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超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网科技北京人民大会堂1月11日电(记者孙秀艳)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4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
谷超豪
谷超豪(1926—)男,汉族,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等职,是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详细]
孙家栋
孙家栋,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孙家栋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
《瞭望》文章:谷超豪的数学人生
像孙中山那样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国家的兴亡承担责任,自然是“大事”;用自然科学改造世界,也是“大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2009年10月20日,“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
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的、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并演示了“谷超豪星”太空运行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83岁的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在命名仪式上表示,命名是一次极大鼓励,自己在数学研究上只是取得了“一点点建树”,“抚今追昔,我从事数学研究活动已60余年,我一贯认为数学研究要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要不断创新和不断提高,并为此目标而努力奋斗。
”
数学里的“大事”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
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
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
”这是谷超豪1991年为母校温州中学90周年校庆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和一种托付终生的欣慰。
谷超豪出生在浙江温州。
数学对他最早的触动是在小学三年级,除法中循环小数的现象迷住了他:“1被3除,是0.333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尽,但是可以用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表示出来,这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到了六年级,又遭遇“鸡兔同笼”、“童子分桃”等应用题,有些同学死背公式,但谷超豪却琢磨着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题。
他拿来哥哥的代数书翻看,看着看着,心中豁然开朗:设未知数、列方程,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1938年,谷超豪考入温州中学。
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启发性教育方式让他如鱼得水。
一次,老师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是1?许多同学都肯定地回答是1,谷超豪说不一定,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0。
老师对谷超豪的想法特别欣赏。
当时,谷超豪还不知道菱形面积的公式,而是从形状的变化来说明这个问题。
但这种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却在他以后多年的研究实践中真正显现出来。
数学给少年谷超豪带来了快乐,但此时正值日寇侵华,爱国救亡的呼号,成了整个时代的主题。
“我记得小学高年级语文课,选用的教本是一本《给年少者》的文集,里面都是进步作家的著作,呼吁团结抗日,人民奋起。
”
1938年,日军轰炸温州,全校师生逃难到青田。
家园被毁,同胞惨死,让少年谷超豪深切地体会到屈辱和愤慨。
在学校礼堂里,谷超豪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青少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
”
谷超豪认为,像孙中山那样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国家的兴亡承担责任,自然是“大事”;用自然科学改造世界,也是“大事”。
从此,当科学家、做革命者,两种身份同一种使命,成了谷超豪人生历程中相互交叉的两条线。
在哥哥的影响下,他阅读进步书籍、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写文章、贴标语,积极为抗日宣传做后勤工作。
1940年,年仅14岁的谷超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搞地下工作的时候我就不想数学,在钻研数学的时候也不想地下工作。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有精力平衡好两者。
”多年后,回忆当时的情形,谷超豪感慨万千。
1943年,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大学三年级时,他遇到了仰慕已久的苏步青教授。
苏步青是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微分几何学派的开山鼻
祖。
他那种条理清楚、推理严谨、图文并茂的讲授方式,让谷超豪终生难忘。
在浙大求学期间,谷超豪还同时选修了著名数学家陈建功的复变函数、物理系的量子力学、相对论和理论物理等课程。
这样的经历,为他以后在数学研究中的传承与超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谷超豪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谷超豪随苏步青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和教学育人工作。
归零后重新出发
上世纪50年代初,谷超豪主要从事古典微分几何的研究,国家制定的“1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
