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乌海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海市空间发展战略
规划说明
乌海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第一部分:乌海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概况
1.区位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径106度37分-107度05分、北纬39度52分。
南接富饶的宁夏平原,距宁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银川约150公里;北邻河套沃野巴彦淖尔盟,距临河市约160公里;东与鄂尔多斯草原接壤,距离鄂尔多斯市约373公里;西与阿拉善盟相望。
距离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约600公里,距离包头市约442公里。
黄河穿市而过,包兰铁路、109国道,110国道在这里交汇。
2.自然地理条件
1.1地质地貌
乌海市是36亿年前鄂尔多斯古大陆的一部分,系古地中海浸区经第三次喜玛拉雅山隆起而成。
历经沧海桑田,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三山两谷一条河”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
东部是绵延百里的桌子山,中部为岗德尔山,西部为五虎山,各山体均属贺兰山脉的北端余脉,三山成南北走向平行排列,中间形成两条平坦的谷地。
1.2气候条件
乌海地处西北内陆,属蒙新半荒漠地带,具有典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其主要特点是:降水少,气温高,大风多,日照长,蒸发强烈,干旱严重,四季分明,冬季寒长,夏短炎热。
年平均气温9.3度。
极端最高气温39.4度,极端最低气温-32.6度,最大温差达72度。
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
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日平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启动风速日数全年平均183天(即风能可利用日数)。
年平均降水量为160--170毫米之间,最多的年份可达357.6毫米,最少的年份仅42毫米。
平均蒸发量3289毫米。
雨季集中在6--8月。
1.3资源条件
⑴矿产资源
乌海市矿产资源储备量大、品位好、易开采,并且相对配套,工业利用价值高。
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7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30多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占全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左右;铁矿石储量600多万吨;煤系高岭土储量在11亿吨以上,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高品质的石英砂、石英岩总储量达50亿吨,白云岩、耐火粘土、硅石储量也很可观。
邻近地区还有丰富的盐、碱、芒硝、太西煤等,这些矿产储量大、品质高、配置条件好,是发展化工、建材、高载能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
境内煤系硬质高岭土储量约11亿吨,是品质优良的陶瓷生产原料。
⑵土地资源
乌海市境内多山,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2/3。
东部是桌子山、岗德尔山,西部有五虎山,均呈南北向带状延伸。
中间为宽谷沟地,由桌子山、岗德尔山西麓、五虎山东麓的冲积洪积扇与黄河冲积阶地构成,约占总面积的1/3。
黄河纵贯南北。
域内土壤有6个土类,11个亚类,22个土属,157个土种。
6个土类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灰漠土占21.98%,棕钙土23.34%,栗钙土0.003%,风沙土7.1%,草甸土1.3%,盐土0.01%,除以上六种土壤类型
外,其余均为难利用的土地。
其中:有平沟床、流动沙丘、裸岩等无法利用的土地1164.38公顷。
全市有宜耕地14347.97公顷,宜果地12678.2公顷,宜林地16110.57公顷,宜牧地、宜封禁育草地17868.2公顷,不宜利用地8752.11公顷。
⑶水资源
黄河流经市区105千米,平均河宽250—500米,水深2.5—11.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69亿立方米。
全市年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1.7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23亿立方米,地表水0.05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过境水),黄河水指标0.5亿立方米。
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仅为41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1/5。
⑷植物资源
乌海市野生植物已查明的有69种、181属、279种。
在这些植物中,有药用植物甘草、锁阳、肉苁蓉、苦豆根、麻黄、远志、罗布麻等;有造纸植物松叶猪毛菜、红河、油蒿、籽蒿等;有国家二级濒危珍稀保护植物四合木、半日花、锦刺、沙科青、胡杨等,特别是四合木的科学研究价值无可估量。
乌海市天然林资源面积30万亩。
主要有四合木、沙冬青、霸王、白刺等天然灌木林。
其次,在李华中滩、胡杨岛等黄河夹心滩及黄河沿岸的部分河漫滩上分布的天然河岸林,树种有沙枣、胡杨、河柳、黄白茨灌丛等。
西桌子山沟谷徒壁上亦有零量天然散木分布,树种主要有山榆、黑桦、山杏、杜松等。
乌海的野生植物大部分植株矮小,但萌生力旺盛,对于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
3.历史沿革
早在殷商时期,乌海地区就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狩猎之地。
但直至50年代初,除梁家沟等几处私营小煤窖外,这里仍是人烟稀少的自然游牧区,聚居人口仅200余人。
1958年,为配合包头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乌达矿务局和西卓子山矿务局(今海勃湾矿务局)成立。
1961年,先后成立了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分别归属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的县级市),两市人口合计10万人。
