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与普契尼音乐特点

合集下载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南京理工大学《西洋歌剧名作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班级:10042203姓名:***学号:**********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1-12-10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世界歌剧的历史,是从意大利开始谱写的,歌剧于160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诞生以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经过几代作曲家创作、积淀,终于在威尔第、普契尼的创作中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不可避免地,全世界的歌剧发展几乎都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进行的。

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有着极其相近的共同点,他们都十分敏感、十分准确地观察、审视着他们身边的社会情况,用符合社会心理的思想指导歌剧创作;因此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迥异。

但是,他们之间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位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个人审美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影响了他们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方式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们作品的社会价值有所区别。

虽然他们的歌剧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歌剧与他们的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再把他们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导致作品的不同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学习研究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两人的作品。

一、作品整体风格方面刚刚已经提到,两人作品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以为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那种胸怀宽广的气度,包含着对祖国对家庭的爱,普契尼的歌剧则更多地描写人间感情;威尔第的歌剧更具有戏剧性,普契尼的歌剧则具有抒情性;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风格则属真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风靡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其特点是理想性强,感情炙烈,喜欢描写和赞美自然,艺术手法夸张。

而真实主义的思潮还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年代里就开始萌动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真实主义才兴旺发达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认为“优秀的创作有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美丽的蓝天,也照出路上的泥塘。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罗西尼威尔第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罗西尼威尔第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

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

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 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作者:郭墩武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威尔第和普契尼是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家,在歌剧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中的女高音咏叹调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两者的女高音咏叹调创作上有着各自的独特的风格,也存在着演唱差异。

为了深入探究二者的音乐风格,剖析二者在女高音咏叹调方面的具体特征,本文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演唱条件等方面对两者演唱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两位歌剧作家。

关键词:威尔第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差异19世纪下半叶,威尔第毫无疑问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在意大利歌剧界极富盛名,得到众多推崇和拥戴。

而到了是19世纪末,则成了普契尼的天下,凭借着众多优秀的作品,普契尼声名大震。

客观而言,威尔第和普契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意大利歌剧产业的发展向前,是意大利歌剧史上两颗熠熠夺目的珠宝。

分析二者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的创作上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对于角色的选取主人公往往都是经历坎坷的女性,但是在整体的作品风格上却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

威尔第的作品通常以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其音乐气势恢弘豪迈而富有激情,整体感觉较为磅礴,气势感敦厚,具有很强的戏剧强。

而普契尼的作品以抒情为主,音乐优美、亲切而有略带伤感,情感表达柔和、细腻,以舒缓的形式展现出作品的内在情感。

由于威尔第和普契尼在作品创作手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导致相应的演唱者在演唱两者的作品时也会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咏叹调是表现歌剧人物角色个性和情感的一个重要环节,咏叹调演唱的好坏对歌剧角色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技巧的差异威尔第喜欢歌剧创作,特别是对具有戏剧性、悲剧性强的文学名著来进行改编,他创作的作品有《奥赛罗》、《茶花女》、《麦克白》等。

