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回归生活--对新课标的认识

合集下载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是新课程比较关注的问题,听了一些品德课,令我深受启发,体会到在备课时花尽了心思,让学生在快乐中回归生活一样,真正体现乐中学,学中乐。

就谈谈自己在听课后的一些见解吧:一、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许多老师教学《春天,你好》这一主题时,预先安排学生在家和家人到草地、到菜园,走田埂,找小草,找小虫,过小河,看人们穿衣服,听话语,听唱歌,帮家人做饭,说照片,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在草地上,菜园里,田埂上,小河里,家里课外活动等情景,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课外生活的快乐,通过回忆交流,孩子们课外的快乐与感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

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养成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下德育是如何回归生活的

“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下德育是如何回归生活的

“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下德育是如何回归生活的“德育回归生活”其基本内涵,在我们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

同时依照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达到人、物、氛围的和谐统一。

“德育回归生活”的核心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着无限生命潜能,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人,他们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急速变化的信息成长起来,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的环境实际出发,多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类实例来导入、来推进,让德育回归生活。

二、德育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需要我们班有一位特别要强的男孩,它的最大目标就是考进前十,但是每次都不能如愿,于是他很郁闷的问我:“老师,我为什么总也考不进前十名……”我非常明确的告诉他:“那是因为你的学习不够严谨认真,而你这种学习上的不严谨源于你生活中的不严谨,我去过你家,你的卧室凌乱不堪,鞋子袜子满地都是,书桌乱七八糟……要想考进前十名就要改变你的这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一番谈话后孩子开始慢慢的学着整理自己的房间乃至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收拾房间和干家务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妈妈的不易,更加尊重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觉得德育只有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需要,才是有效的。

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和中小学生的个体需要相接近,融入青少年的个体生命成长。

我们教师应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领航人”、“呵护人”。

三、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对学生发自肺腑真诚的关爱和欣赏是激发学生追求进步最佳的教育契机,一个成功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是一位能走近学生心灵,有亲和力有说服力的教师,而这种素质的底蕴应归纳为: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保持一份挚诚的爱。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2024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自从参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学习,我深感这是一次极富启发性和深远影响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学习过程中,我首先认识到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

例如,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等。

这些理念让我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我们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学习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时,我对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新课标中强调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则需要我们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时,我认为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更加明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塑造,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灌输。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浅谈德育回归生活

浅谈德育回归生活

浅谈德育回归生活摘要: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所以应让德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教育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

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

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

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

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学习兴趣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人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其体的、分层次的要求。

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

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

坚持差异性原列,在教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文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课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

课后的延伸教育,指导学生实践生活。

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关键词: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强调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就要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紧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

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二、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过自己的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品德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

教学活动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自然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关系,为学生的自觉主动的参与活动创造了条件。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学科,其新课标也有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理解的内容。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

《品德与生活》不再是单纯的品德教育,而是融合了生活常识、社会文化、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意味着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品德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环保意识时,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更要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将品德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品德相关的事例,并共同探讨正确的处理方式。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品德原则,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再者,注重情境教学。

新课标提倡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品德的重要性。

这些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场景、故事、游戏等。

以“尊重他人”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在公交车上、学校里等不同场景中与他人的互动,从而体会到尊重他人的行为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不尊重他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这种情境化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品德概念。

另外,新课标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过程性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五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五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非常幸运能够参与2024年的《品德与生活新课改》课程。

这门课程的实施对于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生活与品德的紧密联系。

在此,我想就我的学习经历与体会,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生活新课改》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教育平台。

以往,我们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对于品德教育的培养则相对较少。

然而,正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促使我们需要这门新课程的开展。

这门课程将品德教育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形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验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这个全新的教育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和认识自己,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我觉得课程的组织和内容设计得非常合理。

课程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生活情境为背景,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我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品德教育的内容。

此外,课程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正确与他人沟通和解决问题,还进行了一些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课程也注重了对我们个人发展的关注。

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课程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和发挥才能。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邀请我们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老师也会对我们的表现进行及时、针对性的指导,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这种个性化的关注和评价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课程还注重了与社会的联系。

