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下册半期(4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流县籍田中学2006—2007学年高一下学四月月考
政治试卷(2007/4/3)
注意事项:
1.在密封线内相应位置填写姓名、班级和考号
2.将选择题部分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答题一律使用蓝色、黑色或蓝黑色钢笔、圆珠笔
4.试题分为Ⅰ、Ⅱ两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列关于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三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减去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余下的净产值就是国民收入
B.国民收入等于社会总产值
C.社会总产品在数量上等于国民收入
D.国民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就是当年的社会总产值
2. 增加国民收入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其中最根本的途径是()
A. 增加劳动者数量
B. 延长劳动时间
C. 提高劳动强度
D. 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如果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如果积累基金小于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则会导致生产资料的积压,减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经济现象要求()
A.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增长,必须与物质资料价格增长相一致
B.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在形态上相一致
C.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D.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4.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②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③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④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2005年我国将发行800亿元国债,发行国债意味着()
A.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财政支大于收
B.财政资金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是国家财政最理想的状态
C.财政支大于收,将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
D.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
6.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国债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西气(电)东送,“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五纵七横”的国道干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环境。
这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
A.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B.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C.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有利于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
7. 根据我国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只要有经济收入的人就是纳税人
B. 亏损企业不能成为纳税人
C. 没有经济收入的人不能成为纳税人
D. 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纳税人
8. 下列逃税行为中,属于偷税的是()
①伪造、涂改、销毁账册和票据而不缴纳税款②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税款③某企业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获得国家税收优惠④某酒厂采取销售收入不记账,把销售收入当作集资款入账等手法不纳税⑤某个体户拒绝缴纳税款⑥某私营企业老板煽动员工围攻、殴打上门征税的税务人员
A.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⑥ D. ⑤⑥
9.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的“一定阶段”是指()
A.货币的出现
B.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产生时
C.货币兑换商不仅兑换货币,而且增加保管和收付业务时
D.货币兑换结算、业发展到兼管货币保管、收付、放款等业务时
10.今年4月起,国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
这次调整工资涉及4500万人,支出800亿元。
艰苦和边远地区的津贴100%由中央财政国家负担;7个发达省市工资由自己负担;其他24个省市中央财政对它们实行不同程度的转移支付。
对此下列看法中正确的是(D)
①这是国家运用财政手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用的体现②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③只给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涨工资,会进一步拉大我国的贫富差距④这是国家运用中央财政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据此回答第11~13题。
11.中央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是()
A.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B.我国唯一的金融机构
C.领导和管理我国银行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D.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企业法人
12.作为市场主体,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经营对象不同,前者对金融企业办理金融业务,后者对各类企业和个人办理金融业务。
B.经营目标不同,前者以发行货币为目标,后者以获取利润为目标
C.性质不同,前者是国家机关,后者是企业法人
D.职能不同,前者依法制定货币政策,后者办理存款贷款业务
13.银行之所以能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支持,是因为()
A.银行决定着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B.银行是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行业
C.银行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D.银行可以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能都是配合国家的经济政策,重点支持结构调整所需要的重点行业和引导本国资金流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据此回答第14~15题。
1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
A.获取银行利润 B.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C.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D.管理国家基本建设支出预算
15.青藏铁路工程是投入巨大资金的新世纪宏伟工程。
承担为这类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提供贷款业务的银行是()
A.中国建设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16.同城的两个工厂,都在某工商银行开有支票户头,他们在进行大宗商品交换时,采用的结算方式最好是()
A.转账支票结算 B.汇票结算 C.现金结算 D.现金支票结算
17.对居民储蓄“为储户保密”的原则理解正确的为()
A.存款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和组织机构的冻结和查询,也不得扣划
B.银行工作人员有权随意动用和支配存款人的存款,不受任何限制
C.非上级党组织,存款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和组织机构的冻结和查询,也不得扣
D.非依法定条件、程序,存款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和非法组织机构的冻结和查询,也不得扣划
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
据此回答18-19题。
18.公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定期储蓄比活期储蓄利率高,这是因为()
A.存期长积累性强,有利于居民积少成多
B.存期长比较稳定,银行可以多用于长期贷款
C.存期长比较固定,适合居民大宗用款的需要
D.存期长有利于培养居民的计划消费行为
19.下列对于公民存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国家积累资金,增加财政收入
B.增加公民的收入,树立正确的纳税人意识
C.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D.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效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
