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摘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文章从实践的科学含义,包括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等发面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包括着人类全部社会生活。

关键词:实践概念; 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

正文: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对于实践范畴的研究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在此借鉴前人的经验,从实践的本质上论述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关系。

一.实践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来自于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即把实践理解为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把生产活动看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阶级斗争、政治活动、科学试验、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社会实践即实践等等。而西方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也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鉴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近现代西方学者对实践概念的不同使用。由

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因素在各种社会生产、管理工作、教育和科研活动、艺术创作、交往行为以及新兴产业开发等实践领域中的作用加大,致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实践问题产生了种种的争论。因此,重新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考察,并把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当今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一)实践概念内涵的历史追溯

关于实践的思想在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从词源上考察,西方哲学使用的实践概念来源于希腊文,具有活动的、积极的意思。在中国古汉语

中,实践由实际和践履两个词组成,意思是实际的践履。然而,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内涵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在古希腊时代,许多哲学家就非常关注实践这一社会现象,如古希腊哲人毕达戈拉斯就曾有“实践哲学”的说法,苏格拉底也说过“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但真正赋予实践概念以明确内涵的,可以说始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广义的实践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狭义的实践是指人的实践或行为。他的实践概念主要涉及的是伦理和政治领域。他认为实践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最高尚和神圣的就是理智的思辨活动。他把人的活动区分为实践和创制两种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和创制虽然都是受思考支配的,但两者接受的思考不一样。他把实践的思考称为明智,创制的思考称为理智。明智指行为思考,是对行为的一种策划,策划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明智的最高范畴是善———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有实现其自身环节的那种理念。理智则是一种技术化的思考,包括与目的手段相一致的思考。创制达到的是一种外在目的,是一种功利活动;而实践自身就是一个目的, 是一种自由活动。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和创制的理解已经揭示出实践概念所蕴涵的人们对自由追求的价值取向,并且为人们实现这种追求提出了现实的途径,他认为与道德活动相联系的

实践只有在政治活动中才能实现。从上述亚里士多德有关实践概念的内涵来看,一切行善或善举,伦理道德行为、政治活动、艺术创作活动、教育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科研理论活动等人类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或行为,都属于实践的范围。但是,他把政治看成最高的东西,因为政治的目的在实践方面来说是最高的目的。他对实践的理解显然使实践活动二元化了,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二)近现代哲学对实践内涵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近现代西方哲学对实践概念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和伽达默尔。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方面重新理解实践,赋予实践以生活世界的本质;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往对实践的技术性理解,他从解释学的视角重新理解了实践。从以上这些哲学家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概念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那么,我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应该也随着人类社会及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应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实践的内涵,找寻它的时代意义,把实践概念的内涵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随着社会发展及其活动领域的不断深化,实践的内涵也必定会得以丰富。在当代社会中,管理、科技、文化、精神等方面不断出现的一些新的活动领域,为我们研究实践概念及其拓展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马克思的理解,实践应是人的总体性活动,它的指向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因此我们应该超越经验层面的哲学史和传统的实践理解层面,把实践上升到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现实的历史活动层面来理解;实践应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超验维度、自由维度和终极关怀意义的综合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不断超越与升华的理性活动,实践是主体、客体辩证统一的人的活动。把实践定位为人的活动的总体性活动,至少应该蕴涵三层关系: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这三种关系归根一点就是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实践体现的是人的生存结构,它是人的生存结构的核心和本质。

这就需要实践哲学始终应该关注人的理想发展即人的终极性关怀。实践哲学以人为中心进行合理的建构,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现实中为解决人的生存困境提供思考;另一方面是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层面,人的生存方式应该是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与实践

(一)学术界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的理解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大体上说,有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是等值的。这是大多数学者所主张的观点。我们认为,严格说来,从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中还推论不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首先,马克思的上述命题只是在说明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实质,而不是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从马克思上述使用“实践”一词的语境中可以看出,该词是与“理论”相对而言的,马克思的意思是说,不能把社会生活归根到底看做是理论的、精神的,而要把它归根到底看做是实践的。其次,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当我们讲社会本质的时候,必然要涉及社会现象问题,如果把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等同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就会得出马克思仅仅把“理论”看做是社会现象的结论。那么,“理论”与社会现象等值吗?不等值。在马克思看来,不仅“理论”属于社会现象,而且社会财富也属于社会现象,因为“社会财富”的“本质”就是“一般劳动”或者说实践。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一命题等同起来。再次,依照语法分析,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其完整的表述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我们从该命题中只能分析出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