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常小维 修改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设计)
题目:试论武山秧歌——元杂剧的“活化石”系(部):中文系
专业:初等教育(语文与社会方向)
毕业年限:2013年6月
学生姓名:常小维
学号:1030601040
指导教师:夏世龙
试论武山秧歌——元杂剧的“活化石”
摘要:武山秧歌是土生土长于民间的绚丽山花,以它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浓郁的风情和生活气息,表达着武山人特有的审美取向,世代传唱至今。武山秧歌曲采用高腔群唱的方式,具有音色响亮、起伏跌宕、豪放爽朗的个性特征,采用方言土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武山秧歌是在黄河古文化区域中形成的渭水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因其质朴的唱腔、通俗的语言、特殊的表演形式而被喻为“元杂剧的活标本”。本文试从地理文化背景、表现内容、文化内涵及艺术语言等方面探析武山秧歌特色。
关键词:武山秧歌;元杂剧;文化内涵;
武山县,隶属于甘肃省,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山以西,秦岭北缘,岷山山系东端,系西北要道,关陇腹地。远古时期就成为东西交通要冲地带,是古丝绸之路南路通道。“出土于县西鸳镇大林山,定名‘武山人’的人头骨化石证明,县境在3.8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就如其悠久的历史一样,武山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特点鲜明的,如,除了具有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的武山旋鼓外,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武山秧歌、武山山歌等。
一、武山秧歌的地理文化背景
武山秧歌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每当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武山民间村村寨寨都有盛况空前的“耍秧歌”、“闹社火”、“玩花灯”、“庆上元”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耍秧歌”一直是武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是它的重要内容,武山人民非常重视。民间有火化阳州之传说:古时,曾经一个时期阳州人(凡人)招惹祸端,触犯了天威,天爷(古之“天帝”)决定正月十五火化阳州,便派两员天将下凡施行。两天将随扮成乞丐下凡化缘,以揣度人心,所到之处均见人心向善、施舍相助。二位天将寻思,阳州人勤劳善良,怎忍心让他们受难,却又不敢违命,便想出了个两全之计。先向阳州人说明了来意,再安排他们在上九即正月初九天爷圣诞之夜,设灯火道场一处祭祀祈福,以歌舞取悦于天爷等众位神灵,以求宽恕赦罪。在正月十五晚上,天爷要开南天门察看天将执行火化阳州之命的情况,因此叫凡人在上元节夜家家大门、厅堂挂上彩灯,人们上街观灯看秧歌,以红火之场景,造成天爷察看时,人们在火海中的错觉,从而息怒,再降福于凡人,凡人从此便可消灾灭难,求得平安。故事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二月二前秧歌一定要谢驾,送神圆满结束,再不准响锣鼓。武山有二月二打灰簸箕的风俗,即每逢二月二,家家在簸箕中盛上草木灰,在自家各墙根下一手端簸箕,另一手执小棍击打簸箕底,使灰弹落于墙根下。传说这天天爷要再开南天门察看火化阳州后的情况,当看到家家化为灰烬,方可罢休,从而消灾灭难。到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武山人早早出门摆露水采艾蒿,打(折)杨柳插于自家门框和窗框,是说端阳节天爷再察看,见阳间火化后荒草遍野,长出屋房
的凄凉景象,将会给凡人赦罪赐福。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我们抛开传说的内容是否真实不提,就武山秧歌至今保留着的春节结“社”祭祀祈福、打灯笼、点篝火、耍秧歌、玩花灯、闹社火的习俗,折射着人类远古的文明,不能按迷信一概加以排斥。
武山秧歌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山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了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与民间娱乐祭祀活动关系密切。它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民族舞蹈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山秧歌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活动本身使其得到不断
的开发和提高。
二、武山秧歌表现内容及文化内涵