同时,威尔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情怀饱满,常常也会创作一些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歌剧,这类歌剧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参见。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唱者 提 出相应 的 歌唱 要求 。威 尔 第与 普契 尼 也不 例外 ,其歌 剧 中 要唱 在 呼吸 上 ,吸气 的力量 始 终存 在 。最 后一 段 是全 曲的高潮 , 女高 音咏 叹调 艺 术风 格 的差异 性 决定 了它 们 演唱 特 点 的不 同, 也 在 结 尾 的 构 成 了情感 的发 泄 处 ,将莱 奥诺 拉 的所 有情 感淋 漓 b上 成 就 了其 各 自的演 唱特 色 。所 以,在 演 唱两 位作 曲家 的作 品时 , 尽 致 地 流 露 了 出来 。演 唱 时 要注 意 “ i ”上 的 重音 记 号 ,音 符 Zo 演 唱 者不 仅要 具有 相 应 的嗓音 条 件和 声音 技 术 ,还要 具 备 艺术 的 定 要 站稳 ,唱 前做 好 充 分 的吸 气 准备 ,在 站 住4 b上 拍之 后 强 综 合 素养 ,钻 研剖 析 每一 部作 品 ,抓 住人 物 的灵 魂 ,把握 音 乐 的 收 ,使整 首乐 曲得 到强 烈 的戏剧 效果 。 精髓。 《 艺术 , 为 爱情 》选 自普 契 尼 歌 剧 《 斯 卡 》 第 二 幕 。 为 托
讨 ,希 望能给演唱者一些有益的提示。
关键 词 :威 尔第 ;普契尼 ;女 高音咏叹调 ;演唱特 色
威 尔 第 (i s p e e d ,1 1— 9 1 与 普 契 尼 (i c m 主人 公处 于 极度 矛 盾 、悲痛 万 分 的情 形之 下 , 同是表 达女 主人 公 G u e p V r i 8 3 1 O ) Gao o P c i i 8 8 1 2 ) l 世 纪 意大 利 歌剧 创 作 的杰 出代 表 , 他 的爱 情遭 受 挫折 、心情 极度 痛 苦 时对 神 的诉 说与 祈求 。但 威尔 第 u c n ,1 5 — 9 4 是 9 们 不 仅继 承 了意 大利 歌剧 创作 的 优 良传统 ,而且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和普 契尼 的表现 手 法却 存 在差 异 ,因 此对 演 唱 的处理 也就 有所 不 的创 作风 格 ,留 下 了许 多 传世 的 不朽 佳作 ,对西 方歌 剧 的 发展 具 同 。 有 重要 而深 远 的影响 。 《 宁 ,安 宁 》选 自威 尔 第 的歌 剧 《 安 命运 的力量 》 中第 四幕 同为 意大 利歌 剧作 家 ,在 歌 剧创 作上 ,威尔 第 与普 契尼 既 有 莱奥 诺拉 的一段 咏 叹调 ,这是 一 首极 具戏 剧性 的女高 音咏 叹调 。 相 似 的地 方 ,也有 许 多不 同之 处 。威 尔第 的歌剧 题材 广 泛 ,历 史 女主 人 公莱 奥诺 拉 美丽 善 良,追求 美 好 的爱情 ,却 由于 “ 命运 的 剧 、爱情 剧 、改编 剧 等无 所 不包 ,如 《 布 科 》 、 《 依达 》 、 纳 阿 力量 ” , 不仅 与爱 人 劳 燕 分 飞 ,还 被 家 人 视 作 杀父 仇 人 。这 首 《 花 女 》 、 《 赛 罗 》等 ;而 普 契 尼 的 歌 剧 题 材 则 相 对 较 单 咏 叹调 是在 她最 困难 的时 候 ,祈求 上 帝赐 予和 平 时演 唱 的 。在 演 茶 奥 多 以爱情 题材 为 主 ,如 《 蝶夫 人 》 、 《 斯 卡 》、 《 兰 唱时 不仅 要 表现 出她 内心 的极 度痛 苦 ,而 且祈 求 的情 绪一 直要 贯 蝴 托 图 朵 》 等 。威尔 第 是浪 漫主 义歌 剧 的杰 出代 表 ,其 音 乐充 满激 情 , 穿在 整个 乐 曲之 中 。乐 曲一 开始 两 个 “ a e p c ”很 重 要 ,f音要 进 气 势 恢弘 豪迈 ,戏剧 性极 强 ;而 在普 契尼 的歌剧 中,浪 漫主 义 与 头腔 , 重音 在 “ a p ”上 ,一 定 要 唱得 一 步 到位 。低音 其 音乐 亲 切 优 美 ,并 略 带 伤 感 , 极 具 抒情 腔 ,但 声 音 的位 置 要 做到 统 一 。第 一 个 “ i ”要 比 同一 小节 第 do 性 。 因此 ,尽 管 二 者 都 是旋 律 大 师 ,但 创 作 手 法 上 却 有 较 大 差 二个 “ i ”唱得 强些 ,第二 个 “ a e m o d o do p c i i ”要 唱得 更加 深 异 ,对 演 唱 的要求 也 就各 不相 同。本 文试 就 威尔 第 与普 契尼 歌 剧 切 ,表现 出深 切 的恳求 : 中具 有代 表性 的 女高 音咏 叹调 的 演唱 差异 作 初步 探讨 ,对 于演 唱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

教学研究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沈阳音乐学院 郭墩武摘要:威尔第和普契尼是 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家,在歌剧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中的女高音咏叹调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两者的女高音咏叹调创作上有着各自的独特的风格,也存在着演唱差异。

为了深入探究二者的音乐风格,剖析二者在女高音咏叹调方面的具体特征,本文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演唱条件等方面对两者演唱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两位歌剧作家。

关键词:威尔第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差异世纪下半叶,威尔第毫无疑问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在意大利歌剧界极富盛名,得到众多推崇和拥戴。

而到了是 世纪末,则成了普契尼的天下,凭借着众多优秀的作品,普契尼声名大震。

客观而言,威尔第和普契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意大利歌剧产业的发展向前,是意大利歌剧史上两颗熠熠夺目的珠宝。

分析二者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威尔第和普契尼在歌剧的创作上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对于角色的选取主人公往往都是经历坎坷的女性,但是在整体的作品风格上却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

威尔第的作品通常以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题,其音乐气势恢弘豪迈而富有激情,整体感觉较为磅礴,气势感敦厚,具有很强的戏剧强。

