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进行性被动性Heymann肾炎模型

大鼠进行性被动性Heymann肾炎模型
大鼠进行性被动性Heymann肾炎模型

大鼠进行性被动性Heymann 肾炎模型(ppHN)模型筛选服务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大鼠被动型ppHN 模型是通过静脉注入兔抗大鼠近曲肾小管刷状缘微绒毛(BBM)抗血清建立的.

服务项目:

考察受试药物对大鼠进行性被动性Heymann 肾炎模型(ppHN)的保护作用。

服务内容:

1. 兔抗大鼠BBM 抗血清制备

2. 采用大鼠皮下多点免疫兔Ig,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兔抗大鼠BBM 制备大鼠肾炎模型

正常组:正常肾小球。(×200)

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200)

受试药物组:肾小球及其周围肾小管,肾小球内有核细胞数略增多,肾小管基本正常。(×200)

肾复康Ⅵ方治疗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疗效研究

肾复康Ⅵ方治疗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7-12-29T10:38:24.4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作者:曹欢1 刘芳2通讯作者[导读] 降低24h尿蛋白定量,但对ALB、TC不明显,可以改善肾脏病变程度,延缓阿霉素肾病的病情进展,对阿霉素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沈阳 110300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300)摘要:目的观察肾复康Ⅵ方治疗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的疗效。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实验组24只,将实验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与肾复康组,2w时肾复康组给予肾复康Ⅵ方治疗4周。于第2w与第6w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6w时测ALB、TC水平,取肾脏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肾复康组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大鼠一般状态好转,6w时24h尿蛋白 定量降低(P<0.05),正常组ALB,TC较模型组与肾复康组高(P<0.05),肾复康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光镜下正常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正常,肾组织病变程度肾复康组较模型组减轻。结论肾复康Ⅵ号方能够改善大鼠一般状态,降低24h尿蛋白定量,但对ALB、TC 不明显,可以改善肾脏病变程度,延缓阿霉素肾病的病情进展,对阿霉素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关键词:肾病综合征;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复康 肾病综合征(NS)的是小儿常见病,临床表现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水肿,四大症状为主[1],在中医属于水肿范畴,本实验通过建立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2],观察肾复康Ⅵ号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ALB、、TC及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肾复康Ⅵ号的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与模型制备选用8周龄雄性SD大鼠36只,清洁级,体重180~ 200g,由本溪长生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实验组24只,分离饲养。实验组于第0w及第1w时(第一次注射起算0w),分别予阿霉素6mg/Kg、4mg/Kg尾静脉注射,2w时测24h 尿蛋白定量,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提示造模成功,再随机分为肾复康组,模型组,每组12只,开始灌胃治疗,肾复康组根据体表面积换算公式算出给药剂量,给予肾复康Ⅵ方1 2.5ml/kg/d,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4周。 2.药物及试剂肾复康Ⅵ方(黄芪30g、党参15g、山药20g、苍术10g、黄柏10g、水蛭5g、丹参15g等)。所有药物均购于本院,由制剂室煎制成浓度为生药2g/ml的汤剂。阿霉素(浙江海正)。24h尿蛋白定量及生化指标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 3.检测指标和方法(1)一般状况观察大鼠的一般活动、精神状态、大便形态、每周测量体重,尿量。(2)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4h 尿蛋白定量。(3)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obas-C8000型)测定ALB、TC。(4)取肾组织切片后HE染色,奥林巴斯 BX51荧光显微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组间采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一般状态正常组大鼠一般状态均正常。肾复康组与模型组大鼠注射阿霉素后出现体重下降,大便稀,精神欠佳,尿量减少,毛色粗糙无光泽,活动减少,反应低下。部分大鼠出现阴囊水肿,腹水。肾复康组给药后大鼠体重逐渐上升,一般状态较阿霉素组逐渐好转。 2.24h尿蛋白定量在第2w时模型组与正常组比升高(P<0.05),肾复康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提示造模成功。6w时模型组与正常组比升高(P<0.05),肾复康组对比同期模型组均减少(P<0.05)。(见表1) 3.各组大鼠ALB的变化:正常组比模型组及肾复康组高(P<0.05),肾复康与模型组比较ALB略升高,但(P>0.05)。(见表1)各组大鼠TC的变化:正常组比模型组及肾复康组低(P<0.05),肾复康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各组24h尿蛋白定量、ALB、TC比较(`x± s)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正常组比较*P<0.05。 4.肾组织病理改变正常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正常,模型组肾小球形态结构大致正常,系膜细胞及基质轻度增生,肾小管内可见蛋白管型,肾间质严重水肿。肾复康组肾小球形态结构大致正常,系膜细胞及基质无明显增生,肾小管蛋白管型及肾间质水肿程度较模型组减轻。 讨论 NS 为小儿常见病,发病率较高,部分患儿应用激素治疗效果差,且宜复发,中医药治疗NS 历史悠久,效果独特,根据NS的病症特点及临床表现,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认为其属于湿热瘀阻证[3]。结合长期临床用药规律及疗效分析,我们创立了肾复康Ⅵ号方,其组方特点为:一是注重健脾益气;二是采用具有清热利湿的苍术、黄柏等。三是应用水蛭、丹参等活血破瘀之品,健脾化湿以治本,消水湿内生之源;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以治标,清理水道,则气化得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肾复康Ⅵ号能够改善大鼠一般状态,降低24h尿蛋白定量,但对ALB、TC不明显,可以改善肾脏病变程度,延缓阿霉素肾病的病情进展,对阿霉素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茵,银永革.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02):260-262.

