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围岩衬砌参数总结

隧道工程围岩衬砌参数总结
隧道工程围岩衬砌参数总结

隧道衬砌结构作用效应分析中各有关随机变量的概率特性(1)围岩重度的变异系数忽略不计,视为常量。(KN/m3)

(2)围岩弹性反力系数K

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K,较为复杂,随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对K值缺乏足够多的统计资料,按知随机变量上、下限条件下求其统计参数的估算方法,如表

(3)侧压力系数

侧压力系数的统计特征,根据现行《隧规》规定的取值范围,参考文献所推荐的在已知随机变量上、下限条件下求其统计参数的估算方法,如表

(4)混凝土弹性模量E

衬砌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地面结构相似,影响衬砌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材料性能主要是其抗拉、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地下结构在其施工和养护方面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可参照地面结构的有关数据,对混凝土弹性模量E的概率特性,如表所示

(5)衬砌几何尺寸的概率特性

衬砌几何轴线的变异对衬砌可靠度的影响不大,衬砌厚度的变异是衬砌几何尺寸变异的主要因素,在计算中对衬砌厚度的均值取现行标准设计的设计厚度,而变异系数取0.15,分布类型为正态分布。

γ

(6)衬砌材料的容重0

根据地面结构的统计结果,混凝土容重的分布为正态分布,其均值为规范的标准值,变异系数为0.02。

?和内摩擦角

(7)围岩的计算摩擦角0

按隧规选取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主要力学参数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主要力学参数 一、一般规定 在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是根据周边岩体或土体的稳定特性进行围岩分级的。围岩分Ⅰ~Ⅵ级,由于每级间范围较大,施工阶段对Ⅲ、Ⅳ、Ⅴ基本级别,再进行亚级划分。在公路隧道按土质特性和工程特性分:岩质围岩分级——Ⅰ~Ⅴ级;土质围岩分级Ⅳ~Ⅵ级。对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分别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定:岩质围岩基本指标为岩质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修正指标为地下水状态,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及初始地应力状态。 土质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宜根据土性差异而组成,粘土质围岩基本指标为潮湿程度。沙质土围岩基本指标为密实程度。修正指标潮湿程度。碎石土围岩基本指标为密实程度。至于膨胀土、冻土作为专门研究,这里暂不述。围岩分级指标体系中可用定性分析,也可用定量分析,但由于工地施工条件时间等因素,一般我们仅采用定性分析。下面我讲定性分析来确定围岩级别。 1、确定岩性及风化程度。 2、结构面发育,主要结构面结合程度,主要结构面类型,甚至产状倾角、走向结构面张开度,张裂隙。 3、水的状况涌水量等。 二、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1、坚硬岩:锤击声清脆、震手、难击碎,有回弹感,浸水后大多无吸水反应,如微风化的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绿岩,玄

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片麻岩,硅质板岩,石英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石英砂岩,硅质石灰岩等等。 2、较坚硬岩: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浸水后有轻微吸水反应。如未风化~微风化的熔结凝灰岩、大理岩、板岩、白云岩、石灰岩、钙质胶结的砂岩等。 3、较软岩: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击印痕。如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砂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砂岩,粉砂岩,页岩等。 4、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多击碎,手可掰开。如强风化的坚硬岩,弱风化~强风化的较坚硬岩,弱分化的较软岩,未风化的泥岩等。 5、极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如全风化的各种岩类,各种半成岩。Rc——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定性质与岩石的对应关系,一般Rc>60MPa——坚硬岩,Rc=60~30 MPa为较坚硬岩;Rc=3 0~15MPa为较软岩;Rc=15~5MPa 软岩;Rc<5Mpa极软岩。也可用Rc=22.82Is(50),Is(50)——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这里不多说。 三、岩质围岩的完整度的定性划分 这是根据岩体的结构状况来定性划分 1、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节理裂隙1-2组,平均间距>1.0m 层面结合好,一般。 2、较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节理裂隙1-2组,平均间距1.0m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百度文库(精)

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 土石混填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成果报告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项目经理部2013年7月·云浮 目录 1.试验概况 (3 1.1试验依据 (3 1.2试验概述 (3 2.工料机配置 (3 2.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览表 (3 2.2施工机械一览表 (3 2.3仪器配置一览表 (4 2.4填料 (4 3.具体施工方案 (4 3.1测量放线、布格 (5

3.2整平 (5 3.3含水量的调整 (5 3.4碾压 (5 3.5填筑要求 (5 3.6施工注意事项 (6 4.数据整理分析 (6 4.1机械设备组合 (6 4.2沉降量与碾压遍数关系 (6 4.4松铺系数 (6 5.安全环保措施 (7 6.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7 7.施工总结 (7 8.附件 (8 8.1施工数据 (8 8.2施工资料表 (17 土方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成果报告1.试验概况 1.1试验依据

