与性别分工的建立与完善,从而维持社会稳定。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之所以要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

面来考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文化产品本质上就是内容,除了主流价值观,还有亚文化丛,但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经营的就是意识形态,由此,社会主义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政策,继而决定了文化企事业发展方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可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宏观上讲就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文化产业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帽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生产出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来。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如今总有那么一小撮文化企业奉行“金钱至上”原则,打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将庸俗、媚俗与低俗的文化传播给社会大众。以电影行业为例,叫座不叫好的电影比比皆就是,这些文化产品无疑充斥着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抵制,对青少年身心塑造毫无利处。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盲目反映主旋律而忽视社会大众精神需求,也不就是盲目满足社会大众需求而偏离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消费本身就就是统治阶级“收编”与社会大众“抵制”之间相互斗争的矛盾场,不能一味强调宰制性走向文化精英主义,也不能一味袒护抵制性而走向文化民粹主义。就个人发展来说,大众文化需求应该在主旋律的引导下得到满足,这样的文化产品才就是优秀的、才就是与谐的,所以,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社会效益的地位要高于经济效益地位。

所谓社会效益有哪些内涵

罗贵权(2008)认为,所谓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就是指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非经济性效果与利益。王育济(2009)认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主要就是对社会大众,特别就是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在精神生活质量(愉悦、轻松、充实等)与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谭旭东(2010)指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文化企业的责任意识与法制意识两方面。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产品的传播不就是单一的信息传播,而就是价值的传播、思想的传播,因此,文化企业要重视社会效益,必须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担负社会使命。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生产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文化企业要自觉树立法制意识,坚守道德底线,不能钻法律的空子,把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阵地丢失,要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文化产品创造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季景伟(2012)认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其教化引

导功能,主要就是指消费者在使用、参与与享受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与文化服务时,受到主流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影响,在就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对错与好坏等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思想理念,从而达到维护政党主张、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权威、族群利益等目的。于泽(2014)认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体现在文化产品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形成好的口碑,带来向上的正能量。葛彦(2014)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福利;第二,文化产品中包含的真善美或者假丑恶的内容会对人格进行塑造,从而逐渐改变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能够启迪人的精神创造力,使人得到升华;第三,文化产品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稳定社会程序;第四,文化产品中包含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实力,抵御外国文化侵蚀;第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对社会带来生态效益,使社会的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第六,文化产品保存了文化多样性,激发文化创新,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文化不断传承。

从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到底有哪些内涵的回答来瞧,我们可以大致将研究成果分为四类。第一类针对企业,社会效益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就就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这一点上说,不管文化企业还就是非文化企业都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其树立良好的声誉与形象,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就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第二类针对社会群体,文化产品鉴于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仅仅从出货率或者说发行量来衡量就是否成功,还要考虑其内容对社会大众产生的思维、情感与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就以《小时代》电影为例,电影内容充斥着与主流社会相违背的拜金现象,但却受到了广大年轻消费群体的好评,按照霍克海默的说法:“文化工业已经使得大众失去了艺术理解能力。”成功的文化企业不仅能将社会正能量与其产品巧妙结合,更能使其文化产品获得社会认同,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比如迪斯尼公司。第三类针对传统文化,中国就是文化资源大国,却并非文化产业强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企业未能在自己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或者就是将传统文化以错误的方式植入到错误的地方,引发争议。还就是以电影为例,很多古装电影,如《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关云长》为了吸引眼球,肆意修改历史情节,甚至出现“关羽暗恋刘备夫人”这样的离奇剧情,此类电影出自国人之手,实在有些可笑。相反,早年一直为人所诟病的网络游戏现如今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寓教于乐,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比如《三国杀》,从桌面游戏发展到家喻户晓的网络游戏,甚至走出国门,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秋季选修课,这说明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第四类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十八大报告着重指出了现如今经济建设发展的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

态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几乎为零,因为文化产品与服务都就是以建立在工业制造与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成功的文化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对大自然负责,迪士尼公司建立SPI协议(smartpackaging initiative),旨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使用低碳环保包装,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破坏。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体现在对人、自然、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非经济效益,就是文化企业存在于市场上的根本目的,脱离社会效益谈经济就是不实际的。