美托洛尔在家兔和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_药效学结合模型_许正新

美托洛尔在家兔和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许正新,张银娣,罗建平,沈国胜1,沈建平 (南京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正常家兔im10,15mg·kg-1和肾性高血压大鼠ig美托洛尔,研究药物在两种动物体内降低心率和血压效应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药物浓度,结果显示:美托洛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其降低心率和血压的最大效应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应用Sheiner等提出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用多维函数一次搜寻法对效应室药物浓度(C e)与抑制心率及降低血压效应进行拟合,得出美托洛尔在两种动物体内的C e和抑制心率效应之间的关系符合Sig moid-E max模型,而C e和降低血压效应之间的关系符合B-功能模型,以上效应的预测值和实测值拟合良好,因此认为以上数学模型可以应用于动物实验中效应的预测.关键词:美托洛尔;大鼠,肾性高血压;色谱法,高效液相;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02(2000)01-0040-05 美托洛尔(meto pro lol,M et)为一选择性B受体阻断剂,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的治疗.临床发现,该药降压效应与血药浓度间无明显相关性[1],这对药物监测带来困难.作者曾成功地用正常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犬等动物应用Sheiner等[2]提出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收稿日期:1998-09-08 接受日期:1999-08-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270795) 作者简介:许正新(1960-),男,江苏省扬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研究,现在扬州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扬州 225001;张银娣(1936-),女,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1993年赴美国访问,主要从事临床药理研究. 1.现在通讯处:广东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广州510224(以下简称PK-PD模型)估算出药物效应(E),血浆药物浓度(C p)以及时间(t)之间的数学关系,精确地推测出任意时间的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3].本文用正常家兔及肾性高血压大鼠(r enal hypertensive rats,RHR)研究M et抑制心率和降低动脉收缩压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和试剂 美托洛尔(m etoprolo l,M et)标准品为Sig ma 公司产品,0.01mo l?L-1盐酸配制成10g?L-1,0 -4℃保存,临用前稀释成5g?L-1,以0.1m ol?L-1NaOH调pH至7.5. 1.2 正常家兔 取正常清醒家兔,♂,体重(2.2±0.3)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只,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在局麻下暴露股动脉,股静脉分别作测压和输液用.用心电图机记录心率,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血压.稳定30min,记录心率,血压,取空白血浆.两组动物分别给10,15mg?kg-1的M et im,于给药后5, 10,15,20,30,45,60,90,120,150,180,240和360min测定心率,血压,同时采血0.3mL于肝素化试管中,分离得血浆,保存于4℃冰箱待测. 1.3 肾性高血压大鼠 按文献[4]报道的方法,于实验前1.5个月用0.2mm口径的银夹套在SD大鼠左肾动脉根部.实验时选用已形成肾性高血压(以血压达到21.3 kPa作为形成肾性高血压的指标)的大鼠7只,♂,体重(250±30)g,手术操作同前.待心率,血压稳定后以10mg?kg-1M et i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 10,20,30,45,60,90,120m in同样方法测定心率,血压,并同时采血0.1-0.2mL待测. 1.4 血浆美托洛尔浓度测定 采用文献[5]方法,血样经2500×g离心10