(一《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二《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补遗》 (三《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四《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详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五《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六《ZK66+790~ZK66+900段路基试验段施工组织》 1.2试验概述 根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在路基开工前,我部于2013年7月01日至2013年7月14日进行了路基试验路的填筑工作,试验路段为长110m的半幅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我部严格按照试验路方案程序及施工工艺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试验路于2013年7月15日通过监理工程师检测。现对试验路施工方案作以总结,按照试验路铺筑所取得的各种施工技术参数指导路基土石方的大面积施工,加快施工进度。2.工料机配置 2.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览表 2.2施工机械一览表 根据填料性质和铺填厚度采用以下组合方案:

隧道施工个人工作总结

隧道施工个人工作总结 隧道施工个人工作总结: 我叫自从1月份到中交二公局lys—5标。来到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了解了隧道施工的过程以及工序,也真心的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个单位的一名骨干人员,那样我会为自己感到自豪。我到lys—5标时仓园隧道已经进行到了中期了,由于我自己是第一次接触隧道施工所以不懂的东西很多,但是有各位领导对我的细心指导,讲解隧道各工序的施工规范要求,以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场技术员。我个人了解在隧道施工方面主要控制隧道围岩的超前雷达地质预报、量测监控。要施做超前支护(如超前锚杆、注浆小导管、管棚等),以便控制围岩的变形和应力释放,从而在支护和围岩的共同变形过程中调整围岩应力重分布而达到新的平衡,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的固有强度和利用其自承能力。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因为施工速度加快,施工单位施工常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我个人建议是: 1、掌握设计施工要求,把不合理因素和不合格的要素消除在工程施工之前,为隧道更好的进行施工。 2、经常巡视检查施工现场,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发现不符要求的,及时的进行整改。 3、加强对已完成工程项目和部位的检查验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杜绝不合格工程进入下道工序

施工,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数次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且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处罚错失,如遇到做的好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好的让施工单位为我们的工程做出最佳最合理的施工。也保证了我们单位的施工质量。现今我分管的仓园隧道进口已进入后期,衷心希望我部隧道顺利贯通。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场施工经验,同时也有不少的工作失误。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与指导。

有关隧道围岩的分级

关于隧道围岩的分级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了关于隧道围岩分级的问题,逐渐的了解了隧道的施工工艺及工序,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围岩问题的文章,学习了,很深奥,有很多东西还是不能够理解,希望能交到良师益友向您学习,本文章来自于百度文库,我整理了下,其中有些内容是我通过查找规范所得。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50086-2001)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F60-2009)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名词解释: 围岩:围岩是隧道开挖后其周围产生的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体,或指隧道开挖后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那部分岩体,(这里所指的岩体是土体与岩体的总称)

在不同的岩体中开挖隧道后岩体所表现出的性态是不同的,可归纳为充分稳定、基本稳定、暂时稳定和不稳定四种。 岩爆: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能在地下工程开挖中突然猛烈释放,使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轻微的岩爆仅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一般持续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岩爆的原因是岩体中有较高的地应力,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脆性度和弹性。这时一旦地下工程破坏了岩体的平衡,强大的能量把岩石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预防岩爆的方法是应力解除法、注水软化法和使用锚栓-钢丝网-混凝土支护。 在JTJ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关于隧道围岩级别划分为六级,级别越大围岩越差,六级为土,但目前实施中不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规定地下铁道围岩分类应按 GB50307-199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50307-199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查规范》中的围岩分类方法引自原《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1999)围岩分级是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结合工程经验得来的,勘察是为设计服务的,所以在地铁工程勘察中,如果还利用地铁勘察规范进行围岩分类,易给设计带来不便。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将围岩分为6级,给出了主要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结构特征,和完整性等指标并预测了隧道开挖后可能出现的塌方、滑动、膨胀、挤出、岩爆、突然涌水、及瓦斯突出等失稳的部位和地段,给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短路基施工总结报告

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HCZJ-7标 (DK274+900.645~K275+194.825) 路基过渡段 施工工艺总结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集团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项目经理部第三分部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过渡段施工 (2) (一)、施工准备 (2) (二)、各项检测及控制标准 (3) (三)、施工方法 (5) (四)、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9) (五)、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测量仪器使用计划表 (11) (六)、过渡段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 (11) 四、过渡段施工结论 (11) 1、过渡段级配碎石+5%及两侧A、B组填料填筑 (11) 2、松铺厚度 (12) 3、碾压组合 (12) 4、雨季防排水 (12) 5、过渡段级配碎石+5%水泥松铺系数 (12) 6、各项实验检测结果对照记录: (13) 四、过渡段沉降观测 (14) 1、沉降板 (14) 2、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14) 3、沉降仪 (14) 4、观测频率 (15)

过渡段路基施工工艺总结 一、工程概况 杭长客运专线浙江段7标,DK274+900.645~DK275+194.825路基长294.18m,前接松树蓬特大桥后于西坞特大桥相连接,DK275+058处设1-2m框架涵1座。 DK274+900.645~+938、DK275+112.5~DK275+194.825段为路桥过渡段,纵向坡率1:3。 DK275+025~+275+058、DK275+058~+075为路涵过渡段,纵向坡率1:5 。 过渡段基床表层及基床表层以下均以级配碎石+5%水泥分层填筑。 过渡段两侧填料为A、B组料填筑、表层以下级配碎石+3%水泥分层填筑和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5%水泥分层填筑。 二、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2、《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 3、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浙江段7标《路基工程设计施工图》; 4、《杭长客运专线路基施工实施细则》 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设计指南》

