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测定结果比较及临床探讨
《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特别是BM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其负载特定生物活性分子如PTH1-34后,在促进骨骼再生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准备 本实验所使用的BMSCs源性外泌体通过体外培养BMSCs并收集其分泌的外泌体,经过纯化、浓缩后得到。PTH1-34是一种具有促进骨骼形成和抑制骨骼吸收作用的生物活性肽,通过化学合成法得到。 2. 实验方法 (1)BMSCs的培养与外泌体的提取:体外培养BMSCs,收集其分泌的外泌体。 (2)PTH1-34的负载:将PTH1-34与BMSCs源性外泌体进行结合,形成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 (3)动物模型建立:建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4)治疗实验:对实验组动物进行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治疗。 (5)数据收集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骨密度、骨形态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的制备与表征 通过透射电镜和纳米粒度仪等手段,对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其形态规整,粒径分布均匀,符合实验要求。 2. 动物模型建立及治疗实验结果 (1)骨密度:实验组动物经过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治疗后,骨密度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骨形态:实验组动物骨骼微结构得到改善,骨小梁数量增多,骨小梁连接更加紧密。 (3)其他指标:实验组动物血清中相关骨代谢指标(如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等)也有所改善。 四、讨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这可能与外泌体携带PTH1-34进入细胞,发挥其促进骨骼形成和抑制骨骼吸收作用有关。此外,外泌体本身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组织穿透性,使得其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本实验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实验时间较短等,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五、结论 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初步证实了其在提高骨密度、改善骨形态和骨代谢指标方面的效果。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安全性及长期疗效,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实验方法与材料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和材料。 首先,我们利用了显微镜技术和组织学分析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骨骼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比较。通过显微镜下的切片观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骨小梁的数量和连接情况,以及骨密度的变化。 其次,我们采用了生物化学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血清中的相关骨代谢指标进行了检测。这些指标包括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等,它们的变化可以反映骨骼的代谢状态和治疗效果。 此外,我们还利用了细胞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细胞培养,我们可以观察外泌体对细胞的影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可以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揭示外泌体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 七、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1. 骨密度:实验组动物经过治疗后,骨密度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这表明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能够有效地促进骨骼的形成和强化。 2. 骨形态:实验组动物骨骼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骨小梁数量增多,连接更加紧密。这表明外泌体不仅提高了骨密度,还改善了骨骼的微观结构。 3. 骨代谢指标:实验组动物血清中相关骨代谢指标也有所改善。这表明外泌体不仅直接作用于骨骼,还通过调节骨骼代谢来发挥治疗作用。 八、作用机制探讨 根据实验结果和已有文献报道,我们认为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如下: 1. 外泌体携带PTH1-34进入细胞,发挥其促进骨骼形成和抑制骨骼吸收作用。PTH1-34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能够刺激骨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骨骼的形成。 2. 外泌体本身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组织穿透性,使得其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外泌体可以穿越细胞膜,将治疗物质直接送达靶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3. 外泌体还可能通过调节骨骼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来发挥治疗作用。这些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涉及到多种生物分子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九、实验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本实验初步证实了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实验时间较短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我们计划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和方法,扩大样本量,延长实验时间,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结果。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研究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长期疗效。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希望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为更深入地研究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方法及步骤: 1. 样本准备:首先,我们从志愿者身上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对其进行培养和纯化。确保细胞活性高、无污染后,将其用于后续实验。 2. 外泌体制备:将纯化的BMSCs在特定条件下培养,收集其分泌的外泌体。