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过一种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本好书,过一种人生

时间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是人和人的差异却在于从“第25个小时”开始的“新人生”。

请别误会,我并非要颠覆宇宙运行规律,高调地提出“一天25小时论”,而是除去应对生命里必经的事务之外,我认为你我还应当有一个空隙时间,去看看生活中相关或不相关的“别人”是如何走过一生的。如此,我们或能看得更多更远,而非仅着眼于当下或某一时的喜怒哀乐。可能你会觉得这很简单,是的,通过观看人物纪录片或者搜集旧报纸里的各种报道都可以做到。但是,唯有读书,通过触摸每一个鲜活的文字,才能把那背后的人生看个透彻。这,也正好是我热爱读书的原因。

书是什么呢?我把它称为一种人生兴怀的工具或者媒介。因为人生是单向性的,所以我们无法知晓重来一次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也正是人生单向性与时间一维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国的传统文人大多把对生活的种种感慨寄托于外物,这就是中国的文学传统;而以悲剧和史诗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传统,虽然更注重向外观而非向内求,也必然脱离不了人生与时空的纠葛关系。而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无论是哪一种文学传统,都经历了一个由神到人再到个体精神的转变。所以,在书对于人生道路的指引上,中西方是有相通之处的。

一本好书,必然藏着全人类都相通的情感、故事或者经验。王国维曾评价李煜的词作可“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本好书里,或者一篇好的作品里,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做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一,因为我们都可以从作品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如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或真实或虚伪,就像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根本分不清《围城》中的原形人物究竟是钱先生身边的朋友、亲人,还是每一个平凡的你和我,因为它表现的就是人生的本真;而小说中一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读来更是让人寄托自我、感慨颇深。

读一本好书,就是过一种新的人生。对于作者而言,每一个创作都受到自己一生经历的影响,所以每一本好书都能揭示一个作者最真诚的一生;对于文本而言,作者笔下的文字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轨迹,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样态。通过阅读那些真切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轨迹,感悟不同的人生意义,就仿佛再活了一遍。如余华先生的长篇小说《活着》,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着地主少爷“福贵”的悲惨一生,从潇洒恣意到孤苦无依,仿佛我们也经历了那场残酷的幻梦。于是我们知道,其实世上的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种种故事,并把生命的终结当作最后的妥协——这就是“活着”,这就是人生。

读书,尤其是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受用无穷。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坚守心中的一片净土,去读一本好书,去过一种你未曾想到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