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

地质成矿作用是矿产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制约矿产的储量、分布、品位和产状。安徽省地质发展史古老、复杂,地质条件的南北差异大,成矿作用有显著不同,形成了矿产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给各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第一节安徽大地构造基础①

安徽省境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前震旦系为变质岩系,大致分为太古界和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和三迭系等,因南北古地理环境迥异,在岩性、古生物群和矿床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北部的地层与华北地区同时代的地层相似,普遍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南部的地层与华南地区同时代的地层相似。中生代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都属陆相堆积,南北地层差异不大。

一、地质构造基础

据《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划分,安徽省地质构造基础由华北台块、扬子—钱塘准褶皱带和华南台块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如图2-1所示。

图2-1 安徽大地构造分区图

①闵煜铭,曹松涛,方觉曙等.安徽省地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一)华北台块

华北台块为一相对比较坚实稳定的构造单元,长期以来褶皱不甚发育,地壳运动以隆起和凹陷为主,因此可分为五个隆起区和四个凹陷区。安徽处于台块的东南隅,主要据有属于隆起区范畴的山东台背斜、伏牛—大别台背斜和属于凹陷范畴的淮河台向斜。它们在震旦纪时表现明显,自寒武纪至奥陶纪地面起伏逐渐消失,大部被海水浸淹,奥陶纪末期普遍上升。台块的强烈分异主要从三迭纪晚期的印支运动(淮阳运动)开始,大别山区此期间再次隆起,而河淮台向斜在本省两淮地区的下陷在新生代特别显著。

1.山东台背斜

山东台背斜主要在山东境内,西南延伸到安徽蚌埠、嘉山、巢湖、庐江一带以及皖东滁滁以北的平原地区。山东台背斜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延伸在安徽境内的主要有郯庐深断裂带、徐蚌凹折带以及苏北台凸。

一般认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在前震旦纪就已存在,并长期活动,是以垂直升降为主的深断裂,燕山运动期间极为活跃。安徽嘉山、五河、泗县一带的白垩纪火山岩系和第三纪末的玄武岩发育可能与其继续活动有关。该断裂带对于山东台背斜的大地构造发育具有重大意义,断裂带以东地区在地史上一直是个隆起区,而以西地区则为接受沉积的地区。

所谓凹折带指的是在台背斜上以断裂为主的凹陷区。徐蚌凹折带在安徽萧县、蚌埠、凤阳、五河、灵璧等地,主要是地堑型断陷。新生代以来,尤其是第四纪,下沉作用占优势。

苏北台凸位于郯城—庐江深断裂带以东,南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以断裂接触(以大马厂—滁县—天长一线为界)。本区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基底的稳定地块,因基底凸起呈微弱隆起,故称台凸。根据物探资料,古老基底由东向西逐渐升高,在接近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地方,如嘉山一带有变质岩系出露。由张八岭向南南西延伸与潜伏的巢湖横向隆起相连,与大别山东端以断裂带相接。

2.河淮台向斜

河淮台向斜位于31°~40°N与113°~118°E之间,以豫北汤阴、内黄和阳谷一带为界,分为河北和河南两部分,前者相当于黄河平原,后者相当于淮河平原。后者南部延伸至安徽境内有太和台凹、阜南台凸、长山台凸及合肥台凹四个次一级构造单位。

太和台凹位于阜南台凸之北,东北与徐蚌凹折带毗邻,基底深达7000m。

阜南台凸为一东西向的微弱隆起带,基底深度在1000~3000m左右。

长山台凸是分隔合肥台凹与淮滨台凹的南北向隆起带,具有地垒性质,位于河南固始、商城和安徽霍邱、金寨之间,构成淮阳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长山台凸实为一断裂带,可称长山断裂带,在其两侧地层发育不同,东侧合肥台凹广泛发育下古生界,西侧淮滨台凹因基底隆起较高,沉积岩系较东侧为差。

合肥台凹位于大别山北侧断裂带以北,为一北西西向的强烈凹陷带,基岩深达8000m。其上广泛发育下古生界、白垩系和第三系及第四系,沉积盖层总厚度在5000 m以上。

3.伏牛—大别台背斜

伏牛—大别台背斜位于华北台块的南缘,安徽大别山区属其东部,北与河淮台向斜连接,西南和东面分别以襄樊—广济深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分开,向东呈楔形尖灭于苏皖平原。本区主要是前震旦纪褶皱区,曾称“淮阳地盾”,故列入华北台块。

(二)华南台块

华南台块是一个相对比较坚实稳定的构造单元,地壳运动以隆起和凹陷为主,包括三个隆起区和四个凹陷区。安徽东南部属江南台背斜,是华南台块的次一级构造单元,以江南深断裂(东至—广阳—沿青弋江—泾县—宣城—南漪湖)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相邻。

江南台背斜是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组成的基底上覆盖着厚度不大的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岩系。三迭纪末印支运动在皖南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如休宁、屯溪、绩溪一带,是侏罗—白垩系的沉积场所。燕山运动期间本区有花岗岩侵入,沿着北东向断裂分布。

(三)扬子—钱塘准褶皱带

扬子—钱塘准褶皱带界于华北台块和华南台块之间,在地质历史上为一活动性较强的古生代褶皱区。其北界东起江苏的东台、高邮一带向西南经天长—滁县—大马厂一线接上郯庐断裂带,经桐城—宿松一线,至湖北黄梅附近转向西北;南界在安徽省与江南台背斜以断裂带相接。皖东南大部分地区属于本区范围之内。

1.扬子准槽向斜

扬子准槽向斜,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复式向斜。由于第四纪沉积的覆盖,地层露头分布零星,在伏牛—大别台背斜及江南台背斜边缘有古老的变质岩系和震旦系出露,由两侧向槽向斜中央,地层时代逐渐变新,并具有呈北东向带状对称排列的特征,安徽长江两岸显著。

早古生代,本区表现为明显的拗陷,但各个地质时代的拗陷中心并不一致,寒武纪拗陷中心东移至大别山东南缘;青阳一带寒武系厚度达2400m;长江下游一带奥陶纪的沉积仅400~500m。除江南台背斜北缘以页岩为主外,其它各地均以石灰岩为主。志留系由碎屑岩组成,下部以页岩为主,上部以砂岩为主,一般厚千米左右。志留纪晚期因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普遍海退,长江下游一般缺失上志留系。晚泥盆纪浅海只及武汉附近,以东均为滨海相碎屑沉积。早石炭纪海水进退频繁,形成海相石灰岩和陆相砂岩互层。中石炭纪至早二迭纪大规横海侵,全部为石灰岩岩系,岩性变化不大,厚度亦相近。早二迭纪晚期海水开始退缩,普遍形成煤系,并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显示海西运动对本区的影响。早三迭纪是最后一次海侵,海水较浅,在广布的石灰岩中时有页岩夹层出现,三迭纪末的淮阳运动,海水全部撤退。侏罗纪—白垩纪表现为明显的断裂和岩浆活动,白垩纪的火山岩系和第三纪的红色岩系较为发育,都堆积于陆相盆地内。此外,第三纪末沿长江下游伸展的北东向断裂带附近有玄武岩喷发。

本区的褶皱形态一般以箱状和梳状为主,并常出现高角度断层。在皖南褶皱带渐趋开阔。

2.钱塘准槽背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