通过离心、纯化等步骤,获得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 3. 细胞模型构建:构建骨质疏松症的细胞模型,包括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培养。 4. 实验分组: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接受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处理,对照组则接受普通外泌体或无任何处理。 5. 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细胞的增殖、分化、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变化等情况,以及骨骼形成和骨骼吸收的相关指标,来评估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的治疗效果。 6.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各组细胞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 五、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1. 细胞增殖与分化:实验组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且成骨细胞的分化率也显著提高。这表明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 基因表达与信号通路变化:实验组细胞中与骨骼形成和抑制骨骼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相关信号通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可能与PTH1-34的生物活性有关。 3.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检测骨骼形成和骨骼吸收的相关指标,我们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六、讨论 本实验初步证实了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效果。外泌体携带PTH1-34进入细胞,发挥其促进骨骼形成和抑制骨骼吸收作用。这可能与外泌体本身的低免疫原性和良好的组织穿透性有关,使得其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外泌体还可能通过调节骨骼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来发挥治疗作用。这些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涉及到多种生物分子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对于进一步了解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的治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七、结论 本实验通过研究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初步证实了其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该治疗方式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与骨骼形成和抑制骨骼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然而,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实验时间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结果。此外,还应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安全性及长期疗效,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八、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长期疗效。具体方向包括: 1. 深入研究PTH1-34与骨骼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揭示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更深层次机制。 2. 对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对其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潜在副作用的研究。 3. 开展长期疗效研究,观察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后的长期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探索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与BMSCs源性外泌体结合的应用潜力,为骨质疏松症及其他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五、实验细节与方法 本实验为了详细探讨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实际应用,采用了以下实验方法和步骤。 首先,我们收集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特定的方法诱导其分泌外泌体。在外泌体的制备过程中,我们利用PTH1-34多肽进行负载,以增强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接着,我们通过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实验,观察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我们使用了多种生物学指标来评估细胞增殖、分化的程度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等。 具体实验方法如下: 1. 细胞培养:在体外培养BMSCs,并诱导其分泌外泌体。通过添加PTH1-34多肽,观察外泌体的负载情况。 2. 动物模型:建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将负载PTH1-34的BMSCs源性外泌体注射到动物体内,观察其治疗效果。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赵黎;金娟;龚建光;何强【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32)18【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111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 BALP、ALP 及 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Vitamin D (25-OH),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透析患者与保守治疗患者的差异。
结果:BALP与ALP、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 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686、0.443、0.405、0.399、0.309,P <0.05);BALP与Vitamin D (25-OH)无相关性(P >0.05)。
