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知识分享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
罗田县落梅河中学我校近几年来,一直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原则,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致力于实现学生在个人修养上从文明到文雅的过渡。
近几年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在学校原有的德育工作基础上,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体,逐步使零散的体验教育活动走向系统化,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以人为本,以体验为主的德育之路,让德育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成才先成人”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树立了学校德育管理的“三人理念”:l、“以人为本”,“激励为先”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2、以“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
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注重过程管理,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1.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生活实际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是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比如物质消费的诱惑、网络信息的泛滥、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等。
这些都使得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简单和纯粹。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这些生活实际,就很容易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回归生活实际,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正视现实,面对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生活德育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种道德教育。
通过生活德育,我们可以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
如今,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进行生活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生活德育的实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实际,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实施生活德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深处,生活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生活德育,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起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要实施生活德育,首先要重视人的价值观和人的道德观。
价值观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人、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和评价。
道德观是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所体现的、主观上认为正确的正确与错误的认识、态度和行为。
通过对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教育,可以增强人们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
要注重实践的培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实践是极为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内化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生活实践,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
要重视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种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精神资源。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回归到以人的生活幸福为准。
而生活幸福的标准虽然也会因时代及种族的不同而有不同,也会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但是没有一个会认为把人的需求完全克制住了的道德就是好道德。
也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是最成功的道德教育。
似乎只有我们才把一种牺牲看成是道德的化身。
所以,多少年来,我们的道德榜样就是这样的牺牲品。
而且大多是比较年轻的牺牲品。
他们都是人生还没有展开就意外地死亡了的人,成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榜样。
为什么这样德育榜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这个还只是孩子的年龄?而且宣传的效果又只有在孩子的年龄里才会有一点表现?就是因为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还不能深刻体会到这样的德育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随着他们阅历的加深,慢慢会体会到这是宣传一种生命尽快夭折的道德观。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着无限生命潜能,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人,他们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急速变化的信息成长起来,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的环境实际出发,多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类实例来导入、来推进,让德育回归生活。
如本次课标的修订增加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其实这些都是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存在三种倾向:一是“理想化”,呈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回避假、丑、恶,学生带着理想化认识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假、丑、恶现象,要么对已经接受的教育产生疑惑,要么无所适从,不能有效抵制,甚至被“感染”。
二是“成人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这样的流传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学校品德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第二,学校品德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
三是“抽象化”。
品德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导致出现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接受抽象的内容,所以实效性难以体现。
如何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
如何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如何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引言: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品德学科往往被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日益脱离实际生活,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逐渐背离社会常理。
作为一名品德学科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明确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达成品德学科回到生活的目标。
一、分析问题要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首先需要分析当前的问题。
追溯品德学科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教育中,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打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品德学科逐渐被边缘化,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附属品。
教师普遍感受到品德学科教学的困难,学生对品德学科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教学往往枯燥无味,乏味索然。
首先,教学内容不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通常大量强调抽象的伦理道德理论,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学生难以将道德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行为规范的实际操作存在差距。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往往以讲述和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
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最后,评价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往往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方式,注重道德理论的记忆和概念的掌握,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限制了品德学科教学的深入,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下降。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了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
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道德,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来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行为规范的实际操作。
让学校德育向生活回归
情感的稳定性 情感的差异性 情感的迁移性
3、过程寓于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实现道德 内化。
以“经受挫折的考验”为主题的军政训练活动 以 “在平凡中创造生命价值”为主题的社区志愿
(2)“生命教育”专题。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 单元知识:“认识生命——珍爱 生命——创造生命价值”
在“生命教育”专题中开展三项教 育
生命历程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 险情求生教育
(3)“诚信教育”专题。
七(下)第四单元《诚信为本》
诚信行为层面提出四个层次要求: 一是要求学生“不说谎话”、“借东西要还”; 二是要求学生“不隐瞒错误、不要不懂装懂”; 三是要求学生“诚实学习,考试不作弊”; 四是要求学生“诚实做人,为人处事讲信用”
者道德实践活动 “多彩而独特的生命”为主题的环境考察活动
构建“西瓜之乡”网页设计制作主题实践活 动
(1)资料搜集。 (2)润色加工。 (3)设置栏目。 (4)作品欣赏。 (5)评议深化。
谢谢指教!
