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导读》复习题及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以伐谋、伐交为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孙子》说,要以“全”争于天下,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法在谋攻。谋攻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谋,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有利的态势,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主张。把伐兵、攻城作为下策和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伐谋、伐交、伐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为用。通过伐谋、伐交、伐兵,使三者环环相扣,最终才能造成有利于己的局面。
9.如何正确理解《孙子兵法》说“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胜可为”?
答题要点:
①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胜不可为”是指战争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违背客观规律去企求胜利;
②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胜可为”则说明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顺应和利用客观规律去夺取战争的胜利;这两句话既对立,又统一,是人们正确认识战争、指导战争的思想武器。
12.如何理解《孙子兵法》的“兵贵胜,不贵久”思想
答题要点:
孙子强调速战速决,主要基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后勤保障供应能力两方面的理由。
①相守数年的战争,致使十万之师要导致七十万家不能从事正常生产;而且久暴师于他国,容易引起其他诸侯国趁虚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入。
②长期后勤保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应当“因粮于敌”,减少对国内保障的依赖。
13.请简要评价一下孙子的“因粮于敌”思想
答题要点:
“因粮于敌”是孙子所提出的在深入敌境作战时,夺取敌人粮草,就地补充给养的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尽量从敌方获取粮草,减轻本国负担和后勤运输的压力。
②把“因粮于敌”作为削弱敌人实力、增加敌方军粮供应困难的有效措施。
③将“因粮于敌”与“取用于国”等措施结合起来。粮草可以从敌国获得,但武器装备因为要求制式统一,并且将士在平时就训练得能够熟练运用,还是主要靠国内供应,所以平时就要加紧制造和储备。
②要“全知”、“详知”。从狭义上说,“知彼知己”,包括知我军和知敌军。但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应当包括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信息,如敌军我军、天象气候、自然地理,诸侯盟友,等等。其中了解敌情是第一位的,但对其他情况的掌握也不可或缺。对战争信息不仅要知全,也要知详。因为在战略决策时,要用“五事七计”来详细分析比较敌我政治、经济、军队建设、将领才能、治军训练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的情况。具体作战时,还要以用间、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手段,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军队部署。对自己的军队,将帅也要对部下能力,军心士气,是否“得地之利”,“得人之用”等情况更要烂熟于心,打起仗方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地形》篇)。甚至在攻击敌人之前,还必须“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用间》篇),以便实施用间和反间活动。
10.如何理解孙子的“安国全军”慎战观?
答题要点:
“安国全军”是孙子慎战思想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要把战争作为国家大事来严肃对待,平时认真研究克敌制胜之道,建设强大武装,确保以战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要对战争抱着慎重认真的态度,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在没有制胜把握的前提下,在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因为君主将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盲目浪战,轻易诉诸武力。
2.谈谈你所知道的《孙子兵法》古代重要版本
答题要点:
①《孙子兵法》现存最早的注释本《魏武帝注孙子》,②文字通畅易读的宋代版本《十一家注孙子》,③在古代武科举中最流行的版本“武经七书”本《孙子兵法》,④目前我们所见最早的版本竹简本《孙子兵法》。
3.什么是“五事七计”?
答题要点:
①“五事”是孙子预测战争胜负时对战争要素的概括,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竹简本中“不畏危”为“不诡”,就是不违的意思)。“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指出“择”为“释”的假借字,“择人而任势”就是舍人而任势,此处着重强调求势的重要性,说明“人不如势”的道理。不管从哪一角度理解,“择人而任势”思想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兵家用对战场客观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相互转换的深刻理解,反映了他们重视视“势”的军事价值,并千方百计发挥其力量,使军事实力得到有效发挥的能动意识。
14.怎样理解包括孙子在内的中国古代兵学家提出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
答题要点:
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看:
①国君应充分信任将帅,大胆放手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战场实际临机处置,而不越权干预瞎指挥。
②将帅要勇于拒绝服从国君的错误指挥,在“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前提下,以“安国全军”为目标指挥战事,要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思想追求,要有不为一己私利而屈从于国君错误命令的勇气,才以确保胜利。
②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在敌人处于主动,而我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迷敌,诱敌,疲敌,骄敌,挠敌,诳敌,怒敌,使敌备多兵分,不知其所攻,不知其所守,在兵力部署上,作战准备上、战场选择上和心理士气等各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失误,实变为虚,强变为弱,最终使战争主动权转换到自己的手中。
作为指挥作战的一条重要原则,《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尽管千百年来战争形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克敌制胜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但“致人而不致于人”始终是作战指挥不可忽视的一条铁律。
《孙子兵法》导读课复习题及答题要点
1.历史上记载和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各有多少篇?