而普契尼的作品以抒情为主,音乐优美、亲切而有略带伤感,情感表达柔和、细腻,以舒缓的形式展现出作品的内在情感。

由于威尔第和普契尼在作品创作手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导致相应的演唱者在演唱两者的作品时也会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咏叹调是表现歌剧人物角色个性和情感的一个重要环节,咏叹调演唱的好坏对歌剧角色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技巧的差异威尔第喜欢歌剧创作,特别是对具有戏剧性、悲剧性强的文学名著来进行改编,他创作的作品有《奥赛罗》、《茶花女》、《麦克白》等。

同时,威尔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情怀饱满,常常也会创作一些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歌剧,这类歌剧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参见。

意大利三大歌剧作曲家

意大利三大歌剧作曲家

后人评价

罗西尼以创作喜歌剧而名垂青史,其喜歌剧既有反映贫民
生活的内容,又有对贵族浮华百态的描绘,内容生动、明快,
人物的刻划个性鲜明,戏剧情节十分紧凑,还有完全恰到好处
的管弦乐配器,始终保持着艺术的青春。而他正歌剧的音乐却
是宏伟而壮丽的,他的《奥赛罗》虽略逊于威尔第的同名杰作,
但仍有欣赏的价值。晚年写的两首宗教乐曲都是光辉之作,其
目录
1、生平简介 2、创作特点 3、社会贡献 4、后人评价 5、主要作品及介绍
生平简介
朱塞佩·威尔第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意大 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 13岁开始学音乐。18岁考米兰音乐院失败后 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学习。威 尔第共写了28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凭着其 杰出的才华和勤奋的写作逐渐在歌剧乐坛奠 定了无人可与之匹敌的地位。威尔第的歌剧 创作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 40年代前后,成名期。第二时期,50年代, 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 《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 《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 歌剧大师的地位。第三时期,60年代至威尔 第去世。
社会贡献
生活描写的生动性,人物性格刻画的鲜明性,戏 剧情节发展的紧张性,旋律丰富,节奏敏捷,使罗西 尼的歌剧充满了活力。罗西尼的优秀创作使传统的意 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重获新生。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 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 他的这些改革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 作产生了影响。
目录
1、生平简介 2、创作特点 3、社会贡献 4、后人评价 5、主要作品及介绍
生平简介

罗西尼生于意大利的佩萨罗,
成长在一个音乐家庭里,自1806年起

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的差异

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的差异

Yi Shu Ping Jian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的差异赵亮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学前教育与体艺教学部摘要:威尔第和普契尼都是歌剧大师,其作品影响颇广,在作品创作上、演唱风格上、感情处理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研究他们创作的歌剧中男高音咏叹调的演唱方法,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更好的来进行声乐表现。

本文从音乐作品、演唱方法、作品情感表现上对威尔第和普契尼男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差异进行了比较,希望对演唱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威尔第普契尼歌剧作品演唱差异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08-02在歌剧发展的历史舞台上,威尔第和普契尼所创作的作品极具影响力,几乎占据了歌剧舞台的半壁江山。

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创作手法上他们继承了意大利歌剧创作的优秀传统风格,体现出“人文思想”在歌剧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强调作品的思想感情应当通过旋律来表达,避免了因炫技而使剧情与音乐相脱节,重视音乐旋律与剧情内容的完整统一等。

由于两位歌剧大师的出生年代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歌剧创作的观念以及对于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们歌剧题材的选取、创作风格以及音乐特点等之上。

本文就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男高音咏叹调的部分演唱差异作初步探讨。

一、歌剧作品的差异(一)歌剧创作题材的差异威尔第和普契尼虽同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大师,但由于他们的出生年代及社会背景等不同的前提下,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艺术审美标准,创作的歌剧作品在题材的选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9世纪的意大利正处于反抗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时期,此时的威尔第力求通过用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来鼓舞民族士气,激起群众反抗外国统治的斗志。

在歌剧题材的选取上较为广泛,其中不乏有表现友情爱情的,战争与和平的,爱国主义英雄题材和历史题材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也十分普遍。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大 众 文 艺69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与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仅继承了意大利歌剧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不朽佳作,对西方歌剧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同为意大利歌剧作家,在歌剧创作上,威尔第与普契尼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威尔第的歌剧题材广泛,历史剧、爱情剧、改编剧等无所不包,如《纳布科》、《阿依达》、《茶花女》、《奥赛罗》等;而普契尼的歌剧题材则相对较单一,多以爱情题材为主,如《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朵》等。

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其音乐充满激情,气势恢弘豪迈,戏剧性极强;而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浪漫主义与真实主义交相辉映,其音乐亲切优美,并略带伤感,极具抒情性。

