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聚苯乙烯微球的可控制备研究
聚苯乙烯微球的可控制备研究*安国斐,高琳锋,赵晓鹏(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智能材料实验室,陕西西安710129)摘要:分别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和分步乳液聚合法,使用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制得单分散PS微米球和纳米球。
讨论了引发剂、稳定剂、乳化剂等因素对PS球粒径大小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KPS、PVP、SDS用量的增加, PS球粒径逐渐变小,而粒径分布不变。
通过调整KPS、PV P、SDS的用量,可以在10~1000nm范围内实现PS球的可控制备。
关键词:聚苯乙烯;纳米球;微米球;可控制备中图分类号:O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731(2010)09215712041引言聚苯乙烯(PS)纳米和微米球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凝集作用大及表面反应能力强等特性,在药物释放系统、光子晶体、有序结构模板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125]。
由于各种应用和研究均以粒径、形貌可控的PS球为基础[628],因而关于PS球制备方法、粒径控制的研究备受关注。
目前,已成功发展了多种聚苯乙烯(PS)的制备方法。
乳液聚合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已趋于成熟,但对于大范围内粒径的精确控制及其机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Zhang[9]等采用乳液聚合法得到80~ 1650nm的PS球,但其单分散性较差,且通过改变反应介质极性的方法不易实现粒径的精确控制。
Du[10]等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通过调整稳定剂PVP用量制备出200~1500nm的PS球,但在保证单分散性和粒径可控性的同时无法实现更小粒径的PS纳米球制备,并且仅考虑了PVP单因素的影响。
H u[11]等利用紫外诱导乳液聚合法合成20~40nm的PS球,但引入特殊的光引发聚合系统导致成本很高而难以推广。
本文分别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和分步乳液聚合法,稳定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分别引入稳定剂PVP 和乳化剂SDS,并通过调整KPS、PV P、SDS的用量,实现10~1000nm粒径范围内PS球的可控制备。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_张琼钢
V ol.25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N o.12 2004年12月 CH E M I CAL JOU RNAL O F CH I N ESE UN I V ERS IT IES 2375~2378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张琼钢1,包德才1,2,马小军1(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16023;2.渤海大学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锦州121000)摘要 应用膜乳化2液中干燥法成功制备出粒径为2~20Λ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PS微球的粒径主要由膜孔径决定,其值约为膜孔径的2倍;PS溶液的浓度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膜乳化过程中的压力对微球粒径的分散性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压力范围内,粒径呈单分散.在分散相中加入致孔剂,制备出表面多孔的PS微球.采用复乳2液中干燥法制备出中空PS微球.关键词 膜乳化;液中干燥;高分子微球;单分散中图分类号 O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120790(2004)1222375204磁性高分子微球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具有磁性,表面易于通过共聚、改性等方法赋予多种功能基团,在免疫磁性分离、免疫测定、固定化酶、靶向给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实际应用中要求其必须满足单分散、粒径可控、磁含量高、磁响应一致等特点,而目前常用的包埋法、单体聚合法和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均不能满足上述要求[1].1983年,U gelstad等[3]采用原位法制备出单分散磁性微球,并形成一系列D ynabeads○R磁性微球商品,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制备单分散聚合物微球主要有种子溶胀法和分散聚合法[4,5],这两种方法受分散介质、稳定剂、引发剂和反应温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聚合过程复杂,操作时间长.膜乳化法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乳化技术[6],并可以通过分散压力和膜孔径的控制获得不同尺寸的单分散微乳状液,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本文将膜乳化法与液中干燥法[7,8]结合,成功制备了微米级(2~20Λm)粒径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PS微球结构影响规律,为磁性微球载体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和工艺指导.1 实验部分1.1 试剂和仪器聚苯乙烯(PS),上海高桥化工厂;聚乙烯醇(PVA),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聚合度1750±50,醇解度99%;SPAN80,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化学纯;十二烷基硫酸钠(SD S)、二氯甲烷、甲苯均为分析纯.