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鲥鱼烹饪大全
一序
第一章鲥鱼文化
第一节鲥鱼文化
1 历代文人与鲥鱼诗词
第二节鲥鱼故事
第三节鲥鱼历史
第二章鲥鱼生物学知识
第一节鲥鱼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鲥鱼的形态特征
1 鲥鱼的外部形态
第三节鲥鱼的习性
1 游泳方式
2 摄食行为
3 相残行为
4 应激行为
第四节鲥鱼的生理特征
1 栖息水层
2 温度
3 溶氧
4 食性
第三章中国鲥鱼产业
第一节鲥鱼
中洋集团与鲥鱼
第二节中国鲥鱼产业发展前景
第四章
1 鲥鱼的营养和保健功效
鲥鱼中蛋白质、脂肪、水分及矿物质的含量及其保健功效第五章鲥鱼的安全加工方法
第一节鲥鱼加工场所的要求
1 对暂养池的要求
2 对剖杀室的要求
3 对安全加工操作人员的要求
第二节河豚安全加工方法
1 原料验收
2 活鱼暂养
3 安全加工
第三节河豚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监管模式
1 连锁经营模式分解
2河豚连锁经营模式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鲥鱼的烹饪方法
1 鲥鱼的切配
2 鲥鱼的成熟方式
第七章鲥鱼烹饪精品菜谱
1 冷菜类
2 热菜类(炒炸煎烤蒸焗)
3 点心类(面团类酥皮类)
第一章鲥鱼文化
第一节我国悠久的鲥鱼饮食文化
美食家苏东坡有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将鲥鱼的雍容华贵、肥腴醇厚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政治对头王安石在这方面与他英雄所见略同: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赞赏打鲥鱼时的热闹场面,又描述了鲥鱼另一烹调方法—荻芽与鲥鱼一同煮汤,能带出鲥鱼的香味,并使鱼汤白似牛乳,甘甜无比。
而且从“蔽江渚”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鲥鱼不少。
明代诗人于慎行诗:“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
尧厨未进银刀脍,汉阙先分玉露盘。
”写出了当时的人为吃鲥鱼不远万里的情景。
明代诗人何景明:“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能先。
赐鲜遍及中(王当)第,孝熟应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路,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筋金盘敢望传。
”同样描绘了为吃鲥鱼不辞辛劳的场景。
诗人谢墉曾将鲥鱼比做西施,诗曰:“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
江潮拍案鳞浮玉,夜月寒光掉尾银。
长恨黄催盛夏,难寻白雪继阳春。
”
鲥鱼之说: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的人一旦触及鱼的鳞片,就立即不动了。
所以,苏东坡称它“惜鳞鱼”。
况且鲥鱼不能离开水面,出水即亡,因此运往京师一定要快速行进,以保持其新鲜。
著名评话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书中,对鲥鱼的特性有段描述:“鲥鱼生得最娇。
它最爱身上的鳞呀,它一声离了水,
见风见光,随时就死了,活鲥鱼很不易吃到。
”鲥鱼称为鱼中的贵族,她自身中有一种独特的个性,鲥鱼雍容华贵,典雅清高,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所以她那么得人喜欢的原因。
张爱玲女士曾经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足见鲥鱼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书中红楼。
只是鲥鱼刺多,想必食用时,让食者异常焦急。
清代诗人吴嘉纪曾作诗《打鲥鱼》,
打鲥鱼,供上用。
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鞴驿马送。
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
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
天边举匕久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
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
第二节鲥鱼的故事
鲥鱼的故事和讲究也颇多,首先就要从这名字说起。
这鲥字如按“六书”来讲,就是所谓会意字了。
以训诂言之:鲥者,时也,因此吃这鱼时间是关键。
不但一年之中只有阴历五月上市,宋人所谓:“鲥鱼入市河豚罢,已是江南打麦天。
”,且持续时间也不过短短的20余天,转瞬即逝。
另外,据说此鱼生性刚烈,出水即死,所以异地根本吃不到鲜活的,且不耐保存,冰冻后鲜味尽失,所以失其时则不可得。
可见其珍贵程度超过岭南荔枝,即使贵为天子,也无缘享用到鲜活的。
所以一直到了民国,迁都
南京后,这东西才成为禁脔。
因为此鱼只产在长江下游、钱塘江和富春江等地。