因此,尽管二者都是旋律大师,但创作手法上却有较大差异,对演唱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试就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差异作初步探讨,对于演唱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具有借鉴意义。

演唱特色之比较作曲家歌剧作品的独特风格和引人之处,只有经过演唱者准确到位的二度创作之后才会显得更有意义,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都会因其自身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而形成一定的演唱特色,从而对演唱者提出相应的歌唱要求。

威尔第与普契尼也不例外,其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演唱特点的不同,也成就了其各自的演唱特色。

所以,在演唱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时,演唱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嗓音条件和声音技术,还要具备艺术的综合素养,钻研剖析每一部作品,抓住人物的灵魂,把握音乐的精髓。

1、嗓音条件的比较在威尔第的作品中,常常使我们感受到强大的戏剧张力与澎湃的激情。

无论是欣赏还是自己尝试演唱,我们都会清楚地发现,威尔第的女高音咏叹调作品与其它大多数作曲家的同类作品相比,演唱起来更为吃力,用声更重。

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分析——以《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为例

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分析——以《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为例

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分析——以《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为例摘要19世纪也被誉为是“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动荡不安,而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也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进入19世纪后,意大利就经历了被拿破仑统一,但之后拿破仑战败又再次走向了分裂。

直到1870年意大利才宣告完全统一。

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歌剧依然在炮火中继续前行从未止步。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涌现出众多歌剧作曲家,而威尔第和普契尼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曲家。

由于二人出生的年代不同,所以经历也大不相同。

威尔第受意大利复兴运动的影响,所以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歌剧作品,如:歌剧《纳布科》;而普契尼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他见证了19世纪的结束和20世纪的开始,所以他的歌剧独具一格。

他们二人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享誉世界的名作。

如:威尔第创作的歌剧《茶花女》、歌剧《弄臣》和歌剧《奥赛罗》等;普契尼创作的歌剧《波西米亚人》、歌剧《蝴蝶夫人》和歌剧《西部女郎》等。

本文将通过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男高音唱段《沸腾激动的心灵》和普契尼的歌剧《西部女郎》中男高音唱段《请让她相信》为例,对两位作曲家歌剧中的男高音咏叹调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与演变、比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这两首歌剧咏叹调的异同之处、歌剧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的演唱分析。

根据这三点展开深入研究,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层面的知识运用的实际演唱中,对今后的学习者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威尔第、普契尼、男高音、演唱分析AN ANALYSIS OF VERDI AND PUCCINI'S ARIA ——TAKE"BOILING EXCITED MIND"AND"PLEASE LET HER BELIEVE"FOR EXAMPLEABSTRACTThe19th century is known as"romantic period",during which European Society was turbulent,and Italy,the birthplace of opera,also experienced the test of war. Since the19th century,Italy had been unified by Napoleon,but after Napoleon's defeat,it was divided once again.It was not until1870that Italy was proclaimed complete unity.It is in such a stormy era that opera has never stopped moving forward in the fire.Many opera composers emerged in Italy during the period,among whom Verdi and Puccini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ones.Because they were born in different times,their experiences were also different.Influenced by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movement,Verdi creates many famous patriotic and heroic opera works, such as the Opera Nabuco.Puccini's life spanned two centuries.He witnessed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which is why his opera composing was unique.They both created many well-known and world-renowned masterpieces.For example,Verdi created Opera La Traviata,Jester and Othello while Puccini did Opera Bohemians,Madame Butterfly and La fanciulla del Westas.Taking Verdi's opera La Traviata as an example,and Puccini's opera La fanciulla del Westas as examples,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nor Aria in the operas of two composers.This paper covers three parts: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opera in the romantic period,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Opera Aria"Boiling excited heart"and"Please let her believe",the singing analysis of the two Opera Aria.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points, the author will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applying theoretical level of knowledge in the actual singing,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role for future learners.KEY WORDS:Opera,Aria,Verdi,Puccin,Tenor,Singing analysis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Ⅱ)绪论 (1)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相关文献综述 (1)1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与演变 (2)1.1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历程 (2)1.2普契尼的歌剧创作历程 (4)2比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这两首歌剧咏叹调的异同之处..62.1这两首咏叹调作品是否有共性之处 (6)2.2这两首咏叹调作品的个性之处分别有哪些 (7)3歌剧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的演唱分析 (9)3.1《沸腾激动的心灵》的演唱分析 (9)3.1.1准确把握男主人公阿尔弗莱德 (9)3.1.2分析该作品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10)3.1.3《沸腾激动的心灵》中的声乐技术难点问题 (12)3.2《请让她相信》的演唱分析 (14)3.2.1准确把握男主人公约翰逊 (14)3.2.2分析该作品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14)3.2.3《请让她相信》中的声乐技术难点问题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20)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两点:其一,是通过深入研究威尔第与普契尼两位歌剧大师的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和演唱特点等理论层面将其更好地运用到这两首咏叹调的演唱中;其二,是通过学习和研究,能够深刻理解、分析和比较两位共同生长在浪漫主义后期的歌剧大师在歌剧创作当中对于男高音角色的塑造和描写。