日本伊势化学工业公司外压式微型膜组件;德国IKA公司T18型高速搅拌器;日本日立公司CR22E型离心机;日本O lympus公司CK40型显微镜;美国Beckm an2Coulter公司L S2100Q型激光粒度仪;荷兰PH I L IPS公司XL3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SPG T echno l ogy公司SPG(Sh irasu Porous Glass)膜,由主成分为B2O32Ca O2A l2O32Si O2的玻璃经高温相分离,酸洗脱出B2O32Ca O相后形成无机膜,膜表面为亲水性,孔径均一[9].1.2 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O W型乳状液及W O W型乳状液将不同质量的PS溶解于含一定浓度甲苯的10mL二氯甲烷溶液中作分散相(O),其中甲苯为致孔剂,将300mL十二烷基硫酸钠(0110g L)的PVA(10100g L)水溶液作为连续相(W),在外加压力作用下,通过SPG微孔膜将分散相压入连续相中,制备出单分散的O W型乳状液(Sche m e1).乳状液油滴的大小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外观,当用膜孔径较小的SPG膜时,制备出的乳状液呈乳白色,而收稿日期:20032102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0176056)资助.联系人简介:马小军(1958年出生),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学研究.E2m ail:m axj@Sche m e 1 Sche ma ti c of m e m brane e m ulsi f i ca ti onprocessSPG 膜孔径较大时,乳状液呈灰白色.将3mL 去离子水作为分散相(W ),30mL 含有一定浓度SPAN 80的PS (0110g mL )二氯甲烷溶液作为连续相(O ),将内水相通过高速搅拌(搅拌速度为14000r m in )分散到油相中,形成W O 的乳液(一次乳化液);在外加压力作用下,通过SPG 微孔膜将W O 乳液分散到300mL 十二烷基硫酸钠(0110g L )的PVA (10100g L )水溶液中,制备出W O W 型乳状液(二次乳化液).1.3 液中干燥法制备PS 微球将膜乳化法制备的O W 型和W O W 型乳状液迅速转移至40℃恒温槽中,低速搅拌4~6h .随着分散相溶剂二氯甲烷不断向连续相扩散并逐渐挥发除去,PS 逐渐析出,最终固化成PS 微球.将最终形成PS 微球的悬浮液,以8000r m in 离心30m in ,水洗涤3~4次,甲醇洗涤3~4次,于60℃烘干后转移至干燥器中备用.2 结果与讨论2.1 PS 微球粒径及其分布在膜乳化过程中,使分散相通过SPG 膜进入连续相有一最小压力,称为初始压力.根据毛细管理论可以推导出初始压力P c 与膜孔径D m 的关系P c =4Χcos Η D m [10],Χ是液滴和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Η是液滴与水相之间的接触角.根据表面张力的理论,在外加压力的情况下形成一液滴,忽略液滴重力的影响,则∃P =2Χ R ,其中,∃P 为液滴的内外压差,R 为液滴的半径.在膜乳化过程中,当压力刚刚达到临界压力,液滴刚刚要从膜表面脱离出来时,PS 微球粒径为D n =D m cos Η.当油相和水相的浓度不变,液滴与水相之间的接触角不变,PS 微球的粒径与膜孔径成正比.Table 1 The si ze distr i buti on of PS m i crospheres prepared a t di fferen t poresi ze of SPG m e m brane and di fferen t PS concen tra ti on 3D n Λmc (PS )=0110g mLc (PS )=0115g mLc (PS )=0120g mLP c kPaD n ΛmS D Λm CV P c kPa D n Λm S D Λm CV P c kPa D n Λm S D Λm CV 113553153140111132165651531771114301247412318511102815721801914616511121618426147137019713116321371801139171825125714111051112101141112121941112816619101315011551114891503101917011145179414201462197141526132317911154183 3S D :standard deviati on ;CV :coefficient of variati on =(S D D n )100.表1是不同膜孔径,不同PS 浓度条件下制备的PS 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实验结果.膜乳化过程的压力为膜乳化初始压力+110kPa ,近似认为膜乳化是在初始压力下进行的.结果表明,SPG 膜孔径大小对PS 微球粒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SPG 膜孔径增大时,PS 微球平均粒径随之增大.当PS浓度为0110g mL 时,SPG 膜孔径与PS 微球粒径之间回归方程为D n =2111D m ,回归系数R 2=01994;当PS 浓度为0115g mL 时,回归方程为D n =2126D m ,R 2=01976;当PS 浓度为0120g mL时,回归方程为D n =2154D m ,R 2=01997,与文献[11]报道的规律一致.无论SPG 膜孔径大小如何,PS 微球粒径均具有单分散性,这主要是由SPG 膜孔径的单分散性决定的.PS 溶液浓度对PS 微球的粒径也有一定的影响.当SPG 膜孔径固定时,PS 微球的粒径随PS 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影响PS 微球粒径的单分散性.这是由于,一方面高浓度的PS 溶液形成的液滴与水相之间的接触角增大,根据D n =D m co s Η可知,液滴增大,因而最终液中干燥或固化形成的PS微球粒径增大.另外,不同浓度PS 溶液形成的液滴所含有的PS 的量不同,当PS 浓度较高时,在液中干燥除去有机溶剂后,收缩程度比较小,因而粒径大;反之,当PS 浓度较低时,液中干燥除去有机溶673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 ol.25剂后,收缩程度比较大,因而粒径小;用孔径为5125Λm 的SPG 膜制备微球,PS 浓度为0110g mL 时,所制备的微球粒径与液中干燥前乳液液滴粒径相比,减小了0115Λm ,而PS 浓度为0120g mL 时,粒径只减小了0103Λm .对一确定孔径的SPG 膜而言,当分散相中的PS 浓度恒定时,均存在适宜的膜乳化压力域(压力范围),只有在这一压力域内所制备的PS 微球粒径变化甚小,呈单分散性(CV <20%).