透析患者血清BALP、ALP、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 均高于保守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透析患者血清Vitamin D (25-OH)与保守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BALP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有意义,是评估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非创伤性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总页数】3页(P3070-3072)【作者】赵黎;金娟;龚建光;何强【作者单位】310014 杭州市,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310014 杭州市,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310014 杭州市,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310014 杭州市,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儿童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状态诊断中的意义 [J], 付晓玲2.甲状旁腺素及骨转运指标的测定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J], 贾艳丽;刘惠兰3.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家兔骨折修复过程中的意义 [J], 刘建鹏;杨红志;沙永顺;范红旗;刘海金;桑敏4.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婴幼儿体检中的临床意义 [J], 陆春霞;陈琼5.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婴幼儿体检中的临床意义 [J], 陆春霞;陈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钙测定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参考值:血清总钙:2.25~2.75mmol/L 离子钙:0.94~1.26mmol/L 临床意义:1血清钙升高:高血钙症比较少见,引起血钙增加的原因有溶骨作用增强,小肠吸收作用增加以及肾对钙的吸收增加等;可见于下述情况; 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产生过多的甲状旁腺素,多见于甲状旁腺腺瘤,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情况; 2甲状旁腺素异位分泌: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分泌甲状旁腺素,如肾癌、支气管癌等,但此种情况如未发现原发癌瘤,则很难诊断; 3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伴有骨转移时有大量骨质破坏,而肾和肠又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钙,遂引起高血钙; 4维生素D中毒,多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预防佝偻病,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时而引起,但此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5其他:此外高血钙还可见于类肉瘤病、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脱水等情况; 2血清钙减低;低血钙症临床上较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 1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后、放射性治疗甲状腺癌时伤及甲状旁腺等情况;血清钙可降到1.75 mmol/L以下,血磷可增高; 2维生素缺D缺乏:常见原因有食物中维生素D缺乏,阳光照射少,消化系统疾患导致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经肠道吸收少,导致血钙、血磷降低;而血钙降叉引起甲状旁腺功能继发性亢进,这样虽能使血钙维持在近于正常水平,但磷大量从肾排出,引起血磷下降,使得钙、磷乘积下降;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软骨病; 3新生儿低血钙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惊厥原因之一;多发生于生后一周内; 4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严重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生成钙皂,排出体外,造成低钙; 5严重肝病、慢性肾病、尿毒症、远曲小管性酸中毒等时血清钙可下降,血浆蛋白减低时可使非扩散性钙降低; 6血pH可影响血清游离钙浓度,碱中毒pH升高时血清游离钙和性成分结合加强,虽然总钙不变但离子钙下降是碱中毒时产生手足抽溺的主要原因;如有酸中毒,pH下降,游离钙浓度可相对增加;。
碱性磷酸酶(AKP、ALP)的测定及医学意义

碱性磷酸酶(AKP、ALP)的测定及医学意义
1.正常参考值:
①速率法
女性:
1~12岁:<500 U/L
15岁以上:40~150 U/L
男性:
1~12岁:<500 U/L
12~15岁:<750 U/L
25岁以上:40~150 U/L
②比色法:
健康成年人:3-13 金氏单位
儿童:5-28 金氏单位
2.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常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的指标。
血清碱性磷酸活力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①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
②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
血液中,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
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alp 骨指标

alp 骨指标
骨碱性磷酸酶(BALP)是一种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其在骨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骨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可以提示骨组织的异常生长,如佝偻病、骨肿瘤等疾病。
因此,骨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重要的骨指标,用于监测和治疗与骨代谢相关的疾病。
骨碱性磷酸酶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血清或尿液中的骨碱性磷酸酶浓度,并用于评估骨代谢状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骨碱性磷酸酶的检测结果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果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存在骨代谢异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饮食、药物等,以准确地评估骨健康状况。
总之,骨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重要的骨指标,用于监测和治疗与骨代谢相关的疾病。
通过检测骨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骨代谢状态,及时发现并治疗与骨代谢相关的疾病。
骨代谢五项指标详解

骨代谢五项指标详解
骨代谢是指骨骼组织细胞的生长、更新和修复过程。
通过监测骨代谢五项指标,我们可以了解骨骼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骨质疏松、骨折和其他骨骼相关疾病的风险。
1. 钙离子浓度:钙是维持骨骼强健的重要元素之一。
钙离子浓度的检测可以判
断钙的吸收和释放情况。
低钙离子浓度可能意味着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
2. 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是骨细胞生成和骨重建的关键酶类。
