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二讲 有关美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美学史上对于美与形式的理解与认识 毕达哥拉斯:“数”是宇宙的本原,一切都是由“数”构成的。 数的秩序造成了宇宙的和谐。同时也提出了音乐和谐、图 形和谐、“黄金分割”等观点。 柏拉图:“真正的美来自于所谓的美的颜色,美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比例的原则。”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 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 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靠体积和安排。”(这里所说的 “体积和安排”,所指的也是形式) 西塞罗:“物体各个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 目的颜色上去,就叫做美。” 贺拉斯:在《诗艺》中强调“统一、一致”,强调“安排得巧 妙”,强调适度和节制。 康德:“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 目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
美学原理第二讲
有关美的探讨
• 我在《问学余秋雨》这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用哲学的态 度对待古人,古人也就变成了理念;用美学态度对待古人,古人便从 理念中释放出来重新成为古人。”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立即联想到 了司马迁的《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但是我不知道上述这句话中 的“理念”是否等同于我们上课所指的“理念”。在兵败乌江以后, 司马迁为项羽选择了楚歌,选择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 逝。追不逝兮可耐,虞兮虞兮奈若何”,选择了虞姬最后的陪伴,司 马迁写史,不是科学化的史学,而是美学上的史学,他选择的不是道 德评价,而是情感告别,我认为这正是美学渲染的重要手段。此外, 联想到“美与生活”,我想到,在项羽看来,兵败乌江必定是人生中 的失败,但是通过司马迁的叙事魅力,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英雄末路 的悲剧美,他与虞姬的告别更是一种不忍卒读的凄美。从而我想到 《史记》全书,它有情节但是不是完整的故事,它融入了“太史公曰” 的感叹,但却不是结论,充分显示了作者个性,是强烈的个人抒情。 这或许正是《史记》不同于其他史书,而独立于我国文学艺术创作领 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史记》体现的是质朴的叙事艺术,《史记》中 塑造的那么多人物是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
(三)完满说的缺陷
1. 美的东西可以是完满的,但完满的东西不一定都 是美的。癞蛤蟆。 2.完满的东西可以说是美的,不完满的东西也可以 是美的。枯藤老树、断臂维纳斯。 3.美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用完满来概括所有的 美。 但是,完满说清的感性认识的完满,也具有正确的 一面,因为美的确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但是美 感认识并不等于感性认识,它也包括理性认识在内, 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感性 认识的完满。

•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我们怎能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 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呢?我们可以说人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美 的形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 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就是生活。 • 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 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这是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 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 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美学 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把 主观的任意性代替审美的客观标准,从而使科学的美学成为不可能, 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批评博 克“陷入纯粹生理的说明”,其实他自己也没摆脱这一局限。因此, 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 点相混杂的境地。 • 不过,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讲的比较片面,比较 浅薄,但他把生活引入美学研究的园地,关心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 用,并联系生活来研究美,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大功劳。
(3)事物与人的关系。前两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它们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 这第三种关系,则要“唤起”人对这一关系的感觉, 是人感觉到了的美,因此,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 我的美”。由于关系是客观的,因而美也是客观的。 狄德罗认为,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 它身上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 实的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官而觉察到 的。于是,一方面是客观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这 些关系的感觉和觉察,这正是狄德罗对何以有了 “关系”就美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时也已经涉及到 了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 和普遍规律。它可以说明一切美的东西, 但却不限于某些美的东西。
二、美就是形式吗
(一)什么是形式? 一般说来,就事物的形式而言,含有内形式 和外形式两个层面,内形式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 和框架,而外形式是指事物可见的外部形态和样 式。 从美学角度看,形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 要素关系和外在形态。 《美学百科词典》的解释是“形式作为美学的一个 术语,意指一个艺术品的知觉要素,意指要素间 的诸关系。”
安格尔《泉》
罗丹《老妪欧米哀尔》
四、美是理念吗
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说”。他不满足 于个别的特殊的美的东西,他要探求具有 普遍性的“美本身”,即“美的理念”。 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 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罗马时代,普罗提诺继承了柏拉图的 讲法,而且他把理念归之于神,开启了中 世纪的神学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
(二)古希腊:美就是“漂亮小姐”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 著,其中最早提出美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提出美就是 “漂亮小姐”。 他提出: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而是什么是美?”也就是说,他认为美不是某一件美的 东西,而是使所有美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美的共同原因。 柏拉图虽然虽然没有找到什么美的最后答案,但是 却在美学史上做了一件大好事: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 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 普遍规律。 美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 的本质,而不是各种美的现象、美的东西。
混淆后导致的困难:
没有普遍性。美的东西都只是各美其美,不能用以 相互说明。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的变化而变化。 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是物质属性之外的 意境,韵味无穷。 美的东西常常会和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美可能 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却必须超脱可欲。
• 而课上您又谈到,美学是上承哲学,下接艺术的。 那是不是说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隐约 在脑海里指导他创作的哲学思想呢? • 另外,我还有一种人生体验。每到期末在图书馆 成天看书复习是非常痛苦的,只想着要早点考完, 放假回家。但是当我真的回到家以后,又会想起 在图书馆的每一个日子,每天夕阳在图书馆一角 的散射的光,慢慢地融进杯里,抑或温柔的撒在 书上的美好,暖暖的,溢上心头,这是一种很美 很幸福的感觉的,但为什么当时却感觉不到呢? 这是不是可以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呢?