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品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进行了一些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本自2024年起,《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在我国中小学正式实施。

作为一名从小学到初高中接受新课程教育的学生,我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我对《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心得和体会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然而,作为现代社会中一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来成功。

我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技能,面对各种情况能够正确思考和做出适当的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的原因。

其次,我要谈论的是《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育课程相比,新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包括道德、生活技能、社交沟通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接下来,我要谈到《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对我个人的影响。

首先,在道德方面,通过学习和讨论,我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并始终秉持公正、诚实、勇敢的原则。

其次,在生活技能方面,我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制定目标、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

这些技能不仅使我在学业上更加高效,也在生活中给予我更多的自信和独立。

此外,《品德与生活新课改》还给予我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相比于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学习中,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

这让我能够更好地发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让我对学习更感兴趣和投入。

然而,虽然《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许多学校,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够了解和接受。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希望进一步纠正多年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道德学习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

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注意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的三个方面内涵,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

一、德育要回归生活1.教学中对每一节内容都要充分挖掘“德育点”,适时地在教学中实施。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教师要挖掘每节课的“德育点”,将道德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

例如,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络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同时学生坦言自己的缺点,并找“道德小标兵”帮助自己,使德育的课堂充满了生动、真实的“活性因子”,因此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把德育当作人生的必修课。

教师要让学生在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集体活动等自主行为中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小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均是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契机,感受到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验到德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也就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有优势。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始终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精心组织每一节课,把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社会新闻、国内外大事,并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广播、报纸、杂志、时政学习小组等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了解,让学生学习,让学生洞察社会、认识社会、分析社会。

新课标下思想德育教育几点体会

新课标下思想德育教育几点体会

新课标下思想德育教育几点体会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德育工作为五育之首,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新时代在新课标下怎样实施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本人就自己的教育实践谈几点休会。

一、要有“亦师亦友”新师生关系新时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的特点,俯下身子,交心交友,真诚对待!以好朋友的语言沟通交流,学生会感到自身的人格价值,享受到他的应有的权利和尊声,学生就能自由充分发现自已,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真正体验到自己作为学生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心悦诚服接受教育,自我教育,相互教育。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因势利导给学生课上课下学习活动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机会,“我能行!”,“我真棒!”……实施民主管理,责任承包制,责任到人,人人有责。

二、要有“師恩无私”的爱心情怀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

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这样才能公平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班级的温暖,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学有所得,因材施教。

教学中设计预案,分出层次,指导教育。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让他们在新课标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的任务之上,增加难度,扩大视野,充分利用他他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创新式学习,自我做主,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总结出自我高效学习方式方法。

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主动帮助,从谈心沟通开始,查找问题原因,是底子差,还是上课分神,或是意志力不强等,逐一诊断,对症下药。

个别辅导,结成帮扶对子,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耐心和决心。

对待平时违纪的学生,从不放弃嫌弃,给予宽严有度爱,从不大声训斥,也不叫到办公室教育,更不能向家长告状或找其来校批评,保护其自尊心,而是促膝谈心,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如何理解德育回归生活教学内容

如何理解德育回归生活教学内容

如何理解德育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德育无痕和桥实验小学王亚娟内容摘要:生活世界是德育产生的源头和意义所在,任何脱离生活的德育都将抽调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德育的生命力。

因此,德育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顺应生活的自然进行德育,用交互主体优化生活德育中的交往,对儿童生活进行积极的指导,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策略有效的德育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对儿童生活进行积极的指导。

这里的生活概念是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自从胡塞尔率先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以后,便有众多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从多个角度阐发了传统对世界的忘和当代人回归生活世界的迫切性。

生活的德育观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非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理性的客观世界。

生活世界是基础的、本源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的。

从根本上来看,生活世界是基础的、本源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的。

从根本上来看,生活世界是德育产生的源头和意义所在。

任何脱离生活的德育都将在抽掉人性的丰富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

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回归到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生活的德育。

但是对于目前的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如何将生活德育的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还存在颇多困惑,或者说还存在着技术上的有效支撑。

