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应回归生活_袁春晖

合集下载

德育应回归生活

德育应回归生活

吸 取 “ 观 ” 髓 , 强 德 育 实 内 精 增 效 。 内观 法 是 心 理 咨 询 方 法 的 一 种 , 基 本 原 理 就 是 通 过 回 顾 和 检 讨 自 己
历 来 在 人 际 关 系上 存 在 的 问题 , 以 予
生 活 、 体 生 活 等 紧 密联 系 , 学 生 集 用
顾 , 结果 , 其 往往只 能培养 出高分低 能 的“ 品”身体素质差 的“ 膺 、 次品” 和
品德 素 质 低 的 “ 险 品 ”武 汉 市 第 四 危 。
研 究 员 、 育研 究室 主 任 ) 德 ( 任编辑 责 王 玉梅 )
2 1/ 0 05总 第 5 2期 7
55
( 者单位 : 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 作 武
积 极 的 启 迪 引 导 , 升 学 生 的 人 生 境 提
界 , 学 生 过 一 种 道 德 的 生 活 , 主 让 自 构 建 道 德 经验 , 升 道 德 水 平 己 对 他 人 的 付 出 , 人 对 自 己 的 关 爱 , 二 者 之 间 他 这 的 差距 和原 因 , 进 行 自我 洞察 和 自 并
特 色 。课 程 目标 特 色 : 面 发展 +各 全
文 化 是 人 类 在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所 创造 的物 质财富和精 神财 富
的 总 和 。 站 在 文化 的高 度 , 有 利 于 将
在我们周围 , 然有许 多学校 完 仍 全被动屈服于升学竞争压力 , 同时在 自身利益 的驱使下 , 以简单 的知识传
指 导 模 式 。 校 的课 程 文化 建设 实践 该 对 于 促 进 学 生 全 面发 展 将 发 挥 决 定 性作用 。
也许每所 学校都 有 自己的学校 文 化 , 是 , 有 富 有 特 色 的 学 校 文 但 只 化 才 会 充 满魅 力 。 有特 色就 是 与众 富 不 同 , 是 充 满 创造 性 。武 汉 市 第 四 就 十 九 中学 的 课 程 文化 建 设 具 有 四个

根植生活,开出品德的花朵

根植生活,开出品德的花朵

讲述交通伤亡事例尧传授交通安全知识遥 他告诉我们多年来我 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均超过 10 万人袁每 1 分 20 秒时 间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袁每 5 分钟就有一人丧生车轮袁每 1 分钟就有 1 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袁在一年中仅仅我们中小学 生就有 3000 多人因交通事故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噎噎当学生 听到这些真实的具体的数据的时候袁他们不禁发出了唏嘘的声 音袁他们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感受要要 要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 要啊浴 真正的交警带来真实的数据袁远比老师苦口婆心的强调 要野注意交通安全冶有效得多遥
. 点和A情瞬l感间l袁就让R能i学将g生学h更t生有s带共入R鸣e特遥s定e的r情ve境d之.中袁唤醒相关的生活体验 例如我在教叶我的劳动感受曳之前对学生的劳动进行了调 查袁发现很多孩子以为劳动就是做值日擦桌子袁缺少劳动体验遥 于是袁我决定用镜头拍摄影像袁用真实的记录来唤起劳动体验遥 我揣着手机袁 用镜头拍下了街头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身影袁清 晨的菜场里小贩们吆喝叫卖的画面袁建筑工地里砖瓦师傅砌墙 的动作噎噎这些身边的熟悉生活情景袁是最好的教材袁从感性 上为学生了解社会架设了桥梁遥 再如教学叶我的劳动感受曳时袁 借助叶劳动最光荣曳的歌声和劳动的照片袁把情感推向高潮遥 在 教学叶暑期安全曳时袁我在新媒体要要要微博里找了一部警界宣传 片叶民警李建国曳袁用微视频的方式袁集严肃尧活泼于一身地讲述 了暑期安全知识遥 这些生动有趣的方式很快被学生们接受了袁 获得了孩子们的一致好评遥 渊二冤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袁也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区 域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和软 件资源遥 例如校内的操场尧基础设施等袁也包括校内广播站尧图 书馆等袁更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学科活动尧校内少先队及德 育线的工作平台袁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的德育空间遥 教学叶不说话的朋友曳这课时袁我策划了一个活动院让学生 为校园请野朋友冶遥 学生们会拿到学校的模拟图袁再根据模拟图 来说说准备给我们的学校的什么地方请什么朋友钥这位不说话 的朋友将给我们的学校带来什么钥 你准备怎样对待你的朋友钥 探讨结束之后我们带着模拟图去校园考察袁在现实中是否已经 请到了这些野朋友冶钥 没有请到的野朋友冶是否有必要向校级领导 申请钥你能给领导写一封申请书吗钥这样活动体验下来后袁学生 们都树立了爱护公共设施袁 把公共设施当作朋友来对待的意 识遥 渊三冤大力挖掘社会资源 品德教育的内容其实来源于社会生活袁因而广阔又真实的 社会资源才是品德课最强大的资源后盾遥社会资源既包括形形 色色的社会角色袁例如警察尧医生曰又包含各种各类的社会场 所袁例如广场尧垃圾填埋场遥 大力挖掘适用的社会资源袁可以令 课堂更加真实袁更加震撼遥 例如教授叶平安回家曳时袁我邀请了本地的一名交通警察来