高血压动物模型

高血压动物模型高血压病是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血管外周阻力增加的直接后果,小动脉的痉挛与遗传/精神刺激、应激、肾脏缺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及钠的作用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动物高血压模型的复制多以不同角度模拟高血压这些易患因素而形成。所用动物模型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神经原型、肾外包扎型和醋酸脱氧皮质酮(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肾血管型高血压狗、盐敏感性和盐抵抗性高血压大鼠等。(一)、神经原型高血压模型:可用狗、大白鼠和家兔等,通过机能性方法或物理方法作用于动物神经系统而诱发条件反射性高血压和皮层性高血压模型。1、神经精神刺激:强烈的声、逛、电刺激,条件反射冲突等可以引起动物高级神经中枢强雷兴奋及血压升高。缺点是这种血压升高不能持久,同时,动物对相同刺激有适应的倾向,因此不能建立持久的高血压模型。2、去除压力感受器神经:用电损伤动物的孤束或用6-羟多巴胺破坏孤束核的儿茶酚胺神经元,使减压反射中枢失去调整血压的功能,可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但是有一部分动物可能在手术后短期内死亡。(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Okamoto等将血压为19.3~23.3KPa的雄性Wistar大鼠与血压为17,3~18.6KPa的同种雌鼠交配,其子代选择血压高者作为近亲交配,三代后,多数动物血压超过24KPa,他们称之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通过不断选种,到1969年获得了近交系SHR,至1986年该系已传到第80代。SHR的后代100%发生高血压。一般在出生后血压随年龄而逐渐升高,据第30~32代统计,生后第10周雄鼠血压平均为24.5±2.3KPa,雌鼠为23.7±1.9KPa,此后还会继续升高,常可超过26.6KPa。血压升高机制:在高血压大鼠生长的早期,其血管阻力持续增加,血压升高,心肌肥大,机体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这一过程持续到生存晚期,并发展为更严重的心肌肥大和充血性心功能衰退。随着高血压的持续发展,高血压大鼠出现了与人类高血压患者相似的并发症——脑和心肌损害,以及肾硬化。优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从许多方面讲,如发病机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对盐的敏感性等都与人类高血压患者相似,是目前国际公认最接近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故其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试验研究中,如SHR高血压形成的电生瑰研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研究,在内皮素方面的研究,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方面的研究,血管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又如,在受体水平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探讨高血压性心肌重塑的可能机制,也在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另外,该模型特别是用于人类高血压的研究及高血压药物筛选。如坎地沙坦在高血压大鼠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亦用自发性高血压模型。缺点:饲养条件高,价格较贵,遗传育种麻烦,需要一定时间,且易变种或断种,若大量使用尚存在一定困难。(三)肾外包扎型高血压模型血压升高机制:肾外异物包扎,可致肾周围炎,在肾外形成一层纤维素性鞘膜,压迫肾实质造成肾组织缺血,使肾素形成增加,血压上升。选用120~150g的大鼠。麻醉后,呈俯卧位固定,背部下方垫一高约2~3cm的沙袋,剪去手术视野的毛,用0.05%洗必太酒精消毒皮肤,从第10胸椎到第3腰椎处沿脊椎中线切开皮肤,在左侧季肋下1.5~2cm和距脊椎1cm处用小血管钳分开肌肉,用两指从腹下部将肾脏自创口中挤出,小心地将肾脏与周围组织剥离,将双层乳胶膜剪成“X”形,绕肾门将肾脏交叉包扎,然后在相对侧切开,取出右肾,分离后切除,分别缝合肌肉和皮肤创口。皮下注射1~2万单位青霉素G。手术所用器械必须高压消毒,只要在75%乙醇中浸泡30min,临用时用煮沸过的生理盐水冲洗一下,用毕后仍浸入乙醇中。手术后可加饮1%氯化钠溶液作为促进因素。(四)、肾性高血压模型Gold-blatt高血压模型有双肾及单肾模型。双肾模型是指动物保留两侧肾脏,但使一肾或二肾动脉狭窄,所以又称为二肾一夹或双肾双夹型。单肾模型为切除一侧肾脏,狭窄保留肾的肾动脉,及一肾一夹型。这三种模型的动物都能发生长期稳定的高血压。1、一肾一夹(左侧肾动脉狭窄+右肾切除)血压升高机制主要是由于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以及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优点:该模型由于成功率较低,血压不能持续上升,限制了其使用范围,目前较少使用。2、两肾一