通过
检测ALP水平,可以了解骨代谢和新陈代谢的活跃程度。
高ALP水平可能表明骨
骼有活动量增加的情况,如骨折修复或骨增生。
3. 骨密度:骨密度是评估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
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了解骨
骼的强度和抗压能力。
低骨密度可能意味着骨质疏松风险增加,易发生骨折。
4. 尿酸:尿酸是骨代谢指标之一,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
骨骼代谢异常会导致
尿酸水平升高。
高尿酸水平可能提示骨质疏松的存在。
5. 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钙磷平衡及骨代谢的关键激素。
通过测定PTH水平,可以评估骨骼健康状态。
高PTH水平可能表示骨骼出现异常,如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骨代谢五项指标的详细解读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预防
和治疗措施。
如果您有相关症状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修订版)解读PPT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建议
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进一步深入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基础和 临床研究,探索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 用价值。
推动多学科合作
加强骨代谢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 作,共同推动骨代谢生化指标在临床 应用中的发展。
完善骨代谢生化指标体系
不断完善骨代谢生化指标体系,提高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地服务于临 床诊断和治疗。
响检测结果。
样本处理
采集后应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 避免溶血和脂血对检测结果的影
响。
检测方法选择与质量控制
检测方法
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检测方法, 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电 化学发光法(ECLIA)等,确保检测 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 系,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 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促进骨代谢生化指标的规范化应用
专家共识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规范,有助于促进骨代谢生化指标 的规范化应用,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推动骨代谢生化指标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专家共识中提到的某些争议点和不足之处,为未来骨代谢生化指标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06 总结与展望
05 专家共识解读与探讨
专家共识主要内容概述
01
骨代谢生化指标分类
专家共识对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了详细分类,包括骨形成指标、骨吸收
指标、骨转换指标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02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指出骨代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骨折、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建议。
03
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方法与标准
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2 6 编校 :郑 英 善]
【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代谢生化指标 ;骨转换 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的研究以及治疗
中 ,取得 了较好 的成绩 。笔 者主 要对 2 8 0 例不 同年龄 的 非骨 质 疏
表2男性不同年龄组 骨代谢转换生化指标 的含量 比较 ( 士 ) 组别 例数
LP ( A
松症人员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测定,了解骨代谢的特点与变化 规律 ,为骨质疏松和代谢性骨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行的依据。
骨重建生化指标显著高于成年人 ,同时伴随骨密度的快速增加 , 青春期末 ,骨转换指标快速降低 , 接近于成年入水平 ,这和峰
值骨量期骨转换降低相关,成年后,骨吸收作用将超过骨形成 , 个体 的骨量将每年以0 . 5 %左右 的速度下 降 】 。骨量下降到一定 程度将会发生骨质疏松症。本试验结果显示 I型胶原C . 末端肽/ 骨钙素的比值在男女性问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随年龄的增 大 ,骨吸收逐渐大于骨形成。碱性磷酸酶 ( A L P) 是成骨细胞早 期分化的标志,骨钙素是成骨细胞成熟的标志,A L P 及骨钙素的
代谢生化指标具有及时、灵敏等优势 ,可以及时反映出骨的转换 水平 ,预测骨折发生 的风险性,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同时为建
立各年龄组 的参考范围和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监测提供参考 依据。
< 0 . 0 5),从此增幅比较平稳而且在组问也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 ( P<O . 0 5 )。见 表 1 —2 。
3 讨论
碱性磷酸酶的活力测

4一氨基安替比林用量与吸光度成正相关,需准确加入。铁氰化钾用量不足时,反应不完全,测量结果偏低,因此铁氰化钾用量必须加足或稍稍过量
铁氰化钾的硼酸溶液 称取铁氰化钾2.5g,硼酸17g,各自溶于蒸馏水400ml中,两液混合后,加蒸馏水至1L,置棕色瓶中避光保存(如出现蓝绿色即弃去)。 酚标准工作液(0. 05mg/ml):购买合格的二级标准品。 本实验采用终止法;终止剂是 铁氰化钾硼酸液;硼酸改变了PH,使其不再处于最适PH。
目录
ONTENTS
C
壹 ·实验目的
贰 ·实验原理
叁 ·实验器材与试剂
肆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熟悉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磷酸苯二钠法) 掌握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
贰
测定ALP活性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测定底物解离下的磷酸根来计算酶活力,如β-甘油磷酸钠法,但存在血清本身有磷酸根的缺点 二是测定底物解离磷酸根后的羟基化合物,这种方法又可分为: 酚化合物在显色剂的作用下显色比色测定(如本次实验方法)。 生成的酚化合物本身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显色,如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PP)法。 无色的对硝基苯磷酸二钠在ALP的作用下,生成在405nm处有特异吸收的淡黄色对硝基苯酚。通过测定在405nm处吸光度的变化速率来计算ALP的活性。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磷酸苯二钠法)
问题1: 为何要测定血清中酶的活性?有什么意义?