传说当时每年钱塘江打的第一网鲥鱼,要挑出三条最好的,一条马上送南京总统给蒋总统品尝;一条送组织部长陈果夫;一条给浙江省主席陈仪自食。
鲥鱼早在汉代就已成为美味珍馐,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更使鲥鱼名满天下,严子陵钓鱼台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一名胜。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对鲥鱼赞赏有加,称其为“惜鳞鱼”、“南国绝色之佳”,并做诗赞曰:“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
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鱼成为贡品,进入了紫禁皇城。
至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当时首批捕捞的鲥鱼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马日夜兼程,递送京城。
熙常下江南,原来是为了到南京大行宫吃鲥鱼。
明代以后,鲥鱼被规定为南京应天府上贡贡品。
清明时入贡,选肥美者,陆路用快马,水路用水船。
“白日风尘驰驿站,炎天冰雪护江船”描绘的就是当时往京城送鲥鱼的情景,为了送鲥鱼,三千里水道要送三天。
入清以后,进贡规模更为扩大,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做飞速传递。
送鱼人在途中不准吃饭,只吃蛋、酒和冰水,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送到。
鲥鱼进贡,为时两百余年,至康熙二十二年之后方被废除。
原因是康熙二十二年,当时的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写了一篇很
著名的《代请停供鲥鱼疏》。
张能麟此疏历数进贡鲥鱼劳民伤财、民怨四起,写得情真意切,开明的康熙皇帝(见右图)见疏后,真的下令“永免进贡”,从此结束了鲥贡。
可是,据说吃过鲥鱼的康熙仍对鲥鱼念念不忘,因此时常下江南,查查民情,吃吃鲥鱼。
康熙最爱去吃鲥鱼的地方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江南织造府。
曹寅本人非常喜欢吃“清蒸鲥鱼”,且善于烹饪,他就是用这道菜来招待康熙皇帝的。
媳妇巧不巧就看鲥鱼做得好不好
所有吃过鲥鱼的人都知道,鲥鱼的鳞下有油,想要味道好,必须留鳞蒸。
据说,过去江南大户人家的女眷,都有一手烹制鲥鱼的技艺。
而女孩出阁到婆家,多是要接受烹制鲥鱼的考察。
某日,一大户人家娶媳妇,婆婆丢给新媳妇一条鲥鱼,让她收拾。
只见在众目睽睽之下,新媳妇手起刀落,利利索索地将鱼身上的鳞片刮掉。
看到新媳妇将鱼身刮得光溜溜的,婆婆的那张脸挂得阴沉沉的。
过了一会儿,新媳妇从厨房端出做好的鲥鱼,往桌上一放,众人大吃一惊,这鲥鱼所有的鳞片都被巧媳妇用红丝线串好,整整齐齐地披挂在鲥鱼的身上,异常夺目。
婆婆立即眉开眼笑,其他人也连连点头称好。
这种做法,既保留了鳞片,留住了美味,又方便了食客享用。
第二节鲥鱼的历史
鲥鱼又称鱼中隽味,也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从海洋到江河产卵。
数长江、钱塘江鲥鱼最美,长江产量最丰,并一
直作为贡品进献皇上。
皇亲国戚以及高官显爵都可以分尝一脔。
古时吃鲥鱼要有一定的资格,初潮(即头膘)鲥鱼非常精贵,首先用驿站驿马传送,请皇帝尝鲜。
大潮鲥鱼(即贰膘)用冰雪船(冬季开始储藏的自然冰)沿着大运河送至北京。
到清代乾隆年间此风盛行。
唐伯虎在江淮运使任内(衙署扬州)每年从京口征鱼进贡宫阙,规格注明为半尺肥,要经过层层筛选,他曾不无得意地作诗曰:“三月齑盐无次第,五湖虾菜例雷同。
寻常家食随时节,多半含桃注颊红。
”他说桃花开时鲥鱼最美。
那怎么制作呢?“扬州鲜笋称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吩咐出任休今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这是郑板桥的烧法--突出烂字;而同期美食家袁玫却说:鲥鱼贵在清字,保持真味。
当然,鲥鱼不外乎红烧、清蒸,亦有叉烤、槽渍诸法。
不管何种方法都不需要去鳞。
《业堂肆考》认为鲥鱼味美在皮鳞之交,是有道理的。
鳞下富含脂肪,皮下一层浅褐色肉,十分鲜美。
第二章鲥鱼生物学知识
第一节鲥鱼的地理分布
鲥鱼为江海洄游性鱼类,分布中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鲥鱼是著名的暖水性溯河鱼类,每年到了繁殖季节,由海进入珠江、钱塘江、长江等江河作生殖洄游。
入长江的鲥鱼,最远可达宜昌,但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赣江一带。
第二节鲥鱼的形态特征
鲥鱼的形态特征
鲥鱼体长而侧扁,体被锯齿状的圆鳞。
口大,端位,呈一斜裂,上颌正中有缺刻。
眼位于头的前部两侧,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一半,背鳍和臀鳍基部有很低的鳞鞘,胸鳍和腹鳍各具一列长腋鳞。
全身呈银白色,被侧苍黑色,尾鳍约略与头长等长。
背鳍有软条18至20枚,无硬棘;臀鳍有软条18至20枚。
一般体长40-50厘米,体重1到1.5公斤,最大可到4公斤。
第三节鲥鱼的习性
1 游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