实验十三 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治疗

实验十三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治疗【实验目的】 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发生前后动物症状体征变化。 3.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熟悉休克的治疗措施。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微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病理过程。 休克的病因有许多种,本实验采用股动脉放血的方法,直接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复制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由于放血一定程度后可使循环血量不足,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失血性休克。通过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使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抢救休克。 【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一套,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呼吸流量换能器。 3.实验药品20%乌拉坦,1%肝素,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取家兔1只,称重,从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5ml/kg进行麻醉,将家兔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用剪刀剪去颈部及下腹部的被毛,注意勿伤及皮肤。 2.做颈部手术,分离气管并插管,连接呼吸流量换能器,记录呼吸

曲线。右侧颈外静脉分离并插管用于输液。再做颈总动脉插管,用于描记动脉血压。 3.分离股动脉进行插管,放血的途径。 4.肝素化从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2ml/kg。 5.松开动脉夹,从股动脉处缓慢放血,速度小于2ml/min,放血量约为全血的1/10,家兔的全血量按70~80ml/kg来计算,边放血,边观察血压的变化。继续放血,当放血量约为全血量1/5~1/4,血压稳定在30~40mmHg之间,维持10~15min,观察动物各项生理指标的改变。 6.根据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按休克发病学的防治原则进行纠酸、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防治细胞损伤等治疗,自行设计抢救方案,观察并比较各项救治措施后血压和微循环的变化。 ①建立耳缘静脉通路,5%葡萄糖生理盐水输液(输液量应根据失血量自行确定)。 ②血液回输注射器内的血液快速从颈外静脉输回。 ③去甲肾上腺素0.5mg去甲肾上腺素溶于25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输完),与放血前所测得的收缩压高度作比较。 ④654-2 2mg654-2溶于25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输完),观察血压和微循环的变化。 ⑤待抢救恢复后,结扎右侧迷走神经,在结扎处远心端剪断迷走神经,观察血压有何变化?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瑞,观察血压有何变化? ⑥处死动物耳缘静脉注射空气。 【注意事项】 1.保护耳缘静脉,注射时应从耳尖部进针,如不成功.再向耳根部移位。

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其抢救

失血性休克模型及其模型 河北医科大学赵拓 一.实验目的 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在此过程中观察失血性休克动物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呼吸、心率、尿量、血细胞比容,分析并加深对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实验动物 健康状况良好的雄性家兔一只(便于尿道插管) 三.实验步骤 参考实验指导即可 四.实验结果 呼吸加深加快并逐渐恢复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血压骤降随后逐渐上升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中心静脉压下降并逐渐上升治疗后几近恢复正常 血细胞比容下降未测定 心率上升治疗后心率比正常微高 尿量减少未测定 肛温降低恢复正常 粘膜颜色淡白红色-苍白-紫绀治疗后变浅粉红色 五.实验分析 1.呼吸的变化:缺氧使交感神经兴奋,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致使外周组织缺血状况显著,同时外周毛细血管换气量需求加强,兴奋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同时缺氧亦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2.血压的变化:血压骤降是由于大量失血,有效循环血量骤然减少;缓慢回升则是代偿机制具体代偿机制如下: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血管收缩,增强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②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启动,分泌大量血管紧张素入血,收缩血管,增强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③抗利尿激素的形成,同样导致肾脏微小血管收缩,提升外周阻力,升高血压。 ④“自身输液”的出现,增加了有效循环血量,升高血压。 3.血细胞比容的变化:“自身输液”的出现使血容量升高,然而血细胞的量没有变化,所以血细胞比容降低。 4.心率的变化: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激动交感神经,大量产生肾上腺素激动心脏上的β1受体,使心率升高。同时抑制迷走神经,降低神经张力抑制作用,加快心率。 5.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表征血容量的变化,大量失血使血容量降低,故中心静脉压也降低。 6.皮肤粘膜以及肛温的变化:在有关血压的变化中提到了外周组织血管收

关于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肾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关于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肾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本科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肾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2012年5月10日