引言(1)
酶活性测定是目前临床酶学分析最为常用的方法。酶测定约占目前临床生化总工作量的1/4到1/2。 用于诊断的酶类已超过100多种,常用的数十种。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对社区医院诊断小儿佝偻病的重要意义

血困难 、 x线检查 有一定损伤 而不易 被家长 接受 , 影响 了佝 偻病 的早期诊断。部分厂商 出于商业 目的, 媒体上大 肆炒 在
作 , 使广 大家 长 盲 目给 孩 子 补 钙 , 对 维 生 素 D 的作 用 认 致 而 识 不 足 , 分 医生 指 导 维 生 素 D治 疗 时 为 避 免 中 毒 而 出 现 部
l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资 料 .
2 1 在 5 6名 研 究 对 象 中 , A p> 0 / . 2 B L 2 0 U L者 为 4 5人 , 3 检
出率为 8 . % ; A p>2 0U L者为 3 8人 , 常检出率为 27 B L 5 / 5 异
6 8.1 。 %
进行 B L A P测 定 , 末 梢 血 3 , 格 按 测 定 步 骤 进 行 检 取 0 严
测。根据检测 结 果将 B L A  ̄区分 为 正常 水平 ( A P<20 BL 0 U L 、 防 水 平 ( A  ̄20— 5 / ) 治 疗 水 平 ( A p> / )预 B L 0 2 0U L 和 BL
12 . 方 法
,
是 由于 维 生 素 D不 足 引 起 的全 身 性 钙 、 代 谢 失 常 和 骨 磷
骼改 变的一种疾病 , 常见 于婴幼儿 。它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 发育。随着我 国儿童保健工作的大力 开展 , 我国重度佝 偻病 的发病率显著减少 , 随着工业 的发展 , 但 城市空气污染 , 房屋 建筑 密集 , 阳光 不足 , 度及 中度佝偻病仍较 多… 。而 目前 轻 对佝偻病 的诊断和治疗仍不理想。传统 的血液生化 、 像学 影
骨标志物三项

骨标志物三项
骨标志物三项是指血清中的三种检测指标,用于评估骨代谢功能和骨质量。
这三项指标分别是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ALP)和降钙素原(PTH)。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酶类,参与骨骼生长、维持骨骼结构和骨代谢过程中的磷酸盐转移反应。
在骨骼生长阶段,ALP水平会显著升高;对于成年人来说,高水平的ALP可能是骨代谢紊乱的标志之一。
骨钙素(BALP)是一种在骨骼形成和骨再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酶类。
BALP水平可以反映骨形成和骨再生的程度。
增加的BALP水平可能是骨形成增加的标志,而降低的水平可能是骨质量下降的标志。
降钙素原(PTH)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参与维持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
PTH可以促进肾脏对钙离子的重吸收,同时也可以促进骨骼中钙离子的释放。
因此,高水平的PTH可能是骨质量下降的标志之一。
骨标志物三项可以作为骨代谢和骨质量评估的参考指标。
在临床上,这些指标可以用于检测骨质疏松症、骨骼肿瘤和骨代谢失调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1 -。
血清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检测用于发热病人的对比观察

显色 , 其深浅与 N P活性成正 比, A 可反 映细胞 的
成熟度 和功能 , 其检测对鉴别细菌感染 和病毒感 染有重要依据 , 同时对部分血液病诊断及鉴别诊 断提供 重 要指 标 。本文 通 过对 16例 住 院及 门诊 3
不 同原 因发热感 染 病 人 同步 检测 P TQ与 N P, C— A
治疗 , 着重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增加血氧供应 , 进新陈 促 代谢而促进 毛发再 生长。
( 收稿 :0 I 5 I 修回 :0 —0 —2 ) 2 1—0 一 6 2 1 6 7 1
因5 l m 稀释 , 注射于毛发脱落 区皮下浸润至脱落区边缘 ,
1 6 7 5部 队医院 53
自2 0 09年 7月 以来 , 我科 用山莨菪 碱 、 当归注射液加
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斑 秃 9例 。临床 观察 , 疗效较 好 ,
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治疗 1 2周 , ~ 毛发脱落处皮肤转红 , 有稀散毛发生长
经 5次治疗后 , 3个月复查 , 过 毛发长全 。9例均治愈。
例 , 6 % ;C 占 3 P T阳性 l 8例 , 1 % , A 占 3 N P积分 正 常4 0例 , 2 % ;C 占 9 P T强 阳性 1 2例 , 8 , A 占 % NP 积 分增 高 1 0例 , 7 。结 果 证 明 , C 占 % P T与 N P A
P T Q与 N P检 测 对 临 床 鉴 别诊 断有 重 要 C. A
岁, 均 5 平 5岁 。 1 2 方法 . P TQ 检 测 采 用 德 国 B A MS公 司 C— R H
N P积分减低 2 A 2例 ;C P T≥05 gm 且 2 m .n/ l n l
临床单一碱性磷酸酶升高指标病例分享、诊断指标及因素分析

临床单一碱性磷酸酶升高病例分享、诊断指标及因素分析病例分享某天,一名患者拿着她4岁女儿的生化检查单找到我,质疑检测结果有问题,为什么单独碱性磷酸酶这一项升高?其结果如下图:患儿体型偏瘦,活泼好动,尿常规无异常,精神状态也很好。
药物可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如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经询问病史,患儿没有服用任何药物。
怀疑病毒感染造成的,建议先排除肝炎,于是给患儿做了病毒性肝炎检测,甲型、乙型、丙型肝炎抗体都阴性,查看当天质控没问题。
复查患儿碱性磷酸酶,排除检测错误,结果相差无几,仍然非常高。
肝脏疾患如各种肝炎、毛细胆管性肝炎等也可引起碱性磷酸酶偏高的现象。
女孩总胆、直胆、转氨酶等指标都正常,可排除肝脏疾病的可能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脏器器官中,其中以肝脏为最多,其次为肾脏、骨骼、肠、和胎盘等组织。
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
碱性磷酸酶临床上多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当人体患有阻塞性黄疸、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骨肿瘤、胃癌、畸胎瘤、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甲旁亢、恶性肿瘤骨转移等时,可引起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升高。
