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教学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教学的探索

作者: 贵阳第十五中学梁书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的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另外55个少数民族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一些地处边疆战略地位重要的少数民族,直接关系着祖国的统一,安全和巩固。就中国古代史而言,依据课改指导思想编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两册,均有一定的课题专门是研讨、学习民族关系,如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6课、第19课,第四单元的第22课;下册的第一单元第5课、第二单元第10课、第11课、第14课,第三单元第20课等,可见,民族关系这一主题在一年级历史科教学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和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于民族关系这一专题,在维护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方面,现实教育意义极为深远,而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铁少社会实践活动,加之时事政治知识匾乏,对“少数民族”这一概念甚感陌生。形不成具体的印象,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和理不清头绪,而这些知识对学生今后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教好和学好中国历史组成部分之一的这一条重要线索,是每一位参加课改实验的历史教师都在刻苦研讨的,笔者历经近两个学期的不断探索,并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改进,逐渐探讨出一套较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经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检验,效果甚佳。这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歌舞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教育意义极为深远而且学生亦较熟悉的影视作品中的插曲,主题歌等,由教师吟唱而渗透入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嗓音条件和一定的音乐素养,笔者二者兼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游牧民族”等概念由陌生、抽象发展为熟悉、亲切和具体、生动,并能在思维中形成表象。例如上册课本的第 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事隔两千多年,“西域”一词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是多么迷茫不清,笔者先高声吟唱同学们都较熟悉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大板城的姑娘》等,让学生知道这些是今新疆的民歌,”然后提问:“今天的新疆在两千年前的汉朝时叫不叫新疆?”由此导人“张骞通西域”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对“西域”的概念由生疏即刻进入到熟悉,而且感到亲切。在学生上来指图介绍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路线的过程中,教师高声歌唱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如《高原之歌》:“翻过千层岭,爬过万道坡…翻上了帕米尔的高山顶……”使学生加深对“葱岭”即今天帕米尔高原的印象,并且,学生通过回忆该影片中解放军翻山越岭的情景,联想张骞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是何等的艰苦,张骞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的高大英雄形象即仿佛活生生的再现在脑海里。汉朝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更须结合该影片的市题思想,对学生进行现实爱国市义教育,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息分裂分子的叛乱是循行维护祖国统一,捍卫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安全的神圣使命。

第二学期下册的教学,在有关民族关系课题的教学中,仍采用这一“歌舞渗透法”,如第二单元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本课处于第二单元三个历史阶段的第一时期,这一历火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对“游

牧民族”、“农耕民族”较难理解,笔者就高唱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从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歌舞特色的差异中切身感悟“游牧”与“定居农耕”的区别。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牧歌》、《骏马奔驰保边疆》、《在金色沙滩上》等,教师择其主要几句歌词:“我骑在马背上,箭一样的飞翔……”“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等等,叫学生思考这些歌曲的主题都有一个“马”字,这就是游动放牧、狩猎的特色。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本人选择贵州苗族歌舞《踩鼓》、《高原我的家》等,唱出苗族过节时的欢快情景,让学生与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对比,切身感悟出农耕与游牧的不同。

鉴于“融合”是这一课的主题。学生讨论、发言、介绍完“碰撞中的融合”后,教师立即设问:“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是否就只是汉族一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不是就是汉族一族创造的?”学生回答后,即带领全体同学跟着自己高唱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使本课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做到结尾时点击主题。前述之两课教学事例,系笔者结合自身有较好的歌喉和喜爱乐舞的条件探索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效果较好。但只是课改研讨摸索中的教学法之一,缺陷和不足之处,还有待同仁的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