2005年8月24日
思考与讨论:
1、从当前中小学兴起的生命教育热潮,谈 谈它同生活德育的关系。
话题式课型
八(上)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珍爱生命” 漫画导入,展开辩论,引出话题 配乐故事,进行讨论,引导理解 表情朗诵,情感体验 案例解读,领悟道理 创作箴言,同学分享 同歌一曲,教师赠言
情景式课型
七(上)第二单元“在成长的道路上”第 一节“感受成长”
课堂情景创设:播放电视片;朗读短文;激励性语言, 闭目静思,渐入情感体验,交流体验结果
让学校德育向生活回归
——“德育生活化与新课标”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在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深刻认识到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重要举措。
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绿色生活”,教师注重活动细节的实施,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回归生活,培养道德品德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又始终以生活为原点。
由此说来,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因而教育要还原生活才能迸发力量,成为真正的影响生命的道德教育,而生活又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组合而成的。
所以,在构建思品学习的课堂中,注重回归生活细节,对调节师生关系、深化品德教育教材、促进教学活动有效的重构,影响深远,这也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的品德教学必须适时走进社会,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道德修養。
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到基地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课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江子上市场,有礼貌地问问物品的价格,多走几间商店,同一物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还让学生自主组织参与了一个“跳蚤市场”,把自己家里用不着的物品拿出来卖,到批发部购买一些物品自己摆摊卖,学学怎么卖东西,怎么推销商品,怎么热情地对待顾客,在实践中寓教于乐,懂得热情服务、诚实守信的重要。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贯穿在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实施品德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亲身感受事情的本质,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在现代社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学校教育中的品德教学、家庭环境对品德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品德的塑造,都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变迁,品德教学似乎渐行渐远。
为了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注重日常行为的引导、提倡道德规范和榜样力量等方法来实现。
培养良好品德不仅有助于个人自身的成长,更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未来,品德教学需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全社会都应当共同致力于推动品德教育的发展,以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品德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重视品德教育,社会才能更加进步和繁荣。
【关键词】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学校,家庭,社会,培养,重要性,发展,关注1. 引言1.1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备受重视。
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品质和社会道德规范,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心态和积极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品德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有效途径,更是塑造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品德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当务之急。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不懈努力,让品德教育回归人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现代社会对品德教育的需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对品德教育的需求日益凸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德育者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社会对品德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普遍呼唤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
在一个充斥着欺诈、贪婪和无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渴望看到有道德操守的人们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引领社会向更加文明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个人品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娱乐、学习、社交还是工作,都离不开电子设备的支持。
但与此我们也隐隐感受到了生活的失衡和焦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心灵的寄托越来越匮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成为了当务之急。
什么是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它是全面的、持久的、无处不在的,贯穿于人们的全部生活活动之中。
生活德育也是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在行动中实践,用生活去教育和感化人们,成为一种具有践行性的德育。
而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生活成为我们德育的基础,让我们的德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回归生活实际就是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之中。
现代人因为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很容易陷入虚拟世界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真正去感受生活的细微之处。
去品味一杯清水的甘甜,去享受阳光下的微风,去体验雨后大地的清新。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我们都需要适当地将电子设备放下,走出房间,走近自然,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快乐的源泉。
实施生活德育就是要将道德品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现代社会,道德滑坡、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这让我们深感忧虑。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和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学会分享;我们要提倡大家热爱劳动,注重诚信,在生活中细心体贴他人,坚持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家庭才能更加温馨,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也意味着要注重修身养性。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关注度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生活中不仅是德育的实践场所,也是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渠道。
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提出一些品格言行和实践方法,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全面发展的素质。
1. 小事正义论做好小事是培养学生责任感、正义感和公德心的好机会。
爱护校园环境,不乱扔垃圾、乱涂乱画;关心同学生命财产安全,不欺负同学、不偷窃、不欺骗;注意礼貌,不打闹、不骂人、不说脏话等,这些都是小事蕴含的正义,正义源于平凡。
2. 德行相生论品德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而强大的品德素质也能在社会和家庭中产生积极影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应该做到: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虚度光阴,珍爱自己的时间,知识就是时间的积累;规范自己的思维,遵从科学原则,不陷入迷信和非理性思维;倡导和谐社会,尊重他人利益、不违反社会法律。
在生活中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立言行志论要想实现自己的高尚品质,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行动力。
许多人认为,在人生中做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很多人行动力弱,常常想了却未动。
在生活中,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经常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
正义不能像口号一样鸟语,行动才是真正的力量。
4. 自律克己论自律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可以使个人自我约束,遵从社会道德规范,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诱惑。
因此,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学生应具有自我控制和耐心,以克服短距离的痛苦,取得长期的收益。
5. 反思自省论有人说,每一次失败,都承载着成功的种子。
如果这个种子能够被善加利用,我们就能慢慢地成长。
因此,学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审视自我,发现和解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这种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努力,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品质和正确的心态。