表2为在膜孔径为5125Λm ,PS 浓度为0110g mL 条件下,不同压力范围的微球粒径和粒径分布,由表2可见,保证PS 微球的单分散的压力范围为714~2510kPa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分散相通过膜孔径形成的不是乳滴,而是射流,经过搅拌,形成乳液的结果[11].Table 2 The distr i buti on of PS m i crospheres a t di fferen t pressuresP ressure kPa D n ΛmS D ΛmCV P ressure kPa D n Λm S D Λm CV 714—131411116114813131916—251012105212618181315—201811110111510142614—29181412661534819 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膜孔径和PS 浓度可以调节微球的平均粒径,依靠膜乳化压力的控制可获得PS 微球的单分散性.2.2 PS 微球的形态由PS 微球在不同放大倍率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可见,制得的PS 微球表面光滑,球形度好,粒径均匀呈单分散性.F i g .1 SE M photograph of the PS m i crospheres (D m =5125Λm )2.3 PS 微球表面的孔结构为了使磁性物质能够加载到PS 微球中,要求PS 微球表面具有多孔结构.因此考察了制孔剂对PS 微球的表面结构的影响,由图2(A )可以看出,未加致孔剂的PS 微球表面光滑、致密,当分散相中甲苯的体积分数达到10%时,制备出的PS 微球表面具有明显的裂纹状结构[图2(B )].提高甲苯的浓度,由于甲苯对PS 的溶解性能比较好,致使微球互相粘在一起,因此无法通过提高甲苯含量来获得具有更大孔结构的微球.F i g .2 SE M photograph of the PS m i crospheres surface(A )W ithout toluene ;(B )involving toluene (volum e fracti on is 10%).2.4 PS 微球中空结构图3(A )是采用由O W 乳液制备的PS 微球(膜孔径为2180Λm )的截面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其实心结构;图3(B )和(C )是由W O W 乳液制备的PS 微球(膜孔径为9150Λm )的扫描电镜截面图,可以看出,PS 微球内部具有中空结构.SPAN 80浓度对PS 微球孔径有重要的影响.当SPAN 80浓度较小时,PS 微球内部的孔结构为单个或多个大孔[图3(B )],当SPAN 80浓度较大时,PS 微球内部的孔结构为蜂窝状的细腻小孔[图3(C )].7732N o .12张琼钢等:高分子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 ol.25F i g.3SE M photograph of the PS m i crospheres secti on(A)O W e m ulsi on;(B)W O W e m ulsi on;(C)W O W e m ulsi on.SPAN80concentrati on:(B)01001g mL;(C)0105g mL.实验用膜组件及SPG膜管均由东京农工大学尾见信三教授惠赠,在此谨致诚挚谢意!参 考 文 献[1] X IE Gang(谢 钢),ZHAN G Q iu2Yu(张秋禹),L I T ie2H u(李铁虎).Polym er Bulletin(高分子通报)[J],2001,(6):38—45[2] DON G Yu2Sheng(董聿生),L I AN G Feng(梁 峰),J I N Hong2X ia(金红霞)et al..Che m.J.Chinese U 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2,23(6):1013—1017[3] U gelstad J.,E llingsen T.,Berge A.et al..W P,WO83 03920[P],1983[4] CAO Tong2Yu(曹同玉),DA IB ing(戴 兵),DA I Jun2Yan(戴俊燕).Polym er Bulletin(高分子通报)[J],1995,29(3):173—180[5] HU J ian2H ua(胡建华),L U Xu2L iang(吕绪良),YAN G W u2L i(杨武利)et al..J.Fudan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7,36(4):464—467[6] N akashi m a T.,Shi m azu M..Kagaku Kogaku Ronbunshu[J],1993,19:984—990[7] BAO D e2Cai(包德才),ZHAN G Q i ong2Gang(张琼钢),L I U X iu2Dong(刘袖洞)et al..Che m.J.Chinese U 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4,25(7):1328—1330[8] BAO D e2Cai(包德才),ZHAN G Q i ong2Gang(张琼钢),L I U X iu2Dong(刘袖洞)et al..A cta Physico2Chi m ica Sinica(物理化学学报)[J],2004,20(2):178—181[9] N aka m ura K.,I w asaki Y.,N akashi m a T..M e m brane[J],1993,18(4):196—206[10] N akashi m a T.,Shi m izu M.,Kukizaki M..M e m brane Em ulsificati on——Operati on M anal[M],Japan,M iyazaki:IndustrialResearch Institute of M iyazaki P refecture,1991[11] H atate Y.,U e m ura K.,Ijichi K.et al..J.Che m.Eng.Jpn.