某高速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总结

某高速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总结 南平联络线高速公路工程

隧 道 施 工 总 结2017年11月3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实施日期 (3) 三、施工组织 (3) (一)资源配置及辅助设施 (3) (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7) (三)洞身掘进施工 (7) (四)隧道施工支护 (14) (五)防水施工 (20) (六)排水施工 (23) (七)二衬砼施工 (23) (八)仰拱、路面施工 (25) 四、质量保证措施 (26) 五、安全保证措施 (27)

XXX隧道施工技术总结 一、工程概况 本隧道起止桩号YK30+896~YK32+760,长1864m,其中右洞Ⅴ级围岩占本合同段隧道5.6%、Ⅳ级围岩占7.5%、Ⅲ级围岩占62.8%、Ⅱ级围岩占24.1%;左洞Ⅴ级围岩占本合同隧道6.5%、Ⅳ级围岩占7.5%、Ⅲ级围岩占59.3%、Ⅱ级围岩占26.7%。洞口Ⅴ级围岩采用CD法开挖,锚网喷初期支护,拱墙设置钢拱架及超前φ50小导管加强支护,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锚网喷初期支护,拱墙设置钢格栅钢架加强支护,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锚网喷初期支护,Ⅱ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锚网喷初期支护;隧道均采用复合式全断面衬砌;衬砌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间设防水板及无纺布,衬砌背后一般地段每5-15m环向设一道φ50透水盲沟并引至路缘排水沟,有水地段加密布设,施工缝间设橡胶止水带;隧道内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及水泥混凝土下面板的复合路面;隧道弃碴全部弃至隧道进口左侧碎石加工场进行加工。 二、实施日期 XXX隧道为双洞分离式特长隧道,全长为4062m,其中本合同段长1864m。2013年12月5日正式开工,2015年11月10日全部完工,历时23个月。具体各阶段工期:洞口开挖与防护2013年12月5日~2014年1月10日;洞身开挖与支护2014年1月11日~2015年8月25日;二次衬砌2014年2月5日~2015年10月3日;路面2015年9月1日~2015年11月10日。 该隧道以Ⅱ、Ⅲ级围岩为主,开挖时平均每两天5个循环,平均每天掘进约6.5米,每月约200米。二衬单洞平均每三天浇筑两模,每月完成20模。 三、施工组织 3.1.资源配置及辅助设施 3.1.1 施工机械配置

路基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精)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一、试验目的 在本合同段路基施工工作开展之前,本合同段选择一工区K12+260~K12+360全填方路段做为路基填筑试验段。目的是为了验证混合料的质量和稳定性。检验所用的机械能否满足备料、运输、摊铺、拌和和压实的要求效率,以及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试验路段确认的压实方法,压实机械类型、工序、碾压遍数、松铺系数等均作为今后施工现场控制的依据,从而指导全线弱膨胀土路基的施工。 本次试验段采用4%石灰土下路堤外缘2米包边,芯部采用素土填筑施工。 二、试验时间 2014年3月26日。 三、试验地点 试验段位于湖北老谷高速公路第LGTJ-2合同段一工区,起讫里程桩号: K12+260~K12+360。 四、试验参数 1、素土松铺厚度28cm,石灰撒铺厚度2cm。 2、4%灰土最佳含水量21.3%,最大干密度1.719g/cm3。 3、素土最佳含水量18.4%,最大干密度1.77g/cm3。 五、试验前的准备 1.施工准备: 1).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2).做好施工原材料的采购、组织进场及试验工作。 3).做好机械设备的进场和调配工作。 4).做好施工劳动力的进场和上岗培训工作。 5).做好施工用具和施工用料的采购和进场工作。 6).做好施工后勤服务的准备工作。 第 1 页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2、机械的配置: 主要施工机具设备配置表

压实机械主要技术参数表3 第 2 页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4、主要检测及验收指标: 路基填料及检测要求 5.施工材料 1)、石灰: 石灰采用I级生石灰进行消解,石灰的质量应符合规范JTJ034-2000的规定。消石灰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65%。 2)、土:工程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试验已出结果,在S302项目K0+000~K0+240挖方段取土。 3)水: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或自来水。 第 3 页 湖北老谷高速公路LGTJ-2合同段路基填筑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六、施工方案及工艺 1、施工前准备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与判定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与判定 隧道围岩分级就是评定围岩性质、判断隧道围岩稳定性,作为选择隧道位置、支护类型的依据和指导安全施工。 1 国标《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围岩分级 1.1围岩分级 围岩级别的划分应根据岩石坚硬性岩体完整性结构面特征地下水和地应力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表1.1规定。 表1.1 围岩分级 注1 围岩按定性分级与定量指标分级有差别时一般应以低者为准。 2 本表声波指标以孔测法测试值为准如果用其他方法测试时可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换算。 3 层状岩体按单层厚度可划分为 厚层大于0 .5m 中厚层0 .1~0 .5m 薄层小于0 .1m 4 一般条件下确定围岩级别时应以岩石单轴湿饱和抗压强度为准当洞跨小于5m,服务年限小于10 年的工程确定围岩级别时可采用点荷载强度指标代替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不做岩体声波指标测试 5 测定岩石强度做单轴抗压强度测定后可不做点荷载强度测定。 3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3.1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围岩级别可根据调查、勘探、试验等资料、岩石隧道的围岩定性特征、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或修正的围岩质量指标[BQ]值、土体隧道中的土体类型、

