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合集下载

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

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

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

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

生活的德育要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

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

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状况,这样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

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

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

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社会,“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让生活为德育打开大门[1]

让生活为德育打开大门[1]

让生活为德育打开大门[摘要]:德育在我们小学课程中所占的时间不少,晨会、思品课以及各类活动都是德育的阵地,可是,经常性的德育教导出来的孩子为什么所思所想与所做所为不一样,课上与课下不一样,校内与校外不一样,一回家便把这些抛之脑后。

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的道德之花盛开在生活的沃土中1、让孩子从生活中发现德育的素材;2、让孩子在生活中丰富道德体验;3、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学生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完满。

[关键词]:德育、社会生活、经常听到家长们说:孩子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在家里根本不听我们的劝。

也经常看到:在老师面前的“乖孩子”常常出现口是心非,知行脱节的弊病,甚至有一部分孩子任教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却依然“我心依旧”。

作为老师我们时常感叹:德育在我们小学课程中所占的时间不少,晨会、思品课以及各类活动都是德育的阵地,可是,经常性的德育教导出来的孩子为什么所思所想与所做所为不一样,课上与课下不一样,校内与校外不一样,一回家便把这些抛之脑后。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怎样走出这个困境,下面我就来谈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反思封闭性德育现在请仔细地观察我们的德育。

我们的德育局限于课堂之上,学校之内,德育往往凭借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政教主任的一张“嘴”,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或一次晨会就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

孩子们自身缺少选择的权利、实践的自由,只能任由教师住头脑内倾注道德,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

在一张张“巧嘴“的游说下,也许孩子们在校内形成了正确道德认识,培养起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可是经周六、周日两天,全都抛之脑后。

这样的德育把学生禁锢在与真实生活相隔绝的课堂世界内,学校之内。

上学了,德育开始了,放学了,德育也就结束了。

试想:让战士在纸上练兵,一旦开战,结果会如何呢?这种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德育实在不能不令人慨叹呀!二、如何走出封闭性德育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德育,是指对于个体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准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德育应该如何生活化、品格言行化呢?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的内容,并阐明其重要性。

德育要生活化,就要贯彻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场所,而德育也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品德修养的榜样,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展现出道德的典范,让孩子能够接受到身教的熏陶。

在学校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德育教育不再是一堂堂枯燥的教育课程,而是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德育的熏陶。

在社会中,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都能够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德育要生活化,就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格。

个体的道德品格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

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格,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注重培养个体的诚实守信、自律自爱、守法守纪等基本的道德素养。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个体的德育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良好的品格。

只有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品德高尚。

德育要生活化,就要让德育走进人心,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信念和追求。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使人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要让德育走进人心,就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的熏陶,让人们在心灵深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只有让德育走进人心,让每个人都深刻地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品格言行一致,使德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个人的内在追求。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生活中渗透德育

生活中渗透德育

生活中渗透德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常规管理中处处渗透了德育。

然而面对天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怎样进行德育工作呢,我认为大的方面要把握住三个原则:一是从规范教育中树立老师的威信,人无信而不立。

二是激活学生的上进心,努力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三是与家长密切联系,必要时对家长进行说服教育。

小的方面就是时刻抓住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好人好事要及时赞扬,鼓励,坏事也要把它变成好事,要从中汲取教训,要不断总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让学生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就在于你在实际管理中如何对待那些违纪的学生。

“严格”不是不近人情,也不是冷酷。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权宜的手段,不能常用,但能强化、加深铁的纪律。

必须让学生明白,原则不能违背,什么是高压线,哪些是触不得的。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批评艺术可谓运用炉火纯青,可也有的教师在批评、惩罚学生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不良反映。

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前因,什么是原则、高压线,一定要在学生中反复宣传教育,告诉学生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学生都明白了,他们自己心中都已清楚会付出什么代价,被教师批评时就有心中没了底气,又怎能和教师发生冲突呢。

二是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也就是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的言必行,行必果,关爱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

三是实施批评后的教育,不能把批评学生当作终点,而是作为起点,教育的开始。

因为不管你批评的艺术如何高超,学生心理肯定是难受的,你必须耐心细致做工作,持续地关心爱护他,使他尽快地从批评的阴影中走出来。

维持良好的学风、班风、宿舍风气不但需要铁的纪律来保证,而且需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刻苦学习,努力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最好的时机就是每周进行安全教育例会时一定要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状态、最近发生的大事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该表扬就表扬。