目录 摘要?1 Abstract (2) 1。绪论 (3) 1。1材料与方法 (6) 1.1。1实验材料与试剂 (6) 1。1.2主要实验仪器 (7) 1.1.3实验方法?7 1.1.4大鼠尿蛋白的收集?7 1.1.4.1测定大鼠24h尿蛋白总量 (8) 1.1.4。2标准曲线的做法?8 1。1。5大鼠凝血时间的检测?8 1.1.5.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8) 1.1。5.2凝血酶时间测定(TT) (8) 1.1。5。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9) 1.1.5.4复钙时间(RT)的测定 (9) 1.1.6大鼠的体重测定?9 1.1.7统计学处理 ............................. 92 结果与结论. (9) 2。 1 一般情况 (9) 2。2各组大鼠尿蛋白的定量分析............. 9

2.3各组大鼠凝血时间指标的检测?10 2。3。1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 ,PT)?102.3。2 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 ,TT): (11) 2。3。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 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12 13 2。3.4 复钙时间(recalcification time,RT)? 13 2. 4 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3讨论?14 致谢? 15 16 参考文献?

肾性高血压模型复制的方法与常见问题浅析

肾性高血压模型复制的方法与常见问题浅析 白庆云徐颖姚珠星刘树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E-mail:baiqingyun525@ 摘要: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复制的方法和常见问题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他文献有关本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取雄性Wister大鼠,80只,体重200-220g,用二肾一夹(2K1C)法造模。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术后2、4、6、8周的血压。结果:术后手术组大鼠较术前毛色光泽度下降,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减轻,舌色紫绛或有瘀斑瘀点。其中3只大鼠出现半身不遂症状。其血压在术后2周开始明显上升,6周达最高峰并保持稳定。结论:本方法制作高血压大鼠模型成功率高,与相关文献报道相近[2]血压稳定,易于操作。 关键词:二肾一夹肾性高血压模型方法与问题分析 1.引言:有关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复制方法有多种,但均存在种种弊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狭窄肾血管造成高血压模型。本文采用二肾一夹法复制高血压大鼠模型,不仅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他文献有关本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复制高血压大鼠模型再现性好,方法简单,经济实用。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常规小动物手术无菌包,包括眼科镊、止血钳、剪刀、手术刀、刀柄、手术针、手术线、纱布、托盘,注射器,手术台,剃须刀,孔巾,手套,口罩,手术服,以上物品均经无菌处理。另有手术无影灯,酒精、碘伏棉球,0.1%新洁尔灭,青霉素粉针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0.5%戊巴比妥钠。BESN-IL动物无创测压系统多通道血压测定仪 银夹:根据文献〔1〕自制,将白银碾成0.1mm厚的薄片,用剪刀剪成宽0.5cm,长1cm 的矩形,用直径为0.25mm的针灸针做直径围成小环,如图所示 1cm 0.5cm 2.2实验方法取雄性Wister大鼠,80只,体重200-220g(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分为3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不手术)。正常喂养一周适应实验室环境。手术前一天将实验室用0.1%新洁尔灭喷雾消毒。 作者简介:白庆云,女,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树民,男,博士研究生导师 -1-