武山秧歌也叫社火,又叫灯火道场,是集演唱、对白、表演、武术、旋鼓、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武山秧歌自古有之,源远流长,是武山人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文化艺术上的体现。每当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武山民间村村寨寨都有盛况空前的“耍秧歌”、“闹社火”、“玩花灯”、“庆上元”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耍秧歌”一直是武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是它的重要内容,武山人民非常重视。
1.1 武山秧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武山原生态秧歌是指在晚上演出,注重灯火,合唱和乐器演奏,各种节目表演综合穿插的一种民间群众集体参与的活动。它是集演唱、对白、表演、武术、旋鼓、杂技于一体的艺术。
其唱法属传统戏曲,流传于城镇乡村,相传是古代劳动人民从事田间劳动即兴所唱的歌曲,融演唱、对白,腔调于一体和唱词内容十分丰富,质朴流畅,特色鲜明,是人民群众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舞蹈表演形式,一般采用生唱,旦扭的形式,或以有趣的丑角配旦演绎一些趣事。旦(武山俗称“旦娃子”)在花灯辉映下右手执扇,左手提帕,或双臂下垂贴身,碎步轻盈扭动身体同时跟手持高摇伞花灯的生旋圆场转圈旋场,或轻巧含蓄、温文而雅地采用二进二退式步法,在各种自制的花灯辉映下围场一载一扭,体现出古老的
音韵。
武山秧歌这一土生土长于民间的绚丽山花,带着它杂陈的方言俗语,以它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浓郁的风情和生活气息,运用质朴的唱腔、通俗的语言、特殊的表演形式,表达着西部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2武山秧歌内容丰富
原生态秧歌最主要是灯笼、旦、马夫、旱船几个方面,此外还有一般秧歌所具有的舞龙舞狮表演。一是灯笼,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见的那样,它是用竹子扎成,外面糊上各种颜色鲜亮的花纸,上面扎上花束,中间点上蜡烛,下面漏出来的四根长一点的竹条并把他们扎到一起作为把柄,唱秧歌的时候就每人搭一个灯笼,围成一个圈,中间要两个花旦。唱的时候不是站在原地的,都有一定的很小幅度的动作,同时以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这也是武山秧歌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二是花旦,武山俗称作“旦娃子”。穿着艳丽的服饰,头上戴着扎满小花,正面还有个小镜子意欲照妖。左手拿条纱巾,右手拿把扇子,步伐二进二退,配合纱巾和扇子扭动。三是马夫,看字就知道马夫是牵马的,原生态秧歌里是纸马,马夫穿个小马甲、挂一串铃铛,手里拿把鞭子,“跑马”时花旦骑(纸马只有马头和马尾,表演的时候一前一后绑在花旦要上,看上去就像骑着)马,马夫牵马,完成整个套路表演。四是舞狮,也叫耍狮子。五是舞龙,也叫耍龙灯。这种龙不像现在买的样长,要求多个人表演。原生态秧歌里头的龙是自己做的,一条龙一般由五个人。中间装上小灯泡,晚上看起来非常漂亮。
原生态秧歌----(唱段:唱秧歌)唱秧歌的时候就每人搭(单手抓举)一个灯笼,围成一个圈,中间要两个花旦。唱秧歌时不是站在原地的,都有一定的很小幅度的动作,同时以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这也是武山秧歌一个很鲜明的特点。
武山原生态秧歌唱段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反映农事生
活的《洗衣裳》、《锄棉花》等;民间传说《武松打虎》、《八仙赴会》等;婚姻爱情故事《嫁错郎》、《粉团》等;教化劝学《状元夸官》、《十劝郎》等,将一个个传统习俗、生活场景都浓缩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人看后终生难忘。
原生态秧歌----(灯笼:高叶)“高叶”是灯笼的一种,在所以的灯笼里起主导作用。它的样式和其他灯笼有所不同,上面画了各种漂亮的图案,还有写了祈福话语的纸条,此外还有很大纸花来装饰。
原生态秧歌----(花旦:旦娃子)武山俗称作“旦娃子”。穿着艳丽的服饰,头上戴着扎满小花,正面还有个小镜子意欲照妖。左手拿条纱巾,右手那把扇子,进退,配合纱巾和扇子扭动。
原生态秧歌----(舞龙:耍龙灯)舞龙,也叫耍龙灯。原生态秧歌里头的龙是自己做的,一条龙一般由五个人。中间装上小灯泡,晚上看起来非常漂亮。
原生态秧歌----(花旦和灯笼)用竹子扎成,外面糊上各种颜色鲜亮的花纸,上面扎上花束,中间点上蜡烛,下面漏出来的四根长一点的竹条并把他们扎到一起作为把柄,唱秧歌的时候就每人搭一个灯笼。
原生态秧歌----(狮子和旱船)狮子也是自己做成,狮头用柳条扎好后外面用浆糊糊上白纸,然后在白纸上糊上剪成细丝的白纸,做好后就像狮毛一样,狮子皮实用大麻编织而成,同时在眼睛处装上小灯,晚上表演尤为漂亮。
1.3武山秧歌能够以原生态传承下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