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分析方法

一、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步骤。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粗糙地浏览一下文章,还没看懂文章,就匆匆做题,结果造成失分。在此我们要把握阅读步骤:

(1)阅读文章标题--思考设问。

读一读,想一想:标题包含什么信息提示,文章体裁可能是什么。

(2)阅读文本——把握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筛选信息,圈划相应要点。

如:文脉线索;人物形象;事件性质;说明对象;作者主张……

(3)细读考题,圈划题目要点。

考生可以把考题中题干(关键词)、题型、限制条件用笔圈出,提醒自己答题时注意。

(4)锁定答案位置,前后推敲,寻找对应内容。

一般考题所在的段落,应该重点阅读,许多时候,答案就在其中。

要关注总起句,小结句,过渡句,反复出现句子,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等。

(5)组织语言,写出规范、明确的答案。

考生经常是心里明白,但写成文字,就词不达意或很不规范。因此,提醒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做练习,锻炼自己语言组织能力。

A:不要把问答题当成填空题回答,要写完整。

B:不要用反问句回答问题,要用陈述句。

C:不要总是把大段内容抄上去作为回答,要学会选择具有共性的内容进行概括。

D:不要把“术语”作为答案,要结合具体的语段内容分析。

二、理清基本概念,把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方法。

中考近年来的阅读文体,一般是叙事散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对许多考生来说,是能够运用不同的术语来回答相应的问题的。但还是有部分考生概念不清,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务请考生把一些常见的概念搞清。(一)判断题——此句运用了手法(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引用。

(2)表达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3)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联想、悬念、象征、烘托、侧面描写、欲扬先抑……

(4)记叙方法:正叙、倒叙、插叙。

(5)描写: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环境(景物)描写。(6)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7)论证方法:事实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

(8)说明顺序、论证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二)作用题——请说出划线句的作用。(某句句子能否删去?)

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思路,即从结构和内容效果两方面考虑。然后按照不同的文体,把常见结构作用理清,根据具体手法说出表达效果。A——结构方面:

(1)出现在开头的语句,一般具有“引领下文……内容”的作用;

比如:开篇点题;交代时间……;埋下……伏笔;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叙事散文、小说);引出……说明对象;提出……论点;(说明文、议论文)

(2)出现在中间的语句,一般具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出现在结尾的语句,一般具有“点题”,“首尾呼应”,“留下悬念”,“总结”等作用;

B——内容方面:

试题中有许多“作用题”,我们可以先判断句子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根据写作手法的一般作用进行回答。

1、修辞作用:

(1)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可从喻体特点入手,找出与本体的相似点,分析出句子的表达效果。)

(2)排比=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三句以上)

(3)反问=强调了……(改为陈述句即可)

(4)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兴趣(思考);承上启下……

(5)对比=要写出“A ”和“B ”作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A ”……特点。

(6)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的特点,使某物人格化。

(7)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的特点。

2、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

(1)渲染……气氛。

(2)推动……情节。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4)借……景,抒……情。

当环境的基本氛围与人物心情状态一致时,则“衬托了……”,反之,则“反衬了……”(形成了对比)。

3、标点符号的作用:

(1)破折号——解释说明;递进或转折;声音的延长。

(2)引号——引用;着重指出(强调);特殊含义(特定称谓,反语讽刺)。

还有许多写作手法上的作用,不再列举。……

C——中心方面:

作者写作时,任何一种手法形式,都是为文章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回答写人叙事状物的记叙文、散文时,就要“心中有人”,思考这些写作手法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或当今社会现实有何关系,即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如果是阅读分析议论文,那么,作者的主张,即文章主旨。作者运用的许多论据,其作用就是为了论证论点。

如果是说明文阅读分析,某个对象的特点、特征介绍,就是文章的主旨,那么,文中的数据、例子等,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具体说明某个物体的特点特征,或把某个原理说明白。

(三)概括题:

近年中考,检测学生概括能力的题目,一般为:

(1)对层意、段意的概括;

(2)对事件,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

(3)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概括;

(4)对说明的事理及事物特点的概括;

(5)对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文章中心的把握。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答题时, 考生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 仔细研读上下文,迅速地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对具有共性的内容加以概括提炼。

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做到胸中有文,然后把握“事与理”,“人与事”,“景与人”,“事例与说明对象”,“现象与本质”,“论据与观点”……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

(1)记叙文事件概括——“时间+地点+主人公+事件”,即“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怎样”。

(2)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在做某事或几件事的过程中总有语言、动作等表现,我们按照顺序一一分析:他这样做、这样说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然后用“短语”或“词语”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