阿霉素复制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研究

阿霉素复制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研究 张 悦1 魏 民2 王 谦2 楚 非2 严 京2 李伯光2 贾 旭2 收稿日期:2000208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 39570893)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200032 2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100029 作者简介:张 悦,女,35岁,肾脏病理学博士后 魏 民,男,6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研究方向:肾脏病理 关键词 微小病变肾病;阿霉素;肾小球上皮细胞;大鼠中图分类号 R692131;R 2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7399(2001)022******* 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复制大鼠的微小病变肾病模型,其形态学改变和临床表现与人的微小病变肾病相似,是国内外公认的理想的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然而用该方法复制大鼠模型时未见有新月体形成和肾小球硬化的报道。本研究用阿霉素复制SD 大鼠的微小病变肾病模型,并于第7周时观察到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形成。 1 材料和方法 1.1  造模方法 雄性SD 大鼠50只,二级,体重200~220g (由北京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京动许字017),二级动物室 内饲养。分为正常组20只和模型组30只,其中模型组一次性尾静脉内注射阿霉素溶液(意大利爱宝大药厂生产)2mg/ ml (用生理盐水配制),药量715mg/Kg 体重〔1〕 。 1.2  观察指标 各组大鼠于注射阿霉素后1、2、3、4、7周处死取肾皮质,分别进行如下观察:(1)光镜观察:肾皮质经 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制成4μm 厚的石蜡切 片,分别进行HE 、PAM 2HE 染色,光镜下观察肾小球的病变程度。(2)透射电镜观察:聚乙烯亚胺(PEI )染色检查肾小球基底膜阴离子位点〔2〕。 2 结果 2.1  光镜观察 注射阿霉素后,病理组大鼠1周杀检,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淤血,基底膜尚完整,肾小管腔内有蛋白管型出现;第2周杀检,可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淤血,肾小管腔内有大量蛋白管型,间质血管高度充血,部分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第3周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淤血及肾小管内蛋白管型较前增多;第4周可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肿胀明显,并有小新月体形成及球囊壁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图1);第7周,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呈缗钱状、系膜细胞轻度增生、脏层上皮细胞肿胀,部分大鼠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节段性硬化伴肾小管萎缩,系膜 基质增生(图2) 。 图1 病理组大鼠第4周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球囊壁纤维化,有新月 体形成。PASM 2HE ×400 图2 病理组大鼠第7周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节段性硬化 伴肾小管萎缩。PASM 2HE ×400 2.2  透射电镜观察 病理组于电镜下可见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变形、扁平、融合、足突间闭合连接形成,部分上皮细胞足突断裂,有微绒毛形成,第3周G BM 的阴离子位点明显减少几近消失。 3 讨论 阿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足细胞或使足细胞代谢紊乱,造成足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基底膜中阴离子位点改变,从而使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受损导致蛋白尿的发生〔3〕。本文采用了Bertani 等的方法复制了大鼠的阿霉素肾病的模型,但观察时间延长3周。前4周的动态观察 发现肾脏的病变符合文献报道〔1,4〕 。但注射阿霉素后第7 周可见部分大鼠有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这在国内外文献中未 ?871?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 p Pathol 2001Apr ;17(2)

机能学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主要)。 2、观察休克早期大鼠机体的机能变化,探讨休克的发病机制。 3、了解休克早期的治疗原则。 二、实验动物:300g左右SD大鼠,雌雄不限 三、实验器械:略 四、实验步骤: 1.称重麻醉固定:大鼠称重后腹腔注射40mg/kg 2%戊巴比妥钠溶液进行全麻,数分钟后观察,疼痛, 翻正反射均消失后,用8%硫化钠脱去一侧耳廓被毛,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鼠恒温实验台上,减去股部手术野被毛。 2.动静脉插管:碘伏消毒手术野,切开股动脉搏动处皮肤组织,止血钳分离股血管神经鞘,暴露神经 血管后,利多卡因擦拭。用玻璃分针分离股动静脉与股神经,股静脉插管,结扎远心端,近心端插入静脉留置针,打结固定,2.5ml/kg经股静脉推注50U/ml肝素。股动脉插管连接压力换能器。腹部手术完成后,以湿生理盐水纱布覆盖。 3.尿道插管:选取硬膜外导管前端约七厘米与尿液计滴器相连,碘伏会阴处消毒,将导管沿尿道插入 约4cm。 4.肛温测量:用液体石蜡涂抹动物肛温仪前端,插入大鼠肛门约二厘米,但数值稳定后读取肛温。 5.观察记录正常指标。 6.抢救:经股静脉回输自身血液加出血量二倍的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指标变化。 五、实验结果: 平均压/脉压呼吸中心静 脉压 心率血细胞比容皮肤黏膜颜色肛温耳廓微循环正常113.45/38.03 正常正常212 正常红润37.6 正常 放血后代偿后下降/增加 54.74/48.22 变浅变慢 加深加快 下降 增加 减慢 294 不变 降低 苍白 苍白 下降 35.2 微循环收缩 微血管收缩 治疗后99.25/45.84 加深加快进一步 回升 272 增加红润36.3 恢复正常 六、讨论 1、各观察指标的变化及其变化机制? 血压:放血后,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迅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 代偿后,通过心率加快,外周阻力增加,自身输液等机制,血压有所回升。治疗后,血容量得到扩