因此,本文试图从策略的层面探究德育如何回归生活,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

一、回归儿儿童的生活--重拾儿童生活的美丽1、德育必须回归生活。

这时对现行德育的反思与批判中的一种觉醒。

长期以来德育实效低:德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同时面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和主体性人格。

这与我们观念上的误区有关,长期以来我们把儿童的品德看作是一袋美德,因而在德育内容上选择特定社会中公认的道德戒律或美德条目--如节制、慷慨、诚实、公正等;在德育的方法上,把儿童看作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之袋",因而强调道德条目的灌输。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模版一、引言2024年,我在中学升入高中阶段,正式开始了《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学习。

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生活技能,使我们能够成为有价值观、素质高、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一年中,我收获了很多,下面是我对《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二、整体规划与目标《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旨在培养我们的品德与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整体规划上,分为五个模块:品德修养、文化素质、实践创新、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

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我们可以全面发展自己,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

三、品德修养模块品德修养是我们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基础,这个模块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学习了关于道德、公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案例剖析、互动讨论等方式,让我们在思考问题、做人处事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修养提升的方法和技巧,如如何控制情绪、如何与人相处等,这些对我们以后的生活非常有帮助。

四、文化素质模块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这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孝道、诗词等;学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还了解了一些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通过学习,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我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实践创新模块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个模块的学习让我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我们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参观博物馆等;还开展了一些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小发明、设计app等。

通过实践,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科技创新模块未来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这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学习了科技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了解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科技的应用和影响。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模板(3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模板(3篇)

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模板亲爱的读者:首先,我要恭喜您选择了参与2024年《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这份心得体会模板,我将与您分享我对新课改的理解和体验,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对《品德与生活新课改》的理解《品德与生活新课改》是一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文件。

它旨在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品德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守信、尊重他人等品德素养,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生活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使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不断创造和发展。

二、新课改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新课改的推出,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学科的整合和交叉,让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和体验,自己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新课改强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知识,还需要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三、实践体会与收获在参与新课改实践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我深刻理解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和有爱的社会。

其次,我发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以往的教育往往是老师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课程改革以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为出发点,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依据学生不断面临的学习适应、青春期过渡、学习分化、升学与就业选择、未来规划、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不再是分块地割裂地来学。

在教材的整合处理上,新课程从学科、课程标准、学生生活三个角度,根据学生现实成长历程的特点和需求,不同学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安排教材内容。

1、它突出地表现出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伴随成长所带来的问题这一特点。

不同时代不同家庭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他们在这一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引导。

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2,它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积累,在教师的引导与自我实践自我感悟中,使学生得出正确的但不是唯一的观点,激发了学生勇于思考,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这样,学生易于把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一点明显地不同于以往的说教式,因此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3,它给学生以很大的活动与思考的空间。

每一单元均设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体验、视野拓展性的资源链接、富有启迪性的名人名言。

我有几点体会: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课改目标好,但最终要由每位教师实际去落实。

由于本次课改幅度很大,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方面都不同于以往,所以首要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搞清它新在何处,改在何处,主要不同在哪里。

2,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

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注重关注学生状态,教师要学会倾听、接纳,学会点拨与必要的引导。

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学会真诚与微笑,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与形体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热情。

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思想与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新课标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课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我对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首先,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课标中,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更加突出。

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更加注重情感教育。

在新的课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素质。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种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提高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更加注重实践教育。

在新的课标中,强调了将思想与品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不仅要学习思想与品德知识,还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和体验这些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切实感受到思想与品德知识的实际意义,更好地培养思想品德素养。

此外,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更加注重社会性和生活性。

在新的课标中,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多地接触到社会资源和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

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总的来说,2024年小学思想与品德新课标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教育、实践教育和社会性、生活性的培养。

这种改革不仅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教育手段,也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点。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教育、实践教育和社会性、生活性的培养,尽力让学生在思想与品德教育中获得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

新课标下,教师的学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德育确确实实看得见摸的着,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德育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体现,当我们的德育学科正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时,在“原生态”下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德育又在怎么做呢?一、德育工作制度,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

