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解剖 ppt课件
6-罗氏沼虾解剖
![6-罗氏沼虾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a6393679a1c7aa00b52acbf8.png)
2.消化系统
分化:口→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
2.消化系统
特点: (1)食道短, (2)胃大而复杂(贲门胃、幽门胃),贲门胃表
皮钙化形成胃磨,磨碎食物。 幽门胃内有刚毛,起过滤作用。
(3)消化腺为肝脏,消化和储存肠内已消化 的食物。
3.呼吸系统
• 叶鳃和丝鳃两种,由鳃轴和 鳃丝组成.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 1.外骨骼:节肢动物包被身体的角质膜。保护内脏,防止体 内水分蒸散,协助肌肉完成各种运动。 上角质膜 (上表皮) 几丁质膜(表皮层): 外角质膜(外表皮)昆虫 内角质膜(内表皮)
• 体壁 上皮:单层上皮,多角形 底膜(基膜):无定形,颗粒层
• 上表皮(epicuticle)
• 附肢分节灵活性增加,上下
左右摆动,折弯.
• 节肢 双肢型:原肢及其顶
端的内肢和外肢
单肢型:原肢和内肢。
• 基节或底节发出的外叶有时
十分发达,为上肢,呼吸功
(颚基)
能
• 每体节有1对有分节的 附肢。附肢的分节以及 着生的体区不同,进化 过程中附肢的形态和机 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口器、触角、各种运动 的足以及辅助呼吸和生 殖等各种形态。
1、与后肾同源的腺体一般为囊状结构,一端是排泄孔,开 口在体表与外界相通。另一端是盲端,相当于残留的体 腔囊与体腔管。
• 甲壳类的绿腺、颚腺,以及蛛形纲的基节腺等属于这类 结构的排泄器官。一般水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这类 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代谢产物主要是 氨。
2.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细管,直接 浸浴在血液中,吸收尿酸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 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第二章 虾类的养殖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虾类的养殖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005feb804d2b160b4ec0d8.png)
的增大。 (4)蜕皮间期(C期)新壳一旦变硬,便进入此期,此时新壳变硬,体积
体长不在增加,体内血钙水平及其他生理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营养物质开 始积累,体内水分含量大降,完成组织生长为下次脱皮过行物质准备。
虾类的蜕皮多在夜间进行。蜕皮具有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消耗大量 的能量。
3. 影响脱皮的因素:Fra bibliotek二、生活史
南美白对虾在自然海区长到成虾后,便离开浅水区,到 离岸较远且水较深的海区生活,一般水深为70米左右。海 水温度为26~28℃,盐度为34‰,成虾在此发育为种虾, 然后交配、产卵。而卵孵化为幼体,从无节幼体、蚤状幼 体、糠虾幼体到仔虾,均属于浮游性动物,也同样在这样 稳定的水域中成长。
2.2 胸部附肢
颚足(前三对胸肢): 第一颚足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基肢两节①内肢五节 ②外肢不分节 第二颚基肢二节①内肢五节②外肢长大多节 第三颚足基肢二节①内肢五节,细棒状,多毛雌,雄 有差异② 外肢发达多节
步足,共五对, 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内肢五节, 发达,外肢退化,不同虾类的螯足情况不同,螯虾类, 第一至三对步足螯状,真虾类仅第一、二对步足为螯 状,龙虾类则五对皆为爪状。为捕食及爬行器官。
2. 附肢: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 附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
头部5对。 胸部8对 腹部6对。
2.1 头部 附肢
(参考课件)罗氏沼虾解剖
![(参考课件)罗氏沼虾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64876faabceb19e8b8f6ba7b.png)
• 上表皮(epicuticle) • 0.1-1μm厚,由蛋白质及脂类物质组成,
陆生的种类还含有蜡质。分子排列紧密, 拒水。常含色素。
6
外表皮薄,由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几丁质与蛋白质结合 而成的糖蛋白组成。糖蛋白经鞣化,由于碳酸钙、磷酸钙 的沉积,使其坚硬。
7
• 内表皮(endocuticle) 内表皮较厚,由几丁质及少量蛋白质组成, 糖蛋白未经鞣化,很少有钙的沉积,柔软 而有弹性
4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 1.外骨骼:节肢动物包被身体的角质膜。保护内脏,防止体 内水分蒸散,协助肌肉完成各种运动。 上角质膜 (上表皮) 几丁质膜(表皮层): 外角质膜(外表皮)昆虫 内角质膜(内表皮)
• 体壁 上皮:单层上皮,多角形 底膜(基膜):无定形,颗粒层
5
• 蛋白代谢终末物, 氨,由鳃排出。
• 触角腺=腺体部+囊 状部(膀胱)+排泄管, 开口
40
A 大触角基部腹面观 B 大触角基部背面观
41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链式神经系统:脑N节→ 食 道 下 N 节 → 胸 N 节 (5 个)→腹N节(6个)
• 感觉器官:复眼,平衡囊, 触毛等
• 平衡囊位于第一对触角 基节内,内有刚毛,平衡 石
17
五、分节的附肢
• 附肢分节灵活性增加,上下
左右摆动,折弯.