临床一旦遇到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就必须排除其他引起高磷酸酶血症更为严重的原因,特别是骨肿瘤、肺肾梗死、肝病等。
水平升高与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密切相关。
肠型碱性磷酸酶同工酶位于肠上皮细胞刷状缘顶端的微绒毛上。
脂肪摄入后,肠型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分泌增加并进入肠腔。
肠型碱性磷酸酶同工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餐后暂时性高碱性磷酸酶血症。
婴幼儿暂时性高碱性磷酸酶血症是婴幼儿在无肝或骨疾病的情况下其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暂时、孤立的显著升高。
儿童中暂时性高碱性磷酸酶血症的发生率可能超过2.8%。
THI绝非是一种罕见现象,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情况。
因素分析碱性磷酸酶是一组有酶活性的膜蛋白,由成骨细胞合成。
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为骨碱性磷酸酶,能较准确反映机体成骨细胞功能状态。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250应该怎么办?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250应该怎么办?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数值如果不正常的话,小孩子很有可能会患有佝偻病,当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值偏低的时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较高的话,当大于300的时候,就说明患病了,这个时候患者就一定要治疗了,当值是250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做好防护措施,以免诱发疾病的产生,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250应该怎么办才好。
骨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
骨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骨质中分泌出来,当骨头中钙盐沉淀不足时,该酶分泌增多,骨中钙盐充足时就分泌减少,所以用来帮助检查有无钙吸收不足。
骨碱性磷酸酶,参考值≤200单位/L;检测小儿血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催化活性,籍以筛查或辅助诊断因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钙化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骨病。
骨碱性磷酸酶,参考值如下:正常水平≤200u/L;预防水平 250u/L;医疗水平 300u/L。
佝偻病的发病过程是一个慢性过程,初期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直至出现明显的骨骼改变时在进行治疗。
将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
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有一个指标来衡量治疗水平。
防止治疗不足或过量。
单纯依靠症状和体征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以往的血钙、磷、全血碱性磷酸酶及X线检测灵敏度低,特异性差。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250这个数值属于预防水平,趁着孩子还没有患佝偻病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因为孩子本身的体质对于钙元素的吸收情况不好,家长平时做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食物中含钙的方面,另外,还要带着孩子到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
探究碱性磷酸酶、血25-羟维生素d联合骨密度对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20 年第 7 卷第 23 期2020 Vol.7 No.23120・诊断技术・探究碱性磷酸酶、血25-羟维生素D联合骨密度对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价值刘慧晓(河北省任县医院儿科,河北邢台 055150)【摘要】目的 诊断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可以应用血25-羟维生素D和碱性磷酸酶联合骨密度来进行诊断,本文探讨此方式具体的诊断价值。
方法 此次研究的118例对象全部为我院儿科门诊疑似佝偻病的儿童患者,对所有患儿进行检验,并计算碱性磷酸酶和血25-羟维生素D以及骨密度这三者之间进行联合对佝偻病诊断效能,结果 在所有儿童患儿中,经过检测其中有45例患儿为佝偻病患儿。
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骨密度对佝偻病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以及阳性预测值进行联合诊断,其结果相比碱性磷酸酶和血25-羟维生素D以及骨密度的单独诊断要高很多。
结论 对小儿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进行诊断时,其血25-羟维生素D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与骨密度和碱性磷酸酶进行联合可以将诊断的准确性进行提高。
【关键词】血25-羟维生素D;ALP;诊断的准确性【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23.120.01在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科疾病中,佝偻病是重点防治之一。
这种疾病属于一种营养缺乏的慢性病,一般会出现在两个月到两岁的小儿身上。
通过对25-羟维生素D进行严密监测,并和其他各项指标相互结合来进行早期的诊断,在临床中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患儿为我院儿科门诊的118例患儿,这些患儿全部为疑似佝偻病的儿童,此次研究目标的纳入标准为:①患者的年龄不超过2周岁。
②所有患儿存在缺乏维生素D的高危因素。
