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_宋滇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列齐特只存在磺酰脲基团,其可以高选择 性的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脲类受体,具有 结合快、解离快、可逆结合等特点,临床上较少 出现低血糖反应。格列齐特有短效和缓释两种剂 型:①短效剂型口服后,起效时间为30min,半衰 期为10~12h,代谢产物绝大部分通过肾脏排出, 维持作用时间达24h。②缓释剂口服吸收完全,服
Fravel等比较了139例平均年龄为70岁的老年
2012年第9卷第4期 药品评价 29
S专题论坛 Special Forum
人服用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后低血糖的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格列吡嗪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格列 本脲[6]。为了评价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 的安全性,Riddle等比较了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和 未用降糖药物的患者空腹状态下、轻度运动后血糖 的变化情况,其将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配至控释 片组和安慰剂组,治疗9周后行空腹跑步机运动试 验,运动前、中、后均测定胰岛素、C肽和血糖水 平。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运动中血糖水平较运动前 均轻度下降,但所有患者均无低血糖发生[7]。由此 可见,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 轻度运动下的低血糖发生率,患者服用格列吡嗪期 间可常规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
专题论坛 Special Forum
脲(1.6%)[2]。但因该药剂量较大,不良反应较多, 可引起药疹、黄疸、白细胞减少或食欲减退等不良 反应,已逐渐被新型磺脲类药物取代。 2.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氯磺丙脲是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中的另一个代 表药物,半衰期大于35h,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其代谢产物同样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半衰期 长,且排泄途径单一,故进食不规律或具有肾脏 疾患的患者更易引发低血糖。来自UKPDS的报告 指出,氯磺丙脲存在诱发低血糖的高风险,16% 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氯磺丙脲后会发生低血糖事 件,其中7%的患者在服用氯磺丙脲的第一年就出 现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反应[3]。鉴于氯磺丙脲存在较 高的低血糖风险,且相对难以缓解,目前国内已 经很少使用该药物。
格列吡嗪有短效和控释两种剂型:①短效剂 型吸收迅速,1~3h达峰,半衰期2~4h,作用持 续时间为8~12h,生物利用度完全,代谢产物不 具有降糖作用。其降糖效果仅次于格列本脲,但由 于代谢和排出的速度较快,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 ②与短效剂型相比,控释片利用胃肠治疗系统技术 (GITS),通过激光微孔均匀释放药物,使药物在 24h内以较低的浓度持续释放,具有每日1次服药后 全天均匀释放的作用。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2~3h 后,血药浓度逐渐升高,6~12h达到最大浓度,然 后缓慢下降,半衰期8~12h。在非进食的情况下, 格列吡嗪控释片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了 空腹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恒速释放的格列吡嗪控释片对胰岛的刺激作用有赖 于血糖水平和血药浓度,故格列吡嗪控释片的低血 糖发生率低。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 该类药主要包括甲苯磺丁
脲、氯磺丙脲、妥拉磺脲、醋磺 丙脲等,它们具有受体选择性较 低、脂溶性差、细胞膜的通透性 差、使用剂量相对较大、低血糖 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比较 高的特点,故目前临床上已较少 使用。 1. 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
甲苯磺丁脲于1956年问世, 是最早被应用于临床的磺脲类药 物,因其价格低廉,目前仍在一 些基层医院使用。此药在胃肠 道中吸收迅速,服药后1h内起 效,持续时间6~8h,基本可于 一日内排出体外,相对较少引发 低血糖。如果发生低血糖,其症 状在同类药物中相对较轻,持续 时间相对较短。来自英国719个 临床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服用 甲苯磺丁脲的年低血糖发生率为 0.7%,低于同期研究的氯磺丙脲 (1.3%)、格列齐特(1.7%)和格列本
第三代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 与传统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美脲