• 节肢 双肢型:原肢及其顶
端的内肢和外肢
单肢型:原肢和内肢。
• 基节或底节发出的外叶有时
十分发达,为上肢,呼吸功
(颚基)
能
18
• 每体节有1对有分节的 附肢。附肢的分节以及 着生的体区不同,进化 过程中附肢的形态和机 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口器、触角、各种运动 的足以及辅助呼吸和生 殖等各种形态。
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https://img.taocdn.com/s3/m/90d20c0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8.png)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罗氏沼虾个体大,食性杂,生长快。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5%,与中国对虾相当,脂肪1.97%,略 高于中国对虾。味道鲜美,是深受广大消费欢迎的名贵水产品,亦可出口创汇,在中国已形成开发养殖热潮。但 是由于罗氏沼虾适温范围较窄,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养殖。
引种:巴西(圣保罗、帕拉)、马提尼克岛。
繁殖方式
罗氏沼虾的各种图片(8张)卵小,卵径为0.5毫米×0.6毫米。 罗氏沼虾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当年即可 达性成熟。初次成熟个体一般雄性10厘米、25克左右;雌性8厘米、14克左右。
罗氏沼虾只有雌虾临近产卵前才进行交配。雌虾产卵前要进行一次蜕壳。在交配前雄虾主动接近雌虾,守护 其旁,不让其他虾靠近,此时雌虾行动迟缓,蜕壳后在新壳未硬化之前即与雄虾交配,雌虾在交配后24小时内产 卵。雌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产卵约持续20分钟。排出的卵由粘膜相连形成葡萄状粘附在腹足的刚毛上,靠腹足 不断摆动形成水流获得充足的溶氧,同时,雌虾经常用步足排除死卵和异物。这样经过20天左右孵出蚤状幼 体。
罗氏沼虾活动的强弱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水温、水流及水中溶氧量等的变化,反应更为敏 感。当水温下降到18℃时活动减弱,16~17℃时反应迟钝,14℃以下持续一定时间就会死亡。喜群集逆水游行。 当水中溶氧量低造成浮头时,即集群攀缘于岸边,反应迟钝,严重时则跳离池水而搁于堤岸、水草和虾阶段生活在淡水中,成熟的亲虾在淡水中交配、抱卵,在咸水中排苗,幼体在咸水中 发育。罗氏沼虾对水中溶氧含量要求较高,不耐肥水,一般要求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溶解氧浓度高低对虾摄 食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养殖中后期要经常换水,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之间。
淡水虾养殖——罗氏沼虾养殖手册(第一章-生物学)
![淡水虾养殖——罗氏沼虾养殖手册(第一章-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0eb0f9a8114431b90dd8e0.png)
淡水虾养殖——罗氏沼虾养殖手册(第一章-生物学)淡水虾养殖——罗氏沼虾养殖手册(第一章生物学)1.1 淡水虾的名称、自然分布和特性淡水虾的命名(名称)根据Bate1868年的论著,目前所有养殖的淡水虾都属于长臂虾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即沼虾属(Macrobrachium)。
已得到论述的大约有200个品种,它们绝大多数的生命周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淡水中渡过的。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认知的品种之一,第一个可识别的图解出现在1705年。
对淡水虾的命名,无论是在分属上还是在分类上是很混乱的。
在过去,其属名包括Cancer(Astacus)和Palaemon。
罗氏沼虾的原名包括Palaemon carcinus、P. dacqueti 和P. rosenbergii,直到1959年,它现在的学名罗氏沼虾(De Man,1879年)才被普遍接受。
一些分类学家承认有一个西部的亚种(在印度东部沿海、孟加拉湾、泰国湾、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地区)和一个东部亚种(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和伊里安查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北部)。
西部亚种被称为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acqueti(Sunier,1925年),东部亚种被称为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rosenbergii(De Man,1879年)。
但是,从淡水虾养殖者的角度来看,准确的命名无关紧要,特别是因为罗氏沼虾品种在其自然地理范围内已经转移和已经引进到许多其它地域,并在那里定殖。
淡水虾的天然产地(分布)沼虾属淡水虾品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Holthuis(1980年)提供了有关沼虾品种的分布、当地的名称、生境和最大商品规格等有价值的信息。