同时对某些丑陋的行为进行批评,指出前进的方向,给学生以动力,激励学生更努力,更好、更高地要求自己。

把生活还给孩子 让德育回归生活

把生活还给孩子 让德育回归生活

把生活还给孩子让德育回归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然而,我们却过于理性化,过于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正如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大,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教益。

一、向生活中探索“探索”是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情趣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本领。

那么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

要让学生通过感觉、发现、探索和领会内在的活动内容来完成学习过程。

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应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

二、从生活中体验道德与生活课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机警、活跃。

三、到生活中实践《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感和科学性的。

以生活为纽带 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以生活为纽带  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以生活为纽带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新课程的实施深刻地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被请下了“神坛”,教材不再是课程的权威,教师也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

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

当前,教师要担负起课程设计者的角色是急切需要不断的专业引领以求得教学智慧的。

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就像一位既具有一定理论的高度又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不断地为我提供专业支持,让我在教材的领引下开启鲜活的课堂,和教材一起走进儿童的生活。

一、让孩子从生活中发现德育的教材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结果,只有与学生生活最有关联,与他们生活最接近的事与物,才可能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产生新的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处理时,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堂,而是选取了贴切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作为载体进行教育。

比方“战争与冲突”这一主题,课文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没有内涵的,课堂教学也会变成枯燥说教,教学效果不敢恭维。

我感觉学生是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对数据作出理性分析然后得出深刻认识的。

此刻老师应该抛开那些枯燥的阿拉伯数字,从我们学生和伊拉克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画面和真实感受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讲述当时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在巴格达,他们住在防空洞中,听到外面炮声隆隆,他们也会想,“什么声音那么震耳欲聋,连房子都动了?”“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呢?”“为什么我不能出去玩,只能整天呆在阴暗的洞里?”“什么时候我才能去学校,去动物园玩?”……战争中的生活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让学生呈现出一幅儿童眼中的战争图景,同时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对战争的思考,对和平的热爱。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材回归生活,着眼于学生身边看的见、摸的着、感受得到事,帮助学生的建道德认知。

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

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

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前几天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一段话,大体意思是这样的:有学僧问赵州禅师说:“什么是道?”赵州回答说:“吃茶去!”问:“什么是佛?”答:“洗碗去!”问:“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心?”答:“扫地去!”赵州禅师一碗茶,可以给你开悟,可以给你成佛作祖!因为除了生活以外,没有另外的禅。

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生活即禅,禅即生活。

那对于我们做教育的人也可以这样转化一下: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

生活化的教育,那就是活生生的教育。

当我再次讲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话题:责任。

每到这一部分,我们都会设计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责任?明确青少年自身的责任。

一般都会问学生:你们现在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请大家说说。

这样的问题比较直白,学生在说的时候也许是铺垫不够吧,总有些躲躲闪闪,恐怕自己说了不做会落个不讲诚信的评价,有种潜在的压抑感。

我在课堂上敏感的捕捉到了学生情绪上的反映,迅速做出了调整。

换了一种问法:请同学们说说唐老师目前承担着哪些社会角色,都有哪些责任?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说出了我的各种角色:教师、母亲、孩子、妻子、朋友、公民……,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说的非常清楚。

这样对于什么责任就很容易得到了结论:责任就是对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用自己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素材,同学们对一个成年人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更清晰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在让学生说他们的责任,我发现他们很痛快的做出了界定。

有关责任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好,总是会给学生一些压抑的感觉,说来说去变成生活很无奈的感觉,为了给学生消除这种感觉,我接着追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有这么多的角色和责任,你有没有感觉老师有苦大仇深的样子?同学们说:没有。

老师看起来整天乐呵呵的。

是的,我马上接上话茬,老师的快乐就来源于我承担了我应该承担的责任,心里才有坦坦荡荡的感觉,所以,责任是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他让一个人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有价值。

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更是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个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有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去公园玩耍。