以上,就是本文提出的生活化品格言行化的一些观点和实践方向。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文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课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
课后的延伸教育,指导学生实践生活。
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关键词: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
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二、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品德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
教学活动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自然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关系,为学生的自觉主动的参与活动创造了条件。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紊乱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生活实际来实施生活德育,以达到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和人际关系水平的效果。
一、明确“生活德育”的含义生活德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德水平。
生活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保持良好的社会风尚,为自己和家庭、社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生活德育的途径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活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
其中家庭和学校是最主要的道德教育场所,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场所接受不同程度的道德教育。
2.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我们要抵制社会负面因素,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形成以文明、和谐为基调的社会氛围。
3.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人际关系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和质量是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以礼待人、尊重他人、懂得合作,避免产生各种冲突问题。
4.自我管理和提高自我管理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生活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以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生活德育的实施范畴1.家庭中的生活德育家庭是生活德育的重要实施场所,家长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引导孩子们学会做人、处事和学习等。
同时,家庭中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风,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
学校是实施生活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教育部门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格培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自我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1. 引言1.1 生活实际与德育的重要性生活实际与德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脱离生活实际的德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
生活实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现实情况,包括各种生活经验、困难挑战以及社会环境等。
德育则是指对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感和行为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其能够成为有道德感、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生活实际与德育的结合,既能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能让人们更好地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
只有将生活实际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秩序的建设,并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因此,生活实际与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1.2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挑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不得不牺牲一些道德原则,比如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为了成功不择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普及,人们面临着来自网络世界的诸多诱惑和负面影响,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逐渐蔓延,导致了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挑战之一。
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父母工作繁忙,家庭教育的传统功能已经日渐衰退,许多孩子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导致了道德观念的混乱和行为失范。
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缺失。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扰,急需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2. 正文2.1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生活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
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
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生活世界之于德育,犹如汤之于德育。
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
德育需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德育原本就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植根于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
所以,应该让德育回归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倡导以德育生活化为基本思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德育教育观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居高临下,扮演着道德法官的角色,教师们高高在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我们倡导德育工作者应放下“为师”架子,摈弃专制,发扬民主,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力求让教师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那么教师自己先要做到。
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本着平等的原则,能俯下身子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真正达到教育的民主。
只有树立起这一德育观,才能让我们组织的德育活动回归生活。
二、德育目标的生活化。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学校往往把上级的一些带有评估性质的任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较少从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要求看学校的德育工作。
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德育目标的拟订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三个关注”: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
学生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困惑与困难,决定着我们教育工作的方向。
同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段的教育状况拟订每周、每月的教育重点、目标,做到了紧密统一,环环相扣。
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很多新问题也随之出现。
面对新问题,传统德育还是过死地依托课本教材,过多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知识的教育。
课堂上教师还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讲道德,学生静坐听道德,德与行分离。
这无疑是让学生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
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注重、指导和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才能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中高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课。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关课程的综合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
小学德育学科课程的生活化变革,也必然引发学校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趋势。
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我就此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1、德育内容联系生活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德育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前进发生着较大的改变。
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等优良的传统教育内容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根据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德育内容,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新时代的道德观。