1976年1月,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设立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地级市──乌海市,下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县级行政区,市域面积2350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但市域界线一直未正式勘定。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持完成了乌海与周边地区行政区界划定工作,正式确定了乌海市市域空间范围。
4.产业现状
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39亿元,人均GDP达到32598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7.5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21亿元,增长25%;同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64亿元,主要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0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比上年增长21.7%。
形成了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个支柱产业,产业产品链条不断延伸,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选取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农牧民年纯收入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与自治区其它盟市比较,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各项指标均排名在前列,是发展水平较高的三个市;乌海市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人均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和农牧民年均收入等人均指标在自治区内部排名靠前;发展水平高于其相邻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
表1-1乌海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盟市发展指标比较
5.人口及城镇
5.1人口区划
2006年乌海市辖3区5镇,总人口47.01万人。
人口出生率9.67‰,死亡率5.16‰,自然增长率4.51‰。
表1-2人口流动情况(2006年)
5.2城市建设现状
由于历史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受河流和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目前城市被分隔成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三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形成“一城三区”的组团型城市结构。
海勃湾城区现为政府所在地,居住和公共设施相对建设质量较好,功能较为完整;乌达、海南城区都存在一定量的三类居住,人居环境较差,公益性公共设施比较缺乏;工业发展主要依托现有矿产资源,在空间上呈分散布局,除千里山、乌达、西来峰三个集中工业园区,外围散布多个工矿点;城区内部主要为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城区之间主要靠国道、快速路联系;海勃湾城区目前建有三个大型公园,其余两个城区环境建设较差,主要还是以道路绿化为主。
市域范围内共有5个镇,其中海勃湾区1个、乌达区1个、海南区3个。
表1-3各镇概况一览表
表1-4各办事处现状概况一览表
二、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问题
1.1面临矿产资源枯竭
乌海市行政地域狭小,支柱产业主要依托的煤碳、水泥灰崖、石英砂、粘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十分有限,加上周边地区同类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无序竞争及资源消耗浪费,不出十年乌海就会失去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后劲。
煤碳基础储量经核查为24.97亿吨,按现在的开采技术也只能开采三十多年,而随着乌海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煤碳资源使用期限将会缩短。
一旦煤碳资源枯竭,将对乌海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1.2可利用水资源有限
乌海市全年可利用水资源量1.7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23亿立方米,黄河水指标0.5亿立方米(地表水)。
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资源占到71%,而且随着工业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呈快速下降之势。
目前,地下水水位下降了12.7米。
黄河水受到用水指标的制约,从长远来看也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2.经济发展问题
2.1矿产资源依托明显,产业结构单一
乌海市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经济结构,具有“基础、重型”的突出特征。
2007年乌海市生产总值190037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2986万
元,第二产业1245646万元,第三产业631748万元,三大产业比例为:1.2:65.5:33.3。
在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006年乌海市工业产值中,采矿业占到22.2%,制造业占到49.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站到28.5%。
而在制造业中,炼焦占到2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到33%,设备制造占到2.4%,冶金占到30.1,电力占到了36.6%。
表1-5 2006年乌海市工业产值构成
表1-6 2006年乌海市制造业构成
表1-7 2006年乌海市主要工业行业产值排序
以上乌海市主要产品、制造业结构表明:以资源开发型的传统产业占主流,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缓慢。
2.2经济发展资源能耗指标持续走高,环境影响较大
2004年,全区每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16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8.5%,而我国龙头企业,如矿产、冶金、化工等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7%,产生的污染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
