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一所初中学校曾搞了这样一次活动:让三十几个学生人手一张IC电话卡,然后到所在县城的公用电话亭上去打一个电话。结果学生们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情走出校门,回来时却是每人一肚子的感慨。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看法:
“许多电话根本不能用,有的连电话线都扯断了,太缺德!”
“简直丢人,要是外地人来咱这儿,打电话碰到这种情况,那对我们这地方和这里的人会是什么印象?”
“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就要首先从这些小事做起要有公德意识,要讲公德。”注意环境建设,每个人都“让生活告诉你”。“用学生自身的能源‘照亮’学生自己。”
这是一个典型的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的例子。道德学家进一步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加强道德培养。即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更要在生活中、实践中亲身体验道德意识。
道德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它不同于某个表象的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孩子立即实现,它更需要通过具体的过程来言传身教,需要通过种种自觉不自觉的言行来慢慢领会。
因此,道德教育是一种亲历性的教育,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实
践中,才可能将道德认识内化为精神品质,从而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
因而,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应当走向生活化,学校必须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去体验。这所学校通过让学生出去打电话的活动,使孩子们意识到损害公物带给人们的不便,对城市面貌的损害,从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对他们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公共财物,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实际效果不大,而这个学校组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接受道德教育。教育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使德育富有实效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我们可以在宏观上把道德分为意识形态化的道德和日常生活道德。日常生活道德是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大多和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生活习惯等结合在一起,这部分道德虽然具有不系统、经验化、日常化、无意识的特点,但它却是理解整个社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所以,我们要尽力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的德育,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能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德育活动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体既有的生活
经验,在对自我生活经验的理解、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切身性的伦理感受,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成了个体道德思维、情感与智慧的陶冶。这样,德育过程就不再是个体机械接受、被动识记的过程,而是个体德行意识与情感有机、自主建构的过程。
回归生活的德育,力求使德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既有踏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活泼的问题情景;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融教化性和趣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从而把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这样,我们的德育,在回归生活的同时,又积极地引导生活,提升生活;面向学生,又不简单迎合学生,而是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全面地激励、陶冶、提升他们的道德思想、情感、智慧和实践能力,从而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引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国外把德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所采取的主要德育策略有:从学生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摆脱被动接受的地位,唯有找到德育与学生生活世界中复杂关系的契合,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生活场景为依据,学生才有可能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出发,去发现、判断、探究和体验,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情
感、思维能力,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对个体生活与人生的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行操守都要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体现大背景的需要;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生活的小环境主要是学校(包括师生、同学关系)和家庭(父母和其他亲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德育有四个“紧贴”的落实,即使得思想品德教材具有广阔的视角,使学生受到时代精神的涵养,同时又与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密切关联,从而使德育实践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当然,正如德育不是万能的一样,德育回归生活的命题也不是万能的,它所针对的更多的是那种脱离生活空洞说教的德育模式,期待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世界,关注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切实地引导儿童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德性,让德育在回归的过程中又不失其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让德育真正成为个体德性生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