患者的排除标准为:①具有先天性疾病或是刚出生就存在缺陷的患儿;②具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患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测定结果比较及临床探讨发表时间:2013-07-18T11:54:03.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 作者: 黎智彪[导读] 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者有治疗水平5例,佝偻病激期1例。
黎智彪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 528402)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的测定结果,分析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检验价值,以提高临床对缺钙患者的诊治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10月我院进行体检的婴幼儿15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被检者均给予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血钙的测定。对比观察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指标对钙离子缺乏的检测意义。结果 150例婴幼儿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者37例,血钙异常15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均可以反应婴幼儿的钙缺乏,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的检出率更高,更有助于反应患者的钙营养情况,需要医生引起高度重视。【关键词】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血钙 钙营养 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32-02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compared with the serum calcium measurement results and clinica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o study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serum calcium measurement results, analysis of bonealkaline phosphatase test valu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lcium deficiency patients. Methods: August2009 to October 2012 infants undergo a medical examination of 150 patients for the study, given the determination of bone alkalinephosphatase and serum calcium all samples caught.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test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tection ofthe two indicators of lack of calcium. Results: 150 case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37 cases of abnormalities of bone alkalinephosphatase, calcium abnormalities in 15 cases, two method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ly (p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Conclusion: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serum calcium response to a lack of calcium infants, abnormal bone alkalinephosphatase detection rate higher, but also help the reaction of calcium nutrition of patients, doctors are require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Key Words】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calcium calcium nutrition infant
钙营养在人生的各个年龄段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钙营养的丢失会直接导致患儿出现生长发育异常[1],甚至出现佝偻病等情况。而目前临床对钙营养水平影响骨质的检查主要采用血钙和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对骨丢失的敏感性并不高。随着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如何更好地保证婴幼儿健康,降低佝偻病等发生率十分重要。本文研究分析了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的测定结果差异,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10月我院进行体检的婴幼儿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75例,年龄在1岁~11岁之间,平均为6.52±1.02岁。患者体重在11~47kg之间,平均为20.36±5.02kg。 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骨折,体温在37℃以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生长激素缺乏,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骨肿瘤,强直性骨关节炎等。 1.2方法