[J],1995,28:656—659Prepara ti on and Character i za ti on of M onodispersePolystyrene M i crospheresZHAN G Q i ong2Gang1,BAO D e2Cai1,2,M A X iao2Jun13(1.D alian Institute of Che m ical P hy sics,Ch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s,D alian116023,China;2.S chool of S cience of Che m istry and F ood,B ohai U niversity,J inzhou121000,China)Abstract M onodis perse po lystyrene(PS)m icro s pheres w ith the size range of2—20Λm w ere p repared by m e m brane e m ulsificati on and subsequen t drying in liquid technique using the sh irasu porous glass(SPG) m e m brane.T he PS m icros pheres size w as about tw ice of the m e m brane po re size and w as sligh tly affected by the PS concen trati on.T he distributi on of the PS m icros pheres w a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e m ulsificati on p ressure,and in a certain p ressure range,monodis persed m icros pheres w ere obtained. Further mo re,PS m icros pheres w ith po res on the surface w ere p repared by adding toluene into the dis persi on phase.T he ho ll ow PS m icro s pheres w ere obtained by drying in liquid technique based on the for m ati on of m ulti p le W O W e m ulsi on s.Keywords M e m brane e m ulsificati on;D rying in liquid;Polym er m icros pheres;M onodis perse(Ed.:W,Z) 8732。
50 nm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50 nm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是一种具有相同直径和分子量的微小球体,直径通常在10-100纳米范围内。
这些微球具有均匀的尺寸分布,形状规则,并且在光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乳液聚合。
这种方法涉及将苯乙烯单体与表面活性剂和溶剂混合,形成一种稳定的乳液。
然后,通过引入引发剂和控制反应条件,启动聚合反应。
聚合过程中,苯乙烯单体逐渐聚合形成微小球体,最终得到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具有许多特殊性质,使其在各种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其尺寸均匀,这些微球在制备光子晶体材料时非常有用。
光子晶体是一种由周期性排列的微球组成的材料,可以调节特定波长的光的传播。
通过控制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直径,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波长选择性的光子晶体材料,用于光学传感器、光催化和光子学器件等领域。
此外,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还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超结构的材料。
通过将不同直径的微球混合,可以形成复杂的结构,如立方体、六角形和体心立方等。
这些超结构可以用于纳米粒子组装和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由于其可调控的表面性质,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还可以用于制备功能性纳米材料。
例如,通过修饰微球表面的官能团,可以实现微球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从而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
这些纳米复合材料在能量存储、传感器和生物医学领域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应用外,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还具有许多其他潜在应用。
例如,它们可以用作模板,在光子晶体和孔隙材料的制备中起到模板的作用。
此外,它们还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和生物成像等生物医学应用。
总之,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是一种具有均匀尺寸和分子量的微球体,在光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控制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可以实现不同尺寸和性质的微球,进一步扩展其应用范围。
聚苯乙烯微球的可控制备研究
聚 乙烯 吡 咯烷酮 ( VP, 国 B F公 司 ) 过硫 酸 P 德 AS 、 钾 ( S 国 药 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 正 丁 醇 KP , 、 ( OH, C H。 西安 化学 试 剂 厂 ) 十 二 烷 基 硫 酸钠 ( D , 、 S S
保 护 下进 行 , 温度 控制 在 ( O ) 。 7 ±2 ℃ 实验 中通 过 调 整 引 发 剂 KP S和稳 定 剂 P P 用 V 量 , 以控制 P 可 S球 的粒 径 大 小 , 时 研 究 了 其 对 P 同 S 球 粒 径 的影 响 。 23 P . S纳 米球 制备 室温 下 , 0 1 gS S溶 解 于 9 mL超 纯水 , 入 将 . 5 D 0 转 三 日烧 瓶 , 制搅 拌 速 度 为 2 0/ n 通 入 氮 气 并 搅 控 0 r mi , 拌 1 mi 。升 温 至 8 ℃ 后 , 次 性 加 入 1 mL KP 0 n 0 一 0 S
聚剂 , 再用 无水 硫 酸钠 将残 留少 量水 除 去 , 最后 减 压蒸 馏 得 到纯化 的 苯 乙烯 。纯 化 的 苯 乙烯 放 在 4 ℃冰 箱 中 保 存待 用 。
释 放系统 、 子 晶体 、 序结 构模 板 等领 域 有着 广 泛应 光 有 用前 景Es。 由于各 种应用 和 研究 均 以粒 径 、 貌 可 控 l] - 形
法 , 用 过 硫 酸 钾 ( S 为 引 发 剂 、 乙 烯 吡 咯 烷 酮 使 KP ) 聚 ( VP 为 稳 定 剂 、 二 烷 基 硫 酸 钠 ( DS 为 乳 化 剂 制 P ) 十 S )
2 实 验
2 1 主 要 试 剂 与 仪 器 .