(Glimepiride)还具有显著的胰外降糖作用,故其被 划分为第三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一次服药的降 糖效应可覆盖24h,属于长效降糖药物。格列美脲 可以选择性的与胰岛B细胞膜上磺脲类受体65Kda 的亚单位结合,不同磺脲类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反应 动力学决定了它们促使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效不 同,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的结合比格列本脲快 2~3倍,而解离快8~9倍。与受体结合快,使格 列美脲能较快的刺激胰岛素分泌,并部分恢复2型 糖尿病患者第一相胰岛素的分泌,在早期即可抑制 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从而减少第二时相的胰岛素 分泌量;而与受体解离快可使格列美脲刺激B细胞 的时间明显缩短,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 [15] 还有研究 表明,高糖浓度下格列美脲的促胰岛素分泌能力增 加,而低糖浓度下其促胰岛素分泌的能力则明显 下降,即存在所谓的“葡萄糖依赖作用”,这也 是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原因之一[16]。基于以上机 制,格列美脲更适用于那些易发低血糖的患者, 尤其是那些一旦发生低血糖很容易便会危及生命 的老年患者。
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 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主要包括格列本脲
(Glibornur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 (Glicla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等,与第一代 磺脲类药物相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与胰岛B细胞 上磺脲类受体选择性结合能力显著增强,其使用剂 量相对较小,且诱发低血糖的几率较低,故逐渐取 代了第一代磺脲类药物。
临床实验研究证实,格列美脲1~8mg/d对空 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安全有 效,且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明显低于格列本脲,与
S专题论坛 Special Forum
T he risk of hypoglycaemia in sulfonylureas drugs
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糖尿病科 宋滇平 胡睿婷
中图分类号 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2)04-0028-05 关键词 磺脲类;低血糖风险;糖化血红蛋白
一项3443人的队列研究显示,服用格列喹酮 的患者仅有0.13%发生过低血糖事件,且均为轻度 低血糖,进食后症状很快缓解,没有严重的低血糖 反应发生[13]。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等
30 药品评价 2012年第9卷第4期
专题论坛 Special Forum
进行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开放、平行分组的对照研 究,选择单药和(或)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控制 仍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组,旨在比较二甲双胍 缓释片分别联合格列喹酮或阿卡波糖的疗效和安全 性,研究纳入平均病程6年、治疗未充分达标的2型 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以二甲双胍为基础并联 合格列喹酮治疗,降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 效果要明显优于联用阿卡波糖,联用格列喹酮组的 患者虽偶有轻度的症状性低血糖发生,但无严重的 低血糖事件 。 [14]
Biblioteka Baidu伴有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格列本脲,尤其 容易发生低血糖,甚至低血糖昏迷。
UKPDS的报道指出,格列本脲发生低血糖 的风险(21%)大于氯磺丙脲(16%)[3]。Ronald等对 13963例服用磺脲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队列研 究后指出,格列本脲诱发低血糖的风险最高,其 风险不仅高于同为二代药物的格列吡嗪,甚至还高 于一代药物中的甲苯磺丁脲[4]。同样来自英国的一 项队列研究显示,格列齐特、甲苯磺丁脲和格列 吡嗪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相当于格列本脲的74%、 75%和60%,且格列本脲更容易引起持续性的低血 糖[2]。然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低血糖的风险 降低,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长时间的格列本脲治疗 后血糖控制逐渐变差和患者对低血糖的认识增加所 致。Gangji等关于使用促泌剂和胰岛素引起低血糖 和心血管疾病的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显示,单用格 列本脲比单用其他促泌剂的低血糖发生率高52%, 比单用其他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发生率高83%[5]。 2. 格列吡嗪
