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实效性更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实效性更强

──读《小学品德教学拓新》有感

阜外一小秦莉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名为《小学品德教学拓新》的书,在读的过程中我不禁被这本书深深吸引。这本书语言朴实,便于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道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这部分的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书中谈到“学习的主体性是学生。”“灌输教育是主体缺失的教育,它无视于人的自然性。”“道德教育要回归教学的自然状态。”

道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他们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一种亲切感,仿佛课堂是专门给他们设立,教学内容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我认为这样首先就排除了他们的陌生感,书本感,相信他们乐于学,乐于体验,乐于探究,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曾经或是现在关注的话

题。《品德与生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性,课标要求课堂生活化,学生也需要课堂的生活化,道德教育同样更需要生活化。这样道德教育就不空泛,就会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充分地发挥它的实效性。

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教育。如果课上不讲,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宣传,家长的教育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这些都是别人告诉他的,是大家灌输给他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仍旧采用这种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无视于学生的自然性,这就是典型的主体缺失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又怎么会成功呢?因为这种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它已经彻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在讲《美化家园》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前参与作业,让他们回家调查一下,每天自己家中会产生多少垃圾。留这个调查作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发现,发现一个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使学生初步地了解到一个普通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是很多的。在这种基础上,课上再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借助多媒体观看并了解到一个三口之家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是惊人的,足以堆积到一个两层楼高的大柱子里。

由于有了学生在家中的先期调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看到这个场面时学生一片哗然。他们已经意识到垃圾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从而萌生了必须减少垃圾产生的念头。有了学生的这种内驱力,与其说再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就不如说是学生自己在探究着进行下面的学习了。那么这样,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有了学生的参与,得到的一些结论或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就是学生“自得”出来的。学生对自得出来的结论印象深刻,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才能很好地指导他以后的生活。我认为这样的道德教育落在了实处。回首看,道德教育之所以落在了实处,是因为它回归了学生的生活。

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创造性地研究一些教学方式,使道德教育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

──读《小学品德教学拓新》有感

阜外一小秦莉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名为《小学品德教学拓新》的书,在读的过程中我不禁被这本书深深吸引。这本书语言朴实,便于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道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这部分的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书中谈到“学习的主体性是学生。”“灌输教育是主体缺失的教育,它无视于人的自然性。”“道德教育要回归教学的自然状态。”

道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他们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一种亲切感,仿佛课堂是专门给他们设立,教学内容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我认为这样首先就排除了他们的陌生感,书本感,相信他们乐于学,乐于体验,乐于探究,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曾经或是现在关注的话题。《品德与生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性,课标要求课堂生活化,学生也需要课堂的生活化,道德教育同样更需要生活化。这样道德教育就不空泛,就会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充分地发挥它的实效性。

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教育。如果课上不讲,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宣传,家长的教育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这些都是别人告诉他的,是大家灌输给他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仍旧采用这种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无视于学生的自然性,这就是典型的主体缺失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又怎么会成功呢?因为这种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它已经彻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在讲《美化家园》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前参与作业,让他们回家调查一下,每天自己家中会产生多少垃圾。留这个调查作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发现,发现一个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使学生初步地了解到一个普通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是很多的。在这种基础上,课上再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借助多媒体观看并了解到一个三口之家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是惊人的,足以堆积到一个两层楼高的大柱子里。由于有了学生在家中的先期调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看到这个场面时学生一片哗然。他们已经意识到垃圾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从而萌生了必须减少垃圾产生的念头。有了学生的这种内驱力,与其说再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就不如说是学生自

己在探究着进行下面的学习了。那么这样,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有了学生的参与,得到的一些结论或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就是学生“自得”出来的。学生对自得出来的结论印象深刻,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才能很好地指导他以后的生活。我认为这样的道德教育落在了实处。回首看,道德教育之所以落在了实处,是因为它回归了学生的生活。

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创造性地研究一些教学方式,使道德教育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实效性。

──读《小学品德教学拓新》有感

阜外一小秦莉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名为《小学品德教学拓新》的书,在读的过程中我不禁被这本书深深吸引。这本书语言朴实,便于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道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这部分的内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书中谈到“学习的主体性是学生。”“灌输教育是主体缺失的教育,它无视于人的自然性。”“道德教育要回归教学的自然状态。”

道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他们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一种亲切感,仿佛课堂是专门给他们设立,教学内容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我认为这样首先就排除了他们的陌生感,书本感,相信他们乐于学,乐于体验,乐于探究,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曾经或是现在关注的话题。《品德与生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性,课标要求课堂生活化,学生也需要课堂的生活化,道德教育同样更需要生活化。这样道德教育就不空泛,就会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充分地发挥它的实效性。

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教育。如果课上不讲,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宣传,家长的教育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这些都是别人告诉他的,是大家灌输给他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仍旧采用这种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无视于学生的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