密实状态等定性特征,按表3.1确定。当根据岩体基本质量定性划分与(BQ)值确定的级别不一致时,应重新审查定性特征和定量指标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并对它们重新观察、测试。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勘阶段,可采用定性划分的方法或工程类比方法进行围岩级别划分。 表3.1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注:本表不适用于特殊条件的围岩分级,如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 3.2围岩分级的主要因素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综合评判方法采用两步分级,并按以下顺序进行:(1)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综合进行初步分级。(2)对围岩进行详细定级时,应在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基础上,考虑修正因素的影响修正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值。(3)按修正后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结合岩体的定性特征综合评判,确定围岩的详细分级。 3.2.1岩石坚硬程度 1 岩石坚硬程度可按表3.2.1-1定性划分。 表3.2.1-1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2岩石坚硬程度定量指标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表达。Rc一般采用实测值,若无实测值时,可采用实测的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Is(50)的换算值,即按式(3.2.1)计算: Rc= Is(50)0.75 (3.2.1) 3 Rc与岩石坚硬程度定性划分的关系,可按表3.2.1-2确定。 表3.2.1-2 Rc与岩石坚硬程度定性划分的关系 3.2.2岩体完整程度 1岩石完整程度可按表3.2.2-1定性划分。

隧道围岩分级与硬度分类

将军沟隧道围岩分级的讨论一、规范对隧道围岩分级的规定

二、岩体特征: 1、右线进口: 岩体特征:掌子面岩性为灰岩、泥灰岩,中薄层为主,岩体受构造作用影响严重,较破碎,岩石强度低,中风化,掌子面左侧围岩呈碎裂结构,右侧呈块碎状结构,掌子面潮湿~渗水,整体稳定性较差(掌子面见YK581+356)。 本次雷达预报探测范围YK581+356~YK581+391段计35米,从点测及线测结果来看,本段范围内雷达反射波特征基本相同,预计其围岩特征与掌子面基本相似,岩性主要为中薄层泥灰岩、灰岩,岩体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则判定,本段范围内围岩级别建议为ⅴ级。相比较而言,YK581+371、YK581+384处有异常界面,该位置应根据炮眼钻进情况谨慎掘进。(测试结果见附图1)

附图1 雷达测试波形图(掌子面YK581+356) 掌子面YK581+356-1

掌子面YK581+356-2 掌子面YK581+356-3 2、右线出口: 掌子面处有坍塌体大量堆积,岩性以碎石土及破碎炭质泥灰岩为主, 渗水,围岩整体稳定性极差。

2008年6月13日雷达预报探测范围YK582+398~YK582+363段35米,从探测结果发现,YK582+398~YK582+384.5段13.5米范围内雷达反射波不稳定,预计该段岩体仍然与掌子面处一致,稳定性极差。YK582+384.5~YK582+363段21.5米范围内雷达反射波相对稳定,预计该段岩体特征与掌子面处相比稍好(测试结果见图2)。 2008年7月7日雷达探测范围YK582+387~YK582+357段30米,从探测结果发现,YK582+387~YK582+377段10米范围内雷达反射波较强,波幅及相位变化较大,预计该段岩体渗入较多地下水,岩石软化程度较重,稳定性极差。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则判定,本段范围内围岩级别建议为ⅴ级偏弱,建议初支采取加强措施。 YK582+377~YK582+357段雷达反射波较弱,异常界面较少,预计岩性主要为中薄层泥灰岩、灰岩,岩体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则判定,本段范围内围岩级别建议为ⅴ级。(测试结果见图3)。 YK582+398掌子面

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总结

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总结 南涪高速公路LJ3施工 段分水岭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总结 至2011年3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关怀下,在总公司、分公司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广大施工人员的努力,分水岭隧道左洞于今年6月底完成贯通,右洞于10月底完成贯通,很好的完成了既定的工期、质量、安全目标。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对这一年多来的施工管理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坐一下简单得总结。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重点包括施工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投资控制、信息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和现场组织协调六个方面。 一、工程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施工项目按照合同工期顺利完成的有力保证。因此,首先应严格执行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持进行周会议,并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周总结,对下周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且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安排。其次,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时间,督促协作队伍现场管理人员,对其施工人员的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克服困难,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二、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定要加强过程控制,及时消除隐患。在质量管理方面,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

