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文化以及加工工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胶文化以及加工工艺

阿胶最早草创于西汉,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已有阿胶的记载,但没有产地,到梁朝《名医别录》中有阿胶:“生东平郡,出东阿”的记载。从阿胶名称的来历知是因产地而得名。

对照春秋时期地图,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古东阿县城叫柯,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岳庄村境内,东阿古城遗址残垣尚存,被当地人成为北城岭。柯西北有阿泽,柯东边有谷,即今之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期,平阴在今平阴县城与今长清县城中间。阳谷在今东平湖东,谷南边。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东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西北阿泽消失,今阳谷仍称阳谷,东平湖东阳谷已无,平阴仍在原处。秦灭六国之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 在今山西葛城,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据《续山东考古录》载:“自汉迄唐,东阿未徙治”由以上资料说明,古东阿县城在今阳谷阿城镇。古东阿县城由战国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约250年间称阿或阿邑。阿地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应在战国至秦之间,此时称阿或阿邑。因而到西汉!东汉时对阿胶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详细的研究而入了本经。阿地在西汉东汉时期已有了成熟的阿胶加工方法,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秦时在东阿东边有谷城县,同属东郡,县城在今平阴县东阿镇。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公元997年)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1289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县划入阳谷县。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 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确定辖区,东阿镇(原谷城镇)属平阴县由此可见,从宋朝公元969年以前,千多年的时间里,阿胶的发明加工中心在今阳谷县的阿城镇。阿城镇在今阳谷县城东25KM,春秋“庄公十三年冬,公会齐候盟于柯”战国齐候使尹子奇治阿,说明阿城镇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重要城邑。阿城镇最早的制胶起源于岳家庄村。

阿胶的文化离不开阿井,古阿井就在岳家庄西北约1.5KM,东阿古城遗址中西北部就在阿井附近。春秋时期,阿井周围是阿泽,一个大湖,战国时大湖(阿泽)消失。据阳谷旧县志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已为官家专用,即官禁。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说明阿井是在古之阿泽之中,魏时沼泽,阿井与阿胶相关,与古阿地相连。也当在战国至秦之间始称名于阿井。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当有井,开始熬胶,定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还是这样,并非得某一特定井。当阿胶声名远播,外地人称为阿地之阿胶。阿胶加工普遍之时,才能比较出。阿井周围岳家庄一带阿胶质量较优,故显出与阿井的关系。外地人才称阿地熬胶之井为阿井。这时此井主要用来熬胶,阿井用来熬制阿胶至少在三国(公元229年)以前,也有可能建的很早。先是吃水井,后兼用来熬胶,再之后专用熬胶《荆州记》:“ 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则神农时有井明矣”中国先民,先是吃河水,后在河边!水溏边挖土井,用石头建井应在有铁器之后。当在春秋,战

国时代,这和推测熬胶开始于战国至秦是相符的。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 典型唐朝风格,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与座上面平,南向有阶。史料记载唐朝尉迟恭曾为钦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顺七年)阳谷知县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 并建官厅数间.1702年(清康熙41年)阳谷知县苏明杰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庆元年)阳谷,东阿知县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记》。1879年(清光绪5年),清阳谷知县赵树南重修阿井亭,并题写了楹联,横批。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

“力可迥澜重建源泉来井底 必存济世长留膏泽在人间。”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亭背阴联为:

横批“济人寿世”亭内有石碑,篆书“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顶及四角无风铃,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价,井口有园桶形保护。可见历代统治者都对阿井保护极为重视。

历代阿胶熬制神在阿井,阿井神在何处。阿井水是河南原济河的一般潜流,水经地下岩石和沙砾层滤过,不但起到清洁作用,同时也带入钙,钾,镁,钠等矿物质。故色绿质重。每担水比一般井水或河水重3-4斤,用此水与驴皮熬制阿胶,因水质重,杂质及漂浮物便于打上来。虽经炎夏酷热也不变形变质。现代认为微量元素还有协同作用。《齐民要术》熬胶法中指出,“凡水皆得煮,然咸苦之水胶乃更胜”。1979年经青岛商检局化验钙,镁,钾,钠等矿物质高于一般水。据有人试验用蒸馏水,烧开的凉井水,东阿生井水熬胶,提杂最好的为生井水。认为可能是所含矿物质利于提杂。

古阿城岳家庄一带熬胶的盛况,有诗为证“阿泉近接古城隈,无数居人抢翁来,燃火成胶胜药饵,惠泉不让独占魁”至宋朝,《图经本草》曰 :“其井官禁 真胶极难得”可见原是民间秘传熬胶,用阿井水,宋井已官禁,民间用胶只好不用阿井水了。陶弘景曰:“今东都下也能作之。”说明梁时洛阳一带也加工阿胶。《图经本草》中,“今郓州也作之”即宋时东平一带也加工阿胶。东阿至明朝迁至平阴东阿镇后,明末清初形成了以东阿,阿城镇两个阿胶生产中心。

明朝京杭运河开通,阿城镇设立了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阿胶生产出现了作坊。过去是以户为主,技术不外传,家人作助手,祖祖辈辈如此。较大的有张姓,岳姓,白姓,雷姓阿胶作坊。已制成方块出售。清1810年,岳家庄张顺最先开办《和顺堂》年产1000kg阿胶。销往祁州,济宁,江,浙一带。后来岳家庄在张顺的带领下刘怀贤的“ 宏济堂”;刘广合的“德成堂”;刘爱云的“魁兴堂”;张贵和的“德善堂”;司朝风的“延年堂”;刘学成的“庆余堂”等17家作坊。1841年各堂重刊了阿胶说明书,由生产加工开始转向经营。外地来购者“每岁络绎不绝,南北省行销数十万元”。1860-1938年,阿胶生产开始转向济南,岳家庄在济南东流水街(今共青团路)开办《宏济堂》等7,8家 其中《宏济堂》盛时年产阿胶60000KG,岳家庄的阿胶1914年,在山东物品展览会上获优褒奖金牌,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龙奖”1919年获南京政府卫生部甲质奖状,1933年在实业部国货陈列馆3周年纪念会上获奖状和全国出口货品超等奖,,1947年岳家庄农民协会在“福兴堂”基础上办起了福兴古井阿胶厂。1952年在岳家庄建立了阳谷县古阿井阿胶厂.其1990年生产的阿胶在第二届全国妇幼孕婴用品博览会获《康乐杯》奖,现已建成符合GMP的现代化厂房,阿井就在厂内。另据统计1951-1988年,仅岳家庄村,有225人次先后到济南“福兴堂”,天津的“达仁堂”,东阿县药材公司,平阴县阿胶厂及济南,湖北,黑龙江,甘肃等22家制药厂传授熬胶技艺。

平阴东阿镇阿胶业是1375年东阿县城迁来而兴起的,东阿镇东接狮耳山,狼溪河横贯镇中。狼溪河源出平阴县洪范九泉,此处非常适宜养驴,泡皮,熬胶。随着政治中心转移,部分制胶作坊迁来。清朝此地达到“妇幼皆通熬胶”的鼎盛时期。至解放前夕,较大的作坊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德堂”,卢氏协裕阿胶庄等。 江浙一带自清朝起就从东阿镇,阿城镇2处学习熬胶技术,目前全国已有50余厂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