如何评判文化产业或产品的社会效益

江海洋(2006)认为,发行量、卖座率与收视率不能成为衡量文化产品就是否成功的标准。现在又不少行业出现了当年找选题、当年完成作品、当年收回投入的现象。文化产业发展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含量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优秀文化产品的价值只有在时间的锤炼中才能显现,单一强调短、平、快不适合文化界。王育济(2009)认为,在统计社会效益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存在于文化产品与服务这一载体上,并通过文化活动得以实现,因此,统计社会效益离不开对文化活动中的产品与服务的考察;第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社会效益主要集中在内容中,因此对其社会效益的考察,应以其具有社会效益特征的内容创造性成果为重点;第三,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最终表现在社会公众的反映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上,因此应该以文化消费者为主体。对此,王育济提出评价社会效益的四个维度:文化参与(每周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非物质文化创造品、文化可获得性(文化消费成本)与文化资本(所获得的愉悦感或者满意度)。谭旭东(2010)认为出版商热衷炒作一些低俗搞笑的娱乐文化、传播一些野史与名人隐私,迎合低级趣味,少数少儿书

商还在出版一些带有暴力

与色情的文化垃圾,变相买

卖书号,这都违背了社会效

益优先的原则,不就是文化

企业发展模式。于泽(2014)

运用调查与实证对我国31

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社

会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见

上页图),构建了评价指标

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进

行赋权,定量分析了我国各

地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该

如何评判。赵高斌(2013)指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2010年第6期(总第233期)学术论坛 ACADE M I C FORUM NO.6,2010 (Cum ulatively NO.233)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傅利平,宋俊生,邓晶,何兰萍 [摘 要]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有关文献,文章从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作者简介]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6-0168-04 根据关键词 文化产业和 文化产业竞争力,我们搜索了从2003年到2009年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2000余篇文献,同时参考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集,以这些文献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些资料中,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论述的有69篇,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只有17篇。可见,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具体评价方法的文献资料还相对缺乏。 一、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不同的学者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定义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学术会议中,大家对于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根据竞争力的概念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徐萍参照竞争力学说,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掌握文化资源、开发核心产品、迅速占据市场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1]。与此类似,顾乃华、夏杰长综合了波特和W EF、I M D对竞争力的理解来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当前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花建将竞争力分为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和宏观竞争力三大层次,文化产业作为从中观层次理解的产业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生产力,还表现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和七大内容[3]。依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竞争力可界定为: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文化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转换,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提升其价值的能力;在国际或国内开拓、占据文化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 卿立新引用了花建提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提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4]。 王颖从产业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两个方面解释文化产业竞争力,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并指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部分,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5]。 赵彦云等人强调文化创造力作用,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和文化产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08023) 168

中国动漫产业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6378997.html, 中国动漫产业研究综述 作者:江叶婵 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5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码动画技术和宽带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文化娱乐产业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数码互动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动漫产业。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动漫产业领域的研究的梳理,以期在理论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动漫产业动漫产业链创意知识产权 动漫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无烟工业”。发展动漫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被国家列入重点发展规划。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学界对中国动漫产业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对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中国动漫产业的研究,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因此主要的文献论述集中在发展历史、趋势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动漫产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时期,因此这几年学术界的相关讨论开始向深度扩展。从目前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动漫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动漫产业成功因素的研究 这方面的学术文章基本上是中国动漫产业研究最早的切入点,尤其是对日本、美国动漫产业的研究,学者们希望中国刚刚起步的动漫产业能够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此类文章中,多采用类比和举例论证等方法,对国外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例如,吉林大学胡旻的《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文中对日本的动漫产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但是在对我国的启示方面只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简单论述,缺乏微观、具体的发展建议;饶威的《中日动漫产业的比较研究》和徐伟的《中美动漫产业比较研究》则侧重于比较分析,只是前者提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后者更倾向于对具体的产业运作进行研究。 高艺对2003年日本动漫产业的动态进行了相关分析,但只是阐述日本的动态,没有得出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周世锋、俞莹在《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因与启示》中对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动漫产业成功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对于浙江省发展动漫产业致力于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等几点启示。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地文明古国,具有深厚地历史资源,丰富地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地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地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地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地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地扶持文化发展地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地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地应属美国地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地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地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地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地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地世纪颁布地.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地意义.在以后地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地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地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地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地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地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地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地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地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地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地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地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地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引言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由此导致了文化企业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学者们就针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当先是没有疑议的,本文梳理了相关学者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有哪些内涵以及如何评判文化产业或产品的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 杜莹(1997)认为,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它肩负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文化产品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之所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由于有些文化产品,特别是学术刊物不能单从经济效益考察它的价值。王永章(2003)认为,首先因为其他商品所满足的是人们物质层次的需要,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具有商品的属性、经济的属性,又具有精神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属性,满足的是人们文化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心理和行为带来影响。其次,各国文化的相互冲击必然要反映到文化产业中来,我们要认清文化产业的两面性,在世界文化产业多样化面前,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保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郭之纯(2006)指出,文化产品不同于寻常的物质产品,它具有更多内容,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果文化产业奉行“经济至上”原则,那么就可能导致媚俗、粗制滥造等行为,使文化产品的质量日益低下,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冯皓等(2007)认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坚持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罗贵权(2008)认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必须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头脑,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何佳洁(2015)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方面,文化产品可以塑造一个公共领域,在文化权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扁平化的社会里产生舆论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能起到一种软性的教化作用,是一种规训的作用形式;第三,文化产品能够塑造