那么,距离为什么能够造成这样的变化呢? 这是因为距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 “否定的,抑制性的”作用,“摒弃了事物 实际的一面也摒弃了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实 际态度。”这就是说,距离使我们从事物的 实际利害关系中,超脱出来。另一方面则是 “肯定的”作用,“在距离的抑制作用所创 造出来的新基础上将我们的经验予以精炼。” 这就是说,摒弃了实际的利害之后,我们客 观地现赏对象,对象就会对我们呈现出新的 美学上的意义。
问题引入:
针对狄德罗所说的“关系”, 请大 家思考下是否能笼统的将美当成关 系?
美与距离
直接把距离当成一种美学理论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布洛 (1880一1934)。他在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一书, 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观象。什么是“心理距离”呢? 他一开头,就举了海雾的例子,说:“设想海上起了大 雾,这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一种极为伤脑筋的事情。除了 身体上感到的烦闷以及诸如因耽心延误日程而对未来感 到忧虑之外,它还常常引起一种奇特的焦急之情,对难 以预料的危险的恐惧,以及由于看不见远听不到声音, 判别不出某些信号的方位而感到情绪紧张„„”然而, 就是这令人可怕和讨厌的海雾你如果把它放在一定距离 之外去观赏,它“也能够成为浓郁的涩味与欢乐的源 泉„„你也同样可以暂时摆脱海雾的上述情境,忘掉那 危险性与实际的忧闷,把注意力转向‘客观地’形成周 围景色的种种风物”。那就是说危险的海雾,当我们在 心理上和它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可以变成美的海雾。
六美与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 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当推狄德 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一文 中,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 以为美的根本原因。在他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有三 种关系: (1)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它在 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 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 (2)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例如,一朵马兰 花可以在马兰花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花类中是 美的或丑的,可以在植物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 大自然的产物中是美的或丑的。这种美或丑,是因 与它物的关系而相对地美或丑,因此,狄德罗称之 为“相对的美”。
一、美是具体的物体吗
• 我们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一般都会从唯物的 角度开始切入,从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 史的发展源头来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起源的探讨: ——羊大为美 •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起源的探讨: ——美就是漂亮小姐
(一)何谓“羊大为美”
“美”字
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与“每”同 源,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庄子·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 钱钟书曾引了伏尔泰一段话:“何谓美?询之雄蛤蟆, 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三、美是完满吗
(一)何谓“完满” • 完美无缺,即完美 • 一件事物应当符合这件事物的概念和目的 • 美学上,完满是指感性认识而言,也就是 达到了完满的感性事物,方才是美的。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写的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 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二)美学史上对“美与完满”的理解与认识 • 柏拉图:美是理念,真正的美是最符合美的理念的 “美本身”,而个别事物的美则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完美无缺的“美本身”,应当说就是一种完满的美。 • 十七世纪德国理性主义者:整个世界都是上帝按照 理性的原则,预先安排好的,符合目的的,因而有一 种“预定的和谐”。 • 鲍姆嘉通: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性认识,二是 完善。感性认识与完善统一起来,或者说,达到了完 善的感性认识,就是美。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 感知具体的客观事物,因此,感性认识离不开具体事 物。但一般的具体事物并不一定美,而是这一事物达 到了完善的程度,方才美。(对于美是完满的说法讲 的最完善的。)
黑格尔
• 一方面继承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 另一方面,他又批评柏拉图的理念空洞无 内容。 • 理与气的统一,抽象的概念与客观存在的 统一。 • 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来自百度文库 五、美是生活吗
•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第一次 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 的主要对象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他从“尊重现实生活,不信先验的假设”出发,反对黑格 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 • 他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 们当若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摄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 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 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 宝贵的东西。”这样,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宝贵的东 西。那么.什么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宝贵的东西呢?车 尔尼雪夫斯基说,这就是生活。凡是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