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归生活在我国高职德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回归生活在我国高职德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是德育目标模糊化、德育内容抽象化和德育过程的主体性缺失。高职德育实践的生活基础是道德形成的基础,面对高职德育实践的现状,应该回归生活,寻找我国高职德育实践的出路。

标签:高职德育生活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技能知识,而且要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就要充分发挥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职德育工作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德育目标模糊化。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我国高职德育还未形成一定体系,国家也没有制定高职专用的德育大纲,缺少自身的德育目标使我国高职德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目标出现偏离;二,德育内容抽象化。受高职德育目标的影响,我国主流高职院校德育目标仍然实施以社会本位的,“高、大、全”的理想目标,给德育内容的选取带来一定难度。概念化、抽象化的德育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内容。三、德育主体性的缺失。随着德育学科化的发展,德育过程变成了由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在一定的时间里传授有关抽象概念、规范的过程。把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的灌输,致使德育变成“智育”,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习。[1]这种德育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施教者即教师,忽略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把有思维意识和判断能力的学生个体变成了被教化和培养的对象。

我国高职德育实践出现的问题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不良思想如利已主义、个人主义开始进入我国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人们很容易被现实的利益吸引,给高职德育带来一定难度。复杂的社会环境同样造成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务实化,凡事以利益为中心等错误倾向。另外,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强调义而摒弃利,导致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生活,忽视个体价值,传授给学生的是理想化的德育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有效的践行。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途径、检验标准和最终归宿。面对高职德育实践的现状,应该回归生活,寻找我国高职德育实践的出路。德育回归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充满生活体验、生活关怀、感悟生活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以人为本”的德育。德育回归生活强调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过主体参与、人际互动、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学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让学生既具有健全发展的个体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我们要实施的德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德育”。[2]德育教育的内容要符合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特点,关注人生存质量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离开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有建立在尊重个人生活世界基础上的德育才有价值。

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受教育者个体道德形成的初始环境,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父母,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被孩子接受,每上孩子身上都留下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儿童时代个体德性仍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很强的主体性,家庭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德性形成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必须以日常情感体验性来加以把握,将自己融于其中,才可能获得个人的理解,内化为个人的需要。”[3]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寄予了过分功利化的期望,会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父母过份的保护孩子,使孩子对社会竞争、对生存问题没有太多意识,造成孩子危机感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受教育者个体良好品质的养成需要注重家庭生活的影响。

其次,高职院校的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实施德育工作的机构,高职院校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校的硬环境是学校的物态环境,学校的软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风校纪、师生关系等等。高职院校要在三年或五年的时间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把学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精神和技能、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依赖于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发挥作用。高职院校校内见习课、实践课、德育活动课的完成依赖于学校硬环境的建设,这些实践课程与德育理论课程共同作用于高职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养成。高职院校的软环境对高职德育实践的影响是渗透性的,通过良好校园氛围、校风校纪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此外,高职院校要重视师生关系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双师型”的教师模式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之一,即高职院校除了有一支理论课程的教师队伍外,还有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德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师生关系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良好的师生间的行为方式有助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再次,需要考虑与学生实习有关的企业生活。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就业的需要普遍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克服专业技能教育与现实脱离而形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增加了高职德育的实践机会。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企业生活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学校及校园生活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初步体验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更多的针对职业的道德情感的培养还需要在企业生活中进一步完成。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学校德育知识的实践,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有利于德育知识的内化;通过参与企业相关活动,学生接受了更多的是正面的、健康的教育。当然,也会有一些消极因素的存在,比如学生容易受现实观念的冲击,产生某些不良思想,但只要加以引导,学生便能从企业生活中学到更多的对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企业生活中通过体验相关职业规范、职业准则,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进一步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因为职业意识“包括必要的行为习惯,是技术型人才的必要素质,需要在一定环境下,有一定的职业性接触才能养成的。[4]

另外,社会生活也是影响学生个体德性生成的重要内容。学校、企业、家庭当中的众多德育内容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固定场所,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预期。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极其密切,需要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才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情况。企业的文化理念、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基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需要,传授有利于增强孩子社会公德或责任意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父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通过经验获得的。此外,德育实践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企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高职德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高职德育在德育标、德育内容、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将高职德育的实践与现实生活相对接,是高职德育实现“育德”目的与发挥德育功能的应然选择和走向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探索高职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未名.交往德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9.

[2]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39.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4]杨金土,孟广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