浅析普契尼歌剧的艺术特点

浅析普契尼歌剧的艺术特点
心 。他 的作 品写 的都是 普通 小人 物 的生 活和 思 知 识 的前提 下 去分析 人物 ,适度 地把 握演 唱风 格 。如歌 剧 《 蝴蝶 晴 想感情 这 些 小人物 人 多数是 有着 坎 坷 的经历 或者 是被 欺侮 的 形 夫 人 》中女 主角 的咏 叹调 “ 朗的一 天 ”,演 唱者 应该 用饱 满而 象 ,性 格 软弱 、苦难 重 。因此 ,作 品主 人公 形象 真 实感人 ,体 又恰 到好 处 的力 度来 体现 咏 叹调 的抒情 性 与优 美感 。 同时 ,普契 现 出很强 的 现 实主 义创 作倾 向 。如歌 剧 《 贾尼 ・ 斯基 基 》是 描 写 尼 的歌剧 具 有着 “ 实主 义 ”的风格 , 真 旋律 的音 乐结 构也 是灵活 在很普 通 家庭 中的一 个 普通 人物 身 上发 生 的故 事 ;歌剧 《 蝴蝶 多变 的,从 而对 剧 中每个 角 色的 演唱 者在 演 唱技 巧和 艺术表 现力 夫人 》则 是描写 一个 为爱 情而 作 出 巨大牺牲 的痴 情 的忠 贞 的悲情 上要 有 更高 的要 求 。尽管 歌剧 咏 叹调在 表 演和 技术表 现 上很 难控 小女 人 :而歌 剧 《 艺术 家 的 涯 》描 写 的是 生活在 法 国 巴黎塞 纳 制 ,不 过 只要我 们 能把握 住 歌剧 作 品的基 本特 点 ,了解 人物 的基 本 感情 , 结合演 唱 的技 术处 理也 就不 难把 握普 契尼 歌剧 咏 口 调 的 义 河边 的一群 穷苦青年 艺术 家 的生活情 况 …… 托斯 卡 》 中卡瓦 拉多 西 的咏 叹调 《 奇妙 的和 普 契 尼 曾说过 : “ 喜 爱 小 人物 ,我 也只 想 创 作 小 人物 的 演 唱风 格 。如歌 剧 《 我 音 乐,如 粜他们 逼 真、热 情和 有 人性 ,心 地善 良的话 ” 。他 以细 腻 的笔触 将动 人心 弦的 故事娓 娓道 来 ,虽 缺少 威尔 第 式的 崇 气 i 质 ,但 其 歌剧 中所洋 溢 的不 同于威 尔 第 的清新 之风 ,仍 旧扣 了 ‘ 力 千万 听 众 的心 。相 对 于 威 尔 第来 说 ,普 契 尼 的歌 剧 作 品 更通 俗 化 ,离 “ ”更近 。 人 谐 》 ,就是 建立 在婉 转 的旋 律线 上的 唱段 ,它 暗示 着 主人公 对美 丽 女人 的赞 美 、爱恋 之情 。抓住 了人 物 的 内心 情 感和心 理 活动这 条 音乐 主线 后 ,男 高音在 演 唱时 ,就 应该 把握 柔和 、平 稳 的声音 线条 ,同时 歌唱 情感 上应 以轻松 、愉 快为 主 ,这样 就可 以把 握住 这 一段 的演 唱基调 。

【音乐百科】普契尼歌剧的创作风格及音乐特点

【音乐百科】普契尼歌剧的创作风格及音乐特点

【音乐百科】普契尼歌剧的创作风格及音乐特点19世纪50年代,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成为了引领意大利歌剧继续前进的力量。

意大利后期歌剧作曲家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便是普契尼,在其受到威尔第歌剧的影响后,普契尼一生的歌剧创作,在歌剧人物塑造、音乐配器上、歌曲的处理和情感技巧方面都展示出了他独特的见地和才能,尤其是其代表作《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图兰朵》等使他在歌剧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乃至今日,普契尼的著名的代表作被世人传唱,其他作品也受到大众的热爱。

一、普契尼歌剧的创作风格普契尼的歌剧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因为他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创作的独特风格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普契尼创作歌剧的风格上看来,笔者认为:第一,真实主义色彩特点浓厚;第二,独具特色的异国情调。

(一)真实主义色彩特点浓厚真实主义是在真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晚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形式。