体系,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其次,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严把质量关。每一份施工用料,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要过质量关。对施工过程各个阶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查责任,严把材料采购和进场质量验收,杜绝不合格品材料混入现场。技术员和质检员都要严格要求,负起责任,对施工中用料的配比进行严格把关,使其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施工。 三、工程投资控制 投资控制,及工程成本管理,现场管理人员应责任明确,将质量、进度、成本四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管理,并根据成本管理的目标与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明确责任与目标。其次,现场管理人员应熟悉施工设计图纸及施工前期会议交底中所制定的工程量,把握现场施工工作量,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施工,对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和设计图纸有出入的地方,应提前分别向建设单位和施工设计单位进行反映,要求其出具施工变更依据。在施工中搞好阶段核算,分阶段对施工工程量和设计工程量进行对比,以便核实工程量,不断总结项目成本管理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四、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即现场工程资料的管理和资料信息总结上报,保证工程进展及现场施工情况及时反映到项目各个单位及负责人。作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对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按时上报,对工程数据进行跟踪并记录,保留好现场影像资料,尤其是对隐蔽工程,一定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严格执行公司管理制度,组织工程项目有关人员开展

隧道围岩类别划分与判定

隧道围岩类别划分与判 定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与判定 隧道围岩分级就是评定围岩性质、判断隧道围岩稳定性,作为选择隧道位置、支护类型的依据和指导安全施工。 国内外现在的围岩分级方法有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种方法,且多以前两种方法为主。定性分级的做法是,在现场对影响岩体质量的诸因素进行定性描述、鉴别、判断,或对主要因素作出评判、打分,有的还引入分量化指标进行综合分级。以定性为主的分级方法,如现行的公路、铁路隧道围岩分级等方法经验的成分较大,有一定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在使用中,往往存在不一致,随勘察人员的认识和经验的差别,对同一围岩作出级别不同的判断。采用定性分级的围岩级别,常常出现与实际差别1~ 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构造发育情况、承受的荷载(工程荷载和初始应力)、应力变形状态、几何边界条件、水的赋存状态等。这些因素中,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构造发育情况是独立于各种工作类型的,反映出了岩体的基本特性,在岩体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中,对稳定性关系最大的是岩石坚硬程度,岩体的构造发育状态、岩体的不连续性、节理化程度所反映的岩体完整性是地质体的又一基本属性。国内外多数围岩分级都将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作为岩体基本质量分级的两个基本因素。 1 国标《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围岩分级 围岩分级 围岩级别的划分应根据岩石坚硬性岩体完整性结构面特征地下水和地应力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表规定。 表围岩分级

注1 围岩按定性分级与定量指标分级有差别时一般应以低者为准。 2 本表声波指标以孔测法测试值为准如果用其他方法测试时可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换算。 3 层状岩体按单层厚度可划分为 厚层大于0 5m 中厚层0 1~0 5m 薄层小于0 1m 4 一般条件下确定围岩级别时应以岩石单轴湿饱和抗压强度为准当洞跨小于5m,服务年限小于10 年的工程确定围岩级别时可采用点荷 载强度指标代替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不做岩体声波指标测试 5 测定岩石强度做单轴抗压强度测定后可不做点荷载强度测定。 围岩分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用岩体完整性系数K表示,K可按下式计算: Kv=(V pm /V pr )2()

公路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4)

公路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4) 1、____县城关镇至清泉公路改建工程,路线起点位于____县城关镇,路线向西南方向延伸下沟,经过西河村后开始爬坡,经史家沟、贺家塬,终点位于____-蒲城交界与蒲城境内的县乡路贯通,路线全长6.34km. 2、该项目是____县路网规划中的一条地方公路,项目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沿线的居民通行,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对提高运营效益、加快____县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____县交通运输局的直接指挥下,我项目部经过八个多月的辛苦努力,并与业主和监理的密切配合,共同协作,现已保质、保量全面完成任务. 4、地形地貌 ____县所处渭北黄土高原的北岩与北山交界地带,基岩为古生带沉积沿系,沉埋较浅. 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设计行车速度20km/h 二、机构组成 1、项目部经理部组成人员: (1)、项目部经理:张跃进 (2)、技术负责人:张高军 (3)、安全负责人:张杨军 (4)、施工员:史阳 2、投入机械设备 (1)、压路机:2台 (2)、挖掘机:3台 (3)、装载机:4台 (4)、自卸机:10台 (5)、平地机:2台 (6)、洒水车:3台 三、质量管理情况 (一)、质量控制措施: 1、分项工程开工申请的质量控制: 每一项工程开工申请之前,我项目部根据自己的人员组织,机械组合,进场材料,工艺流程等满足开工要求后,才申请分项工程开工报告,施工中做到层层报检,次次报检. 2、中间工序的质量控制: 中间工序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我项目部施工人员坚持对每一道工序如路