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回归生活“五·一”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随着暖暖的阳光走进教室,美好的心情立刻被打破了。

整个教室里弥漫着污浊的混合食品的气息,人声鼎沸,随处可见各种垃圾:饮料瓶、包装袋、吃了一半的食物、化成水的冰淇淋、踩烂的饼干、布满脚印的作业本,甚至刚发的珠算卷子也被吐满了瓜子壳⋯⋯面对这一切,我的第一冲动是想拍着桌子大发雷霆,然而,几句话却陡然浮现到了我脑海里:“猎奇心理——跟着时尚走,摆阔心理——跟着名牌走,攀比心理——跟着大亨走,从众心理——随着大流走,享乐心理——跟着懒汉走。

”这是苏南地区的一位老师对当今中学生消费心态做的一个归纳。

今天,在我们职校生的身上,这些心态再一次被暴露和体现出来。

面对这一切,笔者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发怒责骂的对象仅仅应该是学生吗?难道我们自身没有问题吗?我们的教育没有缺失吗?〖案例描述〗我走上讲台,用平和的语调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开始上课。

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大家先来说说自己在国庆长假里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A:“长假里我和家人去海南旅游了,因为是旺季,旅行社收费比平时要高,但是吃住都不好,说是因为人太多,饭和餐都紧张。

玩的也一般,景点全是人,回来看照片都是集体照。

也没有下海,每个景点都耽误时间,路上车多也慢,就把自由在海边活动的时间全占了。

真是花钱买罪受。

”(引起不少同学的共鸣)学生B:“我没有出去玩,这几天在家睡觉、看电视。

开始几天觉得挺幸福的,抱着一大堆零食看电视,累了就睡,睡醒了就继续吃。

但总这样就觉得没意思了,后两天特别想上学。

”(感叹声)学生C:“我天天上网玩游戏,战果不错,过了两关了,但是有点头晕眼花,屁股也酸。

”(大家哄堂大笑)学生D:“我放假前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规划好了这几天的安排,其中三天主要安排了学习型的娱乐项目,听了几个讲座、看了一出话剧、听了一场音乐会。

一天去公园,因为担心人多,所以选了一个小公园,还不错。

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引领方向 ——兼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之课堂教学策略

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引领方向 ——兼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之课堂教学策略

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引领方向——兼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之课堂教学策略摘要:现如今,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尽管体现了新课改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初中道法课的德育实效性相对较低、“立德树人”徒有虚名。

因此,广大初中德育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

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有价值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此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品德的和谐生成,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价值;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在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把德育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割裂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人的道德是根据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不断生成。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提升、改善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道德而道德。

因此,德育必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

总之,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作为初中生德育主渠道,德育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修订或修改,如今已经不是“假大空”的抽象理论和“目中无人”,而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集中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一定要回归生活,着力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让德育课堂回归生活

让德育课堂回归生活

让德育课堂回归生活作者:黄海韵来源:《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年第07期摘要: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德育课堂也应该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德育教师不应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该设置亲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让课程“接地气”,发挥出教育的真正力量,达成德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以身作则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

而要使德育教学“回归生活”,教师对学生生活细节的注重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生活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

所以,要构建生活的课堂,必须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这是深化德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请看以下德育课堂活动案例:“我是书包的小主人,小组比赛整理书包”。

师:今天,我们用老师带来的两个书包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出示2个书包,一个整洁,一个乱七八糟)【活动1】游戏1.师请两位学生到台上,比赛找书。