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聚苯乙烯微球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微粒,其具有许多应用领域。
在纳米材料制备、药物传输、生物成像和表面修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制备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方法主要包括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相转移聚合法和微流控制法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悬浮聚合法和相转移聚合法两种制备方法。
一、悬浮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是一种通过在水相中凝聚单体形成微球的方法。
首先,需要将单体和引发剂混合到水溶液中,然后通过搅拌和加热来形成微球。
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制备出单分散的微球。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制备高分散度的聚苯乙烯单体悬浮液。
将聚苯乙烯单体加入到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有机相加入到水相中,通过超声波处理或机械搅拌来稳定聚苯乙烯单体的悬浮。
2、加入引发剂。
引发剂可以是过氧化物或者有机过氧化氢,需要使其分散均匀于悬浮液中。
3、将悬浮液加入到水溶液中。
通过搅拌、气泡喷射或者超声波辅助来促使单体形成微球。
4、将微球收集并清洗干净。
最后将微球在真空干燥器中干燥。
二、相转移聚合法相转移聚合法是一种将单体和引发剂放入两个不相容的相,通过两相之间的转移发生聚合反应的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制备出高单分散的聚合物微球。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制备单体相和引发剂相。
单体相可以放入水相中,引发剂相可以放入有机相中。
通过混合不同比例的单体和有机相来控制微球的大小。
2、将单体相加入到引发剂相中。
由于不相容相之间的转移,物质在两相界面处形成微球。
3、控制温度和时间。
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微球的尺寸和形态。
4、将微球清洗干净。
总体而言,悬浮聚合法和相转移聚合法都是制备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可行方法。
具体选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际需求和实验环境。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制备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功能性微粒将会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单分散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单分散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摘要:利用无皂乳液聚合[1,2],在苯乙烯的乳液聚合体系中引入适量的苯乙烯磺酸钠参与共聚合。
聚合过程中分两阶段料,第一阶段中苯乙烯磺酸钠与苯乙烯的比例是决定乳胶粒粒径及单分散性的关键因素。
当反应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时,加入第二阶段单体混合物,此阶段中的苯乙烯磺酸钠与苯乙烯的比例决定了最终胶粒表面电荷密度。
利用上述两阶段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在100~400nm,单分散性较好,表面电荷密度较高并且具有核壳结构的乳胶粒。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的第一阶段中苯乙烯和苯乙烯磺酸钠的比例对乳胶粒粒径的影响以及乳胶粒粒径对微球表面电荷密度的影响。
abstract: appropriate amount of sodium styrene sulfonat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ystem of styren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n copolymerization by using emulsifier-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the ratio of sodium styrene sulfonate and styrene is the key factor which determines latex diameter and the monodispersity. when the reaction achieves high conversion rate, the second stage’s monomer mixture is added into the reactant. the ratio of the sodium styrene sulfonate and styrene in this stage determines theparticle’s final surface charge density. through the above two stages by emulsifier-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latex particle of particle size of 100~400nm, good monodispersity, high surface charge density with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is successfully prepared. on this found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atio of styrene and sodium styrene sulfonate in the first stage on latex particle diameter and the influence of latex particle diameter on the microsphere’s surface charge density are discussed.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单分散;高表面电荷密度;聚苯乙烯微球key words: emulsifier-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monodispersity;high surface charge density;polystyrene spheres0 引言聚合物微球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凝集作用大及表面反应能力强等特性,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3,4]。