在公园里,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哭泣,她的玩具掉进了湖里。

她的妈妈在一旁焦急地寻找着,但是湖水太深了,根本无法捞起玩具。

看到这一幕,我和朋友心生怜悯之情,便决定帮助她。

我们四处寻找可以帮助的工具,最终找到了一根长长的树枝。

我们小心翼翼地伸进湖里,终于成功地将小女孩的玩具捞了上来。

小女孩高兴地接过玩具,她的妈妈也非常感激地对我们说了谢谢。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德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更是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品德的人。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品德的人,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这就是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它提醒着我们,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是多么重要。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还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探讨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德育内涵。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身边一些感人的事例或者是一些正能量的故事,来让学生感悟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感人的公益广告,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和友爱的力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一些正能量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和勇气。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学校组织义工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到社会责任和爱的力量,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和谦逊,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养成和谐相处的习惯。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意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出关爱他人的品质。

比如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德育内涵还包括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比如在学校食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觉排队,让学生懂得礼让和秩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

比如在学校举办文明礼仪周活动,通过宣传、展示和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养成礼貌和美德。

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

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

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摘要:德育的源头是生活,德育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质,这是德育生活化的应然选择。

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有效引导儿童去沐浴他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享受健康快乐的道德生活,实现德性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探讨小学作为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用满腔的挚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慧眼细心观察他们的成长环境,捕捉孩子纯洁的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赋予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品德与学识并进,塑造生命的精彩。

一、制定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德育生活化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小学生的理解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其德育目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及学生的生活,依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遵循人的生长“有序”这一自然规律,分层分次,由浅入深,由低向高,螺旋循环盘升的原则制定目标。

二、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师应该用环境来暗示和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升华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让学生感受到师如父母、伴如兄弟姐妹,大家一起快乐地学习、生活。

要创设一个家般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让学生们感受到温暖、满足、可信赖。

也只有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

2.展现德育图片,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在环境的创设中,学校渗透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以生动、感人、有趣的形象塑造学生可模仿的对象,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道德的熏陶。

我们在学校的墙壁上展示了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互帮互助的养成教育图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每当看到这些图片,都会自然而然地展开小小的讨论,在耳濡目染中学习。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然而,让学生真正感悟德育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下是我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的前提是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观念的榜样,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我们身上感受到德育的内涵,才会因我们的言传身教而深受感动和影响。

其次,我经常在课堂上利用教材融入一些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对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之心”,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诠释,让学生感受到“仁”不仅仅是一种说得好听的语言,更是一种积极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热情、体贴、敬爱等等。

第三,我会创设一些类比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明正道、存公心。

例如,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挤公交车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司机,如何安全有序地上下客;或让他们以旅游景点为例,设想如何保持景点的环境整洁,维护景点秩序等等,从生活中的日常点滴中感受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行为会影响到自身和他人。

第四,生活实践中,我也尝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以此来让他们感受到公益事业、关心社会的重要性。

例如,带领学生到社区里为老人、儿童义务劳动、献爱心,或者参与环保、植树造林等组织的活动。

通过身体力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快乐奉献”的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心和热情。

最后,我认为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渗透式的培养。

我们教师不能单纯把道德规范口头化,而是要在平时行为、言论中处处做出表率,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纯净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成为一个真诚、善良、有爱心的人。

总之,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需要我们教师的悉心引导和孜孜不倦的培育。

只有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下,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道德规范的内涵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忠于自己的内心、问心无愧地走出人生的道路。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德育是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要想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德育的内涵,无疑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和提高具有深远影响的因素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行为习惯、文化修养等都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互助精神等。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主题的校园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正能量的滋润,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思想品德。

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汲取道德的养分。

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身边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和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课有深度,与学生交流有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尊重。

家长在生活中要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道德养分。

可以通过讲述身边的人物事迹来激励孩子,表扬他人的美德行为来教育孩子等,让学生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感悟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学校还应该注重启发学生自主行动的内在动力。

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喊得响不响,而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德育的内涵,就需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味道德的力量。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中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感悟德育的内涵。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诵读名人名言、反思自己的行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修养的博大精深;在历史课上可以讲解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在政治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自治管理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信息的不断普及,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深刻领悟道德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怎样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德育教育的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尽相同,但都至少包含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只有将认识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来引导学生感悟道德内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德育主题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或者举办道德模范评选和事迹宣传,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真实的道德问题和感人的道德典范,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学校还可以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卫生、会议纪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奉献精神。

德育教育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的一节课,更应当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德育内涵,学校还应当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教育生活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墙报、展板等形式,张贴一些形象生动的德育教育宣传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情感和行为。

学校可以倡导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比如举办道德讲堂、读书交流会、心灵沟通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学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手段,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德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为此,学校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懂得感恩、勇于奉献、乐于助人。

