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联合大学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201114040215
姓名:***
中国古人生命意识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
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
这是执著;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
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
一番选择,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对生
命的不同追求,就有不同的生命意识。
古人有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高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时行乐
表面背后自我意识的觉醒等,但是从古至今有一点是不变的-----个人的生命意识始终逃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
初唐,国家繁盛,百姓富足,生活安逸,在这种大国的气势下,唐人的精神是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在唐诗里,他们滤掉个人的
忧伤,积极融入社会,对自己的仕途和国家的前途都有着极大的信心,因此诗人笔下都是明快的,如王维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
江北送君归”友人已乘船而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
草如毡,春光明媚,心中感到无比的依恋不舍之情,就如同眼前的
春色,一同随友人而去,同时诗人以春色化解了自己的忧伤之情。
唐代诗人也逃脱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出则入仕,“齐家治国
平天下”,这是中国文人的宿命。苏东坡的一生也曾风光过,“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曾位及人相,也曾低落过,被
贬闽南,方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闲情雅兴。这种大开大合的人
生历程,使得苏轼也只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柳永,天
纵其才,却不能为当权者所用,只能在醉生梦死的边缘挣扎,“杨
柳岸,晓风残月”何其凄婉。我们只能感受到他们那一时的生命意识,没有哪个人就是那种意识的对号入座,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矛盾
和冲突,也有他们自身情绪上的“维恒”。他们的思想是复杂的,
他们的生命意识也是复杂的,这是个人历史的不可逆转性造成的。
在南宋,词人们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思想,抵抗外敌,收复失地,维护大宋。于是有岳飞、辛弃疾抗金,只是希望越大,当希望
破灭时失望越大。这两个抗金的代表人物,一个以死来增添了《满
江红》中的悲愤,一个则清醒地看着王朝的衰败,“塞马空肥”。
当他们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时,意识也变得消沉,于是有归隐,不仅
是人的归隐,也是心的归隐,终日不谈国事,放逐于山水田园之间。
生命意识,听者一听难免感慨万千,一下子有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感觉。古之有楚,楚有屈原,一代《天问》,流传千古,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有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种超越时空的孤独和凄凉的悲壮;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鹤梅老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种超越世俗,物我两忘,归返自然的人生境界;有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有范文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生为苍生,福为社稷的胸怀、理想和气魄;有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就有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种征战沙场,保卫边疆,以及守疆拓土的雄心壮志,更有一种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恨。
古人诗中的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取向是更看重生存的价值。虽然带有情感化,是时代造就的被迫无奈的产物,但是它影射的社会内涵广泛,包容面广。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自我生命意识得到强化,他们寻找到了人生出路,同时促使了建安时期慷慨任气、悲凉为美的文风的开创。总之,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意识使后世文人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使他们更能将解放自我的精神注入诗歌创作中,为中国诗歌发展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