它们生存在大部分内陆淡水地区,包括湖泊、河流、沼泽、灌渠、运河和池塘以及河口地区。
罗氏沼虾及青虾的疾病ppt课件
![罗氏沼虾及青虾的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28e61110661ed9ad51f32b.png)
二、黑斑病(Black spot disease of prawn)
病因:该病主要由一些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侵 袭所致,由于人工感染没有成功,且环境中的 化学物质剌激及营养失衡也会导致该病,故认 为该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
症状:体表甲壳出现黑斑或溃疡小孔,严重感染 时可穿透甲壳进入软组织, 流行及危害:幻虾和成虾均可发病,一般病轻时, 可随着蜕壳生长自愈,病重时,会造成蜕壳受 阻而死亡。
二、黑斑病(Black spot disease of prawn)
诊断:根据症状表现初步诊断。
预防:降低放养密度,避免虾体受伤;养殖池定 期用0.25mg/l三氯异氢尿酸泼洒消毒。 治疗:用25mg/l福尔马林全池泼洒,12小时后 换水1/2或1/3,24小时后,再用1次,同时在 饲料中加土霉素及蜕壳素投喂,土霉素用量为 500mg/kg饲料,连喂2周。
预防:无好的治疗方法。
1、虾池使用前,用盐酸去污,清水冲洗后, 用100mg/l新洁尔灭清洗2~3小时 ,用清水洗后再用。
2、亲虾进越冬池前用20mg/l福尔马林浸洗15 分钟。
3、定期检疫,半月一次抽取亲虾心脏血液镜 检,防止疾病发生。 4、保持水温稳定,一般以23~24℃为宜,越冬 饲养期间,在饲料中加一些药物如大蒜等。
三、白体病
(White body disease of giant freshwater prawn) 病因:尚不清楚。 症状:症状多由尾部开始,发病初期,病虾尾部 只有几块小白斑,然后由后向前扩展,最终除 头部外整个机体发白,肌肉呈坏死状,失去弹 性,活动减弱,摄食能力降低,逐渐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仅在幼苗发生,轻者阻碍生长, 重者引起死亡。
流行及危害:危害温室越冬的罗氏沼虾亲虾。具发病快,死 亡率高的特点。
罗氏沼虾的外形与解剖
![罗氏沼虾的外形与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a7e226c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b.png)
实验九罗氏沼虾的外形及解剖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罗氏沼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解剖,了解甲壳动物上的主要特征,认识甲壳纲的代表动物。
二、实验内容1.罗氏沼虾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观察;2.甲壳纲各重要类群体代表动物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电脑、投影仪、解剖器、解剖盘、显微镜等。
四、使用材料、药品及试剂罗氏沼虾的活体、常见节肢动物的示范标本等。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一)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外形的观察取对虾标本于蜡盘中,先观察其头胸部和腹部以及额剑、复眼等,对虾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全体为二十一节。
头部六节,胸部八节和腹部七节组成。
除头部的第一节及最后一个节不具附足外,其它各节均有附肢一对。
故共有十九对附肢。
1、头胸部(cephalathorax):十三节,头部5节和胸部8节愈合而成(1)头胸甲(carapax):为覆盖于头胸部的外骨賂。
额剑(rostrum):为头胸甲前端中央突出的长刺。
螯虾的额剑是上、下扁齿在两侧。
(2)复眼(compound eye):一对。
位于额剑的两侧,具柄。
2、腹部(abdomen)七节。
最后一节称尾节(telson),尾节无附肢,与腹部第六对附肢形成尾扇。
观察完毕,左手拿虾,使其腹面向上,右手用镊子从腹部一侧最后一个附肢开始,摄住没个附肢的基部,由后向前依次将附肢取下,将取下的附肢,按照顺序排在蜡盘内,加少许水,再用放大镜观察每个附肢的构造。
3、附肢(appendaga)由原肢、内肢和外肢构成。
全体共有十九对。
头部五对,依次为小触角、大触角、大颚、第一小颚及第二小颚;胸部八对,依次为:第一颚足、第二颚足、第三颚足,第一至第五步足;腹部六对,第一至第五腹节的为腹肢,即第一腹肢、第二腹肢、……等,第六腹节的腹肢为尾肢。
(1)小触角(antennules):即第一触角,较短。
单肢型,外肢退化,内肢分为两根触鞭,原肢三节,基部丛毛内有平衡囊。
(参考课件)罗氏沼虾解剖
![(参考课件)罗氏沼虾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64876faabceb19e8b8f6ba7b.png)
2.消化系统
分化:口→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
33
2.消化系统
特点: (1)食道短, (2)胃大而复杂(贲门胃、幽门胃),贲门胃表
皮钙化形成胃磨,磨碎食物。 幽门胃内有刚毛,起过滤作用。
(3)消化腺为肝脏,消化和储存肠内已消化 的食物。
34
35
3.呼吸系统
• 叶鳃和丝鳃两种,由鳃轴和 鳃丝组成.