其歌剧描写的主要围绕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为主,它反映现实社会、贴近现实生活,真实地表达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为主打路线。

下面笔者便从普契尼的《托斯卡》这部歌剧来分析其特点。

《托斯卡》是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杜的同名戏剧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三幕歌剧,歌剧讲述了1800年发生在罗马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

剧中紧凑而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生动真实的女主人公形象都揭示了这部歌剧的真实主义特色。

不难看出,《托斯卡》中热情的主题,剧中的矛盾冲突,包括出现的很多激烈性的场景,真实地表现了人作为生物体中应有的七情六欲。

在歌剧中的步步惊心,情节紧张到最后的人物反击,都变相的烘托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这些场面以其激情和动人心魄的强烈戏剧效果使剧更接近真实主义者们的歌剧作品。

(二)异国情调色彩氛围较强普契尼新奇的音乐造就了一种异国情调的特点。

他挑选出7首日本歌曲作为剧中段落的基础,具有民间气息旋律的一些小曲调,如《蝴蝶夫人》以及《图兰朵》都是体现其异国情调,具有独特的异域风格。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探析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大辉煌时期,在这一世纪,意大利歌剧成为了欧洲各国歌剧的典范,影响力和地位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是无可匹敌的。

十九世纪,正是浪漫主义艺术盛行的时期,而歌剧正是浪漫主义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歌剧演唱风格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对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意大利歌剧的艺术特色。

要理解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必须先了解当时意大利歌剧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离不开一些伟大的作曲家和歌唱家。

威尔第(Giuseppe Verdi)和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等作曲家的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作。

而意大利的歌唱家们,如卡拉布里(Enrico Caruso)、帕斯托雷(Adelina Patti)等,也成为了当时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的代表人物。

在十九世纪,威尔第和普契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逐渐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主流,而卡拉布里和帕斯托雷等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也为当时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声音技巧和情感表达上。

在声音技巧方面,意大利歌剧演唱强调声音的美感和技巧性。

歌手们要求具备一定的发声技巧,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歌剧的歌唱家们注重声音的柔美和变化,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现力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意大利歌剧的演唱风格还强调音乐表达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歌手们在演唱时尽量避免声音的刻意加工和夸张,追求自然、真实的声音表达。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虽然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在技术和表现形式上与当今的音乐有所不同,但其所强调的声音美感、情感表达和艺术真实性等方面的特点,对今天的歌剧演唱和音乐表演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普契尼歌剧艺术特点

普契尼歌剧艺术特点

普契尼歌剧艺术特点自19世纪上半叶开始,欧洲声乐进入了第二次黄金发展期,这期间美声唱法在废除阉人歌手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男声的发展也打开了歌剧领域发展的新局面,更进一步推动了歌剧的创作。

在意大利,歌剧的创作风格历经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人的正歌剧与喜歌剧后,逐步发展到代表真实主义思潮的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可以说,整个19世纪歌剧创作、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演唱人才辈出,出现了“辉煌唱法”,艺术创造方面充溢着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

在这一时期中,就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艺术价值而言,以威尔第和普契尼尤为突出。

就此,笔者想对普契尼歌剧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两大层面做深入研究,在真正认知普契尼人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一、普契尼歌剧的艺术特点众所周知,从宏观层面来看,普契尼的多部歌剧作品虽不乏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把他的作品归为“真实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在笔者看来,仅仅停留在对普契尼这一层面的认知并不全面和深入,且不能简单地把他的作品归为“真实主义歌剧”。

要探究普契尼歌剧的艺术特点张志英需要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特点、创作的心理根源与性格特征等方面加以剖析。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普契尼的歌剧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分而探究其艺术特点。

1.米兰生活期间1880年11月底,普契尼成功地通过了米兰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自此开启了他在米兰学习和创作生活的生涯。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已经完成统一,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斗争时代已经结束。

在文学创作风格上开始崇尚“左拉”的风格,出现了反对浪漫主义的“真实主义”思潮。

所谓“真实主义是指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学派,追随文学上‘左拉’的风格,其题材常常是当代的、悲惨而真实的。

例如《乡村骑士》《费朵拉》《外套》等。

一些真实主义的歌剧,并非是真实主义的,很难划清界限。

”①这在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威尔第歌剧与普契尼歌剧的几点比较

威尔第歌剧与普契尼歌剧的几点比较

威尔第歌剧与普契尼歌剧创作上的几点比较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诞生第一部歌剧,就是佩里的《达芙妮》一直到今天,在世界歌剧史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歌剧大师谱写了一部部旷世之作,但是有两位作曲家在世界歌剧史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是无人能撼动的,这两位作曲家就是都来自意大利的朱塞佩。