对150例被检儿童均进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的测定。所有被检者均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共2ml。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由中生北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血钙测定使用邻甲酚酞络合酶测定[2]。两指标测定均严格地按照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血钙的异常检出率。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正常范围为0~200U/l,如测定结果在200~250U/l为亚临床状态需要进行预防,测定结果在250U/l以上为治疗水平为临床型佝偻病,测定结果在300U/l以上为佝偻病激期[3]。
血钙正常范围为1.35mmol/l以上,其中测定结果在1.1~1.35mmo/l为轻度缺钙,1.1mmol/l以下为有明显的缺钙[4]。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0.05时,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指标的异常检出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²检验。
2 结果 150例婴幼儿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者37例,血钙异常15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150例婴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血钙的异常检出率
组别 例数 正常 异常 χ² P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150 113(75.33%) 37(24.67%)# 8.62 0.0311
血钙 150 135(90.00%) 15(10.00%)
注:# p<0.05,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7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中,亚临床状态30例,治疗水平5例,佝偻病激期1例。15例血钙异常中,轻度缺钙11例,重度缺钙4例。 3 讨论
人体血清中钙离子的测定受多种物质的影响,如维生素D、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等,维持血清钙处于2.5mmol/l左右。例如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离子的吸收障碍,出现骨矿物质的含量不足,进而引起骨障碍等。而人体中有99%的钙处于骨中,血清钙离子仅占0.1%左右,因此血钙并不能够有效地反应出人体内钙营养的水平。骨组织作为人体中重要的钙储存组织,当钙离子的代谢异常,尤其是发生钙的营养不良时,会首先累及到骨组织中。对婴幼儿来说,如长期处于钙营养不良,会引发佝偻病等,直接危害患者健康。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临床的常用指标,此物质由成骨细胞合成,为成骨细胞的特异性酶。在人体发生钙营养不良时,会伴有血钙的降低,出现甲状旁腺激素的上升[5],并会促进成骨细胞从静止转为活跃,进而合成更多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同时,患者有钙离子的摄入不足,类骨细胞不能完全被钙化,引发成骨细胞不能较好地转变为骨细胞,导致骨细胞的反馈性增生活跃,并会进一步地释放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因此,使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可以较好地反应出患者此时骨形成的情况和骨吸收的信息[6]。
从本次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150例被检儿童中,有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者37例,血钙异常15例。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中,有30例为亚临床状态,这些患儿的钙营养水平为轻度缺乏,患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需要给予适当的钙剂补充,并给予维生素
D的补充,并做到定期复查,避免发展为临床型。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者有治疗水平5例,佝偻病激期1例。针对此类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而使用血钙的检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仅有15例婴幼儿为异常状态,其中重度钙缺乏4例,说明单纯对婴幼儿进行血钙的检查并不能够预测儿童的钙营养状态。
综上所述,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均可以反应婴幼儿的钙缺乏,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异常的检出率更高,更有助于反应患者的钙营养情况,需要医生引起高度重视。对婴幼儿要预防性地检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以适当地选择钙剂进行补充。参考文献[1] 肖向东.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浅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3):92-93. [2] 何春,贺海林,苏颖等.481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41-442. [3] 张碧莹.某地区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1080例结果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1):2499-2500. [4] 肖义森.5'-核苷酸酶等4项血清酶学指标联合检测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3):1626-1628. [5] 邹林霞,林小苗,陈维华等.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诊断的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66-67. [6] 林岚,陈力,张春玲等.骨碱性磷酸酶与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诊断中的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7):210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