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制备、性质和组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制备、性质和组成分析
引言:三草酸根合铁(III)酸合成工艺有多种,例如,可采用氢氧化铁和草酸氢钾反应;也可用硫酸亚铁铵与草酸反应得到草酸亚铁,再在过量草酸根存在下用过氧化氢。
K 3[Fe(C
2
O
4)3
]·3H
2
O为亮绿色晶体,溶于水(0℃时4.7g/100g水,100℃时117.7g/100g水),
难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110℃失去结晶水,230℃分解。该配合物对光敏感;可进行下列光反应:
2 K
3[Fe(C
2
O
4)3
] 2FeC
2
O
4
+3K
2
C
2
O
4
+2CO
2
因此,在实验室中可用碱草酸根含铁(III)酸钾作成感光纸;进行感光实验。另外,由于它具有光的化学性质,能定量进行化学反应,常用作化学光量计材料。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三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制备方法。
2.加深对铁(Ⅲ)和铁(Ⅱ)化合物性质的了解;
3.掌握容量分析等基本操作。
4.学习用高锰酸钾法测定C
2
O2-4与Fe3+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三氯化铁和草酸钾直接反应制备。
Fecl
3 +3K
2
C
2
O
4
== K
3
[Fe(C
2
O
4
)
3
] +3Kcl
用稀H
2SO
4
可使三草酸根合铁﹝III﹞酸钾分解产生Fe3+和C
2
O2-4,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
定试样中的C
2
O2-4,此时Fe3+不干扰测定,滴定后的溶液用锌粉还原。
2Fe3+ +Zn==Zn2+ +2Fe2+
过滤除去过量的锌粉,使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Fe2+通过消耗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体积
及浓液计算得到C
2o2-
4 和Fe3+的含量。
5Fe2+ + MnO
4- + 8H+==5Fe3+ +Mn2+ +4H
2
O
三、主要仪器和试剂
台秤,抽滤瓶,布氏漏斗循环水泵,棕色容量瓶,烧杯,量筒,草酸钾(K
2C
2
O
4
H
2
O,化学纯),三绿
化铁(FeCl
3 6H
2
O,化学纯),H
2
SO
4
(2mol/L,0.2mol/L) ,KMnO
4
标准溶液(0.0200mol/L),锌粉(分析
纯),丙酮。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三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制备
称取12g草酸钾放入100mL烧杯中,加20mL水,加热使全部溶解.在溶液近沸时边搅拌加入8mL,三氯化铁溶液(0.4g/mL),将此溶液在冷水中冷却即有绿色晶体析出,析出完全后减压过滤得粗产品。
将粗产品溶解在约20mL热水中,趁热过滤。将滤液在冰水中冷却,待结晶完全后抽滤晶体产物先用少量冰水和丙酮洗涤,晾干,称重,计算,产率。
记录数据:2.70g
数据处理:
Fecl
3 +3K
2
C
2
O
4
== K
3
[Fe(C
2
O
4
)
3
] +3Kcl
162.5 437
3.2g m
理论产量: m=8.6055g
产率:ω%=6.70÷8.6055×100%=77.86%
2.配合物的组成分析
①C
2
O2-4的测定准确称取约1g合成的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绿色晶体于烧杯中,加入25mL 3mol/L的硫酸使之溶解再转移至250mL容器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均。移取25mL试液于锥形瓶中加入20mL3mol/L硫酸,在70~80℃水浴中加热5min后,趁热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到溶液呈浅粉色,且30s 不褪色即为终点,计下读数。平行测定三次,每次滴定完后溶液保留。
数据处理:
2MnO
4- +16H+ +5C
2
O
4
2- ===2Mn2+ +10CO
2
↑+8H
2
O
25 v×c n
1
∵n(C
2O
4
2-)=5÷2×C(MnO
4
-)×V(MnO
4
-)×250÷25
∴n=0.02×11.70×10-3×5÷2×250÷25=5.85×10-3mol
又ω(C
2O
4
2-) = n(C
2
O
4
2-)×M(C
2
O
4
2-)÷1.0057g×100%
∴ω(C
2O
4
2-)=5.85×10-3mol×88g/mol÷11.0057g×100%=51.48%
②Fe3+的测定往上述滴定后的每份溶液中加入1g锌粉、5mL3moL/L硫酸振荡8~10min后,过滤除去过量的锌粉,滤纸用另一个锥行瓶承接。用40mL 0.2mol/L的硫酸溶液洗涤原锥行瓶和沉淀,然后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到溶液呈浅粉色,30s不褪色即为终点计下读数平行测定三次。
5Fe2+~MnO
4
-~5Fe3+
5 1 5
c×v n
1
∵ν(Fe2+)=ν(Fe3+)
∴n(Fe2+)=n(Fe3+)
又n=5×C(MnO
4-)×V(MnO
4
-)÷1×250÷25
∴n=5×0.02×2.14×10-3÷1×250÷25= 2.14×10-3 mol 又ω(Fe3+) = n(Fe3+)×M(Fe3+)÷1.0057g×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