威尔第和吉亚卡摩·普契尼。

在说明他们歌剧创作上的异同点之前,先看一个统计表格,然后再通过图片来看看他们的简介和代表作品的剧照先来看看他们的相同之处:1、都出生在19世纪。

2、二者都是震惊世界的意大利歌剧创作大师;特别是威尔第,1813年生于意大利农村,巧合的是瓦格纳也生在同一年,此时贝多芬43岁,舒伯特16岁,罗西尼21岁,这位多福高寿的歌剧大师活到了88岁,目睹了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以及瓦格纳这些大师创作上的叱诧风云。

当威尔第45岁的时候,有一位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诞生了,他就是普契尼,出生在音乐世家,可不幸的是普契尼的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后来普契尼成为卢卡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与唱诗班教师,但是直到观赏了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普契尼才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而为了欣赏这次歌剧演出,他与朋友徒步30公里前往比萨,这也是普契尼从事歌剧创作的开始。

威尔第的继承人:意大利歌剧并没有随着威尔第的去世而消失。

威尔第以后,普契尼紧跟而来了。

威尔第有一次说:“普契尼将跟着我的脚步走。

”2、他们歌剧的共性是都钟爱于悲剧创作;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作品最终大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结束。

威尔第《茶花女》、《阿依达》、《弄臣》、《奥赛罗》、《游吟诗人》、《麦克白》、《唐卡洛》等普契尼《波希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曼奴。

莱斯科》。

还包括了《贾尼·斯基基》等除此之外最能体现他们风格的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1、创作背景上的不同:首先体现在时间上的不同,威尔第出生在1813年,普契尼和他相差45岁,出生在1858年,他们的出生时期是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三次战争时期,是唤起意大利民族觉醒的时期。

抒情性和戏剧性在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的比较

抒情性和戏剧性在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的比较

Comparison of Lyricism and Theatricality in Verdi's and Puccini's Opera LIU Shuang
威尔第与普契尼都是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人物, 在整个歌 剧历史上都享有极高声誉, 他们是一脉相承的意大利音乐艺 。在她们的歌剧创作方面存在许多极其相近 术的血缘关系, 的共同点, 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 虽然也已有许多关于他们 歌剧创作的文章和论文, 但研究他们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的论 这篇论文是试从歌剧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方 文论著相对较少, 面入手, 对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进行比较 。 从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 奥伯托伯爵》 开始到普契尼的未 。他们俩的歌剧中仅有威尔第的《 完成的《 图兰多特》 福斯塔 夫》 留给了我们一些笑声, 其他的作品都是严肃的, 其中甚至 有许多是残酷的死亡。 威尔第与普契尼和其他歌剧作家一 样, 不约而同的都钟爱悲剧 。这并非巧合, 歌剧与古希腊悲剧 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就是试 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1600 年, 图恢复古希腊悲剧的尝试中, 歪打正着般地创造了歌剧, 悲剧 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抗争性, 人们在笑 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声中感受到道德意义和讽刺嘲笑, 远没有在悲剧的震撼中来 的直接和深刻。 威尔第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他对剧本的要求往往是强 烈的感情场面, 鲜明的对比和快速的剧情展开 。 因此, 威尔第 歌剧的大多数情节是充满了抗争和仇恨, 不真实的人物和荒 唐的巧合。虽然距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但这提供了不少机 会给他创作激动人心的 、 强烈的节奏和旋律, 成为他早期的风 格特征。在创作手法上, 威尔第有他自己的一套规则, 有些结 构特征是威尔第的许多歌剧所共有的:最典型的是每部歌剧 都分四大部分或四幕或者三幕加一序幕或者虽是三幕却进行 分场而近似四段, 第二、 三大段都有重要的重唱终曲, 第三大 “祈祷 ” 段通常有一大段二重唱, 第四段常常以一场 戏或类似 的独唱( 最好是女主角) 的默想场面开始, 往往伴有合唱。 这 种布局在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中始终被沿用, 不仅在早期的作 、 《 品中采用, 在最后的《 阿伊达》 奥赛罗 》 中, 还是坚持这种结 构方式。 威尔第还扩充了歌剧主要角色的人数 。而且并非只正面 反面人物也一样可以。 例如《 奥赛罗 》 里的 角色可以作主角, 《 》 奥赛罗和亚戈, 游吟诗人 中的莱奥诺拉和女巫, 不仅如此, 他还扩大了同音色之间的差别 。更值得一提的是威尔第对男 中音这一声区开拓性的发现 、 并将其艺术魅力在他的歌剧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威尔第与普契尼的音乐特点
摘要:在世界歌剧史上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作曲家莫过于威尔第和普契尼,两位都是十九世纪的音乐巨匠,虽都为意大利作曲家,但其风格却决然不同,各有特色。