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a t r Th o y t r n ir s h r s we e s l— s e l d b a g u rBl d e t ( me e . e p l s y e e m e o p e e r ef a s mb e y L n m i— o g t LB)
( le eo ae il S in e a d En i e rn Qig o Unv riy o ce c n c n lg Qig a 6 0 2, i ) Colg fM t ras ce c n g n e ig, n da ie st fS in ea d Te h oo y, n d o2 6 4 Chna
to e e d s us e . heobt i d s m p e e e c r c e ie in w r ic s d T a ne a l s w r ha a t rz d by SEM , FM , A FT— R nd I a
PL.The r s ls s owe h h l t r ne mi r s e ut h d t att e po ys y e c o phe e e r d b h e ho r r s pr pa e y t e m t d we e
u io m n n d s e s . e mo o ip r e o y t r n ir s h r s wih t e sz n f r a d mo o ip r e Th n d s e s d p l s y e e m e o p e e t h ie f o 1 0 n t 0 m r b a n d Th l o e c n e s e t a r s ls s o d t a h r m 0 m o 8 0 n we e o t i e . e fu r s e c p c r e u t h we h tt e
单分散_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31995206207收稿,1996204218修稿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3曹同玉 戴 兵 戴俊燕 王艳君 袁才登(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 天津 300072)摘 要 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醇/水混合物为分散介质进行了苯乙烯的分散聚合,讨论了初始单体浓度、分散剂用量、引发剂浓度、分散介质组成和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所得聚合物颗粒直径和直径分布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试验,筛选出了较为理想的分散聚合的条件及配方,制备出了粒径为418μm 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然后,以分散聚合所制得的聚合物颗粒为种子,用动力学溶胀法制成了粒径增大近四倍的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并讨论了滴水速度和补加分散剂对溶胀的影响.关键词 单分散,大粒径,聚合物微球,分散聚合,动力学溶胀法单分散、大粒径、具有不同颗粒形态和表面特征的聚合物微球因其具有比表面大、吸附性强、凝集作用大及有表面反应能力等特异性质,故在标准计量、医学免疫、生物工程、分析化学、情报信息、化学工业及微电子等领域里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1~3].Vander 2hoff 等人[4,5]曾在宇宙飞船上的失重条件下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成了粒径为2~30μm 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t )微球.但毕竟因其成本太高,而且这样的条件在地面上不易获得,故该项技术难以普及推广.如何在地球表面上的通常条件下制备出单分散、大粒径的聚合物微球是为研究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人们用分散聚合法[6~10]及种子溶胀法[11~13]合成出了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单分散、大粒径聚合物微球,并且已应用到了许多技术领域,但对其合成技术的规律性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理论远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本工作中首先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分散聚合所得聚合物颗粒直径及直径分布的影响,然后以分散聚合制得的单分散聚合物颗粒为种子,用动力学溶胀法(DSM )制得了单分散、大粒径PSt 微球.1 实验部分111 试剂试验中所用的单体苯乙烯(St )为工业纯的,用前经减压蒸馏;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 IBN )为化学纯的,用前用无水乙醇进行重结晶;分散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 P )和聚乙烯醇(PVA )为试剂级的;所用的无水乙醇为分析纯的,不加处理,直接使用;反应中所用的水为去离子水.112 分散聚合试验表1为分散聚合基本配方,在分散聚合的条件试验和动力学试验中,除特别指明外,第2期1997年4月高 分 子 学 报ACTA POL YM ERICA SIN ICANo.2Apr.,1997158其它组分均按表中所列用量.将PV P 溶于由乙醇和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将其投入装有温度计、搅拌器和冷凝器的250ml 四口瓶内,通氮气保护,于70℃下预分散30min ,然后加入单体St 和引发剂A IBN ,在70℃下反应12h.反应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现象.