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

2015年2月第25卷 第2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February,2015Vol.25 No.2 [基金项目]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编号:2010gxjs016);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3CLZ13J004)。 [通讯作者]刘江伟(1970-),男,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重点实验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特殊环境战创伤研究。E?mail:ljw273@. 研究报告 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 刘江伟,钱建辉,李 瑞,许文娟,许永华,杨向新,杨 帆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市,新疆 83000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方法 90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 常温环境组、干热环境I 组、干热环境II 组3个实验组。麻醉后大鼠经打击及颈动脉放血,造成创伤失血性休克, 使大鼠MAP(平均动脉压)达到(35±5)mmHg 水平,比较各组大鼠休克后3h 存活率,并对死亡大鼠及休克后3h 仍存活大鼠重要脏器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休克后3h 常温环境组、干热环境I 组(在休克模型建立成功后10min 内从沙漠干热环境转运到常温环境)、干热环境Ⅱ组(休克模型建立成功后仍放置在沙漠干热环境中)的存活率分别为90%、83.3%、0;干热环境I 组与常温环境组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常温环境组和干热环境I 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干热环境II 组(P <0.01);病理学检查可见常温环境组、干热环境组I 死亡大鼠和干热环境组II 大鼠心、肺、肝组织水肿、变性、白细胞浸润、出血较广泛,细胞坏死较严重。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同时提示沙漠干热环境能明显降低创伤失血性大鼠的存活率,伤后应立即转运后送。 【关键词】 干热环境;沙漠;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大鼠【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56(2015)02?0030?04 doi:10.3969.j.issn.1671.7856.2015.002.008 Establishment of a rat model of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n dry hot desert environment LIU Jiang?wei,QIAN Jian?hui,LI Rui,XU Wen?juan,XU Yong?hua,YANG Xiang?xin,YANG Fan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Environmental Medicine of Xinjiang,Urumqi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Region,Urumqi 83000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n dry?hot desert environment. Methods Ninety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equal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 =30):the normal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group (normal temperature group)(temperature 25℃,humidity 35%),dry?hot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group I (dry heat group I)and dry?hot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group Ⅱ(dry heat group II)(temperature 40℃,humidity 10%).The rats were anesthetized,fixed,and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right carotid artery,vein and the right femoral artery so as to make bleeding,and at the same time,fracture of the left hindlimb femur was made from the dropped steel wheel.The wounds were quickly bounded after injury.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was kept at 35±5mmHg.The rats of group I was transferred into normal environment.The rats of group II were kept in the dry?hot environment continuously.The 3h?survival rates were calculated,and all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3hours after the traumatic injury.Heart,lung and liver tissue samples were taken for histopathological

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

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模型 班级:2014级临床专升本班 组别:第2实验室第1组 组长:郭财进 组员:徐冰孙荣贺顾春晓 杨飞飞周志豪

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模型 郭财进徐冰孙荣贺顾春晓杨飞飞周志豪 (吉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院2014级临床专升本班,吉林132013) 【摘要】学习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观察休克各期的主要临床变化、了解其代偿机制,方法:家兔麻醉后,分离并进行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外静脉插管,正确连接管道并用肝素冲洗,进入电脑程序,描记正常血压,快速放血,使血压维持60mmHg,血压稳定后,夹闭右颈总动脉,记录并观察血压变化。待血压稳定后,再放血,使血压降至40mmHg并维持,在维持期间的20min 内记录并观察血压变化。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抢救。 【实验目的】 1.观察失血性休克发生后机体变化; 2.掌握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方法; 【实验原理】 动脉放血是循环血量减少,当少量失血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通过机体的一系列代偿措施(包括微循环的灌流量明显减少),使血压不出现明显的降低。但当快速失血量超过30%或大量失血时,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超出机体的代偿能力,引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和微循环严重和长时间缺血与缺氧,引起休克。

休克分为三期: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凝血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成年健康家兔1只,体重 2.5kg左右。 2.实验药品:20%乌拉坦溶液,0.7%肝素,台式液。5%葡萄糖生理盐 水, 兔手术台,电子秤,微循环生物信号处理系统,静脉输液及中心静脉压测量装置一套,微循环观察装置,手术器械一套,动脉插管2个,气管插管、静脉插管各一个,5ml、20ml、50ml注射器各2支。 【实验步骤】 1. 麻醉与固定 (1.1)取成年家兔一只,称重,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以5ml/kg 体重计算麻醉剂总量),作全身麻醉。 (1.2)动物固定:将动物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颈前部和腹部等手术部位剪毛备皮。 2. 气管插管颈部剪毛,正中切口,切口长约5~7cm,在气管上剪一“V”形切口,插入气管插管并结扎固定。气管插管一端通过压力换能器 3. 动脉插管 (3.1)逐层钝性分离颈前部组织,在胸锁乳突肌内侧下方分离出左侧颈总动脉,分离的长度约2.5~3cm。 (3.2)动脉插管前,远心端必须先结扎,用动脉夹夹住近心端。

