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1
什么是“道之以德”
2 如何营造“道之以德”的氛
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四个管理原则
4
如何进行管理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三、中领外导教行育为管模理式史—第—二“道讲之以 德”,“齐之以礼”
“道之以德” 的含义
“道之以德”是要在社会以及学校形 成一个促使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 养的文化氛围。 其含义有二: 一,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物,都生存 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 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 二,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价值 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

管 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

要维护三个系统的有效运作,必须坚

持四个管理原则


(一)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
《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一、人性认知观念——人的发展是 道德人性的发展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 发展追求“仁礼”统一 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孔子的观点 孔子:“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孟子与荀子的出发点不同,得 出的结论为什么会一致?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观点都在强调 人生来皆如此,都在强调人人都具有接受教 育的可能性,都强调了只有通过道德规范来 培育人性,都坚信只要加强道德教育,就能 够培养出合乎宗法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化性起伪”说:器具制作 生于“工人之伪”,礼义 法度是圣人“化性而起 伪”。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 过于众者,性也;所以异 而过众者,伪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 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 然后成圣人之名。” 结论是:“涂之人皆可以 为禹。”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中性外认教知育观管念理—史—第人二的讲发展是 道德人性的发展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二、组中织外目教标育价管值理取史向第—二—讲人性的 发展追求“仁礼”统一
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作用
从管理的角度看,伦理道德作为一种 社会意识形态,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 行为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论 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 发展追求“仁礼”统一
孔子:“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 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 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姻疏数之 交也。” 在孔子看来,礼的实质,就是按一定的准则摆正 各类人之间的位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只有具有“仁”的道德,以“爱人”之心去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的秩序就能得到维护。 这样,孔子就将守礼的外在规约转向了人的内在 情感的修养和追求,将人们对仪礼的关注转向了 对道德取向和心理本原的关注。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三、领导行为模式——“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
如何营造“道之以德”的文化氛围
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将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看, 又恰好能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系统。这就是社会政策 导向,学校的宗旨和教师的影响。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情欲生恶说:人性中生而 具有“好利”、“好声色” 等情欲:“目好色,耳好 听,口好味,心好利,骨 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 人之情性者也。”人有好 利之心,故有争夺;人有 嫉恶之情,故有残杀;人 有声色之欲,故有淫乱。 所以人性本恶。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中性外认教知育观管念理—史—第人二的讲发展是 道德人性的发展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 二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一、人中性外认教知育观管念理—史—第人二的讲发展是 道德人性的发展
孟子:“人无有不善。”他认为人先天而具 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 心,由此产生了仁、义、礼、智。他说: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性善只是一种善端:“凡有四端于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 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结论是:“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中性外认教知育观管念理—史—第人二的讲发展是 道德人性的发展
荀子:“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性”“伪”区分 说:“不可学,不可 事,而在人者,谓之 性;可学而能,可事 而成之在人者,谓之 伪。”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一、人中性外认教知育观管念理—史—第人二的讲发展是 道德人性的发展
礼的含义 伦理实现价值取向的意义与作用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二讲
二、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人性的 发展追求“仁礼”统一
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 套的典章、制度、规 矩、仪节,是以宗法 血缘关系为基础,明 确上下等级、尊卑长 幼的法规和制度。 儒家学派提出了“为 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二讲 伦理教育管理思潮
二、组中织外目教标育价管值理取史向第—二—讲人性的 发展追求“仁礼”统一
伦理实现价值取 向的意义
它具有强大的凝 聚力。把自然经 济条件下的松散 农业组织,用伦 理力量管理起来 ,形成了巨大的 民族向心力。
在管理中注重管 理对象的品质修 养,对形成特有 的人格气节和国 格观念具有积极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