2.师:请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找书比赛。

找出一本语文书和一本数学书,看谁的速度快。

3.游戏反思。

(1)大家一起说一说: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慢?(2)××同学,刚才你为什么找得那么快?××同学,刚才你为什么找得那么慢?师(将书包拎起,面对学生):现在我们一起打开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第一个书包比较整齐。

第二个书包太乱了,书本乱放,东西又多……小结:我們学习的过程离不开书包,如果书包里乱七八糟的,大家平时找书容易吗?(不容易)所以我们有没有必要每天、每节课整理一下我们的书包呢?(有)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书比赛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白,如果自己的书包经常乱七八糟,拿书出来上课是一件又慢又难的事,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整理书包的必要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

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

课堂内外2013-10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目标为本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

作为一门德育课,思想品德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更需要道德判断和认知以及行为能力的提高。

而这就必须将课堂立足于生活。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品德课又是一门生活德育课。

如果思想品德课一旦割裂、脱离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它将变得空洞、抽象和苍白,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生活永远是教学最好的素材。

那我们该怎样体现生活处处是课堂,课堂时时折射生活呢?一、精心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情景实例《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基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为此,教师必须精心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情景实例,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里所谓的“贴近生活”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密切与学生生活中的思想、环境、经历、情感、愿望等心理体验相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所以,我们必须将学生理论观念的形成过程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回归于现实世界,努力发掘生活中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原理和术语具有高度抽象性。

而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

如果在教学中缺乏丰富直观的教学实例,就会使学生产生困惑或厌恶情绪,从而对理论教学缺乏兴趣。

因此,要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这样就会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教学《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这一课时,如采用“拿来主义”将这种纯品德色彩的内容让学生接受,显然是行不通的。

让德育回归生活使德育彰显魅力

让德育回归生活使德育彰显魅力

山 的时 候 , 同 学 们 又 把 大 包 小 包 的 垃 圾 袋 带 到 了 山下
的垃 圾 箱 处 。老 师 们 时 常 在 课 堂 上 讲 要 热爱 家 乡 . 爱
护 大 自然 , 保 护 环境 , 可 那 只是 1 : 3 号, 孩 子 们 缺 少 行 动 的 实 践 。在 这 次 秋 游 活 动 中 , 很 多 学 生 感 受 到 了家 乡 的美丽 , 以 自身 行 动 实 现 了 对 家 乡 的 热 爱 , 对 环 境 的 保护 . 收 到 了 良好 的教 育 效 果 。 三 是 学 习 礼 仪 。2 0 1 1 年 1 O月 2 1日 , 我 们 布 置 各 初级中学组织一 、 二 年 级 召开 了 “ 学 习礼 仪 , 做 文 明 中 学生” 的主 题 班 会 。 在班会教育中 , 很 多 班 级 将 同 学们
文 明行 为 , 做 优 秀 的 中学 生 。 还 有 的班 级 , 将 校 园 内 的
德 育 要 触 及 人 的 心 灵 .使 人 在 心 灵 层 面 发 生 变 化, 变 理 论 教 育 为 学 生 的 自我 教 育 , 只 有 让 德 育 走 进 生活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 台 , 使 心 与 心 在 生 活 及
活 动 中得 以相 遇 , 才能取得教育效果 。

随手丢垃圾 、 说脏话 等现象拍摄 下来 , 使 同 学 们 深 刻
认 识 到 自己 的不 足 , 产 生 了较 深 刻 的反 响 。
是 学 会 自救 。 2 0 0 8年 5月 1 2 日汶 川 地 震 以
后. 我局 加 强 了对 于地 震 知 识 的 宣 传 和 在 地 震 中如 何 进行防震 、 自救 等 演 练 。 丰 富 了 学 生 的 防 震 知识 , 加 强

德育无痕,教育有道——回归生活,做有温度的德育

德育无痕,教育有道——回归生活,做有温度的德育

德育无痕,教育有道—回归生活,做有温度的德育丁晓勤(淮北市第七中学安徽淮北235000)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日益凸显,中国传统价值观受到极大挑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二律背反引发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道德难题;学校德育工作内容方法不完全适应时代新要求和学生新特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基于学生的德育活动过少,无法让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提升道德体验。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倡生活化德育,强调道德学习要从关注现实的生活开始,顺天性,不留痕,润无声。

关键词:德育无痕教育生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的效果就越大,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

”教育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以一颗同情的、通情的心去理解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受到浸润和感染,从而对自身问题进行反思和改正,这也是无痕教育的题中之义。

