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方式存续着,以深刻的批判视角揭示着“社会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展开探讨,在论述“社会生活”和“实践”二者内在逻辑相互的同时,得出这一命题在当代我国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生活;实践;逻辑关系;现实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字面意思解读来看,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本质基础是生产劳动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由社会实践所决定【1】。
这句话表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超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体现。
一、马克思语境下“社会生活”与“实践”概述(一)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生活”概述在马克思语境中,“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以及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生活。
其中,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涵盖了一些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等,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内容;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意识层面,包括信仰、理想、哲学等精神领域。
物质条件下的生活和精神条件下的生活是互相渗透的,比如人类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服装服饰等。
但二者的综合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社会生活内容,如社会制度体系就在二者之外。
社会制度体系与二者独立,又介于二者之间:社会制度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等社会意识进行执行,同时又借助物质设施和操作工具等社会物质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因此就其构成来看,我们不能把社会制度归并到二者之中的任一范畴,社会生活的领域划分的划分还包括社会制度。
(二)马克思语境下的“实践”概述实践,简言之就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
实践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的本质力量被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和探索,将客体改造的过程中又是把客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活动。
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可以说是实践的。
实践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目的活动。
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
从个体层面来看,人们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工作、学习、娱乐等,来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而在社会层面,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石。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人们的实践实践。
一切社会制度、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实践活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个人素质。
实践活动还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创新和改革。
例如,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使社会得以快速发展。
三、实践经验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实践经验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实践经验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避免重蹈覆辙。
四、实践教育培养社会生活素质实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方式。
通过实践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融入社会。
实践教育可以让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各种能力,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实践教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活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实践经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
然而,如果深入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会发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为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进行着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一个工人在工厂里操作机器,一个商人在市场上交易商品,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照料家务,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着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
社会是由人们共同构建而成的,而这种构建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比如,一个政治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一个企业家通过创业和经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个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人才,一个环保志愿者通过环保活动来改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的例子。
最后,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而这些目标和追求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
比如,一个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一个运动员通过训练和比赛来实现自己的体育梦想,一个志愿者通过公益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家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而这些活动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各种实际行动和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意味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完成的。
首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中,都是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实现的。
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文化活动,都离不开实践。
例如,生产活动是通过劳动来完成的,生活活动是通过实际的生活行为来实现的,文化活动是通过实际的创造和传播来实现的。
这些活动的完成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其次,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还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中,都是通过实际的经验和实践来积累和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再次,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还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中,都是通过实际的合作和交往来实现的。
人们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中,都是通过实际的合作和交往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这意味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不断地加强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实践水平,为实现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0809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
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4.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见下题)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 进入 1000-3000 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
马克思问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3、联系实际,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社会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是通过社会主体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历史存在,人类实践的过程创造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但动物的生存活动没有使它们产生“历史”的概念。
因为动物的活动不具备实践的特性,只是对当下外部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它既不能接受先前活动的成果,也不会考虑和预测未来。
人类社会则不同。
人的能力和生存方式都是后天的,是在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是历史的。
没有历史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
这正是社会过程基于实践的独特本质。
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生产实践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直接和间接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成为全部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源地。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的产物。
在生产实践中,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生产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围绕这一关系,又派生出许多其他社会关系,由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生产实践的发展,必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化向政治、思想和其他社会关系传递,并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部社会关系的转型。
可见,生产实践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直接和间接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成为全部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因为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各种活动和实践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社会。
首先,社会生活是实践的过程,因为人们在社会中通过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比如,人们通过工作来赚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通过交往来获得情感和支持。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们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其次,社会生活是实践的过程,因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比如,人们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创造出各种产品和服务;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创造知识和文化。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会生活是实践的过程,因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改变自己。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比如,人们通过工作和学习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通过交往和沟通来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因为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各种活动和实践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社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一种活动。
在这
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可以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无论是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文化创作还是政治活动,都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来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提高水平。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和规范也是通过实践来形成和发展的。
人们在实
际的生产、交往和斗争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不断地创造和改变各种制度和规范。
这些制度和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再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是通过实践来解决的。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
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
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数万年前的森林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类人猿原来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
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林地减少,迫使类人猿到地面上活动和觅食j为了适应地面生活的需要,便把天然的树枝和现成的石块作为工具,用来获取食物、构筑巢穴、防御兽类侵袭。
这种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逐渐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学会自己制造劳动工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猿的手也就变成了人的手。
打造简单的石器用于采集果实或打猎,就标志着人手的产生。
人手产生以后,人才逐渐摸索出用石器钻木取火,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劳动还促使了人脑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人类的逐渐形成,人类的活动也由原来的动物性的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生产劳动。
在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由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构成的,社会运动也是由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的。