关键词:威尔第;普契尼;歌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13-01
威尔第(giusepe verdi, 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

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

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

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

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贾科莫·普契尼(g.puccini,1858-1924)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但往往带有悲观和宿命的色彩。

普契尼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

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性的朗诵和咏叙风格;乐队担负戏剧性布局的作用,积极参加到舞台情节的发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影响。

由于威尔第与普契尼的音乐风格上的不同,所以对于演唱他们作品的歌唱家们的声音要求也不同,威尔第式的歌唱家无论男女首
先要具备极强的声音张力、可以凌驾乐队的声音穿透力,充足的气息,丰满的音色、超强的舞台掌控力才能足以表现威尔第歌剧的戏剧性。

因为威尔第的歌剧对于歌唱家们来说很难驾驭,所以能称之为威尔第式的歌唱家并不多见,当然这也是对歌唱家们的一种褒奖。

而普契尼的歌剧作品以抒情见长,所以对于歌唱家来说演唱普契尼的作品最难把握的是声音的控制力和音乐线条的把控,那么下面我例举几首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来具体的叙述它们的演唱特点。

“胜利归来”是威尔第歌剧《阿依达》中极具戏剧性的一首咏叹调,因为交战的双方一个是父亲、一个是爱人,从歌词的大意中就不难看出:
胜利归来,去战胜我的父亲!他是为了我的自由和荣誉才拿起了武器。

胜利归来,去战胜我的同胞!让同胞的鲜血染红他的战袍。

将我的父亲被俘的国王--绑在战车上!父亲啊,爱人啊,这神圣的名字我一个都不能呼唤。

我本该为你们祈求平安,如今却只能痛哭,因我的祝福将会变成对另一个的诅咒。

黑夜、忧伤布满我心,只有死亡才是我的归宿!上帝啊!怜悯我吧,忧伤与痛苦已无法治愈。

无情的爱撕碎了我的心,让死去解除我的痛苦吧!这段咏叹调对于歌唱家的能力要求极高,因为这部歌剧在配器上的手法接近于瓦格纳,乐队气势磅礴,对于听众是享受的但对于歌唱家来说是艰难的,因为歌唱家要利用自己的嗓音穿过气势磅礴的管弦乐队直达歌剧
院的最后一排,全剧两个多小时,这对于一位歌唱家来说是体力和歌唱能力的双重考验。

唱这段咏叹调时阿依达内心的矛盾已达到了
顶点,咏叹调的前半部分利用丰满的胸声演唱,结尾段“上帝啊,怜悯我吧”,使用半声唱法。

与前半段形成对比.更增加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而在高音区唱半声是一个较难的技巧,这既要求呼吸的量大爷要稳,还要有对声音的控制力,这常使那些差一些的女高音们把嗓子“吊了上去”,她们虽然也唱下来了,却失去了深情。

这些确时使那些不具备威尔第嗓音的女高音们望尘莫及。

她们常常为了追求戏剧性而喊破了嗓子;要不就因为胸声用得太重而影响了后面的高音。

“为艺术,为爱情”是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托斯卡的咏叹调,这首咏叹调虽为戏剧女高音创作,但对于歌唱家来说表达这首戏剧女高音作品却不同于威尔第的作品,演唱这首作品时情感的表达要含蓄内敛,有分寸,注意情感情绪的细微变化,肢体语言无须过多,更不能过分夸张。

普契尼的歌剧则更注重声音的抒情性,他的美学追求不是令人震撼而是使人感动。

因此,演唱普契尼的咏叹调需要有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和委婉深情的音色,通过对音量大小和音色明暗的控制去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因为普契尼对于歌剧中的配器一向是以声乐为主导,所以一般的咏叹调配乐是比较简单的,与威尔第相比普契尼的作品对歌唱家的体力和音量上相对宽泛许多,但对于歌唱家对声音的控制力上却更加严苛,在简单的配乐下,听众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歌唱家的嗓音中,而歌唱家们要通过自己嗓音表达含蓄的,细腻的情感。

普契尼相比威尔第热情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加带有循序渐进的含蓄之美,当然这对歌唱家对音
乐把控上很难,就说“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很多人把它的结尾唱的声嘶力竭、滥用激情,完全失去了普契尼式的美感,这段应该是到高音降b时声音放开,接着下行时收回弱音,才能表现出托斯卡此时的痛彻心扉和无助。

总而言之威尔第的作品淳朴真挚,直接奔放,词与音乐紧密结合,利用铺垫、渲染等手法塑造的歌剧人物形象生动戏剧效果强烈。

而普契尼的作品善于利用优美而含蓄的旋律来表达主人公细腻的
情感,不可忽略是这些旋律内在的张力需要非常要的声音控制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