基、路面的压实度,松铺厚度,水泥,石灰剂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例如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地点路基松铺厚度超标,让推薄调整,压实度检测不合格,重新补压,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是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切实保证工程质量是我单位的根本宗旨,为了保质保量建设本工程,在施工中我们将以IS09001标准为依据,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做到好中求快,科学合理,清除质量隐患. 4、组织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创优规划,使每道工序都在严格的质量监控之下进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 (2)、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组织精明强干的施工队伍,明确分工,加强协作,注重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间的密切配合. (3)、采取多种形式对项目全员进行质量教育,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强化项目全员的质量意识,施工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各工种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为创优质工程创造条件. (4)、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检测工具,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设计图纸审核制度,并做好施工技术交底,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熟悉本工程的技术要求,做到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作业. (二)、施工中工程质量自检情况及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 1、施工计划从2015年3月开工到2015年10月完工,工期紧、任务重,经我公司精心组织,下设项目经理部、1个工地试验室、2个作业组进行施工.具体如下:第一作业组负责路基土方工程,第二作业组织负责路面排水工程. 2、总体施工顺序:施工准备--放样--路基土方. 土方工程:合理配置足够的人力及机械设备资源,严格按照规范施工,确保环保、文明施工. 3、检测: 隐蔽工程和重要工程部位如:路基实度、松铺厚度、水泥、石灰剂量、排水工程、施工人员均做到了检测及报检. 4、测量放样: (1)、工程开工时,我项目部技术人员对导线点、水准点进行了全面的复测和验证,符合设计要求后才开始路基填充. (2)、测量是技术员对结构物尺寸和成品几何尺寸的丈量.路基、路面的宽度、厚度均做到了测量和自检. 5、自检: 除对原材料进行自检外,技术人员还对路基的宽度、厚度、平整度、压实度、横坡、标高、砂浆强度等进行了自检.

生地隧道工程施工总结知识讲解

生地隧道工程施工总结 1.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生地隧道是云南国道214线香格里拉至德钦段内的一座单线隧道,起点里程为K223+643,止点里程为K225+492,隧道全长1849米,隧道平面位于直线及R=1500m的右偏圆曲线及直线上,纵面位于2.414%的纵坡上,隧道最大埋深335m。本隧道设计车速60Km/h,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5+2*3.5+0.5+1=10m,隧道建筑界限净高5m,地震烈度按VII度设防。全隧道采用曲墙(IV至V类带仰拱,III类无仰拱)复合式衬砌。全隧道均按新奥法施工,采用光面爆破技术、锚喷支护及湿(潮)喷技术。全隧道设紧急停车带4个(左右各2个)。 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1.2.1地形、地貌 生地隧道隧址区属剥蚀构造高山地貔,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较陡,一般坡度约40~80度。局部陡壁陡崖,山体浑厚,沟系发育,多为“V”字型。海拔高程在2400~2550m之间,多为杂草、树。 1.2.2地质构造 生地隧道覆第四系全新统(Q al+pl)坡崩积体块石土,第四系全新统(Q dl+el)坡残积层:上部为灰色、灰黄色、棕黄色、灰色耕土、粘土、粉质粘土。下部为棕黄色、灰褐色、灰黄色、粉质粘土、含砾石粉质粘土多呈硬塑~坚硬,角砾土、碎石土呈稍~中密实状。第四系更新统(Q P l):紫红色、灰白色角砾岩、角砾结构,中厚层构造,呈钙质、泥铁质胶结,胶结性较差,成分以灰岩、硅质岩、砂质板岩、变质岩为主,含量占30~50%不等,锤击易碎,全隧道均处于褶皱(局部地段有水平岩层)、断裂带、岩溶裂隙发育(局部地段岩溶裂隙强烈发育,有溶洞)地段内。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岩溶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岩溶水及构造裂隙水较少。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根据国家标准《中国震动参数区划图》,本标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15g。 1.2.3气象 该区自然气候条件较为特殊,主要受西南季风气和南支西风急流的交替控制,干湿季分明。6~10月,受西南暧风湿气流影响,阴雨天气多,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形成湿季。11~5月受干暧的南支西风急流控制,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0%,晴天多,光照足,蒸发量大,形成干季。县境山高谷深,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从海拔1503m的金少江东河谷到海拔5396m的哈巴雪山和海拔5545m的巴拉格宗山山顶,依次有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暧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冷温带、高山亚寒带六个气候带。气候幅度宽气候带窄,形成“一山分季”的典型立体气候。本隧道地处于山地寒冷温带。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应用