当时,计算数学、概率论、偏微分方程都是新中国比较薄弱的学科,国家希望在这些领域能有所突破,谷超豪就自觉地想要承担起这个使命,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也给谷超豪很大触动。
1957年,他被公派到苏联进修,在完成规定课程外,他还有意识地学习了与高速飞行器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
1959年7月,谷超豪综合多项成果,完成了题为《李-嘉当变换拟群的通性及其对微分几何的应用》的学位论文,被认为是继大数学家艾里·嘉当之后,第一个在无限变换拟群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人,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随后他便由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这一国内数学的薄弱领域。
放弃已有成绩,归零后重新出发,谷超豪作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重大抉择。
1959年,谷超豪回到国内,即以机翼的超音速挠流问题为突破口,开始组织队伍进行科学攻关,他不仅给出了数学证明,把这一类的边值问题研究作出重要推进,还培养出李大潜等优秀人才。
上世纪60年代,谷超豪在流体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混合型偏微分方程方面,尤其是多元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中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1974年,复旦大学组成了以谷超豪领衔的科研组,和杨振宁合作,进行规范场理论方面的研究。
他们在国际上最早证明了杨-米尔斯方程的初始问题的局部解的存在性,弄清了无源规范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某些联系和区别,取得丰富的成果。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谷超豪在当前数学最前沿领域,特别是数学的交叉研究和边缘化上,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尖端技术,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科交叉催生创新成果
谷超豪的研究横跨数学、物理学科的多个领域。
他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
“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奥妙无穷,简直是开发不尽的宝藏啊。
”
1988年2月,谷超豪由复旦大学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职,上任伊始,就着手推动中国科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他的努力下,1992年中国科大“非线性科学”获国家正式立项,谷超豪被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大成为国家在该领域研究的南方中心。
中国科大数学系李翊神教授告诉本刊记者,“谷先生成立该中心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进行创新研究,带动有关理论和实验学科的发展,培育新的学科方向,并培养高层次人才。
”他介绍说,中心成立后,已物色调入了一批不同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开展非线性量子光学、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非线性化学等研究,并已取得成果。
如郭光灿小组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俞昌旋、辛厚文、闫沐霖等教授的科研小组都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提倡学科交叉,在培养学生方面,谷超豪也主张对学生进行交叉培养。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穆穆深有感触。
1982年春,穆穆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师从谷超豪和李大潜两位院士。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任大气物理所所长的曾庆存院士向谷超豪表示,希望有数学、物理特长的年轻人从事大气科学方面的研究。
谷超豪给穆穆选定了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要求他从数学的角度做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当他完成博士论文即将参加答辩时,导师谷超豪认为他论文写得不错,却又叫他到大气物理所呆半年再答辩,原因是他“对大气科学的基础了解不够”。
此后,又推荐他师从曾庆存院士作博士后研究。
“我是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第一个博士后。
我能在科研领域取得一些成绩,真应该感谢老师的严格要求。
”穆穆坦言。
2005年,已是80高龄的谷超豪,仍带着3名研究生,坚持每个星期至少有两个半天与学生进行讨论,甚至给一些学生开小灶。
在他培养的众多学生中,已有9人当选为院士。
□
“数学皇帝”丘成桐叶辉
“数学皇帝”过生日
2009年7月5日傍晚。
杭州西湖国宾馆。
一个简朴而隆重的庆典正在进行。
庆典的主角是一位世界级大师,他22岁获博士学位,27岁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奖菲尔茨奖,他也是迄今惟一一位荣获菲尔茨奖的中国科学家;他还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等众多国际大奖和崇高的学术荣誉。
一些知名数学家称他为“数学界的恺撒大帝”。
世界著名青年数学家、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教授称他是“数学皇帝”。
他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今年是他从事科学研究40年,也是他60岁寿辰。
为此,浙江大学举行这一庆典,向他表示庆贺。
“数学皇帝”统领着多个数学疆域,他在微分几何、微分方程、流形拓扑、代数几何、数学物理、计算机图形学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被公认是几何分析学科方向的奠基人。
庆典上,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丘成桐表示祝贺。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耀红、浙大党委书记张曦致辞祝贺丘成桐60诞辰,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石钟慈院士、李大潜院士、洪家兴院士、张伟平院士等出席庆贺活动。