格列喹酮口服吸收快且作用发挥迅速,服药1h 后血药浓度即达高峰,随后血浆中的药物水平很快 下降,服药8h后的血药浓度已经很低,属于短效促 泌剂。格列喹酮不同于其他的磺脲类药物,它不渗 入B细胞内,只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可 防止对B细胞产生连续作用。虽然其降血糖的能力 与剂量有关,但相对其机制而言,使用剂量较大时 也不易发生严重低血糖。
李光伟等将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配 至格列齐特普通剂型组和缓释剂型组并进行12周 治疗后发现,两组的疗效相当,且经血糖监测观 察到的低血糖发生次数无统计学差异[9]。欧洲的 GUIDE研究对格列齐特缓释片和格列美脲进行有 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后指出,格列美脲和格列齐特缓 释片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但应用格列齐特缓释片 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比格列美脲组低50%[10]。另有报 道指出,格列奇特缓释片单独使用或者联用其他降 糖药物使用,其低血糖发生率均较低 。 [11] Ristic等 的研究表明,格列齐特联用二甲双胍的低血糖事 件发生率与那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相当,并不显 著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12]。 4. 格列喹酮
药后95%与血浆蛋白结合,血药浓度在最初6h内 进行性升高,6~12h达稳定状态,血浆半衰期为 12~20h。缓释剂由格列齐特和缓释基质、辅料按 一定的配比以及较特殊的制剂工艺研制而成,是第 一个用亲水基质控制药物释放的磺脲类药物。当药 片与胃液接触后,表面的少量活性成分立即溶解, 液体逐渐渗入基质,膨胀形成凝胶,活性成分渗入 其中。在每日口服1次的情况下,活性成分能够以 最佳方式释放,调节血药浓度与人体血糖水平相吻 合,使得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
1. 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为长效的磺脲类药物,是目前降糖能
力最强,药效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 其通过一个磺脲基团、一个苯酸氨基基团与两个磺 脲受体1(SUR1)牢固结合,不易脱离。它还能进入 胰岛B细胞中发挥作用,使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 格列本脲代谢缓慢,半衰期长达10~16h,且代谢 物生物活性高,因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严重而持 久的低血糖反应。当肾功能不全时,长期服用格列 本脲可发生血中蓄积;另外肾小管退化可使胰岛素 在肾脏分解减慢,胰岛素排除减少,血中胰岛素清 除率降低,血清胰岛素半衰期延长,因此,老龄且
潘长玉等[8]进行过为期12周的前瞻性、随机、 开放的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价格列吡嗪控释片每日 1次服用与格列齐特每日2~3次给药的疗效和安全 性,从4个临床中心征集到151例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配到格列吡嗪控释片组(78例)和格列齐特组 (73例)。经过1周清洗期、6周剂量调整期和6周维 持治疗期后结果显示,与基线相比,格列吡嗪控释 片组和格列齐特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 血糖水平及全天血糖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 较无明显差异(P >0.05)。格列吡嗪控释片组和格列 齐特组均有30%左右的患者出现轻度的症状性低血 糖,无需临床治疗即可恢复,但两组均未出现严重 的低血糖。此研究提示,对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 来说,每日1次服用格列吡嗪控释片可有效控制全 天血糖水平,安全性也比较好。 3. 格列齐特
宋滇平 主任医师, CEA第一、二届委员会全国 常委,CDS第三、四、五届 委员会全国委员,云南省糖 尿病学会第一、二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云南省有突出贡 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卫生 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8 药品评价 2012年第9卷第4期
磺脲类药物(SUs)是目前临床 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糖药物, 其主要机制是通过关闭胰岛B细胞 膜上钾离子依赖性的ATP通道来 增加内源性的胰岛素分泌,从而 降低血糖。此外,随着葡萄糖钳 夹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研究发现 磺脲类药物可使人体外周葡萄糖 利用率提高10%~52%,提示磺脲 类药物可能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内 在拟胰岛素作用[1]。因此,在发挥 降血糖作用的同时,磺脲类药物 也带来了低血糖的风险,而一次 严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 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 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甚至 可能成为致命因素。因此,深刻 认识磺脲类药物低血糖风险很有 必要,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