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塔”对生物教学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论文
“经验之塔”对生物教学的启示
北城力高学校尹莉
摘要: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等获得经验的过程,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教师研究这些经验的获取途径,再选择和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这些经验传递下去。
而美国教育学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模型和原理可以启示生物教师如何科学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
关键字:直接经验、抽象经验、视听媒介、生物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等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如:知识和技能、
习需要教师研究这些经验的获取途径,再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媒介将这些经验传递下去。
一、经验之塔的结构
1946年,美国教育学家戴尔在“视听教育法”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模型和原理。
在这个模型中,戴尔依据其抽象程度不同,将学习者获得知识的经验分为十个层次,从底层到顶层经验逐渐由具体到抽象。
第一层: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它位于最底层,可以通过
对事物的看、听、尝、闻、做取得的经验。
如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获得的经验。
这种感官直接受刺激接而形成的感觉印象是认识的起点,是最饱满的直接经验,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经验形式。
第二层:设计的经验。
它是一种经过编辑获得的经验。
为了克服直接经验的局限,学生需要通过设计各类模型和模拟器学习,它能帮助学生区别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从而更好的形成概念。
如制作细胞结构模型,虽然细胞结构模型比细胞大得多且简单,但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可以产生比用文字或图片学习更好的效果。
这是“真实的简化”,比真实事物更容易把握。
第三层:参加演剧的经验。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无法亲身经历,某些情感态度体验不能直接把转化成知识。
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演剧,可以模拟某些特定情境,在情境中获得体验。
如学生分角色表演阳光、空气、水、土壤、人类和动植物等,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四层:演示示范。
演示是对重要的事实、观念、过程的一种形象化的解释,好的演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参与。
在生物课上,最常见的演示就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实验操作示范.
第五层:校外考察。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参与,了解实
物的变化过程,学习问题处理的方法。
如参观污水处理场,看人们处理污水的方法。
第六层:参观展览。
通过参观文字、照片、图表、模型等资料,了解变化的产生与发展,但学生不参与任何运作。
如参观一些科技馆、动植物保护区等。
第七层:电视、动画视频。
电视和电影提供视听经验,虽然只能得到一些间接经验,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过去的、遥远的事物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且视频所创造出的特定情景,能很容易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八层:广播、录音、图片。
它们提供的内容更加抽象,图片和图解缺乏电影电视画面的动感;广播和录音则缺少视觉形象。
这一层的经验侧重于人的视觉或听觉等某一种感觉,因此被称为“一种感觉”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已被相当广泛地使用。
第九层:视觉符号。
主要是指图表、示意图和模拟图形等。
这些图不是用文字来表述事物,而是用特定符号来表达。
它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不是事物的实在形态,如解读消化系统中化学消化过程的曲线图和家族遗传病史的遗传图谱,这种经验往往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第十层: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可以是实词或观念、概念、原理、公式等,是一种抽象的表述,位于“经验之塔”的最
顶层。
由于语言符号没有任何视觉上的提示,所以是最抽象的学习经验。
但在教学中,语言符号有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经验来源,如教师的讲解、说明、提示等。
所以教师不能完全脱离直接经验、以语言符号为主进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获取和理解知识。
二、经验之塔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经验之塔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即: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
教师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渐渐过渡到抽象经验;同时也应利用中层的视听媒介为学生提供一种替代经验,来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为抽象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初中生物应注重直接经验地获取。
我国初中生物教育在七八年级开展,学生平均年龄是11--13周岁左右。
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认知特点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其中理性的成分逐渐增加。
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的,而生物属于实验性学科,因此教师应该把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实践放在设计教学活动的首位。
鉴于初中生物的内容和知识,大多发生在学生身边,不是抽象的理性的公式和符号,而是现实存在的具体生物和现象,生物学科就是从这一个个现象中观察、分析、总结出来的。
学生要感知、体验、理解这些生物知识,就应该多接触这些生物并观察其现象,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随着对这些个
别生物的研究和认识程度的加深,学生才能逐步提炼出抽象的理性知识。
在生物课上,教师因该尽可能的提供器具和材料,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操作。
这些具体的材料都会成为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有效媒介。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简化教学过程以演示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或让学生收集网络信息的方式获得知识。
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参与”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还是比较抽象。
例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如果教师整个一节课都在利用计算机、投影、录音等帮助学生了解其原理,那么学生形成的知识也永远只能是抽象知识的再加工;教师如果能通过模型演示或让学生亲手操作一下模型,那么学生所形成的知识就会立体而鲜活。
2、借助视听媒介,为抽象概念打基础。
由于获取直接经验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可能由于时空限制使许多具体经验无法获取,如某些生理过程难以实现的实物演示和操作,血液循环的过程、尿液形成的过程等。
而“视听经验”位于“做的经验”和“语言经验”之间,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视频、动画、图片、音像、网络等视听媒体资源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由于视听媒体的简化、纯化和突出作用,学生不会陷于真实事物的复杂性之中,能够抓住事物的关键部分和主要环节,减少、排除非主要信息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从而使学
习者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获得同现实较为一致的经验。
学生在视听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操作所获得抽象的经验才会具体而深刻。
因此,视听媒体可以将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联系起来,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3、直接经验需要上升为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获得比较困难,学生需要具备足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但是直接经验上升为抽象概念是学习的必然目的。
没有抽象地认识,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一件事一个物的直观感受上,不能实现知识由此及彼的迁移和应用。
没概括性地认识,零散的感受和直接经验就没有办法建立联系,便不能再头脑中建构系统,这就给知识的储存、检索和使用带来很多困难,时间久远后就会出现知识遗忘或无法使用。
有时我们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模型和视听资源,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观察操作后,便会被要求说出“有什么发现”,可学生一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感受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就完成了。
如果我们从经验之塔的角度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这其中的缺陷:学生在观察或操作实物时所获得的感受,仅限于该生物的特有属性,而不是这一类生物的共同特点。
如果教师能再引导学生去了解一下其他类似生物归纳此类生物的共同特征,或者启发学生由此生物想到
其他生物比较一下不同特征,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便是零散的有局限的。
参考文献:
[1]朱敬.“经验之塔”首介者杜维涛之电化教育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08)
[2] 王玉.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设计取向[J].教育探索.2010(02)
[3] 杜士英.视觉符号的性质与特征[J].美苑.2010(06)
[4]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石长征,许坦.信息化教育的媒体选择模型刍论——从计算机在经验之塔中的定位谈起[J].电化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