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生态保护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生态保护对策建议
摘要青海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湖面萎缩、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治理的措施应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从自然、经济、社会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措施;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北纬36°15′~37°20′,东经99°02′~100°59′,东西长,南北宽,略呈椭圆形。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区不仅是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和珍稀鸟类、鱼类等自然景观保护区,同时又是高原湖泊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典型地区。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青海湖裸鲤资源锐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地环境恶化。

1青海湖资源现状及问题
1.1水位下降,湖面萎缩
由于受暖干化气候的影响,近100年来,青海湖地区年降雨量、入湖水量出现下降趋势,而蒸发量则呈现上升趋势,造成湖水入不敷出。

从1908~1959年,51a间湖水水位下降了8.45m,平均每年下降0.165 7m,蓄水量减少409.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8.02亿立方米;从1959~2004年,45a间水位下降3.78m,平均每年下降0.084m,蓄水量减少178.6亿立方米,每年平均减少3.97亿立方米,湖面面积缩小362.3 km2,年均缩小8.05km2 [1]。

由此可知,近100年来,青海湖水位总体下降12.23m,平均每年下降约0.122 3m,蓄水量减少587.6亿立方米,年均减少5.876亿立方米。

目前,湖面面积4 186km2,湖水海拔3 192.77m。

青海湖蓄水量约为690.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6.85m[2],如果按照以往的下降速度,可以预见,再过100a青海湖将干枯。

此外,由于湖水下降造成湖面退缩、湖底凸现,青海湖相继分离出尕海、新尕海、海晏湾和耳海4个子湖,最终形成了四小湖伴一大湖的格局。

青海湖水体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不仅是青海裸鲤等水生生物的繁衍之所,与鸟类的生存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生物链关系,而且在调节周边气候、影响农牧业发展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湖水下降是青海湖资源现状的根本问题。

1.2水质下降,鱼类资源锐减
青海湖水量减少引起湖水矿化度升高。

据测算,1962年湖水矿化度为12.49‰,pH值为9.0;1986年湖水矿化度上升到14.15‰,pH值达到9.2;2001年湖水矿化度上升到16.0‰。

那么,从1962~2001年的39a期间,矿化度上升了3.51‰,平均每年增加0.09‰[3]。

矿化度的明显增加,影响了水生饵料生物和青海湖裸鱼的生长发育,2004年青海湖裸鱼资源总量为5 018t,基本上是20世纪60~70年代的2.5%[3]。

青海湖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天然鱼库,湖中盛产青海湟鱼,又称裸鲤。

它能够在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中生息繁衍,生命力顽强。

而且,由于高寒缺氧,其生长速度较慢,所以营养价值很高。

裸鱼是青海湖的主要生物资源,具有典型的生命特征,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

但是,湖水下降,鱼类资源锐减,长此以往,青海湖将成为无鱼之水。

1.3土地沙化,湿地减少
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呈现出暖干化的气候特征。

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冬季增温造成年均气温上升了0.5℃,气候的变化直接导致候鸟的留居率下降。

此外,由于湖水下降,湿地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急剧扩张。

特别是在湖区西部的鸟岛地区,土地沙化更为严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鸟岛中的蛋岛还是四面环水的小岛,到了70年代后期,由于布哈河三角洲泥沙的堆积,蛋岛已与海西皮岛湖岸相连,形成了新的沙地,鸟岛的鸟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由于鱼类数量的减少,又使得鱼和鸟之间的食物链被打破,鸟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无法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湖的鸟类数量已由原来的10余万只下降到6万余只,有26种鸟消失,如豆雁、灰头鸫、鹌鹑、红胸秋沙鸭等。

长此以往,鸟岛将成为一座孤岛。

1.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受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变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威胁。

气候的暖干化对植被的影响,最直接和最严重的表现在土壤含水量下降,沙化、盐碱化程度增加,原生植被中湿生、水生植物逐渐向中生、中旱生和汉生植物演替,植物种群结构和种群数量明显趋向简单和减少。

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近50年来,青海湖流域的人口增长很快,1949年全流域人口不到2万人,到2004年达8.56万人,人口增长4倍多。

耕地面积增加20多倍,牲畜饲养量达421.7万羊单位,长期处于超载状态。

同时,随着青海旅游业的开发发展,到青海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已达到80万人次[4]。

此外,环青海湖地区公路、铁路、工矿等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在青海湖流域曾分布的水母雪莲,现今已难于寻觅;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动物,在青海湖流域仅存300余只;野生动物资源有15%~20%濒临灭绝,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2治理的方向和措施
2.1实施引水工程,尽快遏制湖水下降的趋势
青海湖湖水下降是全球气候变暖给青海湖区域带来的第一级恶果,而且它又成为区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的基础性因素。

因此,保护青海湖生态资源首先应该从治水开始,而治水最及时有效的方法就是引水补给。

建议投资引水工程,从临近的大通河每年调水5亿立方米,可以使湖水维持现状,不再继续下降[5]。

2.2强化生态建设工程,使草原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环境治理的根本措施仍然是生态方法。

近几年来,实施退耕(牧)还林还草工程,环湖地区自然生态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青海湖处于高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环境脆弱,治理恢复难度较大。

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建设措施,对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原一律退牧还草,采取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方式,使区域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促进草地植被和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

2.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湖区农牧民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或者以地为生或者以牧为生,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国家建设的长期目标与个人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或困惑。

如何合理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是生态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笔者认为,应该把国家目标和农牧民的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重建的积极性和保护资源的自觉性。

2.4加强管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为活动的影响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就青海湖资源管理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今后应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林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种偷捕鱼类、采药、采石等违法活动;二是加强旅游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流量;三是协调统一湖区草地资源集体所有权和水体、鸟类、鱼类等资源国家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解决好农牧民和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四是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培育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治理环境污染。

3结语
青海湖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环湖周边及更广大地区气候的自然调节器,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加上流域内的林草植被和高耸的山脉,成为阻挡西部、北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生态屏障。

当然,人类要生存,经济就必须发展。

但是,罗布泊、楼兰古城及居延海的消亡造成的恶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青海湖的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不愿意看到青海湖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4参考文献
[1] 青海省水利厅水文资源勘察局.青海湖水量动态变化与分析研究报告[R].2005.
[2] 青海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范围界定报告[R].2005.
[3] 青海省林业局.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科考报告[R].2005.
[4]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R].2005.
[5] 青海省农牧厅.青海湖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报告[R].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