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牦牛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牦牛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摘要:牦牛是我国的珍稀畜种,牦牛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产业化开发潜力巨大,对振兴藏区经济意义重大。
关键词:牦牛现状;对策;前景
1我国牦牛的发展现状
1.1牦牛的分布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三位。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牦牛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布很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全世界现有牦牛1 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除中国外,与我国毗邻的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均有少量分布[1]。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其中青海49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居全国第一;西藏390万头,占30%,居全国第二;四川310万头,占23%,居全国第三;甘肃88万头,占7%,居全国第四;新疆17万头,占1.30%,居全国第五;云南5万头,占0.40%,居全国第六。
1.2牦牛的习性牦牛是一种极耐寒而不耐热的家畜,一般生活在年均温在-3~3 ℃的地区。随海拔的升高牦牛数量增加,大量集中在海拔3 000~5 000m的地区。适应年降雨量500~700mm、相对湿度50%~65%、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半湿润气候。适应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植物生长期短,其它牛种难以生存的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暖季短、严寒缺氧、牧草生长差的严酷的高寒草甸自然环境[2]。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1.3牦牛的品种牦牛按生产性能分为偏肉用型、偏乳用型、肉乳兼用型、乳肉兼用型、肉毛兼用型等;按地形地貌划分为青藏高原型、横断高山型、羌塘型,此外各地都有优良的地方类群(如甘肃夏河美仁牦牛、新疆巴州牦牛、云南中甸牦牛等)。
1.3.1青藏高原型分布在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北草原北部、甘肃甘南州及祁连山、新疆、内蒙的牦牛产区。本区是纯牧区,为牦牛的主产区,草原开阔,河谷平缓,冷暖季明显,多内流水系,适宜放牧。牦牛体躯深长低矮,体质细致,体型较小,产乳性能好,乳脂率高,属乳肉役兼用型。
1.3.2横断高山型分布在西藏东部边缘、青海玉树州南部边缘、四川西北草原南部、云南西北部。这里属半农半牧区,为牦牛次产区,山高谷深,垂直气候明显,有农作物秸秆补饲牦牛。牦牛体躯深长且高,似正方形,体质结实,体格较大,产肉性能较好,产绒量较高,属肉役乳兼用型。
1.3.3羌塘型分布在西藏狮泉河以北的藏北高原和青海的青南、青北地区。本区是纯牧区,高原坡缓,气候干旱、少雨、寒冷。牦牛封闭纯繁,体躯深广高,呈长方形,偏向肉用牛体型,属乳肉役兼用型。
1.4牦牛的生产性能
1.4.1青藏高原牦牛有野牦牛混群,体形高大,生产性能高,屠宰率52%,净肉率42%,早期生长快;4~5月产乳量最高,6月后产乳量下降,平均日产奶1.25~1.79kg,乳脂率6.37%;产粗毛0.72kg,绒毛0.71kg;阉牛驮运50~100kg,日行30km,乘骑奔跑速度快,达294m/min。
1.4.2甘肃天祝白牦牛为我国的珍稀牛种,毛色纯白,价值很高,畅销国内外;体形中等,屠宰率52%,净肉率38%,皮重17kg;6~9月为挤乳期,挤乳期105d,挤乳量81kg,日挤乳0.77kg,乳脂率6.82%;6月剪毛,平均裙毛量
2.40kg,抓绒量0.57kg,尾毛量0.48kg,毛纤维中无髓毛占75.80%,粗毛中50.40%无髓,牛毛品质好;阉牛乘骑驮运75kg,日行35km。其它品种均各有特点,既有综合性生产性能,又有其独特的生产性能。
2牦牛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靠天养畜状况明显牦牛生长所处的生境,气候恶劣,植物生长季节很短,枯草期长,牧草单产低,饲草匮乏。全年放牧,仅靠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高寒草地获取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牦牛营养需要的均衡性和牧草生长供应的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冷季牦牛处于半饥饿状态,牦牛生产存在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自然循环,牦牛业处于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
2.2生产性能低牦牛属于原始品种,无专门化的经济用途,集乳肉毛皮役骑生产性能于一身,样样俱全,但都不突出。牦牛产奶量低于黑白花奶牛,产肉量低于黄牛。体小、晚熟、生产力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草地超载过牧,沙化退化严重,
牦牛表现出体格变小、体重下降等退化症状。发情率低,空怀率高,繁殖性能偏低。
2.3新技术推广迟缓牦牛产区地处边疆,与内地交流机会少;地广人稀,人才缺少;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牦牛业投入不足。由于经济、交通的限制,使文化、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很慢,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更慢。
2.4精细加工处于空白牧民将牦牛直接出售多,粗加工少,更无精加工,基本处于出卖初级产品阶段。缺乏牦牛系列产品深加工体系,产品结构单一,有老产品、老面孔、小规模等特点。牦牛产品的精细加工业薄弱,优质绿色的牦牛产品急需高、精、尖新技术加工业的支撑,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
2.5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国家对青、藏、川、甘等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远不能满足抗灾保畜需要,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饲草生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草畜生产机械化缺乏,科研推广力量薄弱,草原建设和草原监理力度小等诸多问题,使有特色的我国牦牛业未形成优势产业走向世界。
3发展对策
3.1做好牦牛纯种繁育牦牛具有高度的抗逆性,有极强的采食能力,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在高寒牧区,牦牛是不可缺少的优良畜种,是以草换肉奶的典型草食家畜,搞好牦牛本品种选种选配,对发展牧区经济和维护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很高的价值。保种好才能经济利用好,产地各省区要做好本品种繁育,建立核心区,排除干扰,提高当地良种的品质和生产力。对牦牛的优良类群要精心选育。同时,要慎重计划搞好育种,培育专门化品种,以便大幅度提高牦牛生产力。
3.2搞好真犏牛繁殖利用使用黄牛等外来公牛和母牦牛杂交,产生的第1代杂交优势种称真犏牛,生产性能高于牦牛,经济效益好,要大量繁殖利用。而公牦牛与黄牛等母牛交配产生假犏牛,生产性能低下,要避免。在经济杂交上要严格控制,防止不同品种的乱交乱配,造成品种退化。
3.3保护利用野牦牛野牦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对高寒草原有很强的适应性,是改良牦牛品种的优良天然基因库。应在有野牦牛生存的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促进野牦牛发展,不仅是发展野牦牛的需要,更是保存牦牛最佳种质资源的需要。对家牦牛导入野牦牛血液,会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
3.4改良天然草地加强人工草地建设,改良天然草地,开展草原补播、种草、施肥、灌溉、防治草原病、虫、鼠、毒草侵害,进行围栏、水利建设等。加强草原监理,依法治草,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实现畜草平衡,遏制草原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