道德是最佳的信仰,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是智、体、美、劳四种教育的灵魂。

单靠说教是无法让德育入耳、入脑、入心,要让德育回到学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情景中去,通过回归生活贯彻生活德育理论,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认同和接受道德观念,在亲身体验中自觉调整行为,树立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把道德刻在行动中,在反思中践行。

德育课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如何把真正的生活还给孩子,实现有温度、无痕的德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校内外协同策略,关注生活人是环境的产物,儿童生活、活动、学习的所有空间都构成了其德性成长的环境和背景。

因此,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并不仅仅发生在学校教育这个领域。

就人的道德生活实践领域而言,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影响更大。

在这个空间里,个体通过自身所构建的社会关系,接触到的一切人的社会实践都成为其成长的“课程”。

因此,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必须坚持校内外协同战略,关注生活,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校互动、社区共管、社会合作”四位一体的协同教育体系,使学校德育向家庭延伸、向社区和社会拓展,走出德育学校化误区,以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应回归生活

德育应回归生活

德育应回归生活
张华艳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教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作为一名校长,德育一直是我常抓不懈的工作,环顾整个校园,中外名人的头像遍布教室走廊,阶段性的全校德育工作也从未间断。

然而,实际效果却常常差强人意,个别"刺儿头"学生让人感觉德育常被打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花了大力气的德育工作常常收效甚微?深思之后,我调整了德育工作内容,将学生的生活与德育重新连接,从学生的身边去挖掘德育的素材。

一、挖掘德育资源陕西自古就是文化圣地,我们榆林也不乏革命纪念地,所以我们的德育素材,不必去追寻北京天安门、革命纪念碑等距离太远的地方。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张华艳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矿区第一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回归生活世界——走出德育困境的应然选择
2.德育教育应回归生活
3.陈文海:德育应回归生活世界的或然向度
4.德育应回归生活
5.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

活 来得 以展 现 的 。因 此 ,要 大 力 提 倡 生活 中实 施 德 育教
活 ,教 育就 只是 空洞 的说 教 。基 于我 校德 育 的现状 ,可 以
育 ,促进 德 育 生 活 化 ,让 德 育 回归 生 活 。脱 离 了实 际 生 各 个 地 方 都布 置 了醒 目的名 言 警 句 、通 俗 易 懂 的 标语 , 考 虑从 以下 三个 方面着 手 构建 新型 德育观 。

“ 小事 成就 大事 ,细节 成就 完美 ”、 “ 今 天 的努 力 ,明天 的实 力 ”、 “ 道 德 的分量 有多 重 ,人 生 留下 的脚 印就 有 多 深 ”。通 过这些 标语 ,展 示 了学校优 美 的校 园文化 , 时时 处处 给每 位师 生 以启迪 。 在 学 生 的 生活 中 ,时 时 刻刻 融 入 德 育 , 不 断激 发 学

德育 内容 “ 实 ”起来
以往 的德 育 内容 受 理 性主 义与 工 具 主 义 的 影 响 ,与 学 生实 际生活 及身 心发 展相 脱离 ,强调 道德 认 知 ,内容 以
思 想教育 、政 治教 育 、法制 教育 为基础 。这在 一定程 度上
导 致学 生对 德育 活动 的反感 ,导致 学生不 愿 内化材 料 的内
起来 :校 园环境 “ 美”起 来。在 学生的生活 中,时时刻刻融
每 年 的4 月 我校 都会 以班级 为单 位 举行 “ 爱心 义 卖 ”
活动 ,让 学生 们把 家里 闲置 的东西拿 出来 义卖 ,成 立爱心
基 金 , 来帮 助 学 校 里 品学 兼 优 但 家境 困难 的 学 生 。通 过 “ 爱心 义卖 ”来培 养学 生 的爱心 ,并激 发他们 向品学兼 优 但 家境 困难 的学 生学 习的 动力 。