学校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家庭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德育内涵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包括道德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德育内涵,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做些道德讲座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可以开设德育课程,通过讲解道德准则和道德榜样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比如参观社区志愿者的工作,了解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了解到何为善、何为恶,并明确懂得如何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强调奖罚分明,让学生在行为规范中感受到道德的底线和红线。

学校应该注重道德实践的引导。

德育教育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德育的内涵。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慰问贫困学生、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快乐和满足感。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将道德信念和行为统一起来,真正将道德观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学校还应该注重家校合作,使德育教育变得更有效。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两者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互动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并与家长共同讨论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家庭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通过家庭的日常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生活让德育更精彩

生活让德育更精彩

生活让德育更精彩众所周知,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所以我们不能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号化,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用爱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充满感情的现实生活中,充分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学生创新精神。

无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还是近年从事的德育工作中,我始终贯彻把德育融于真实生活中,在生活中进行有效德育。

1.在生活中寻找德育内容。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因此,在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用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在爱国教育中,我们让学生收集中国近几年航天事业的发展资料、用画笔绘画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用废弃的塑料罐组合成中国航天飞机等;在尊老爱幼教育中,我们展现给学生的是我国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用古人的例子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在保护环境专题中,我们让学生就身边河流、湖泊、空气等做统计调查,然后小组设计环保方案。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素材都是我们进行德育很好的材料,有效地利用,必定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2.在生活中寻找德育方法。

德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在这双向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是主体。

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德育教学中,我不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德育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操作、动手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的同时,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并获得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德育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学
校里进行,更是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生活中的德育小故事。

有一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地上车。

车上的人们都忙着
玩手机或者听音乐,没有人主动给老人让座。

我看着这一幕感到非常不忍,便站起来让座给了老人。

老人非常感激地坐下,满脸笑容。

这时,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小女孩上了车,看到我让座给老人后,她也站起来让座给了女儿。

这个小女孩看着我,露出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微笑。

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知道,这个小女孩正在接受着德育教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可以贯穿在我们日
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让座给老人,还是在家里尊敬父母,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体现。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进行。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德育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才。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德育教育,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德育教育的传播者,让美好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让“德育”回归生活-“将“生活”融入德育

让“德育”回归生活-“将“生活”融入德育

让“德育”回归生活,将“生活”融入德育北大附属即墨实验小学常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新时期的教育者必须转换立场,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活动中。

五育德为首,如何育德?我们认为,德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也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生活”融入德育!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因此,道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

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为此,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以生活为课程,让“德育”回归生活本学期,我校在集团“生活即教育。

”课题研究的引领下,通过学校课题组共同努力,将生活当中的“小事”纳入到班会、纳入到课堂、纳入到活动中,深入生活实际,努力做到让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探索生活之趣、热爱生活之乐。

因而,在把德育的意图隐蔽起来的课堂上,就有了体育课中合作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自由活动课中谈天说地时的闲情逸致,研学课中游山玩水时的赏心悦目,STEM实践课中探索发现时的无穷乐趣,学生们就有了无穷无尽的交流话题,课堂上也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化”。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如在学习《团结就是力量》之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一张手抄报。

接受任务后,有的小组通力合作,设计的设计,搜集的搜集,安排任务井井有条;但也有的小组意见不统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见动静。

因此,在规定时间里,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各不相同。

接着,让优胜的小组现身说教,畅谈合作的方法以及合作的好处。

德育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德育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德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黄西刚近年来,人们对道德教育功能深入持久的研究揭示,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享用生活的功能。

今天,我认真收听收看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修订组组长朱小蔓和课程修订组核心成员李敏老师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讲座,深深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方向的正确性与紧迫性。

是啊,生活即教育,生活当中处处是教育,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所言所行都可能影响到孩子,不论是坏的还是好的通过模块的学习和对工作的反思,我越来越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替学生学了,替学生感悟了,替学生做了,只把结果给了学生,过程省略了,生活化的东西去掉了,只是说了理论,我们自己感悟很深,学生却只是干巴巴的接受了几个概念、观点。

试问这样怎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呢?试举一列,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父母对我们的爱的无私、伟大。

从而决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并且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做的,它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并且为了人们更好的做到,已列为法律的内容,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作为一节课,设计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但效果怎样呢,不言而喻。

德育生活化不是简单的向生活回归,而是一种扬弃,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对生活的把握与创造。