所以,德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德育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道德基础。
例如在教《爱科学、用科学》一课时,我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广大的学生也相对应成了“网民”。
网络世界除了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先进技术,同时也存有着色情、暴力、网络犯罪等负面内容。
面对这个生活实际我耐心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是非辨别水平,使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要电脑当成游戏机,因为电脑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它不但能够用来搞科学研究,而且也为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我们必须从小学习它、掌握它。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忽略了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
为了让人们重新回归生活的实际,实施生活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德育不仅是对人们品德的教育,更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并且能够更加地注重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成长。
本文将围绕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展开讨论。
要回归生活实际,就需要认识到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虚假的信息所影响,让我们远离了生活的本真。
我们需要培养真实的生活态度,学会用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理。
只有真实的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去实施生活德育。
实施生活德育也需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但却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向。
生活德育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过同样的生活,而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品质高尚的生活态度。
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有自己的信念,对待他人要有爱心,对待工作要有责任感,对待生活要有幸福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实施生活德育也需要我们注重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成长。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社会是我们生活的舞台,而自身的成长则是我们生活的目标。
在家庭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要学会倾听,要学会和谐相处。
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规则,要学会关爱他人,要学会承担责任。
而对于自身的成长,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完善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才能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实施生活德育也需要我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德育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敷衍的举措,而是需要我们付诸实践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爱心,要关心弱势群体;在工作中,我们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的事业努力拼搏;在社交中,我们要有真诚,要对他人以诚相待。
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
一.德育回归生活
对于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停留在考试上,而是应该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理遇到的情况,并确实去那样做,比如说保护环境,告诉学生如何保护环境是不够的,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去保护环境。
我认为课程标准里的德育为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二.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记得我曾经给学生们讲过与环保相关的一些话题,当时从网上查了一些数据给学生们看,并且对一些话题比如说废弃电池等进行了一些理想情况下的定量运算,让学生自己算一下,一人扔一块电池,两块电池,或是不扔电池对环境的不同影响,让学生有比较形象的认识,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意识到不能乱扔废旧电池,看到地上的废旧电池一定要捡起来。
这也就回归到了生活。
德育回归生活对我们的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教书不仅是为了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德育在这里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只有回归到生活,才会有实际意义。
我们培养的孩子,一定不能使高分低能的,其实有道德有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三.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品德课程改革十年来,我们取得的最大成效是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素质的人才,但是依然会有不足,我们虽然很努力,但仍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去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这时引导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引导的方法可能不够多,因此适用于大多数孩子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小部分学生,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好每一个学生,虽然这非常难,但是如果我们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办到。
小学德育回归生活,重在培养好习惯
小学德育回归生活,重在培养好习惯摘要:在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好习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
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以单一的讲解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难以完全渗透德育教育,不利于激发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好习惯的养成[1]。
在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可以看出德育不断被重视。
小学教育是学生道德培养的关键阶段,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的德育教育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所以就要从小加强道德教育和健康的心理引导。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高考体制迫使教育不断重视才智发展,却忽视了德育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道德素养,所以从小学教育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要重点培养好习惯。
小学课程中道德和法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道德教育要从小就抓,帮助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推动小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才是灵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学生都能接受的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小学德育回归生活,重点培养好习惯的现状教师的的最大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教书是传授学生专业的知识,育人是教育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格。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下,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一个有价值的人,才能经得住各种挑战。
从现代社会背景下,总体来说,小学发展德育教育,培养好习惯一片光明的。
小学教育课程发生改革,不仅要求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还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学校逐渐重视立德树人的基础教育,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小学学校仅限于说教,只重视道德理念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感悟。
比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从德育的形式、方式、手段等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要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让学生从道德理论自主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师德育与生活教育经验分享
幼儿园教师德育与生活教育经验分享前言幼儿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全社会注重的重点。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正在形成,教师德育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无法低估。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享幼儿园教师的德育和生活教育经验。
一、德育经验分享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第一门户,也是孩子心灵的第一位启蒙者。
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需要有耐心和爱心。
教师要主动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利,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与互动。