• 上表皮(epicuticle) • 0.1-1μm厚,由蛋白质及脂类物质组成,
陆生的种类还含有蜡质。分子排列紧密, 拒水。常含色素。
6
外表皮薄,由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几丁质与蛋白质结合 而成的糖蛋白组成。糖蛋白经鞣化,由于碳酸钙、磷酸钙 的沉积,使其坚硬。
7
• 内表皮(endocuticle) 内表皮较厚,由几丁质及少量蛋白质组成, 糖蛋白未经鞣化,很少有钙的沉积,柔软 而有弹性
26
★节肢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 1、坚实的外骨骼 • 2、异律分节 • 3、气管系统 • 4、变态现象 • 5、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发达的感官 • 6、微小的身体
27
一、甲壳亚门
(一)外形特征 分头胸部和腹部。共20体 节,头部6个体节,胸部8 体节愈合成头胸部。具头 胸甲,除尾节外,各节均具 有一对附肢。头胸甲具额 剑(分类依据)
• 从第二颚足→第五步足,每 足的基部都有一对鳃.共7 对。
• 水→鳃腔后面→鳃腔前面 • 水流的动力:第二小颚颚
舟片的拨动。
36
37
4.体腔和循环系统
A. 围心窦三角形,位于头胸部后背。心孔三对,有瓣膜(防 止血液倒流),血液呈蓝色,血清蛋白。
13
气管
14
15
书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3
气管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书鳃
书肺
ppt课件
16
四、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 多对心孔管状的心脏+心脏前端的动脉 • 血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内含血液,由
囊胚腔(初生体腔)和体腔囊体腔(次生体腔, 囊壁中胚层不形成体腔膜)混合而成,也 称混合体腔。各组织间隙内直接充满了血 淋巴,以获得营养物质,而且液压较低可 以避免大量出血。
ppt课件
4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 1.外骨骼:节肢动物包被身体的角质膜。保护内脏,防止体 内水分蒸散,协助肌肉完成各种运动。 上角质膜 (上表皮) 几丁质膜(表皮层): 外角质膜(外表皮)昆虫 内角质膜(内表皮)
• 体壁 上皮:单层上皮,多角形 底膜(基膜):无定形,颗粒层
ppt课件
2
进化地位: • 身体分头、胸、腹部分,附肢有关节,有的具翅;
体表有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具混合体腔,身体结构和形态、呼吸器官、排泄 器官多样化;开管式循环系统、一些类群对陆生 生活高度适应。 •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是原口动物中 最进化的类群。
ppt课件
3
•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分类 • 第三节 节肢动物与人类 • 第四节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ppt课件
27
一、甲壳亚门
(一)外形特征 分头胸部和腹部。共20体 节,头部6个体节,胸部8 体节愈合成头胸部。具头 胸甲,除尾节外,各节均具 有一对附肢。头胸甲具额 剑(分类依据)
ppt课件
28
额角 螯
腹足
侧甲 尾足
触角
步足
头胸甲鳃区
ppt课件 1、沼虾的外形观察 29
11 12-13
步足
ppt课件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八、独特的消化系统
分前肠、中肠和后肠。 • 前肠和后肠是外胚层向内凹陷而成,基本结构与体表
相同,故前、后肠壁上也有几丁质,形成齿和刚毛等 构造。 • 前肠的主要功能是取食、食物的机械研磨、贮存和初 步消化。 • 中肠常形成盲囊、腺体等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 化和吸收。 • 后肠可以对一些离子及水分重新吸收。
10
二、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 胸部
腹部
ppt课件
11
异律分节的意义: • 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对以后进化到
头部、胸部和腹部等提供了可能性; • 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和灵活。
