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湾区经济带发展背后高度重视科技创新_丘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特区报/2014年/11月/25日/第B11版

理论周刊/专论

东京湾区经济带发展背后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丘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梁育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执笔郭楚)

提要

日本创造的东京湾区经济奇迹有各种原因,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京滨工业区成为东京首都圈产业研发中心,并随着R&D溢出效应再次将科技创新产业扩散,从而使京滨工业区产业研发功能得到强化。

A

东京湾区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

湾区经济带濒临海洋,具有发展国际联系的最佳区位,是连接海内外市场的纽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桥头堡。东京湾沿岸形成由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个港口首尾相连的马蹄形港口群,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职能分工体系鲜明。在庞大港口群的带动下,东京湾地区逐步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钢铁、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东京湾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集聚,促进了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城市圈发展,使之成为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

(一)东京湾区经济带是城市功能演变和产业迁移的必然结果。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功能演变一般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主要有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产业带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工业、商业和居住区的混杂存在状态,到第二个阶段工业化过程不断深化,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空间和商业服务空间,最后在第三个阶段由于产业转移、商业服务空间的发展带动居住空间的变化,最终形成城市的多中心结构。

东京湾区经济带以东京为中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千叶、横须贺等几个大中城市,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以钢铁、石油冶炼、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商业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东京都市区功能演进与东京湾经济带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区产业聚集和企业集中的初级工业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化工业向外扩散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区重视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

(二)专业分工、错位发展是东京湾产业空间分布的明显特征。扬长避短、合理分工是湾区产业空间分布的显著特征。东京湾区经济带在产业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集群发展模式。根据上述城市功能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京滨、京叶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也是东京作为一个大都市其功能演变及产业不断向外扩散的过程。东京都从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开始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将一般制造业外迁。以机械工业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机械工业就开始分散到外围地区。这种“工业分散”战略既解决了东京大都市的过度膨胀问题,又促进了外围地区工业的发展。这些外迁的制造业主要迁移至临近的投资环境好的京滨、京叶工业区。可见,作为都市区核心产业向外迁移的情况从20世纪60-70年代已经开始,一直在持续进行。

东京实施“工业分散”战略之后,机械电器等工业逐渐从东京中心地区迁移至横滨市、川崎市等城市,进而形成和发展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而东京中心城区则强化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性行业、奢侈品生产和出版印刷业。东京都产业

布局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逐渐蜕变为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精密机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为主,而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则全面退出东京。东京从而成为日本国最大的金融、商业、管理、政治、文化中心,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设在东京。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都市。

(三)产业优化升级使东京湾区经济带成为日本经济最发达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湾区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东京湾区土地面积狭小,经济发展中的人地关系较其他地区更为紧张。所以,在东京湾经济带的形成中,京滨、京叶工业区的开发是以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作为前提,随着政府、地方团体、财阀资本等参与其投资活动,以及资本与劳动力的配给、土木技术的导入、工业用水及电力供给等要素的集聚,使得京滨地区形成了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

日本创造的东京湾区经济奇迹有各种原因,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京滨工业区成为东京首都圈产业研发中心,并随着R&D溢出效应再次将科技创新产业扩散,从而使京滨工业区产业研发功能得到强化。

京滨工业区集聚了许多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大企业和研究所,主要有NEC、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化学、丰田研究所、索尼、东芝、富士通,等等。这些机构都是京滨工业区具有产业创新能力的机构,从而使得京滨工业区具有很强的管理和科技研发能力。京滨工业区布局的大学主要有庆应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等。京滨工业区积极促进各大学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努力实现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京滨工业区建立了专业的产、学、研协作平台,为了完善相关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更有竞争活力创新体系,日本将原来隶属于多个省厅的大学和研究所调整为独立法人机构,从而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更大的行政权力。同时,日本把科研的主体放在企业,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日本R&D经费的80%左右。通过“产学研”体系的协调运转,较好地发挥了各部门联合攻关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该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日本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使以京滨、京叶工业区为核心的东京湾沿岸成为日本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密集的区域,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宽仅6公里左右,长100公里左右,而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40%,GDP占全国的26%。成为以汽车、精密机床、电子产品、钢铁、石油化工、印刷出版等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B

东京湾区经济带建设发展的基本经验

东京湾区经济带是一种高度开放、高聚集、高能级的经济形态,是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空间合理分布,形成产业和人口在特定区域的双重极化、协调发展的港口群经济,具有强大的经济聚集和辐射能力和更高的经济外向度。

(一)确保东京都市圈建设有法可依。强调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确保东京都市圈建设有法可依。东京湾具有环太平洋的区位优势,但是能否有效利用,一方面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确保东京都市圈建设有法可依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依法促进东京都市圈的建设,1956年日本国会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为东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又相继颁布了《首都圈市街地开发区域整备法》(1958年)、《首都圈建成区限制工业等的相关法律》(1959年)、《首都圈近郊绿地保护法》(1966年)、《多极分散型国土形成促进法》(1986年)等多部法律法规,并在东京都市圈建设的不同阶段,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使东京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有法可依,进而优化了东京湾经济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东京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次核心城市相互依存,科学合理的布局。

(二)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发展规划。完善城市规划减轻了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诸多环境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