反应完成后,收集分散液并测定有关数据.T able 1 Recipe for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Composition St PVP AIBN Ethanol Water Weight (g )30102100136014716113 动力学溶胀试验对分散聚合所制备的PSt 种子用St 进行溶胀,以制备更大粒径的单分散聚合物微球.本工作中采用缓慢而均匀滴加水的动力学溶胀法,其配方如表2所示.按表2配方称取醇,水、St 、A IBN 和PVA ,并配成溶液,加入PSt 种子分散液,一起倒入四口瓶中,开动搅拌.然后通过一套医用输液装置以一定速度向体系内均匀滴加水.在滴加过程中,定时取样,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现象.T able 2 Recipe for dynamic swelling methodComposition Ethanol Water St PVA AIBN PSt seed particlesWeight (g )241017610311601120101601016 3160g of water was post 2added in the case of DSM114 分析测试聚合物微球直径用日产J EM 21000X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SS 22型光学显微镜测定.用显微镜照像法拍摄微球样品的照片,随机抽取100个微球,测其直径并进行统计处理.微球的直径通过电镜进行测量和标定.微球的平均直径、标准偏差δ和分散系数ε按下列公式计算:d =6ni =1d i /n(1)δ=6ni =1(d i -d )2/(n -1)58015(2)ε=δ/d(3)式中d i ———单个微球直径;d ———微球平均直径;n ———样本容量;δ———标准偏差;ε———分散系数.2 结果与讨论211 分散聚合的影响因素不同的聚合反应条件对分散聚合,尤其是对最终聚合物颗粒的直径及直径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本工作中,主要研究了初始单体浓度(St )、分散剂用量(PV P )、引发剂浓度(I )、分散介质的组成(E )以及反应温度(T )等参数对分散聚合的影响,找到了分散聚合的一般规律,确定了分散聚合能够正常进行的条件范围,并筛选出了用来制备单分散种子颗粒的分散聚合最佳工艺和最适宜的反应条件.21111 初始单体浓度的影响 初始单体浓度是分散聚合一个重要参数.为了研究它的影9512期曹同玉等: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Fig.1 E ffect of initial monomer concentration on size andsize distribution T =70℃,[PVP ]=210%(wt ),[I]=1g/100g monomer ,[E]=8819g/100g media响,在不同单体浓度下进行了分散聚合,并分别测定了其颗粒直径和直径分布,结果示于图1中.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初始单体浓度的增大,粒子平均直径增大,直径分布变宽.初始单体浓度对颗粒直径的影响关键在于分散介质对聚合物初始溶解度的改变.随着初始单体浓度的增大,分散介质对聚合物链的溶解性增大,聚合物的临界链长增大,致使在成核阶段形成的初级粒子和次级粒子的数目减少,因而导致最终聚合物颗粒粒径增大.随着初始单体浓度的增大,颗粒的直径分布变宽.原因是单体浓度增大时,溶液中聚合反应速率加快,齐聚物自由基和死聚合物链生成速率也加快,颗粒的相对捕捉效率下降,体系中的次级粒子不能有效地捕捉连续相中的齐聚物自由基和死聚合物链,这些未能被及时捕捉的齐聚物自由基和死聚合物链从连续相中沉析出来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结合足够的分散剂而稳定存在,形成新的能够继续长大的次级粒子,这就是所谓的“二次成核”或“多次成核”.“二次成核”的存在必然引起粒子生长得不均匀,造成最终粒径分布变宽.从某种意义上讲,“二次成核”的出现相当于延长了分散聚合的成核期,这也将导致最终颗粒单分散性变差,粒径分布变宽.Fig.2 E ffect of PVP concentration on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T =70℃,[St ]=30%(wt ),[I ]=1g/100g monomer ,[E]=8819g/100g media21112 分散剂用量的影响 分散剂PV P 用量对聚合物颗粒直径及直径分布的影响见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与讨论
2. 1 PS 微球的 SEM 表征 图 1 是采用 7 mL 苯乙烯单体 、01 2 g KPS 及
01 15 g SDS 在 140 mL 醇水溶液 ( V (乙醇) ∶V (水) = 2 ∶5) 中 70 ℃聚合反应 10 h 所得 PS 微球 的 SEM 照片 。由图 1 可知 , PS 微球形成了尺寸 分布非常均匀的球形结构 ,粒径大约在 240 nm , 呈单分散存在 。表面活性剂 SDS 在实验条件下 形成的胶束为球形 ,苯乙烯单体的聚合场所为胶 束内 ,故可形成球形颗粒 。
高分子微球是指直径在纳米级至微米级 ,形 状为球形或其它几何体的高分子材料或高分子复 合材料 。近年来 ,高分子微球以其分子结构的可 设计性 ,成为医药工程和生化工程领域的研究热 点之一 。二氧化硅常被作为无机复合材料合成的 模板[122] ,粒径均匀 、表面光滑的聚苯乙烯 ( PS) 微 球常被作为无机2有机复合材料的核结构 、各种不
第 4 期
于 娜等 :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353
在 756 ,698 cm - 1 处的峰是由苯基引起的 。由上 述结果可知 ,反应得到的产物为聚苯乙烯 ,分子式 为 α CH2 —CH (Ar) δ n ,其中 Ar 代表苯环 。
图 2 PS 微球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Fig. 2 IR spect rum of PS microsp heres
Preparation of Size Controllable Monodispersed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Y U Na , L IU Chong2ju , S HAN Yan , CHEN Ke2zheng
(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 ,China)
图 1 分散聚合法制备的 PS 微球的 SEM 照片 Fig. 1 SEM image of PS miro sp heres prepared by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2. 2 PS 微球的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图 2 是 PS 微球 (制备条件同图 1) 的红外吸