乌海市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工业产值占全市GDP的60%以上,2005年,仅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和年销售收人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综合能耗为6.75吨标准煤,重点工业企业(年耗能1万吨以上)产值综合耗能7.38吨标准煤,分别比全区综合能耗高3.1倍和3.4倍,比全国能耗平均水平更高。
单位产值能耗严重,经济发展成本代价太大,而且对环境影响较大。
2.3企业规模小而散,规模效益低
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共有30户,超10亿元的仅有3户,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
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数量扩张的因素明显,质量提升不足。
众多中小企业面对同一市场,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导致效益大量流失。
同时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企业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形不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企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2.4产品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
乌海工业主要以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为主,产品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在主要工业产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属于原材料供应型产品。
而深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致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
同时,由于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内的工业化程度偏低,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辐射能力差,大量附加值流向发达地区。
表1-8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表1-9 乌海市主要工业产品及产量
3.城镇体系问题
3.1 人口非农化程度高,空间布局分散
2007年乌海市域总人口47.70万人,其中农人口2.85万人,仅仅占到6%,人口的非农化程度非常高。
但是人口的空间分布较散,分布在城区、多个镇及工矿区。
居住在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城区人口约30万,占总人口的62%;居住在独立工矿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9%,居住在农区人口占9%。
表1-10乌海市人口现状分布
说明:此表数据根据《2007年乌海市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及《乌海年鉴(2007)》综合得到。
3.2 城市用地分布分散,集聚效益较差
乌海市是典型的矿业城市,先有矿后建城,矿业的布局造成了用地比较分散。
乌海城区包括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城区,三个城区两两间隔20余公里,致使市内每一片积聚的人口规模均很小,积聚规模偏小,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低,服务能力不足,设施水平与一般工矿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难以发挥
作为区域中心所应有的集聚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最大的主中心城区海勃湾人口规模仅相当于小城市的规模等级。
3.3 城市产业发展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较大
乌海城市产业以煤、电、化、建材等与煤炭相关的产业为主,乌海市周边的石嘴山河滨工业园、阿拉善盟的乌斯太工业园、鄂托克旗的棋盘井工业园、鄂托克旗的蒙西工业园也都是以煤炭相关产业为主,这样大规模的煤炭类产业集聚发展,大量的排放物对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从产业布局来看,一方面工业用地大多处在居住用地的上风向,另一方面,居住与产业大多混合在一起,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距离,这就更加剧了产业对人居环境的危害程度。
4.城市空间存在问题
4.1市域总体发展空间狭小
乌海市市域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除高山、裸岩等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外,有可利用土地约1282平方公里,其中宜农地200平方公里,现已经开发利用农林地约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5.8平方公里。
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数据比较表明:乌海市土地面积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小的,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0.14%,是阿拉善盟(国土面积第一位)的0.63%,是呼和浩特市(国土面积排序第十一位)的9.9%;乌海市人口数量排序第十一位,而人口密度277人/平方公里排序第一位,是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的13.85倍,是阿拉善盟(人口密度排序12位)的277倍,是呼和浩特市(人口密度排序第二位)的1.8倍。
乌海市国土面积小,耕地有限,人均占有土地4500m²。
人均占有耕地200m²,大大低于世界耕地534m²的警戒线。
因此,乌海市的发展空间非常狭小,也是制约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1-11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人口与土地资源比较
4.2产业空间与人居空间严重冲突。
乌海市是因矿而兴的工矿城市,产业空间与人居空间冲突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采矿业的需要,就业人口居住在矿区,产业与居住相混合,人居生活环境差,难以得到改善;由于长期历史原因,形成了居住与产业空间分布的错位,产业发展对人居影响较大;由于乌海不可控制性的原因,在乌海周边形成了棋盘井、蒙西、乌斯太、石嘴山河滨工业园等大量煤炭、化工、电力、建材产业,对乌海整体发展干扰较大。