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

早读时间,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卫生区都站着一个学生,他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搞卫生,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劳动委员”,监督班级包干区的卫生情况。

当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正襟危坐,腰杆挺直时;看到全校几百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

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

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浅谈对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浅谈对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浅谈对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解记得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小时候上课,真信书里说的,长大了,走上社会才发现,生活不是书中的样子,多年坚守的东西忽然不是那个模样,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因此,当我看着网上、报纸中那些说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失的话语,我只能无奈地笑着,因为那时的教材真的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

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拿到教材时候的心情可以用惊喜二字来形容。

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名称由思想政治改成了思想品德;内容,删除了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记得当时上学的时候这几部分内容很难理解,我们学习的时候是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增添了很多内容,比如青春期心理健康特征,比如如何与人交往,甚至我们上学时被诸位老师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男女关系问题也由以前避而不谈、简单粗暴压制改成了写在教材里,用引导,引起学生思考而后找到正确交往模式的方法出现。

这一切,无一不在昭示着我们的教育开始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本真。

记得当年,我刚刚入职,接手了我校新初一的一个班。

由于我们的学制是五四制,初一的孩子们大的十一岁,小的十岁,正处于男生女生相互排斥的时期。

那个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参加学校的活动,需要穿校服,那些在校服外穿了外套的同学就需要临时把外套脱下来。

按照规则,男生先参加活动,女生后参加活动。

于是我跟同学们说,咱们男生参加活动的时候女生帮着拿一下衣服,女生参加的时候男生帮着拿一下吧。

结果,我听到了一阵阵“啊,不要”。

后来,男生比赛的时候,女孩子们倒是帮着拿了,但都是用两个手指尖夹住,把胳膊伸得长长的,离得自己远远的。

我看到之后,哑然失笑。

后来,在上《荡起友谊的双桨》那一课时需要讲到男女生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时我想到了校园里的那一幕,就在考虑: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能起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直白的提问,能打开学生思考的思维吗?于是这一课,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班的班主任,遇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就是他们班的男生宿舍特别的脏和乱,多次指出,但男生们却不以为然。

生活德育理念解读学习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体会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生活德育理念解读学习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体会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生活德育理念解读——学习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体会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本.文,,于.范,文.之,家.网,生活德育理念解读——学习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体会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a.com 】在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大潮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运而生。

这两门课程坚持用生活德育理论指导,用生活逻辑设计,取代了以知性理论指导,以知识逻辑设计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这是德育课程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在生活论德育旗帜指引下,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教学景象焕然一新。

当新世纪进进第二个十年,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赢得德育课程改革更大成果,相当紧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守生活德育理念。

生活德育理念,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陶行知先生1939年12月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所谓‚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来教育。

‛这段话言简意骇,是洞悉和掌控生活德育理念的一把钥匙。

生活德育理念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它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关系,其内蕴极其丰富。

对小学德育而言,生活德育理念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第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第三,德育课程要特别重视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成心义、更有价值的生活。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的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关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回儿童生活。

长时间以来,道德教育单从文本所建构的观念世界往寻觅、追索道德结论,并将其视为德性生成之源,导致道德教育走进了舍本逐末的误区。

实际上,道德是用来调理人与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作为观念的道德,既不是上天神灵的赐予,也不是父母遗传基因的传承,而是起源于人们物资生活进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

道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为人产生的,目的在于调理人的行为与外界的友好合作与交往,是人们在寻求更和谐的生活中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实现课程目标,,走进新课程、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我通过参加本次暑期2012年山东省初中教师全员研修学习,基本上明确了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方面的新发展、新思路: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从课程定位来看,它开设的学段是初中各年级。

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从课程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

课程理念的新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的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它说明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

从纯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呈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本课程标准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统一。

在内容上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建框架,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课程内容标准部分的学习主题划分为“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等9个主题,它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课程有机的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科学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

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本次培训中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变化是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的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这些评价中,“成长记录方式”是以往传统评价中所没有的。

总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的理解还只是从最基本的表面进行有限的认识,要想全面理解并熟练使用还要记过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让我们全体思想品德老师共同努力,早日掌握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