序号 11~15) ;引发剂量的增大 ,微球粒径相应增
大 (实验序号 6~10) ;变化最为明显的是 ,随着醇
同的 中 空 结 构[324] 、微 孔/ 介 孔 结 构[5] 、核2壳 结 构[6] 等 ,一般采用原位合成法 、溶胶2凝胶法等方 法制备 。这些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质 、光学性质 、生 物相容性等各种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此外 , PS 薄膜也是良好的光子晶体材料[7] ,其形成的二 维结构 ,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8210 ] 、溶胶2凝胶二 氧化硅[11212 ] 等二维光子晶体同样可用作微电子和
研究采用改进的分散聚合的方法 ,未加入任 何分散剂 ,使聚苯乙烯本身作为整个体系的分散 剂 。通过改变乳化剂 、引发剂 、单体的用量 ,水/ 乙 醇体积比和搅拌速度 ,实现粒径从 100 nm 至 800 nm 可调控且单分散的 PS 微球的制备 ,对不同粒 径微球 的 光 学 性 质 进 行 了 初 步 研 究 。并 采 用 Langmuir2Blodget t (LB) 技术对所制备 PS 微球进 行组装 。
第230110卷年第8 月4 期 Jo urnal
of
Qingdao
青 岛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 ural
Science
Editio n)
Vol. 31 No . 4 Aug. 2010
文章编号 : 167226987 (2010) 0420351204
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于 娜 , 刘崇举 , 单 妍 , 陈克正 3
(青岛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42)
摘 要 : 研究了以苯乙烯为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 ( PS) 微 球的制备工艺 ,分析了乳化剂 、引发剂 、单体的用量 ,醇水比和搅拌速度对产物粒径分布的 影响 。所得产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 SEM) 、傅里叶红外光谱 ( F T2IR) 、荧光光谱仪等手段 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备出的聚苯乙烯 ( PS) 微球粒径均匀且呈单分 散性 ,并制得了粒径为 100~800 nm 的聚苯乙烯微球 。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聚苯乙 烯微球的荧光激发峰在 390 nm 处 ,与微球粒径大小无关 。同时借助 Langmiur2Blo dgett (LB) 技术对 PS 微球进行了自组装 。 关键词 : 聚苯乙烯微球 ; 粒径 ; 分散聚合 ; LB 膜 ; 荧光 中图分类号 : O 482. 5 文献标志码 : A
2. 3 PS 微球 L B 膜的 AFM 图谱分析 图 3 是用 LB 技术制备的 PS 微球单层膜的
A FM 二维形貌图和截面图 。
n
∑( Zi - Zave ) 2
Rq =
i =1
n
(1)
n
∑| Zi - Zave |
Ra = i = 1
n
(2)
式中 , Zi 是样品纵向 Z 轴高度 , Zave 是 Z 轴平
收光谱 。由图 2 分析可得 ,在 3 026 ,3 060 ,3 082 cm - 1 处的峰对应于苯环上的 C —H 键的伸缩振 动 ;3 001 cm - 1 处的峰是由与苯环相连的 C —H 键的伸缩振动引起的 ; 在 2 923 ,2 850 cm - 1 处的 峰属于 —C H2 —的 C —H 键的伸缩振动 ; 1 583 , 1 601 ,1 801 ,1 869 ,1 942 cm - 1 处的峰是由苯环 的刚性振动引起的 ;在 1 505 cm - 1 处的峰是由与 苯环相连 的 C —H 键 的 弯 曲 振 动 引 起 ; 1 452 , 1 474 cm - 1 处的峰对应于 —C H2 —的弯曲振动 ;
Abstract : Size co nt rollable mo nodisper sed polyst yrene micro sp heres were p repared by a disper sio n polymerizatio n wit h st yrene as mo no mer. The effect s of stirring speed ,water2 et hanol ratio ,amo unt of emulsio n agent ,initiator and mo no mer o n particle size dist ribu2 tio n were discussed. The o btain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EM ,A FM ,F T2IR and PL . The result s showed t hat t he polyst yrene micro sp heres p repared by t he met hod were uniform and mo no disperse. The mo nodisper sed polyst yrene micro sp heres wit h t he size f ro m 100 nm to 800 nm were o btained. The fluorescence spect ra result s showed t hat t he exciter fluo rescence in polyst yrene is at 390 nm ,which has no relatio nship wit h t he di2 ameter . The polyst yrene micro sp heres were self2assembled by Langmuir2Blodgett (LB) technolo gy. Key words : polyst yrene micro sp here ; particle size ; dispersio n polymerizatio n ;LB film ; fluorescenc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均高度 , n 是选取样品点数 。
2. 4 不同实验条件下 PS 微球的粒径
表 1 是改变单体 、乳化剂 SDS、引发剂 KPS
的用量 ,水/ 乙醇体积比和搅拌速度等所制备的
PS 微球的粒径和多分散指数 。由表 1 可以看出 ,
单体量的增大引起微球粒径的增大 ( 实验序号
1~5) ;乳化剂用量增多 ,微球粒径反而减小 (实验
的载玻片固定在垂直升降的提拉结构上开始拉 膜 ,提拉速度 2 mm ·min - 1 。膜层成型后干燥即 可获得聚苯乙烯微球单层膜 。 1. 4 PS 微球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