同时,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和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这包括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以及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其中,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基本原则之一。
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进行理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源于实践但超越经验。
研究问题必须从现实出发,不能从概念出发。
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同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成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延伸和发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强调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很大的共同点。
同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也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更好地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3)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原则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非平衡性等。
这些原则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方向,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后人读过马克思的这本书后,从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且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这一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具有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基本特征。
从古至今,人类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改变着,人类通过实践不断的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它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类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来改造自然界以此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更加的进步。
例如,人类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造房屋等,都属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这种核心地位既体现在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进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主张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认为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同时,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同样把实践作为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几整体。
2、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确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而正确指导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因而其反映论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从而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总称,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自身和改造社会。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满足自
身的需求,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无论是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政治活动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动力源泉。
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
在文化艺术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丰富精神生活。
在政治活动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参与社会事务,维护自身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动力源泉。
正是通过实践活动,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
因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动力源泉。
只有不断地加强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社
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然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理论和概念,而是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和行为,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核心。
首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体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实际活
动上。
无论是工作、学习、娱乐还是社交,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所进行的活动。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也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中所进行的相互关系和互
动上。
在社会中,人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和目标。
这种互动和合作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和要求。
此外,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还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中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上。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追求的成功、幸福和满足,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认同和满足。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核心。
只有通过实际
行动和实践经验,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和要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认同和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注重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答: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
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
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
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
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在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之初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及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发表时间:2020-01-13T13:36:29.8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作者:刘晨旭
[导读]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方式存续着,以深刻的批判视角揭示着“社会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现实意义。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践”的方式存续着,以深刻的批判视角揭示着“社会生活”中人类存在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展开探讨,在论述“社会生活”和“实践”二者内在逻辑相互的同时,得出这一命题在当代我国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生活;实践;逻辑关系;现实意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字面意思解读来看,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本质基础是生产劳动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由社会实践所决定【1】。
这句话表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超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体现。
一、马克思语境下“社会生活”与“实践”概述
(一)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生活”概述
在马克思语境中,“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以及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生活。
其中,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涵盖了一些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等,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内容;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意识层面,包括信仰、理想、哲学等精神领域。
物质条件下的生活和精神条件下的生活是互相渗透的,比如人类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服装服饰等。
但二者的综合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社会生活内容,如社会制度体系就在二者之外。
社会制度体系与二者独立,又介于二者之间:社会制度依照相关准则和规范等社会意识进行执行,同时又借助物质设施和操作工具等社会物质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因此就其构成来看,我们不能把社会制度归并到二者之中的任一范畴,社会生活的领域划分的划分还包括社会制度。
(二)马克思语境下的“实践”概述
实践,简言之就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
实践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的本质力量被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和探索,将客体改造的过程中又是把客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体现出马克思思想中“实践就是人类主观能动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这一命题。
二、“社会生活”与“实践”内在逻辑关系
要理解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要对“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考究。
首先,物质要素的内在联系体现出物质要素的“本质”。
上文指出,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因此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社会活动。
回顾社会生活的组成要素:社会物质条件下的生活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社会精神条件下的生活是人类在创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全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的;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生活则是人类在创造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的规范体系。
三种社会生活领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从实践中得出,又在实践中相互作用,他们的内在都是实践的产物,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得证。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认为,人与自身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及民族之间的交往等关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得出的必然结果,是实践之后的必然性现实【2】。
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也表现出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而不同于其他动物。
因此,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应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体现出作为“人”的社会价值。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具有的现代意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深刻地体现出“实践”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优先性,在新的时代依然值得人类探究,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而人是推动进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物质承担着和主力大军。
我国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国家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的践行和升华【3】。
这些改革方案需要通过人的社会生活得以实践,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落实回人们生活之中。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大力强化人才兴国战略,不断提升对人的综合教育,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实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用“实践”的方式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社会生活”。
结语
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实践观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科学方法的意义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才素质,进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邹诗鹏.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及其基础性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9(07):4-26+204.
[2]任国腾.“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内涵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3]黄坤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