ppt课件
12
三、多样的呼吸器官
• 水生种类:鳃,书鳃 • 陆生种类:书肺,气管 • 气管是体壁内陷形成。外有气门,内气
ppt课件
25
2.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细管,直接 浸浴在血液中,吸收尿酸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 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ppt课件Leabharlann 26★节肢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 1、坚实的外骨骼 • 2、异律分节 • 3、气管系统 • 4、变态现象 • 5、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发达的感官 • 6、微小的身体
ppt课件
5
• 上表皮(epicuticle)
• 0.1-1μm厚,由蛋白质及脂类物质组成, 陆生的种类还含有蜡质。分子排列紧密, 拒水。常含色素。
ppt课件
6
外表皮薄,由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几丁质与蛋白质结合 而成的糖蛋白组成。糖蛋白经鞣化,由于碳酸钙、磷酸钙 的沉积,使其坚硬。
ppt课件
7
• 内表皮(endocuticle) 内表皮较厚,由几丁质及少量蛋白质组成, 糖蛋白未经鞣化,很少有钙的沉积,柔软 而有弹性
ppt课件
8
2.外骨骼出现的意义: 使动物能适应比较广阔而复杂的环境,特别是陆生生活. 3.外骨骼的两个特点:
A.分片(背板、腹板和侧板),节间柔软,利于运动. B.蜕皮.
ppt课件
9
• 发育过程中都要通过蜕皮,蜕皮时上皮细胞分泌新的表皮 层,同时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分解、吸收旧的表皮。
ppt课件
ppt课件
17
五、分节的附肢
• 附肢分节灵活性增加,上下
左右摆动,折弯.
• 节肢 双肢型:原肢及其顶
端的内肢和外肢
单肢型:原肢和内肢。
• 基节或底节发出的外叶有时
十分发达,为上肢,呼吸功
(颚基)
能
ppt课件
18
• 每体节有1对有分节的 附肢。附肢的分节以及 着生的体区不同,进化 过程中附肢的形态和机 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口器、触角、各种运动 的足以及辅助呼吸和生 殖等各种形态。
32
2.消化系统
分化:口→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
ppt课件
33
2.消化系统
特点: (1)食道短, (2)胃大而复杂(贲门胃、幽门胃),贲门胃表
皮钙化形成胃磨,磨碎食物。 幽门胃内有刚毛,起过滤作用。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九、多样的排泄器官
1、与后肾同源的腺体一般为囊状结构,一端是排泄孔,开 口在体表与外界相通。另一端是盲端,相当于残留的体 腔囊与体腔管。
• 甲壳类的绿腺、颚腺,以及蛛形纲的基节腺等属于这类 结构的排泄器官。一般水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这类 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代谢产物主要是 氨。
ppt课件
19
六、强有力的横纹肌
横纹肌成束,两端着生于坚厚的外骨骼上。体壁肌 按节成对出现(背纵肌,腹纵肌)相互起颉颃作用。
ppt课件
20
七、灵敏的感觉器官和发达的神经系 统
前脑(视觉中心) 1.头部神经节 中脑(触觉中心)
后脑(上唇,前肠) 2.复眼:辨别近处物体,由数以前计的小
眼组成,辨色 3.单眼:辨别光线强弱
节肢动物门
ppt课件
1
• 已知的超过 200万种,大约占动物界总种数的90%以上。
• 从深海到高山均有分布,很多有适合陆地上生活的结构, 几乎占据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境,出现了翅,是无脊椎动 物中 唯一真正适应陆生的动物。
• 常见的有各类虾、蟹等水生的节肢动物,也有蜘蛛、蜈 蚣、昆虫等在陆地上生活的种类。
30
ppt课件
31
(二)内部结构
1.体壁和肌肉
外骨骼:几丁质、蛋白质、钙盐,可以提取甲壳素。 在虾的色素细胞中存在有虾青素、虾红素(类胡萝卜素),当
虾蟹经高温时→蛋白质变性沉淀→析出虾青素,虾红素→ 虾青素氧化脱氢→形成虾红素(熔点高,不易被破坏,虾壳 转为红色)
横纹肌,肌肉束,腹部肌肉发达。
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