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授课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人类学”课程大纲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一、课程要求与评分标准:
本课程采取教师授课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请各位同学课前务必事先精读指定的本专题阅读资料,认真做好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照“旅游中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旅游与族群认同”、“旅游、全球化与地方”、“遗产与旅游”、“旅游中的社会性别”五个专题分为五个小组,每一专题授课时间为两周(6课时),第一周由教师讲授,第二周由选择该专题小组的同学主讲,其他同学点评。(具体课程安排见后表)
本课程评分标准如下:上课出席占30%,课堂讨论占30%,期末论文占40%。无故旷课及未按照规定上交期末论文的同学不能获得成绩。
二、课程目标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旅游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学对“他者”的研究,旅游作为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活动的一种产物,旅游行为对东道主社会价值观念、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等亟待研究的课题,使得旅游人类学成为一门重要的人类学分支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从学科发展脉络系统地介绍人类学对旅游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在旅游活动中,东道主与游客、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商品性等几对重要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性参考。
三、具体课程安排
1、课程导论课时:4
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0.
瓦伦·L·史密斯主编:《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纳什:《旅游人类学》,宗晓莲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
龚锐主编:《旅游人类学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Clifford,J.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Clifford:《文化之道——二十世纪晚期的旅行与诠释》,蓝达居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译本即将出版)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forging ground for ecotourism and other alternatives, annual of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30,(2001),261-283. N. Graburn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Man, New Series, Vol. 20, No.
1. (Mar., 1985), pp. 189-190.
Dennison Nash:Anthropology of Tourism. Dennison Nash,Current Ant hropology, Vol. 38, No. 2. (Apr., 1997), pp. 321-322.
2、旅游中的“本真性”(authenticity)课时:6
MacCannell,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Dean Mac Cannell:《旅游者:一种休闲阶级的新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25-138页。
杨慧:《MacCannell(Dean MacCannell)及其现代旅游理论》,《思想战线》,第31卷第1期,2005年,
★彭文斌:《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的参与趋势-兼论西方人类学界对民俗旅游发展“后效应”的思考》,载王筑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7-294页。
★【美】Nelson Graburn:《第四世界的艺术品》,《人类学与旅游时代》第一章第一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72页。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彭兆荣:《旅游展演中的“前后两分制”与真实性》,《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66-170页。
Ning Wang: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6, No. 2, pp. 349_370, 1999
Authenticity: A Concept Analysis,Nursing Forum Volume 43, No. 2, April-June 2008
Dean Maccannell: 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3、旅游与族群认同课时:6
Greenwood,D.J.1977. Tourism as an Agent of Change: A Spanish Basque Case. Ethnology 11(1):80-91.
Evans, H. N. 1976.Tourism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189-198.
★[美]Pierre L.van den Berghe,Charles F.Keyes. 旅游和民族性的再创造[J].徐赣丽.译. 民俗研究.2006(1).
★白莲:《历史记忆与民族旅游-满族身份重新建构的个案与研究》,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杨慧,陈志明,张展鸿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7-158页。
★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杨慧,陈志明,张展鸿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2-180页。[台湾]谢世忠:《观光过程与“传统”论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识》,载《族群人类学的宏观探索:台湾原住民论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