把生活还给学生,让德育回归生活

把生活还给学生,让德育回归生活


默 化 的作 用 ,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文化 , 是 一种 潜 在 的 教 育 因素 , 有 潜在的育人功能 , 具有导 向 、 约束 、 凝聚、 同 化 等 方 面 的功能 , 它 能 净 化 人 的灵 魂 . 规 范 人 的言 行 . 对 学 生 起 熏 陶 和 感染 作 用 。 营 造 和谐 的德 育 育 人 环 境 。 是加 强 和 改 进 学 校 德 育 工作 的重 要 措 施 。 为 了更 好 地 加 强 德 育 教 育 , 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 我 校 结 合办学理念和宗 旨, 从 学 生 实 际 出发 , 精 心 营造 学校 的校 园 环 境, 充分 利用学校现有条件 , 进 一步抓好校 园整体布局 , 努 力 营造 多角 度 、 多侧面 、 多方位 、 立 体 化 的德 育 环 境 。例 如 : 特 别 重视 绿化 、 美化建设 . 做到见缝插 绿 . 从 小 小 的滴 水 池 到 古 木 参 天 的古 银 杏 树 , 校园中到处可见花草树木 . 目前 绿 化覆 盖 率 达6 5 % 以上 , 让学 校 深 处 绿 色 之 中 , 教 室 前 后 不 是 葱 绿 的 树 木 就是 宜人 的花 朵 , 校园内绿草如茵 , 百花争艳 , 四季 常 春 , 学 校 成 了学 生 学 习 的花 园 。 这 种 花 园 式 的 教 育 环境 , 既 让 学 校 充 满 了活 力 与 生 机 .又 营 造 了美 好 的意 境 。促 使 学 生 养 成 了 爱 整 洁、 讲卫生 、 爱 绿化 、 爱 劳 动 等 良 好 习惯 , 在 无 声 中起 到 了 激 励、 教育 、 感 化 的作 用 。 在加强绿化建设的同时 。 还 积 极 关 注 人 文环 境 的建 设 。 争取让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 . 让 学校 的 每 一 个 角落都成为熏陶学生 、 教育学生的阵地 : 在 校 园里 布 置醒 目的 名言警句 、 通 俗 易 懂 的标 语 , 在 校 园 的绿 地 上 树 上 “ 爱护花草 , 人人 有责” 标 语牌 , 在走廊上挂上一块 “ 轻步慢行 , 悄声 勿语 ” 的标 语 牌 , 从 校 门 口 的“ 天道酬勤 、 学无 止境 、 厚德载物 、 玉 汝 于成 ” 到教学楼 顶的“ 爱 …… ” , 时 时处处给予 每位师生启迪 ; 在 教 学 楼 道 内 装 饰 名 人 画像 、 格 言警句 ; 教室 统一布置 《 中学 生1 3 常行为规范》 、 《 中学 生 礼仪 常规 》 , 教 室墙 上 挂 着 革 命 家 、 思想 家 、 科学 家的画像及其名 言警句 , 激励学 生珍惜光 阴 . 刻 苦学 习, 这 些 看 似 简单 却 又 独 具 匠心 的 布 置 . 处 处 体 现 出学 校 深厚的文化积淀 , 营 造 良好 的 育 人氛 围 。 通 过 润 物 细无 声 的教

如何将德育向生活回归

如何将德育向生活回归

1德育回归生活的内涵
学校 德 育 回到生 活不是 说 隔离 生活 的德 育重 新 回到 生活 , 而是 指 “ 于 ”生 活 的德 高 育 “ 回到 ”生 活 , 使人 过 更美 好 的生 活 、善 的 生 活 。 因为 学 校 德 育 从 生 活 出 发 、 在 生 活 中进 行 , 不意 味 着德 育 就等 同 于生 活 、德 并 育在 生 活 中消 融 。如果 生 活就 是 德 育 , 那德 育还 有什 么用呢 ? 如杜 威 主张 的 “ 育 即 正 教 生活 ”并不是 指 将学校 教育 与其 他社会 生活 相混 同, 而是要 求学校成 为一种较特殊 的社会 生活 , 之 反映 其 他社 会 生活 、而 又 高于 其 使 他社 会 生活 , 以使 儿童 在 这 种简 化 了的 、纯 净的理想生 活 中获得 更多的乐趣 , 得到更好 的 发展 , 使学校 成为 社会 生活进 步的 先导 , 走在 社会 生活 的前列 。同样 , 校德 育 回到 生活 , 学 也不是无 条件地迎合生 活 , 而是要 求在生活过 程 中 引导 生 活 。 “ 的人 过 着 前 进 的生 活 , 有 有 的人过 着落后 的生 活 。我 们要 用前 进的生 活 引导落 后的生括 , 要大 家一起来 过前进的生 活 , 前进的教 育。 德育 “ 于”生活 , 受 ” 高 不是讲德 育高于一切生 活 , 而是要 求用美好 的 生 活 引 导 一 般 的 生 活 , 人 过 上 善 而 美 的 生 使 活 。 不 仅 要 用 “ 的 人 的 前 进 的 生 活 ” 引 有
步 教 育 则忽 略 不管 。事 实上 , 家庭 对初 中生
的道德 教 育有着天 然的优 势 。从人的社 会化 过 程 来看 , 中阶 段是 人 的品德 、个性 形成 初 的 重要 时 期 , 部分 时 间 是 在 家庭 度 过 的 。 大 这个时期 的孩子 具有很 强的可塑性 , 接受能力 和模仿能 力都非 常强 , 所以也是 父母对孩子进 行思 想道德 教育 的最佳 时期 。从家庭 教育 的 特点 来看 , 它融于 E常 生活之 中 , t 教育与生 活 在时 间 、空 间 、活动 上 往往 是统 一 的 , 更容 易被 孩子 所接受 。所以 家庭对 初 中生 进行道 德教 育 , 比任何教 育载 体都 更具优 势 , 键是 关 父母要提 高认识 , 社会也应 当对 父母进行 必要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作者:鄂秀春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2年第02期摘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生存能力,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