答题要点:
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为八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八十二篇中可能有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
②自汉代曹操“削其繁剩”并加以注释后,流传下来的只有十三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中也有一些不见于13篇的内容。
②要处理好“求势”与“择人”的关系。对于“择人而任势”一语,后世兵家通常理解为选择适当的人利用既定态势。如宋人张预言:“任人之法,使贪,使愚,使智,使勇,各任自然之势,不责人之所不能,故随材大小,择而任之。”(《孙子》张预注)也有人认为:“善战者专求于势,见利速进,不为敌先,专任机权,不责成于人。苟不获己而用人,则须择而用之。”(《孙子》陈皥注),从侧重将帅选择或兼顾求势择人等不同方面解释这一思想。
6.怎样理解“形人而我无形”这一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这句话出自《孙子•虚实》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从所周知,隐蔽自己和暴露敌人,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环节。而要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措施有:
①隐蔽企图。保密是军事行动成功的必备前提。君主将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要防止泄漏自己的战略意图,采取“夷关折符,无通其使”(《九地》篇)等有效保密措施,令隐藏很深的间谍了解不到己方机密,聪明的敌军将帅也猜不透己方计谋。甚至在具体行动前,连自己的部属也应当“无知”、“无识”。
8.谈谈你对“致人而不致于人”理解
答题要点:
《孙子•虚实》篇言:“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即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受敌人的摆布。这里虽然没有明确争夺战争主动权的概念,但实质上谈的是争取主动问题。其主要观点是:
①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争取主动。战场上的主动和被动地位是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的。“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虚实》篇);“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军争》篇)。举凡上述军队的逸饱劳饥以及兵力的众寡、装备的优劣和环境的利弊等,都是决定主动与被动的因素。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须懂得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治待乱,以实击虚。
4.谈谈你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看法
答题要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关于战争知行关系的最著名的观点。
①知是战的前提和基础。打仗不能糊涂、莽撞,敌情不明。“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只有了解影响战争的诸要素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战争决策,奠定胜利的基础,将帅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出于众者”的贤明之将。
11.“诡道十二法”的思想宗旨是什么?
答题要点:
“诡道十二法”是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其思想宗旨就是根据战争活动的“诡道”原则,“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靠欺敌误敌,示形动敌,避实击虚来取得胜利。
③既要知敌我天地之情,又要知克敌制胜之道。要了解“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我专敌分”、“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等用兵基本原则,按照战争规律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才足以战胜敌人。
④目前社会上有人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当成是孙子的话,这是不对的。首先,孙子在了解信息时,一贯主张把了解敌人的信息放在首位,因为它的难度更大,所以要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其次,对敌情、我情和天地之情都了解了,却并不能保证你打胜仗。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那种认为“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百胜的观点其实是唯心主义的,在战场上行不通。还是《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表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准确、辩证地说明了战争信息与战争行为之间的深刻联系。
②以积极的佯动和巧妙的伪装迷惑敌人。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计》篇)的隐真示假方法;“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神出鬼没的行动原则等,从而使敌人“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虚实》篇),陷入被动。
③以各种方法让敌人的实力、部署和企图充分暴露出来,为我军“因敌制胜”创造条件。具体方法则有用间以获取敌方情报,认真分析敌人计谋优劣,以佯动来暴露敌人活动规律,以实地侦察来掌握地形地貌,以小规模交锋来探察敌人虚实强弱等。做到上述各项,就可以使敌人暴露无遗,而我们亦由此达到“无形”、“无声”的境界,充分保持军事行动的自由权,“进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成为“敌之司命(主人)”。这种善于查明敌人行迹而不暴露自身形迹的作法,必然可以调动敌人,分散敌人,同时自己却可以适时将兵力集中起来,对敌人的薄弱之处予以打击。而“以我之专,击彼之散”(《孙子》张预注),正是历代兵家将帅们梦寐以求的战场效果。
②“七计”其实是“五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它提出了7个方面的问题:“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③“五事七计”在战争谋划占据重要地位,将帅们要根据它们“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所以,身为统帅将领不可不知,“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④“五事七计”在今天的战争指导仍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7.如何看待《孙子》“择人而任势”的思想?
答题要点:
《孙子•势》篇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说战争胜负不仅靠军事实力,还要善于运用和部署军事力量,形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势如弩,节如发机”,“如转圆石于千彍仞之山”的有利态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①要善于谋势、造势和任势。谋势就是充分认识战争与战场环境,驾驭和利用客观形势,营造有利的作战态势。造势的方法主要是抓住分数、奇正、形名、虚实等战斗力生成的关键,使战斗编组更合理,战术战法更灵活,阵形变化更熟练,兵力部署更得当。由于部队的勇怯在很大程度上是态势决定的,态势有利,怯者可以变勇;态势不利,勇者可以变怯,所以要注意采用各种措施,激励部队的士气。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利的战机,让己方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乃至超常发挥,“以碫投卵”,最终击败敌人。
5.谈谈你对“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理解
答题要点: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谋攻》篇中的一句话,原文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是孙子战争“全胜”观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兵家对和平和非暴力的不懈追求。
该思想的基本内容是:
①以“全胜”为达成战争目的的最高目标。《孙子》认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也就是说,武力并非是实现预定目标的唯一途径,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非暴力手段达成预期目的,而条件是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无论国、军、旅、卒、伍,“全”是第一位的,“破”是必要的辅助手段。在力量对比上要“以镒称铢”,形成绝对优势,使敌慑于巨大的威力而屈服,这才是上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