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宋代道德教育得失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宋代道德教育得失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宋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教育水平也相对于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德育教育和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经验,不仅造就了相当数量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教民成俗、社会风气改造、乃至经济发展、学术氛围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宋代伦理道德教育也呈现出很多例如制度僵死、教育与实际相脱节、只重视表象而忽略实质的弊端,但它对宋代时期的人格塑造以及教学、教法方面的经验和方法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认真研究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的得失对于我国现代高等德育教育改革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借鉴;宋代;德育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71-02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教育水平也相对于前朝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独特道德教育的方式对整个社会的教民成俗、社会风气改造、乃至经济发展、学术氛围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宋代伦理道德教育也存在着各种弊端,但在人格塑造、教学教法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的特征

宋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渗透于宋代教育体制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立体化的模式。无论

学校规制、校园设计,还是管理方法、教学规范、教育手段,都体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清晰的德育教育理念和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培养计划。宋代的教育思想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培养为中心,对人才的培养更体现出先立人后成才的理念。蒙学、私学、官学,乃至专科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甚至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和管理的设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衔接性,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都围绕着形成以修身为基础,通过不断完善自身,逐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培养。

2.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和适合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宋代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学校的学规制定和执行上。各级官学有严格的学规,私学、书院,乃至蒙学都制定了非常适宜其贯彻德育教育理念的学规。学规不仅涉及内容很广,且突出伦理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是书院的管理规范,更为以后各个朝代树立了典制。在执行方面也是十分严格,犯不仅要被责之、规之、戒之、摈之、开除,甚至在官学中可能被取消录用、罢职、免官、停用、治罪等处罚。宋代书院十分重视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陶冶。徐锴在《陈氏书堂记》中说:“稽合同异,别是非者,地不如人;陶冶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于居矣。”宋代书院多选择在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远离市井喧嚣的地方,在校园设计和布置上,也充分体现着陶冶情操、品德净化的功能。

3.卓有成效的宋代书院人格教育理念和方法。宋代书院不同于官

学,多以民间筹集资金兴建,教学目标也不同于官学以科举为目标,更突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学术自由、师生相为砥砺的学术风气。“学为圣人”使学生自觉地把书院作为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终极理想的重要环境和平台,学生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心态,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和继承性。“知行合一”要求学生时时省察自己的行动,择善从之。“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使行动严格符合道德准则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完善,塑造“圣人”的人格。

二、宋代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

宋代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出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促进了宋代社会稳定和发展,但不可否认,其德育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和缺失,这些缺失更值得现代高等教育认清和研究,并引以为戒。

1.传统封建思想德育教育的局限性。宋代德育教育虽然重视人道德修养和“圣人”人格的培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教育目标终归是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使人服从于封建理念,不重视科学知识学习,轻视农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举为主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使德育教育带有极强的功利

色彩。科举作为宋代士子的唯一出路,必然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而且“劝之以学,诱之以禄”始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宋代也不例外。无论是官学还是书院都不可回避这一症结,学生从蒙学开始到书院或官学学习,其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当官发

财”,所以宋代德育教育也必然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不可能完全实现“学为圣人”的目标。

3.德育教育与现实相脱节,重表面而忽略实质。宋代教育,特别是官学教育虽非常关注伦理道德教育,也有健全的学规、完备的教材,以及严格日常管理和考核,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并不意味会有很好的效果,存在着教育过程与实际相脱节,只重视表面而忽略实质的弊端。首先,宋代官学的学生可以享受优厚待遇,使学子往往无不以入学为荣,而入学以后却以为好处我自为之,使学校教育教化不醇,人不知节义廉耻,南宋的世风不正也正是此弊端造成的。其次,德育考核制度和执行死板,考试模式化和考核套路化无法反应学生实际道德水平和行为修养,流于“表面文章”。学生德育考核成绩虽为优秀,但贪慕虚荣,流连坊曲,招妓侑觞风气颇盛,许多学生为了名利,迎合考核,不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故意做出一些符合考核标准的“善行”。

三、取其精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以史为鉴,剖析宋代道德教育的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制度和体系,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明确德育教育目标,使德育教育更具针对性。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内容涵盖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但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未能做到阶段培养,目标和内容不具体清晰,

中小学学到的在大学仍在重复。中小学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足和社会经验有限,不能真正理解和充分思考,一味死记硬背或形式模仿,践行所学知识差强人意。而大学所学又是多次重复学习过的,于是老生常谈心生厌烦,应付敷衍。分阶段实施德育教育,将各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内容分解和细化,保证各阶段的相互衔接和继承,才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完善。

2.加强人文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鉴赏品位。现代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知识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很多中小学学习人文文化基础知识只是完成既定的教学大纲,以应对中、高考,而大学又侧重专业知识教学,放松或基本放弃人文知识的教育和教学,致使学生从小便不能全面认知人文文化知识,更无法运用其修正自身道德修养。现代德育教育不能一味强调德育本身,而更应从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扩宽知识面,将文化渗透其灵魂,才可做到润物无声。

3.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德育学习方式,活跃德育教育学术气氛。大多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都是以教为主,自上而下地强调学生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促进学生自学的很少,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研究和讨论中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极大的限制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借鉴宋代德育教育的得失,在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基础上,更要体现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上。首先在德育教学方面应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在学生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