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城市文脉特色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城市文脉特色分析
4.1.1结构布局
在大连的早期城市规划中,结构布局采用巴洛克的手法,强化形式构图,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治意志和政治理想。巴洛克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法是布置放射形道路系统,连接城市的广场及其它重要节点。
1899年沙俄进行的大连规划中将大连分为三个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和中国人区。行政区在今胜利桥以北,是沙俄的行政机构所在地;欧罗巴区在今劳动公园以东,铁路以南,包括居住区和商业区两个部分;中国人区在今劳动公园以东。
1899年大连规划对巴黎进行了借鉴,或者说是对巴黎规划进行片段式地模仿。这种借鉴并不仅限于对明星广场本身的模仿。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布局,也与巴黎改造有诸多类似之处。大连以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为城市主轴线,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核心,在从欧洲市场(今胜利广场附近)到大连港前的半圆形广场(今港湾桥广场)这一主轴线上串联四个主要广场,共同构成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在主轴线以北,从大连站前广场放射出四条道路分别与主轴线上的四个广场相连。此外,以尼古拉耶夫广场为起点,隔海以大和尚山为对景,向东北方向规划出一条景观林荫道。
4.1.2路网组织
1899年沙俄时代大连市的总体规划,主要指的是行政区和欧罗巴区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的道路骨架形如蛛网,在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心地点形成圆形或半圆形广场之间,以直线干道相联系。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干道,有多层环形道路将辐射路相连。
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军战胜占领大连,日本殖民者除了坚持完成1899年沙俄大连规划以外,还对大连进行大规模的新区规划建设。日本殖民者曾分别在1910年、1911年、1913年多次追加市区面积。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满足城市人口“急速膨胀”的实际需求,1919年开始了市区规划和地域规划的编制,与沙俄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美学秩序有所不同,日踞时期的大连规划采用了方格网规划。这种规划更易于城市土地快速开发,可以更好地帮助殖民者建立有条理的聚居区,同时也可以促进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此基础上,仅加入少量放射线和相对独立的广场,以部分延续东部沙俄规划区的空间特征,保持适当的呼应关系。
不同网格交界处的变化—即是城市形态上发生在突变的、可见的网格方向变化,或是城市设计中网格图形的斜向扭转。大连主城区形态独特,东西两个部分先后由俄日规划者设计,东侧为沙俄规划,采用放射同心圆的路网结构,西侧为日本规划,采用方格网结构,两部分并置,形成双心双结构,规模都较
大,都很完整。由于两部分路网的规划时期和结构不同,而交界部分又恰好是
位于铁路和山体夹缝中的狭窄地段,这部分的路网就体现出了“break”的特征。大连的东西城区网格交界处的突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山体地形变化的原因造成的,且这一区域的路网形态本身就缺乏整体性,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地区逐
渐成为限制城市东西城区加强联系的瓶颈。
4.1.3广场形式
大连以广场众多闻名,设计最有特色的就是大连俄踞时期设计的广场序列。这一广场序列的设计出现在1899年的沙俄规划中,完成于日踞时期。整个体系
以大广场(今中山广场)为核心,以南广场(俄踞时期原火车站前广场)、原欧洲市
场和东广场(今港湾广场)三个作为城市门户的主要开放节点形成三角形的结构
体系,以友好广场、二七广场、三八广场、民主广场等较小的交通岛广场或绿
化广场点缀其间,作为铺垫和过渡。广场序列的组织和巴黎中心区类似,对步
行者在行进过程中的空间感受考虑较多,强调古典城市美学的组织原则。广场
体系结构完整,设计手法成熟。
中山广场,最初规划于1899年,日踞时期逐步建设完成,周围环绕着十幢
建筑,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折衷或新古典主义多种式样,均具有相近似的
檐高、对称和向心的布局等特点,建筑离道路较近,各建筑之间布局紧凑,围
合感较强。从广场中心看周围的建筑物,视角为18度,广场直径213米,中心
岛直径168米,为了减少广场的空旷感,设计者还在广场上种了一些树,这些
实际上都是为了刻意遵循西方传统城市广场设计原则的表现,但不影响广场空
间的开放感受。因此,虽然中山广场尺度很大,但设计者的种种措施还是使这
一广场获得了比较古典的形式。
4.1.4街道设计
1899年以后,大连受到沙俄的控制。日俄战争后,1905年日本人占据大连。俄国人在大连进行城市建设的时间很短,但是其巴洛克的规划理念却被日本人
很好地保留继承,并付诸实施。在日踞时期,大连的主要街道的临街建筑大多
保持在三层以上,次要街道的临街建筑保持在两层以上,建筑沿街建造,以欧
式或和风欧式风格设计,手法协调,且界面连续,街景整体效果较好。
芦原义信(2006,P70)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在对东西方城市街道界面的
特点进行分析时,提出了街道的建筑界面为街道的“第一层次轮廓线”,街道
两侧建筑上的广告、装饰为街道的“第二层次轮廓线”的概念。并认为,街道
景观的塑造应该主要通过对街道的“第一层次轮廓线”的控制和设计完成。
除了对街道界面的控制以外,近代东北城市建设也很注重在街道尽端设置
对景,比如俄踞时期大连的萨姆逊基林荫道(今七一街附近)。这一林荫道自尼
古拉耶夫广场向东北放射出去,与莫斯科大街成一定夹角,隔海以大和尚山为
对景,人们站在尼古拉耶夫广场,就能通过林荫道望到远山。而萨姆逊基林荫
道也是当时很有特点的步行道设计,宽达85.3米,中间的绿带可供人们漫步游览。结合前文的分析,萨姆逊基林荫道作为1899年大连规划的一部分,形态上
与巴黎明星广场西南侧的景观林荫道形态类似,很可能是对巴黎规划中景观林
荫道的模仿。大连的林荫道以大和尚山为对景的设计手法,很好地将城市设计
与周边的地形环境进行了结合,可以说是匠心独具。
4.1.5城市肌理
大连城市的街廓尺度在长向上大都不超过120m,很好地适应了开发规模。由于每块用地与周边街道都有良好的直接联系,除了在街廓的1/2或1/3处统一
规划服务性道路外,内部无须添加支路,形成清晰的半网络结构。对比欧美日
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其街廓长向一般都不超过200m,小的甚至可达60m。而许多新中国以后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都远远超过了这个尺度(500m~1000m),导
致了树形结构布局。大连的街廓和街道由于与欧美城市的尺度相当,所以营造
出一种亲切宜人,富有节奏的街道空间。复杂生动、便利灵活的半网络肌理是
大连城市充满生机的根本。
从理论上讲,巴洛克轴线系统和棋盘式虽同属“半网络”结构,但两者仍
存在许多城市形态方面的差别。日踞初期,采取了棋盘式城市形态,以充分适
应机动车交通方式的发展,弱化土地区位的差异性,便于细分地块的出售与转让,促成新区用地的全方位开发,并较好地适应了同期颁布的区划法规统一控
制和标准化管理的需要。棋盘式城市具有较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代
表了民主平等的精神,是新兴的、进步的、现代的。所以说,大连从巴洛克轴
线风格过渡到棋盘式风格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