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及解救方法比较

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休克的发生与否 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一般15min 内失血少于全身总血量的10%时,机体可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基本正常;若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50%,则往往迅速导致死亡.本实验将通过应用生理盐水、 碳酸氢钠、山莨菪碱、地塞米松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进行抢救,并评价其在救治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1.1.1实验对象:成年家兔四只,体重2-3kg 且一致,大小、年龄、性别一致. 1.1.2实验器材: 家兔常规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RM 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液装置,气管插管,膀胱插管,动脉插管,注射器(5ml ,10ml ,20ml ,30ml,50ml ),烧杯(50ml,200ml,500),有色丝线,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膀胱插管,导尿管一个,动脉夹,呼吸流量换能器,压力换能器.1.1.3实验药品:生理盐水,肝素(500μ/ml ),10%乌拉坦溶液,任氏液,地塞米松注射液(1ml :5mg ),1%山莨菪碱(654-2);5%NaHCO 3.1.2方法 1.2.1称重与麻醉:动物称重后,10%乌拉坦溶液10ml/kg 由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意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频率和角膜反射的变化,防止麻醉过深). 麻醉动物仰卧固定在手术台上. 1.2.2气管插管: 剪去兔子颈部被毛,做颈正中切口,分离出气管、颈总动脉并穿线备用.在甲状软骨 下方作一倒 “T ”形切口,插入“Y ”字形气管插管,用线固定好.并将呼吸流量换能器连接到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通道1,设定输入信号为“呼 吸” 后,观察正常家兔呼吸运动曲线.1.2.3膀胱插管:剪去耻骨联合以上腹部的被毛,在耻骨联合上缘处向上切开皮肤4~5cm ,暴露膀胱,做膀胱插管,用线结扎好.插管的另一端固定在受滴棒上方,与受滴棒的两极保持在同一垂直面,将液滴信号引导到第3通道,观察尿滴. 1.2.4动脉插管:先耳缘静脉注射0.5%肝素1ml/只,保留头皮针与输液装置相连.在分离好的颈总动脉处做动脉插管,用线固定好.并将事先连好三通管的压力流量换能器连接到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通道2,设定输入信号为“动脉血压”后,观察正常家兔血压曲线.1.2.5放血:从三通管的侧管处抽血,当抽血的量 为家兔总血流量的20%时即发生休克 (家兔的血容量可按体重(g )乘以8%来估算(ml )),放血时使平均动脉血压在10min 内降至40mmHg(或5.3kPa),休克状态持续60min ,并注意连续观察家兔的各项生理性指标的变化.1.2.6解救:停止放血,把4只回输原血的家兔分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及解救方法比较 方锦祥,林国钦,蔡学斌 (莆田学院医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目的:探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及解救.方法:1.将家兔分成ABCD 四组,并分别通过从三通管的侧管处抽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2.停止放血,把4只回输原血的家兔分成ABCD 四组,四组家兔在10min 内快速再灌注全部自体血.3.其中A 组注射生理盐水5ml/kg (30滴/min )进行抢救;B 组同时耳缘静脉注射1%山莨菪碱 (1mg/kg )、地塞米松(2.5ml/kg )进行抢救,观察生理指标变化;C 组同时注射1%山莨菪碱(1mg/kg )进行抢救;D 组同时注射地塞米松(2.5ml/kg )进行抢救.结果:A 输液后,由于及时补充了血容量,休克症状好转;B 组同时注射山莨菪碱、地塞米松和碳酸氢钠后,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扩容、防治细胞损伤等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有所好转; C 组同时输液和注射山莨菪碱后,由于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休克症状好转; D 组同时输液和注射地塞米松后,由于及时补充血容量及糖皮质激素的保护作用,休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扩容、 防治细胞损伤等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家兔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如血压、呼吸、尿量有所好转.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模型建立;解救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45-02 第28卷第3期(上) 2012年3月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