“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思政课要“提质增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面对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减”;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回归生活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提质增效”成为各学科教学的目标。

那么,思政课如何“提质增效”?“回归生活”是途径之一。

回归生活是近年来教育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尊重德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是上好思政课必须遵循的原则。

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思政课要与校园生活紧密融合“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心理等学科得以开全上足,思政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善于发现更多课程素材,设计好每一次活动。

(一)交流生活经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

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再现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校园里,你亲身经历或旁观了什么冲突?双方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冲突效果怎么样?你同意一味忍让、息事宁人吗?为什么?一味指责、绝不让步的后果是什么?解决冲突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让问题触及学生生活的痛点、难点和疑惑点。

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时,就要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开心中疑团,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微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微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微潘东红(浦江县实验小学浙江浦江322200)【摘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新课程教学标准所要倡导的主要内涵。

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就是教育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基础。

思想品德课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习得。

所以,在新时代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以回归生活为基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使学生们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作者对构建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更好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生活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0-01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为了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它是取材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指向于对日常生活的改造,对思想品德教育“引领生活”的社会功能进行详细的体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应当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社会功能及其改造功能。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作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相结合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道德学习对于在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实现对话与意义的建构。

1.与学生生活世界对话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来源于人的日常生活。

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阅历较为匮乏,因此,如果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去甚远,教学工作就会面临很多的困难。

所以,教材的内容同步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更好地实现学生道德素质与学习同步成长较为关键,也是最终的目的所在。

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授课,应当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中重温自己的道德生活,学生是课堂内容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不再仅仅是学习的局外人和旁观者。

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应当将自己转化为学生角色,并在授课时超越教材内容,深入的挖掘学生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德育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德育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德育课教学回归生活
曲伟霞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德育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因此,德育教师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德育课堂,将德育课堂引向生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觉到对生活的指导。

本文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德育课教学回归生活。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曲伟霞
【作者单位】烟台信息工程学校,山东烟台26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让职校德育课教学回归生活 [J], 叶琴
2.回归生活关注社会——专访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标准修订专家 [J], 石萍
3.涵育生命的实践智慧——对小学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再思考 [J], 徐向阳;
4.来自生活回归生活\r——高职烹饪专业德育课实效性初探 [J], 豆思岚
5.回归生活幼儿园体验式德育课程研究新路径 [J], 叶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

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

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
邱勤
【期刊名称】《高教发展与评估》
【年(卷),期】2008(024)004
【摘要】20世纪以来,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启发我们: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向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还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邱勤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0
【相关文献】
1.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生活回归与困境摆脱 [J], 刘士茹;李赐平
2.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J], 陆连清
3.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J], 郑燕平
4.让幼儿的学习、生活回归自然——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协和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
纪实 [J], 张雪梅;田浩江
5.基于生活回归的儿童习作能力的教学实践 [J], 王梦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生活为圆心活动为半径——浅谈如何使品德教学更具实效

以生活为圆心活动为半径——浅谈如何使品德教学更具实效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9月第38期Sep.2014NO.38“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而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课程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的———立足生活,回归生活。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

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此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孩子的生活为圆心,各种活动为半径,这样的品德教学更具有实效。

下面笔者就以陶行知生活理论为指导,结合几个教学案例,就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模拟生活情景———获得多种体验中、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受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

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而这些生活经验对以学生很至关重要。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体验,从而有所收获。

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平安回家》时,笔者把教室布置成十字马路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过十字马路,有的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闯了小交警指挥的红灯,和代表汽车或电瓶车的孩子相撞了。

活动过后笔者让其他学生评价:刚才的活动中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平安到家?马上有孩子指出:“刚才某同学闯了红灯和汽车相撞了,如果平时回家也这样是很危险的。