文化产业综述

文化产业综述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

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摘自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产业大进展大繁荣战略研究综述 一、认识体系 (一)文化产业进展战略的概念、内涵 曹军(2007)认为,就文化产业进展战略的范 畴来看,它是一种打算,属于规划、谋略的范畴;就文化产业进展战略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带有全局性、关键性、全然性的并通过系统策划的长远规划;就文化产业进展战略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以应变环境、超越对手、进展自我为特征的抗争性规划,带有鲜亮的竞争性特点。文化产业进展战略又是独特的、带有鲜亮个性特征的、具有目标预期的抽象理念与进展方略。 刘强(2007)认为,所谓“文化产业进展战 略”确实是战略主体关于文化产业本身进展的一种长远的整体性谋划、要求和政策安排,是从“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或者讲“应当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一个什么模样”如此一些关于文化产业进展的终极目标提出来的。文化产业进展战略的主体是既定的,只

有拥有对经济、文化等资源进行再分配权力的政府 中枢决策机构才能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进展战略。 (二)文化产业进展战略的地位理论界有许多专家学者呼吁认识制定国家文化 产业进展战略的重要性,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制 定。最早提出那个建议的是沈望舒(1998),作者 在文中明确指出,为迎接文化产业的大进展,亟需 有一个权威性的战略规划为文化产业明确方向任 务,改善环境条件,解决综合保障问题。一个体现国 家意志、思路明晰、要求确切的规划打算,有利于 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调整工作重点,重新配置 生产力和资源,决定统一协调的建设姿态,有利于在 改革的方针下进行体制、机制的相应转变,尤其是 有利于克服阻碍文化经济进展,有害于文化产业建 设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文化产业 制定进展战略规划和实施打算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 要性,具有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二、要素体系 (一)文化产业进展战略原则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研究综述 一、认识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 曹军(2007)认为,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范 畴来看,它是一种计划,属于规划、谋略的范畴; 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带有全 局性、关键性、根本性的并经过系统策划的长远规 划;就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以 应变环境、超越对手、发展自我为特征的抗争性规 划,带有鲜明的竞争性特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又 是独特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具有目标预期的 抽象理念与发展方略。 刘强(2007)认为,所谓“文化产业发展战 略”就是战略主体关于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一种长 远的整体性谋划、要求和政策安排,是从“如何发 展文化产业”或者说“应当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一个 什么样子”这样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提出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主体是既定的,只 有拥有对经济、文化等资源进行再分配权力的政府 中枢决策机构才能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地位理论界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

认识制定国家文化 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制定。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沈望舒(1998),作者在文中明确指出,为迎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亟需有一个权威性的战略规划为文化产业明确方向任务,改善环境条件,解决综合保障问题。一个体现国家意志、思路明晰、要求确切的规划计划,有利于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调整工作重点,重新配置生产力和资源,决定统一协调的建设姿态,有利于在改革的方针下进行体制、机制的相应转变,尤其是有利于克服妨碍文化经济发展,有害于文化产业建设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文化产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性,具有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二、要素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原则 胡惠林(2000)提出,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中,不能把经济全球化片面地理解为可以不顾国家利益的完全的经济自由化或产业发展自由化,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仍然是国家利益,因此,文化发展战略确定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只有选择了这样的战略前提,中国文化产业的安全才是有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