学界翘楚、业内精英对“数学皇帝”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和为中华数学事业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对推动中国数学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积极倡导并设立了晨兴数学奖;他发起召开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推动中华数学事业的发展;他还在香港、台湾、北京、浙江创建数学中心,培养中华数学人才;他迄今已培养的50多个博士生大多为中国人,这些学生大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为了推动中华数学的发展,他频繁周旋于企业家之间,募集用于中华数学事业的资金已逾亿元。
刘克峰在致辞中说,这次庆典的目的是表达数学中心和浙大师生对丘先生的感激,希望丘先生能定居杭州。
清华、北大、浙大都有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表,浙大数学学科有了丘成桐就是世界一流,他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一流。
庆典始终洋溢着热情欢乐祥和的气氛。
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在庆典上回顾了与丘成桐30年交往的深厚情谊,他披露:1987年,丘成桐回国访问,受到了中央主要领导的接见。
因行程匆匆,赶到机场时离飞机起飞只有10多分钟了。
“机场一听说是刚刚受到中央领导接见的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马上重开已关闭的柜台,海关人员还亲自护送他登机,在飞机机舱口为他办理了出关手续。
”
身着短袖衬衣、系着领带,一向以严肃著称的丘成桐此时却半开玩笑地纠正说:“是因为杨乐先生出示了证件,机场工作人员一看是著名数学家杨乐,才重开柜台的。
”顿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笑声。
杨乐说,因为匆忙,丘成桐把一个箱子遗忘在中国。
这个没上锁的箱子在杨乐办公室放了一年,后被杨乐带到美国交给了丘成桐。
当丘成桐打开箱子时,杨乐呆住了,箱子里竟放着一幅徐悲鸿的画和一件珍贵的文物。
“如果我知道箱子里放着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这一年的日子就会过得诚惶诚恐,非得找个安全的地方把箱子锁起来不可。
”
刘克峰的发言也不时激起全场的笑声。
他透露:有位学生就恋爱问题求教丘先生,丘先生教导他说:“花这么多时间追女孩子太无聊,做数学有意思多了!”然而丘先生却断然否认曾有此说。
“我声明我没说过这句话。
1969年认识我太太,一直追她到1976年才追到手!”全场哄堂大笑。
数学新星在世界数学界升起
“数学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前其实也曾是个顽皮的少年。
时运不济,他随父定居香港后,年仅14岁时父亲便突然去世,生活顿陷困境。
还是初二学生的他便做家教挣学费开始自立,磨难使他早熟。
初中时,他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
一位名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好,发疯就能学精。
丘成桐对数学的兴趣到高中已达入迷的境界,上大学前他就开始阅读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数学专著,从此沉迷数学达到“发疯”的程度。
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后很快脱颖,他在1968年的全英联邦大学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并提前一年修完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
大学毕业,人生的路面临十字路口。
就在此时,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出现了:几何学大师陈省身来到香港,偶然中遇见了丘成桐,陈省身慧眼识英才,马上决定将丘成桐收归属下—破格将他录取为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自己的研究生。
这关键的一步改变了丘成桐的人生轨迹,给了他更好的机会。
伯克利的摩里教授是著名的数学大师,他的非线性偏微方程佶屈聱牙,深奥难懂,听得学生一个个落荒而走,最后只剩丘成桐孤身一人。
摩里教授干脆在办公室单独为丘成桐授课。
丘成桐事后说,这门课为他的数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丘成桐在大学期间醉心于极度抽象的泛函分析,而到了伯克利,他如饥似渴地沉迷于拓扑学、几何、微分方程、数论、组合学、概率及动力系统等学科中。
在伯克利的第二学期,丘成桐已经能证出一些复杂的定理,他在跟陈省身聊天时谈及这些内容并将其用到几何上,这使陈省身非常惊讶和赞许。
1971年,丘成桐博士毕业,先到普林斯顿大学,两年后应聘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此时他才25岁。
一颗新星在世界数学的星空冉冉升起。
攻克卡拉比猜想
1954年,意大利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在封闭的空间,有无可能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引力场?卡拉比认为是存在的,可是没有人能证实,包括卡拉比自己。
这就是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
此后数十年,没有人能解开这一难题。
而几乎所有数学家都认为,卡拉比是错的—这个猜想不存在。
年轻的丘成桐也对卡拉比猜想发生兴趣。
但是,开头他也认为卡拉比猜想是错的,并且,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证明其错误的方法。
这一消息一透露马上引起强烈反响。
不久,丘成桐接到了卡拉比教授的亲笔信。
卡拉比希望丘成桐证明给他看。
这无疑是一份挑战书,丘成桐只好被迫应战。
他找了大量的例证,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试图证明卡拉比猜想是错的。
但一次次证明,一次次失败,有好多次似乎逼近终点,但最后却往往在很小的地方推不过去。
他不得不给卡拉比教授写信,承认是自己错了。
那么,能否证明卡拉比猜想是对的?他开始调转思路,迎难而上。
这一投入便是整整4年。
从此,他在世界数学难题的崇山峻岭上孤独地跋涉,坚忍不拔地攀登着,期待着那数学世界空谷幽兰的出现。
1976年,丘成桐新婚燕尔,沉溺在新婚的甜蜜中的年轻数学家突然灵感勃发,激情喷涌—他找到了解决卡拉比猜想的方法:他掌握了Kahlabi几何中的曲率的概念,通过求解这个很难的偏微分方程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他终于攻克了这道世界数学难题!