”“刚才他们两个行人是打打闹闹过十字马路的,这样做也很危险。

”“刚才过马路时某同学没有两边看,妈妈经常对我说过马路要两边看,不然很难平安到家!”……孩子们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活动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也许很细微,相信在以后过马路时这些孩子会多一点安全意识。

二、探究生活问题———利用身边资源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说道:“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

思想品德课应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应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应回归生活
杜春波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17(0)9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如何使思品课生活化,并将思品课的一些大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去指导他们的人生,让他们在健康的人生之路上一路健康成长,打下一个坚实基础,是小学思品课的重要任务。

我通过自己教学的实践经验,觉得应经过以下几个方式和步骤:引、听、说、评、做。

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
【总页数】1页(P25)
【作者】杜春波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源县石桥镇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创新思想品德课程让教育回归生活
2.回归生活,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探索与思考
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回归生活
4.思想品德课应走回归生活之路
5.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教育应回归生活袁春晖(盐城工学院社科部,江苏盐城 224003)摘要:欧美学校的德育教育做得 深 、 细 、 实 、 活 ,效果显著。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反思我国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德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德育教育要 回归生活 ,需要从整合德育教育的课程、转变德育教育的方法、注重校园环境的营造、建立更加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发挥教师人格魅力、进行个性化辅导等几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学生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92(2007)04-0035-04收稿日期:2007-04-12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资金项目(文号:06SJ D 880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春晖(1972-),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两课 教学与大学生思政工作。

通过在加拿大短期的学习和访问,我们了解到欧美大多数学校不仅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公民课、道德哲学等知识性德育课程,而且也没有那种通过榜样、学校规则控制学生生活,形成特定道德品性的活动性德育教育。

可以说,现代欧美学校无德育。

但是实际上欧美大多数学校,除了在各科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外,更有通过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各种校内外活动(学习、生活、闲暇活动与劳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或使学生从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们正是在这些日常的活动中,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成长的。

看起来 无德育 的不少欧美学校,实际上是无处没有德育的 泛德育 ,而且德育教育做得 深 、 细 、 实 、 活 ,效果显著。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反思我国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德育教育脱离了生活, 回归生活 已成为德育领域的共识之一。

我国以往的学校德育教育,在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这样一来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未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和乐趣。

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违背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劳、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

要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归生活。

教育应该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

(梁漱溟语)这说明作为客观存在的生活本身具有教育功能,平常的、偶然的、细微的生活琐事张扬着卓越,蕴藏着博大德性。

学校教育需要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关注人的需要与价值,关怀人的现实和理想。

道德与生活是交织渗透在一起的,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中的种种现象和关系都存在道德问题。

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途径和目的[1]。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所唤起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才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而亲身面对现实道德问题,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得到真实性的发展。

德育教育如何回归生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整合德育教育课程。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 美德即知识 。

在他看来,智慧就是道德,对道德的认识就会导致对道德的实践,因此,美德是可以被教会的。

二十世纪以前,西方的德育教育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在教育方式上是强制的和灌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0世纪以来,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并代之以新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们趋于一致的思想,澳大利亚的著名学者W F 康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二 七年第四期奈尔曾指出, 整个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教育,主要是同依次传递已建立的知识与道德传统,保守地顺应新环境,以及使青年准备谋生有关。

20世纪的教育是另有特色的,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它的保守特性,而是更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和力图打破已建立的传统。

它的任务不仅是保护传统,而且是对其批判和重建 [2]。

起初,杜威提出 新教育 的主张,强调道德教育应与儿童的经验有关,单纯地强制性地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限制儿童的成长。

此后虽然杜威的思想屡被批评和改良,但其主旨是被普遍认可的。

近年来,西方德育界试图努力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他们追求的是更为开放和有发展余地的,便于学生在活动与实验中体验感触的新的德育途径与方法。

现代西方的这种德育模式是建立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之上的,其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通过单独的课程来解决,道德问题是和整个人生结合在一起的。

西方的哲学认为道德和法律是同义的;道德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不神秘,道德经常和社会、经济、体育等联系在一起,促进群体快乐发展,个人和他人和睦相处,生活愉快幸福,这就是道德。

如果单独开设德育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把德育准则作为理想化的境界来教授和学习,可能会导致公众、父母对所教内容提出反对。

把德育教育和其它课程结合起来是对教师的保护。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还不能取消正规的德育课程。