校园里学生之间污言秽语,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课堂上睡觉说话,自习上打打闹闹,我们的孩子们这是怎么了?在这美好的青春时节,大好的青春年华不去珍惜,不去充实,而是吃吃喝喝,浑浑噩噩;在父母的渴望和叮咛中,没有感恩,没有回报,有的是惹是生非,让父母操不完的心。

这一幕幕每天都在校园中重复上演,看的人心寒、心慌,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班主任老师没有在班会上进行人生的教育,纪律的强调,还是我们的德育教学没有进行孝敬父母、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

不是,我们都做了,但效果甚微,这值得我们反思。

德育工作者不是被动地跟着生活走,而是要驾驭生活、提升生活、享用生活,并对生活有一定的预见性。

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闫慧芳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一所初中学校曾搞了这样一次活动:让三十几个学生人手一张IC电话卡,然后到所在县城的公用电话亭上去打一个电话。

结果学生们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情走出校门,回来时却是每人一肚子的感慨。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看法: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闫慧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1
【相关文献】
1.“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 [J], 冯建军
2.以生活德育为载体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新育才学校基于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德育探微 [J], 杜才友
3.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J], 杨明
4.在生活中实现德育,在德育中体验生活 [J], 杨明
5.让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德育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J], 夏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让生活告诉你
一所初中学校曾搞了这样一次活动:让三十几个学生人手一张IC电话卡,然后到所在县城的公用电话亭上去打一个电话。

结果学生们怀着新鲜好奇的心情走出校门,回来时却是每人一肚子的感慨。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看法:
“许多电话根本不能用,有的连电话线都扯断了,太缺德!”
“简直丢人,要是外地人来咱这儿,打电话碰到这种情况,那对我们这地方和这里的人会是什么印象?”
“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就要首先从这些小事做起要有公德意识,要讲公德。

”注意环境建设,每个人都“让生活告诉你”。

“用学生自身的能源‘照亮’学生自己。


这是一个典型的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的例子。

道德学家进一步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加强道德培养。

即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更要在生活中、实践中亲身体验道德意识。

道德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它不同于某个表象的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孩子立即实现,它更需要通过具体的过程来言传身教,需要通过种种自觉不自觉的言行来慢慢领会。

因此,道德教育是一种亲历性的教育,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实
践中,才可能将道德认识内化为精神品质,从而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

因而,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应当走向生活化,学校必须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去体验。

这所学校通过让学生出去打电话的活动,使孩子们意识到损害公物带给人们的不便,对城市面貌的损害,从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对他们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公共财物,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实际效果不大,而这个学校组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接受道德教育。

教育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使德育富有实效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

我们可以在宏观上把道德分为意识形态化的道德和日常生活道德。

日常生活道德是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大多和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生活习惯等结合在一起,这部分道德虽然具有不系统、经验化、日常化、无意识的特点,但它却是理解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

所以,我们要尽力拓展孩子的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的德育,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基础。

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能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德育活动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体既有的生活
经验,在对自我生活经验的理解、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切身性的伦理感受,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成了个体道德思维、情感与智慧的陶冶。

这样,德育过程就不再是个体机械接受、被动识记的过程,而是个体德行意识与情感有机、自主建构的过程。

回归生活的德育,力求使德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既有踏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活泼的问题情景;既有明晰的思想主题,又有开阔的生活视野,融教化性和趣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从而把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

这样,我们的德育,在回归生活的同时,又积极地引导生活,提升生活;面向学生,又不简单迎合学生,而是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全面地激励、陶冶、提升他们的道德思想、情感、智慧和实践能力,从而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引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国外把德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所采取的主要德育策略有:从学生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摆脱被动接受的地位,唯有找到德育与学生生活世界中复杂关系的契合,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生活场景为依据,学生才有可能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出发,去发现、判断、探究和体验,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情
感、思维能力,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对个体生活与人生的深入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时,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行操守都要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体现大背景的需要;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生活的小环境主要是学校(包括师生、同学关系)和家庭(父母和其他亲朋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德育有四个“紧贴”的落实,即使得思想品德教材具有广阔的视角,使学生受到时代精神的涵养,同时又与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密切关联,从而使德育实践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当然,正如德育不是万能的一样,德育回归生活的命题也不是万能的,它所针对的更多的是那种脱离生活空洞说教的德育模式,期待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世界,关注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切实地引导儿童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德性,让德育在回归的过程中又不失其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让德育真正成为个体德性生成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