世界数学界轰动了,27岁的丘成桐一举成名。
卡拉比猜想的攻克使丘成桐进入学术的黄金时期,他在数学领域高歌猛进,成果叠现:他解决了史密斯猜想、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即爱因斯坦猜想)、实蒙日-安培方程狄利克雷问题、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一连串世界数学难题,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丘成桐成为世界数学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1981年,美国数学学会授予丘成桐世界微分几何最高奖维勃伦奖。
1982年,他获得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直到今天,他还是华人中惟一的获奖者。
1994年,他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没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这是7年一次的世界级大奖,有人称“比诺贝尔奖还难拿”。
1997年,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给他美国国家科学奖。
丘成桐已成为世界华人数学家的领袖。
“数学皇帝”的强国梦
1979年,应中科院副院长华罗庚的邀请,30岁的丘成桐首次回国访问。
一出北京机场,年轻的数学家忍不住扑倒在祖国的土地上,泪流满面,悲喜交集—祖国,你的儿子回来了!
然而,放眼神州,当时的祖国正经历史无前例的浩劫,民生凋敝,百业待兴。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民族。
数十年的海外经历使丘成桐痛感落后受歧视,迫切希望祖国强盛起来。
科技强则国强,而数学是科技之母,发达国家都是数学大国,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是数学强国。
而要数学强,必须有第一流的人才。
书生报国无长物,惟有手中笔如刀,年轻的丘成桐决心以己之长,帮助祖国培养数学人才。
1980年,陈省身教授牵头在中国召开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的国际大会,丘成桐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100个几何难题。
他希望祖国的青年数学家能研究和攻克这些难题,以此提高水平。
培养数学人才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丘成桐决定募集。
丘成桐的好友陈启宗是香港晨兴集团董事长,他得知丘成桐的想法,表示愿为振兴祖国数学事业出力。
他们共同商定,由晨兴集团出资设立晨兴数学奖,奖励45岁以下在世界数学领域取得一流成就的华人数学家;出资和中科院合作创办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出资建造晨兴数学楼。
1996年6月10日,晨兴数学中心成立,丘成桐任中心主任,著名数学家杨乐任副主任。
中心的宗旨是培养和造就优秀的青年数学家,在前沿领域开拓新的学术方向,促进与国际及港奥台地区数学交流,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中心完全按国际管理运作,每年初,丘成桐聘请10多位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研究确定一年中6到10个根据中国需要又接近国际前沿的尖端课题。
每个项目请3个国际一流的数学家担纲,国内3个教授协助,同时面向全国引进年轻的教授和博士参与课题研究。
每年约有150至200位学者来晨兴从事高层次研究工作。
1998年,浙大校长潘云鹤向丘成桐提议,希望他帮助浙大建立数学中心,丘成桐欣然同意。
浙大籍美国企业家汤永谦慷慨捐资,在浙大建数学中心大楼。
2002年8月,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丘成桐任主任,他还推荐自己的学生、美国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数学系青年数学家刘克峰回国出任执行主任。
丘成桐的数学强国梦正在向目标逼近。
中华数学已进入丘成桐时代
2005年1月11日,光明日报在三版头条刊发题为《中华数学已进入丘成桐时代》的报道,这一报道在中国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法国数学大师彭加莱说:“科学是堆砖头,数学家将之变成华厦。
”
全世界的华人数学家也是一块块砖头,丘成桐甘做“泥瓦匠”,他要用这些砖头砌出中华数学强国的“华厦”。
多年来,丘成桐为了振兴中华数学研究事业,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世界性影响,创立国际数学研究机构,培养年轻数学家和战略科学家,挑战世界性数学难题,设立全球性的大奖以激励年轻数学家,创办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以帮助年轻数学家了解国际学术动态,交流研究成果,号召一大批国际杰出青年数学家回国服务。
丘成桐把全球华人数学家团结在一起,提携后辈,培养人才。
他所做的工作是以往所有华人数学家没有做过的。
他以一颗华夏子孙的赤子之心,为了中华民族数学事业的崛起,为了中国成为数学强国,无私奉献。
丘成桐培养的50位博士大部分是中国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学者:刘克峰、李骏、张寿武、林芳华、辛周平、鄂维南、候一钊、应志良、刘军、舒其望、励建书、范剑青。
九州俊彦,外邦华裔,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少长咸集于丘成桐麾下,为了中华数学的振兴,为了祖国数学的强盛,共同努力。
国际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唐纳森称他是“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
国际数学大师、阿贝尔奖获得者辛格说:“即使在哈佛,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丘先生真正是无私奉献啊,连来往的飞机票、差旅费都是他自己出的。
”刘克峰谈及此,非常感动。
“他还自己掏钱资助祖国的数学发展,他一次就向浙大数学中心捐赠了50万美元的图书,后来又捐了6万册图书。
此外,他还在浙大、中国科大设立了丘成桐奖学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