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第二课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一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材采取由分到总的方式,先分别介绍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然后综合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课首先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恶化,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学情分析:当前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虽然学生已有一定的意识,但总体观念淡薄,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故需在行动上要进一步引导和落实。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尤其要明确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升华思想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原则;教学难点: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敢于并且善于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让乡土资源
走进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来。这节课我把虹桥本土资源和教材很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历史与社会课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社会课不再是脱离现实和抽象难懂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当地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现状讨论,对前面所学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知识进行梳理。
预设学生行为:学生对本地存在的人口问题(对班级里面独生子女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有兄弟姐妹)资源问题(夏天经常缺水停电)环境问题(最新报纸报道:虹河变红新闻)等应该很惊奇又震惊,原来我们身边就存在这么多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啊。
设计意图:通过乡土资源的运用,能够克服教育中的抽象、空洞的弊端,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激发出对自己家乡强烈的责任感。
二、讲授新课: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是通过一幅漫画的描述,爷爷爸爸儿子三个人的传递,爷爷把一个完整的地球交给爸爸,爸爸把一个千疮百孔的像烂苹果芯的地球交给儿子。请学生描述漫画隐含的意思。得出结论:我们的父辈认为地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可以对它随心所欲,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应该树立一种思想:我们的地球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过来的,他们还要发展的,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着想,引用鲁迅的名言来进一步说明问题。(鲁
迅先生说:“挖出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使用数百年,但是数百年后呢?数百年后,我们当然是或上了天堂、或下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却是要生存的”)
预设学生行为:祖辈父辈孙辈的漫画学生应该能看懂,能有所触动。2、例举2009年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和尼泊尔雪山内阁会议的例子来说明现状堪忧,进一步来说明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设计意图:用最新的相关图片和新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了。
3、三条基本原则的讲解,首先要求学生看书了解原则的内容,然后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落实。如漫画“等我们长大了再捞行吗?”违背了什么原则?青藏铁路在修建时设置动物通道,体现了什么原则?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违背了什么原则?《哥本哈根协议》由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符合什么原则,要求全球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什么原则?
预设学生行为:持续性原则理解应该没问题,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有一部分学生会混淆。
设计意图:三条原则书本上的解释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深入浅出,学生应该能举一反三。
4、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解决pred问题的方法,解决人口问题是实行计划生育,解决资源问题是节约、保护资源,解决环境问题是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课堂小结:利用以下板书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理论政策性较强,有些概念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虽然相关的材料较多,但如何选取新近、典型的材料,把乡土材料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如何更好的整合,让学生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值得探讨。
2、三维目标中,还是比较侧重知识性目标,如何引发学生更大的情感触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新的视角来平实地达成教学目标,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