第三节 s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应用 隧道围岩分级是正确进行隧道设计与施工的基础。一个合理的、符合地下工程实际情况的围岩分级,对于改善地下结构设计、发展新的隧道施工工艺、降低工程造价、多快好省地修建隧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各种类型地下工程的大量修建,隧道围岩分级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围岩分类;但都是为一定的工程目的服务的。如提供选择施工方法的根据和开挖的难易程度,确定结构上的荷载或给出隧道临时支撑与衬砌结构的类型和参考尺寸等。 人们对围岩及其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围岩分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从国外情况来看,如日本,最初主要借用适合于土石方工程的“国铁土石分类”来进行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主要是根据开挖岩(土)体的难易程度(强度)来划分的。前苏联在很长的时期内采用以岩石的坚固性来分类,采用一个综合注的指标f值,称为岩石坚固性系数。理论上坚固性是岩体抵抗任何外力作用及其造成破坏的能力,不同于强度和硬度,而实际上只反映岩石抗压强度的性能,很少考虏岩体的构造特征。在英、美等国,主要沿用泰沙基(K,Terzaghi)提出的分级法,其中考虑到一些岩体的构造和岩性等影响,比较好地反映隧道围岩的稳定状况。目前美国也有用岩石质量指标(RQD)或隧道围岩在不支护条件下,暂时稳定的时间作为分级依据。 我国五十年代初期,铁路隧道围岩分级,基本上是沿用解放前的以岩石极限抗压强度与岩石天然容重为基础,这种分级仅运用上石方工程的土石分级法,没有适合隧道围岩的专门分类,只是把隧道围岩分为坚石、次坚石、松石及土质四类。以后,借用苏联的岩石坚固系数进行分类,即通常所谓的普氏系数(f值)。在长期大量的地下工程实践中发现:这种单纯以岩石坚固性(主要是强度)指标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隧道围岩的实际状态。逐渐认识到:隧道的破坏,主要取决于围岩的稳定性,而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隧道围岩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隧道围岩体的强度,对隧道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下水、风化程度也是隧道围岩丧失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从围岩的稳定性出发,1975年编制了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这个分类由稳定到不稳定共分六类,代替了多年沿用的从岩石坚固性系数来分级的方法。 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得到较大的发展,大量的公路隧道修建,需要有一个适合我国工期的公路隧道围岩分级,于1990年,根据我国铁路隧道的围岩分级为基础,编制了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从国外围岩分级的发展趋势看,围岩分级主要以隧道稳定性分级为主,且从对岩石的分级逐渐演变到对岩体的分级;从按单参数分级转变到按多参数分级,并逐渐向多参数组成的综合指标法演变;从经验性很强的分级逐步过渡到半经验、半定量分级和定量化分级,并将围岩分级与岩体力学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岩体力学的发展,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多参数综合分级法中,基本采用和差法或积商法。围岩分级方法是随着地质勘查方法的进步而快速发展的。围岩分级方法与隧道结构设计标准化、施工方法规范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土质围岩分级方法逐步与岩质围岩分级方法分离,将会形成专门土质围岩分级方法。 从国内围岩分级的发展趋势看,从1975年以后,我国隧道围岩分级方法的发展基本与国际同步,主要以隧道稳定性进行分级,并在已颁布的国标和部标中体现了这一成果。此外,我国隧道围岩分级中更加重视施工阶段围岩级别的修正,即根据施工阶段获得的围岩分级信息对设计阶段的预分级进行修正。我国隧道围岩分级方法主要采用两个步骤:第一步以基本指标进行基本分级;第二步用修正指标对基本级别进行修正,最终获得修正后的围岩级别。

隧道路面工程首件工程施工总结

隧道路面工程首件工程施工总结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机构组成 (2) 三、质量保证措施 (3) 四、施工概况 (4) 五、质量控制情况 (5) 六、施工记录情况 (8) 七、施工进度控制 (8) 八、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情况 (8) 九、施工中好技术、好材料、好工艺的应用情况 (8) 十、施工中的体会、经验及教训,提出改进方案 (9)

十一、首件工程技术参数指标、评述总结 (9) 十二、首件工程结论 (10) 1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重庆境)项目F施工合同段巴岳山隧道出口左线,里程K34+690~K34+890属于巴岳山隧道变坡里程段。 隧道洞内路面采用复合路面,面层为10cm阻燃沥青混凝土,其下为26cm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不小于5.0MPa,基层为12cmC20混凝土,无仰拱地段基层下设26~44cm厚C20混凝土整平层,基层和整平层设计弯拉强度不小于1.8MPa。 车行横洞路面结构为混凝土刚性路面,面层为24cm厚水泥混凝土,其设计抗弯拉强度不小于5.0MPa,基层为C25混凝土,厚17cm。人行横洞路面结构为10cm厚C25混凝土。 二、机构组成 1、施工劳动力组织 隧道路面工程施工人员,具体安排如下: 2、施工设备投入情况 路面工程施工,投入的施工机械设备如下: 2 3、施工管理机制

项目经理部下设工程技术部、安质部、计划合同部、物资设备部、财务部、环保水保部六个职能部门,并设综合办公室,工程技术部下设中心试验室和测量监控室,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材料试验与检验、工程测量、质量、安全、计划、财务、物资设备保障、环境保护、治安保卫、行政管理等工作,确保工程建设任务优质、高效完成。 三、质量保证措施 1、工程材料控制措施 采购的工程原材料和成品材料(包括构件、成品、半成品),进场前检查验收和取样送检,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 水泥、钢材等其它外购材料必须出厂证、合格证、检验证齐全,进场后按规定抽检,合格后使用。 地方材料先调查料源,取样试验,试验合格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进料。 现场设专业技术人员收料,不合格的材料拒收。施工过程中若发现不合格材料及时清出现场。 2、施工操作控制措施 施工操作者具有相应的操作技能,特别是重点部位工程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种,操作者 3 具有相应工种岗位的实践技能,做到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施工操作中,坚持“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所有工序坚持样板制;牢固树立“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和“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