专门的德育课程教育,能让学生们学会和知道一些有关道德的知识和道德方面的观念。

在现代学校德育中,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道德知识的教学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正如学游泳,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但是,真正学会游泳最终要通过亲身的游泳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同理,在学校德育课程问题上,要采取适当删除、合并、精简等办法,适量削减学校各种道德课程中不科学的、效果不好的门类与内容,根据理论与社会实践发展的规律与需要,研究、探索并逐步建设几门真正意义上的德育课程。

我们要对现有德育类教材、教法做深入细致的调整和多种形式的试验,减少假大空的说教和做法,改变德育简单化、表面化的现象,精选古今中外德育经典,以生动活泼的内容敲开受教育者的心灵之门,将真善美的信念与道德伦理思想伴其走完人生之路。

我很赞成 道德问题不能通过单独的课程来解决 这一观念,我们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中,还要贯彻自尊、性取向、身体健康、社会公正、男女平等、种族、媒体的了解、消费观念、环境教育等这些议题的教育,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西方的德育教育不作为单独学科,和其它学科结合在一起得到很大的成功。

二、转变德育教育的方法。

根据学生发展趋势的特点来看,学校德育过程更需要注重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

现今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越来越个性化,顺从意识下降,逆反心理增强,已不再是 你说我听 的学生。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思考,还是依据知识与能力关系或是现代学生的特点,共同表明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注重道德情志、道德能力的培养以提高道德的自觉性。

教师必须争取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道德能力的顺利转化,导引学生获得知识生成智慧,即 转识成智 ,学生从 有知识的人 走向 有智慧的人 ,德育也从 知识的德育 走向 智慧的德育 。

德育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同化,也不是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帮助者,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思路。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 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对课堂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维活跃的自觉状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和教师、书本产生共鸣,形成和谐默契的交互式教育氛围。

一种自由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方式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德育内容之间形成一种理解性的相互交流活动,有利于消除德育过程中学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等阻隔,从而为德育的顺利有效地进行扫除不利的外在和内在障碍。

三、注重校园环境的营造。

学校的建筑设计、校园规划与教室设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方面的布局,对学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

有时候,学校的建筑本身就象征着历史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气氛,这一点可以在欧美与中国大学中某些古老建筑中看到,比如多伦多大学的战争纪念塔,36每年的11月11日是加拿大的 国殇日 ,政府都要在此举行纪念活动,告诫人们远离战争,提倡和平。

这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

我国大学中也不乏这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我们也可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学校如同一个 舞台 ,教育、教学这场 戏 就在其中演出,而影响这场 戏 的效果的因素不光有导演、演员、台词与动作等, 舞台 本身的设计安排及其特点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学校教室布置中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讲台下,象征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与知识传播中的权威主义。

而当课堂桌椅被安排成圆圈型,让学生围成一圈坐,而教师成为其中平等的一员,一些激动人心的现象和效果可能会因此发生。

再就办公室的桌椅布置而言,不仅反映了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也对进入其中的学生发生一定的作用,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校长与教师的为人风格及其处理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态度与方式。

在多伦多大学许多教室里都置放一架钢琴,让学生课间娱乐,不仅能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而且也暗示学生学会放松,注意劳逸结合。

学校的围墙也会对学生、甚至教师与公众发生很大的隐性作用。

西方的高校都是没有围墙的大学,这就表明学校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

而我国高校的围墙有意无意地把学校与社会隔开,学生走出校门时发现围墙内外是两个世界,因而表现出对社会的不适应。

现代学校教育应是开放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开放。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我们感觉到校园里弥漫着和谐的氛围,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相待、建筑风格的和谐之外,我们惊奇地发现草坪上到处生活着无忧无虑的小松鼠。

如此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触动。

四、建立更加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

在欧美许多高校中,学生参与了学校管理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校的领导与管理体制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大学是教授治校还是官吏治校?教师与学生对大学管理的参与程度如何?学生自治的程度如何?在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学校内部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纪律守则?所有这些制度方面的因素都会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品行和行为方式。

我国大学的考评制度中对学生作弊采取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其本意是为了教育学生,严肃考场纪律,坚持公正原则。

但根据实际情况看,学生作弊处罚制度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有意义的作用。

原因何在?我们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合不合理?有没有作用?这些措施的制定是否经过学生们的民主参与讨论与同意?还有,从宿舍生活与上课点名等管理制度与规则等,都需要考虑究竟是单方面制定处罚制度?还是让学生作为主体民主地参与讨论制定与执行合适的制度,从而让学生从他们的选择、行动中吸取教训、承担责任、学会自律呢?萨特曾指出:既然一切行为都是自己选择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绝对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