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影评:何时才有中国的的启示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评知识
这是梅尔〃吉普森导演的片子,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很男人的带点神秘色彩的英雄式电影。
说起梅尔〃吉普森,一般人总是想到《勇敢的心》,那一声荡气回肠的自由,那一段凄美辗转的爱情,老梅棱角分明的脸和一身的肌肉似乎生来就是要承担些这些——让我暂且说——男人的责任,不,应该说是——雄性的尊严。
老梅年轻的时候,总是让我想起黑豹,轻敏雷厉,白天在自己的领土上抖动皮毛寻找食物,夜晚在配偶的怀抱里得到温暖安睡,每一个不幸闯入的人都是敌人,他磨尖了爪牙,随时准备着一场殊死的决斗。
这使老梅不同于一般上太空炸卫星,下深海找航母,救火车保飞机,拯救世界的,普渡众生的美国英雄们,他不负责卫国,只管保家——这是老梅的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件好事,水和阳光,风和沙滩,飞鱼和海鸥,椰子树在月光下婆娑……但假如过头了,就如那些素食主义者,那些激进的绿色份子,就沾上了神秘主义,如同水里的气泡,太阳里的黑子,海里浪花……而梅尔〃吉普森不幸正是其中的一员。
而我不幸,恰恰能理解这些家伙们,尽管并不全然认同。
是谁说的弱势群体总是支持弱势群体,自然怪胎也总能理解怪胎。
对于印第安文化,玛雅文明,那些曾经一度如此接近自然的智慧,既不远离动物的本能又似乎听到了神的语言的存在,对于我们,是如此的吸引力。
成全它,成就它,完整它……如果有这种能力,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仅凭一股任性的痴心,让它们在屏幕上再现,就像单恋得到了回应,痴情得到了回报一样。
如果上天曾经给我机会,我本来应该学考古——我的梦想,没有什么野心,不想什么成就,只是单纯的痴心,但中国的天
空不给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也不能圆我的少年时——像古人那样写一部古典小说,完完全全地重现当日情景。
所以,在他拍《耶稣受难记》的时候,我已经理解老梅,古希伯莱语的对白也好,离奇的故事也好,这只是他的一个梦想,也许有深意的也许没有,举起双手,试想是否真的聆听到神的声音?
这部电影,当然也用了奇怪的语言,如果我猜的没错,应该是古代的玛雅语,似乎叫尤卡坦还是什么的。
文明,在博物馆里展现给我们看的,往往是器具,制品一类的实物,下面注明的标题往往是“在XXX年代,XXX文明已经具备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等等,似乎手艺和科学就代表了文化,这是一种奇怪的思维,但是没有人质疑。
而我,总以为文明是和语言,情感和哲学在一起,一种价值观,社会体系,还有生存模式。
如果说科学总是在前进的,那文明则是迂回的。
说到科学,我们很少往后看,C,C++,Java,老师叫我们往前再往前,突破再突破,高级再高级。
而文化,总是需要回顾,象形文字比罗马拼音表达得丰富,古希腊哲学比现代的喧嚣沉着,中国人越来越读不懂《老子》和《易经》,甚至禁了〈推背图〉,理由是但凡我们现时不能解的,必然是封建及迷信,到底是谁辜负了谁?
中华也许真的已死,就如那些已逝的古老文明一样,但却不是因为战争,因为气候,因为莫名神秘的原因,而是因为它的子孙们已经背转身体,被勒令向前再向前,莫回首。
看看现在这些导演们拍的古装片,看看现在这些编剧们写的台词,看看现在的观众们如何漠视在前秦剧集里大摇大摆的西红柿。
我们用和百年前相样的语言,却已不能表达同样的精致和简典。
我们总有一天,也需要拍一部《启示录》来纪念被毁掉的文明。
观看地址:/detail/6554.html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
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
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
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
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
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
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
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
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间断。
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
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
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
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
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
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
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
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更多文章/ mxdwk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
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
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
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
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
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
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
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
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
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
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
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
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
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
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
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
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
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
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
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
代的化身。
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
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
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
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
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
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
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
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
头中的未来之城。
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
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
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
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
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间断。
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
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
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
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
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
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
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
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
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
作中离去。
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
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
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
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
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
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
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
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
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
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
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
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
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
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
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
与他对话的手机。
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
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
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
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
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
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
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
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
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
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
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
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
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
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
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
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
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间断。
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
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
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
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
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
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
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
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
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
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
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
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
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
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
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
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
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
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
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
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
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
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
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
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
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
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
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
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
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
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
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
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
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
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