路基工程个人年终工作总结.doc

工作总结 2010年算是我正式从事监理工作开头年,先后在栖霞环湖路工程、开发区古现十八路白银河桥、蓬莱泊柳国防公路工程工作。现将一年在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总结如下: 在栖霞环湖路工程中,一边向韩超奎驻地学习如何开展监理工作,查阅有关监理书籍,一边应用于实践。在旁站这个工作岗位上,结合自己的施工经验,对于路基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关键点,严格把控,如填料的最佳含水量的控制,松铺厚度的控制,填挖结合部的处理,填方段坡度大于1:5时开挖台阶等。结合工程的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例如在K3+500设置砌石边坡,以防止湖水对路基的冲涮。在工作中也找的自己的不足,对于监理程序认识不足,监理有关文件、资料的编写、上呈下达不清。 在开发区古现十合八路工程中主要是整理内业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于自检以外的资料的整理自己要加强学习。 在蓬莱泊柳国防公路工程中,主要是对混凝土路面板的质量控制,在监理工作中我们重点加强了对路面施工中的路面的宽度、厚度原材料、施工配合比、混凝土的振捣、养生等关键工序的控制。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性,它对于监理效益、声誉的作用。

回顾一年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自己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由于监理程序理解的不够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协调工作;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向领导及同事们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做到言行要严谨,说话要有依据,严守公司纪律;在文件处理及行文方面多下功夫,以保证行文的准确性和高度概括性。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把质量、安全管理关,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就是生命、效益的内涵。加强学习,学习工作常用的施工技术规范、评定标准等,为以后工作打好扎实理论基础。学习监理工作程序的有关内容,为以后有条不紊的工作打好基础。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努力工作,团结同事,遵守法律、公司制度,为公司的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祝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打出品牌。 2010年12月10日 万华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应用

第三节隧道围岩分级及其应用 隧道围岩分级是正确进行隧道设计与施工的基础。一个合理的、符合地下工程实际情况的围岩分级,对于改善地下结构设计、发展新的隧道施工工艺、降低工程造价、多快好省地修建隧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各种类型地下工程的大量修建,隧道围岩分级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围岩分类;但都是为一定的工程目的服务的。如提供选择施工方法的根据和开挖的难易程度,确定结构上的荷载或给出隧道临时支撑与衬砌结构的类型和参考尺寸等。 人们对围岩及其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围岩分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从国外情况来看,如日本,最初主要借用适合于土石方工程的“国铁土石分类”来进行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主要是根据开挖岩(土)体的难易程度(强度)来划分的。前苏联在很长的时期内采用以岩石的坚固性来分类,采用一个综合注的指标f值,称为岩石坚固性系数。理论上坚固性是岩体抵抗任何外力作用及其造成破坏的能力,不同于强度和硬度,而实际上只反映岩石抗压强度的性能,很少考虏岩体的构造特征。在英、美等国,主要沿用泰沙基(K,Terzaghi)提出的分级法,其中考虑到一些岩体的构造和岩性等影响,比较好地反映隧道围岩的稳定状况。目前美国也有用岩石质量指标(RQD)或隧道围岩在不支护条件下,暂时稳定的时间作为分级依据。 我国五十年代初期,铁路隧道围岩分级,基本上是沿用解放前的以岩石极限抗压强度与岩石天然容重为基础,这种分级仅运用上石方工程的土石分级法,没有适合隧道围岩的专门分类,只是把隧道围岩分为坚石、次坚石、松石及土质四类。以后,借用苏联的岩石坚固系数进行分类,即通常所谓的普氏系数(f值)。在长期大量的地下工程实践中发现:这种单纯以岩石坚固性(主要是强度)指标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隧道围岩的实际状态。逐渐认识到:隧道的破坏,主要取决于围岩的稳定性,而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隧道围岩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隧道围岩体的强度,对隧道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下水、风化程度也是隧道围岩丧失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从围岩的稳定性出发,1975年编制了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这个分类由稳定到不稳定共分六类,代替了多年沿用的从岩石坚固性系数来分级的方法。 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得到较大的发展,大量的公路隧道修建,需要有一个适合我国工期的公路隧道围岩分级,于1990年,根据我国铁路隧道的围岩分级为基础,编制了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从国外围岩分级的发展趋势看,围岩分级主要以隧道稳定性分级为主,且从对岩石的分级逐渐演变到对岩体的分级;从按单参数分级转变到按多参数分级,并逐渐向多参数组成的综合指标法演变;从经验性很强的分级逐步过渡到半经验、半定量分级和定量化分级,并将围岩分级与岩体力学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岩体力学的发展,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多参数综合分级法中,基本采用和差法或积商法。围岩分级方法是随着地质勘查方法的进步而快速发展的。围岩分级方法与隧道结构设计标准化、施工方法规范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土质围岩分级方法逐步与岩质围岩分级方法分离,将会形成专门土质围岩分级方法。 从国内围岩分级的发展趋势看,从1975年以后,我国隧道围岩分级方法的发展基本与国际同步,主要以隧道稳定性进行分级,并在已颁布的国标和部标中体现了这一成果。此外,我国隧道围岩分级中更加重视施工阶段围岩级别的修正,即根据施工阶段获得的围岩分级信息对设计阶段的预分级进行修正。我国隧道围岩分级方法主要采用两个步骤:第一步以基本指标进行基本分级;第二步用修正指标对基本级别进行修正,最终获得修正后的围岩级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