2、注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出高尚健康的人格品质。
德育教育者应该注重,通过故事、小品、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认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校生活常规及自我约束等道德准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习得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3、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爱,培养孩子友爱、合作、分享的良好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等形式,提高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孩子们积极、健康地表达情感,提高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保证安全在幼儿园中,保证孩子的安全十分重要。
教师要经常检查幼儿园的设施,保证幼儿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全性;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让孩子掌握有关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二、生活教育经验分享1、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生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教师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尝试的精神,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取得自信,成为自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8-0049-02
一、不为德育而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务实
如同鸟儿不能离开天空,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德育也有自己特有的生存根基和土壤。
道德来源于生活,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道德,并非是为了道德而道德,生活才是道德根深的沃土。
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道德的实践性决定了个体道德的提升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
通过环境的、经验的和体验的方式自主完成。
失去生活的依托,德育必会流于形式和无效。
而丰富生动的生活往往是最直接、最强大、最有效的德育课堂。
1.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德育
学生的生活世界五彩缤纷、丰富多彩,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善于发现并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耳闻目睹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个捷报传来,神州大地花团锦簇,中华儿女无不欢欣鼓舞。
此时一种爱国爱党的激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德育也许叫的并不响
亮,形式并不是轰轰烈烈,但学生的心中能够升起一种真情感、真体验,从而不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并在此激励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树立为祖国建立功勋的远大志向。
我想它的效果绝对会胜过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要求以及机械的记忆。
德育的家园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绝不可以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小课堂。
当然更不可以把德育与上好品德课错误地等同起来,德育的范围很宽泛,凡是学生生活的时空都应是我们德育的范围,我们必须树立“时时德育,事事德育”的观念,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学校德育的实施者。
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美好的品质、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的追求。
2.生活才是学生品德的大考场
走进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传统观念的影子仍不绝于此,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要求,遇到所谓的“重点知识”还要让学生标注,看似只有让学生标下来,背下来,答出来,我们的品德教育的目的才是彻底实现。
先不说,学生会不会口是心非,再看一下,我们考查学生的试题更是不敢苟同。
笔者曾见到过这样一道考查题为:谁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乍看题目,我茫然不知所云。
众所周知,新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党员:把自己的财产无私地奉献给集体的沂蒙名人王廷江,战斗在抗击非
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钟南山,引领海尔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张瑞敏,永远听党话、一生跟党走、身残心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永远冲锋的战士”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朱彦夫……到底该填谁呢?但转念一想,这也许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吧?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但答案又着实让我失望到底:答案是焦裕禄,除此之外的答案全部是错。
传统的教学考查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显然已违背了德育的初衷,像搞智育那样来搞德育,那是对德育的曲解。
落实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从评价学生品德的方法入手。
通过观察、调查、座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品德行为,给学生一个综合性、激励性的评价。
行为折射心灵,谁也不会说一个日日帮残疾同学上下学的同学的内心没有爱心。
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美好的道德情感的催化下而产生的。
现实生活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活生生的情感,我们又何必死死抱住过去的一张试卷定高低的观念而不放呢?
就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评析学生们在生活这张大考卷上真实的作答吧!
二、细处着眼小事做起,用常规培养品质――务真
一些学校把德育的场面搞得很大,叫得很响,看似轰轰烈烈,而再看看学生的常规,与所产生的效应是极不相
称。
他们这种“抓大放小”的做法真正用意恐怕不在德育本身吧!
1.常规仍需常常抓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规范小学生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已运行了较长的时间,它在指导小学生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许,在我们教师的心中,规范的要求已十分明确,但对刚走进校园的新生来说,则是全新的。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时时注意反思对于常规的要求,学生明确了多少?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的德育主体是学生,教师心目中形成的系统的常规教育体系有时不等于学生已形成的品质要求。
另外,学生行为的反复性也决定了常规工作的长期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因素,有些学生的自制力非常差,对待外界不良的影响抵抗力弱,使我们小学生的行为出现反复,这是十分正常的。
一项良好的行为品质往往是在学生不断反复、提高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对所做的工作回头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改进方法,让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得以锻造。
2.常规工作更要创新抓
用亘古不变的方法去重复枯燥无味的要求,其效果往往等于零。
注重常规要求的系统性,力求逐条逐句去全面理解与训练。
综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要求,十分系统也相当清晰,它从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社会公德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注意常规要求的序列性,切莫“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事倍功半。
譬如生活习惯方面,低年级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洗手、自己洗脸、自己洗手绢,平时扫地、擦桌子、当好值日生,不吃零食,不乱花钱,爱惜粮食和生活用品,讲究卫生。
而中高年级则要求他们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珍惜时间,按时作息;朴素从俭,不比吃,不乱花钱。
3.常规要求的与时俱进
首先我们要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修改与完善,使我们的小学生成为社会的人,与时代要求同步。
例如,原来的常规中要求小学生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可小学生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是需要保护的群体。
为此,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调了小学生的自我保护
意识,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机智和灵活性。
让学生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斗争。
同时,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了学生常规训练的实效性。
我们同学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行为规范主题月”、“好习惯养成主题月”、“文明守纪主题月”、“学习质量提升月”、“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效果明显,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活动中自然形成与培养起来。
德育的根本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从生活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它的琼枝才会伸向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撑起一片美丽的蓝天。
让我们从小事抓起,积少成多,用常规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用我们踏踏实实的工作去装扮德育的家园,让它成为培养鲜花的沃土,成为促使学生和谐成长的乐园。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