20.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
A.都是从事金融活动的国家机关 B.都是接受中央人们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C.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D.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据《中国经济报》报道,2004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幅增长,面对加入WTO 后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竞争加剧的局面,该公司大胆改革,取得明显效益,2004年财产保险费和人寿保险费都有大幅增长。
据此回答21-22题。
21.对材料中的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二者都属于社会保险②二者都属于商业保险③前者属于商业保险,后者属于社会保险④是否购买,完全由参保者自主决定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22.居民购买寿险与公民储蓄的共同点是()
A.前者到保险公司办理,后者到银行办理 B.二者到期都偿还本金和利息
C.二者都是一种投资方式 D.二者都有一定的风险
2004年12月17日,新疆某中学发生火灾。
火灾发生前,该中学曾向平安保险公司集体投保了学生平安保险,每人投保金额6000元。
灾后,按照条款规定,保险公司总共向遇难的6名孩
子给付6.4万元的保险金。
另外,新疆自治区政府对该中学火灾的赔偿方案已出台,死亡学生每人获陪10万元左右。
据此回答23-24题。
23.某中学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学生平安保险是属于()
①财产保险②社会保险③商业保险④人生保险
A.②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24.对此类保险,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②目的是为了一定的利息收益③它的保障范围的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④它保障的是社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高校教育收费改革是必需的,但乱收费必须坚决制止。
应该认识到高校教育收费只是对政府财政投入教育不足的补充,而不能把我国教育的发展放在收费上。
今后我国高校教育的收费不能再提高了。
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办成谁有钱谁就能上大学的局面,这不是共产党国家的教育。
据此回答25—27题
25.高等院校教育收费中的“费”具有
A.强制性 B.无偿性 C.随意性 D.固定性
26.财政对教育的投资体现了财政的作用
A.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地发展 D.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7.高校教育的乱收费,表明市场调节具有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灵活性
某省2004年各个部门生产的产品总价值为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1200亿,发给职工工资300亿,利润(含税收)500亿。
据此回答36—38题。
28.该省2004年的国民收入为
A.2000亿 B.500亿 C.1700亿 D.800亿
29.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按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其中积累部分主要包括
①扩大再生产部分②国家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部分
③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部分④社会物资储备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2003年上半年,保监会分别批准了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在华筹建寿险合资公司、法国安盟保险集团筹建财产保险公司,以及中英合资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北京分公司。
据此回答30—31题。
30.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需经保监会的审批
A.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B.体现了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对外交流
C.是对外国保险业进入我国市场进行限制
D.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31..截至2005年3月底,某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2.6亿元,同比增长34%。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
①能把更多的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②能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重要保障③能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④能更多地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4年全国共完成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总收入和增收额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增收最多的一年。
此回答32—35题。
32.全国税收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B.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企业效益好转为税收增长提供了丰富的税源
C.税务部门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打击偷骗税行为
D.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程度提高
33.为了促进对外出口的增长,我国对某些产品的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国家的的退税政策表明:
A.税收具有强制性 B.税收是财政收入入的主要来源
C.税收是调节经济的杠杆 D.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4.有些企业采取虚报出口货物价格而获得国家出口退税优惠。
这种行为属于
A.偷税行为 B.骗税行为 C.逃税行为 D.抗税行为
35.自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对企业生产销售达到相当于欧洲Ⅲ号排放标准(尾气排放量小)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
制定这一政策有利于
①促使企业生产更加环保的车型②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③降低小汽车的价格,拉动汽车消费④加强国家对汽车业的监管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问答题:(共30分)
36.在经济学中有一“吃蛋原理”,某人养一只母鸡,每天下一个鸡蛋,对于此人有三中消费方式:一、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二、在某一天连鸡也杀了吃;三、坚持在一段时间少吃,省出10个,孵成小鸡,成活8只,4只公鸡,4只母鸡,此人将会在一天吃5个鸡蛋,有时还可杀公鸡改善生活。
请问:吃蛋原理对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有何启示?(10分)
37.材料一:2004年,我国财税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成就,全年我国实现税收收入2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收达到5256亿元。
可以说,我国税收工作在2004年取得的成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而我国税收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就已经为国家从各方面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充裕的财力保障,税制的不断完善已经为和谐社会的逐步构建发挥了有目共睹的作用。
材料二:某市地方财政年收入100亿元,其中税收85亿元。
财政对教育的投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为9 亿元,比上年增长12%。
目前,该市的教育、医疗卫生的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
材料三:据统计,我们所缴纳的每100元税款中有17.6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14.7元用于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有8.7元用于改善治安状况,有3.7元用于资助他人。
请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税收的性质以及税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10分)
38.今天,如果一个城市居民的财产因灾被毁,他会获得相当于大部分受损失的保险赔付;而一个农村居民房屋倒塌却不能获得当量的补偿。
在灾害频繁的淮河流域,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财产保险。
一般情况下,他们也缺乏从银行获得大额贷款恢复生产的能力。
广大灾民几乎一遍又一遍地灾后“白手起家”,这种“受灾——重建——再受灾”的循环往复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请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防灾、减灾、抗灾和灾后重建能力。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