4.3由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不明晰,缺乏相应的功能匹配和明确的综合开发引导,城市建设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组团各自为政,内部开发混乱,导致城市空间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量。
工业与居住功能混杂,且从布局来看都污染工业大部分出于城市上风向,对居住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4城市建设用地较为松散,土地利用集约度低。
4.5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不完善。
国道和高速公路等市际道路过多承担市域交通,城区之间缺少等级高的公路联系,交通不便。
市内过多的交通量加到对外
交通线上,使对外交通承担了过多的市内交通压力,延缓了在该路段的过境交通车速。
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未能很好的发挥联系三个主城区的作用,城市发展缺乏整体性,对城市未来的用地选择也造成一定困难。
4.6三座大山由北往南呈排列状屹立于市域内,黄河穿城而过,将三城区分于黄河两侧,良好的山水特点却没有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黄河的生态及景观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城市形态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4.7城市布局形态较为僵硬。
尤其以乌达区和海南区表现明显,城区内部道路以方格网状为主,走向呆板,城市形态缺少对自然地形、周边环境的考虑,相互结合不够灵活。
4.8乌达、海南城区内供市民游憩休息的开放式休闲场所较少,规模和品质均显不足,与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匹配。
5.生态环境问题
5.1城市处于生态脆弱敏感地区。
乌海市属于荒漠草原向草原荒漠化过渡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植被类型简单,森林资源匮乏,集水域缺乏植被和土壤覆盖,无法滞蓄降水,总降水量小但宜形成洪水,造成水土流失,环境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5.2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不合理,大气自净能力差,废气排放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尤其以海南区为最,城市环境亟待改善。
5.3水资源紧缺。
乌海市属于极干旱地区,市域内供水多来源于由黄河流经补给的地下水,黄河过境水成为乌海市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主要补水资源,水资源的匮乏与工业发展的高用水量之间的矛盾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5.4城市绿化率低,人均绿地面积仅2.72m²,且主要以点状绿地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绿地系统。
第二部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一、总体发展战略
1.战略思想
以乌海市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乌海整体发展定位为统帅,合理配置发展资源,追求生态安全、人居良好、产业兴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强乌海发展竞争力。
2.战略措施
2.1生态优先
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乌海发展的重要瓶颈,生态发展优先应该是乌海市发展的首要问题,生态恢复、治理、好转应该作为乌海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通过生态问题的解决,为乌海市人居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①留足生态发展用地。
优先安排生态建设用地,并保证各类生态用地不被占用,保证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②加大生态恢复力度。
加快治理市域内沙漠化土地,绿化荒山、裸露土地,恢复矿区破坏土地,遏制区内生态退化。
③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各类大型生态用地,实施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隔离;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生态用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使生态用地成为居民生活环境的保障。
2.2空间优化
①积极实施空间发展管制。
从土地适应性、生态格局、人居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合理划分空间管制区域,实施空间发展管制。
②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从加强产业协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基础设施利用率的角度出发,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农区集中”集中策略;从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减少产业发展对人居环境干扰的角度出发,明确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分布,逐步调整和转移对人居环境影响大的产业项目。
③引导人口合理空间分布。
针对乌海目前市域人口空间分布散、人居环境差的现实情况,以及乌海作为典型工业化地区的特点,积极引导人口向城区集中转移,逐步减少工矿区、工业园区内居住人口。
2.3发展转型
①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
在区域竞争、自身问题、发展目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重新认识发展的优势资源,重新审视乌海总体发展定位,实现乌海从矿业城市向现代化综合型城市的转型和升级。
②实施产业转型。
从发展的资源、环境以、政策以及竞争的压力出发,积极实施产业高级化发展策略,注重培育非煤型、高科技型产业;从循环经济视角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降低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立足现有能源原材料产业基础,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积极发展下游产业;从服务生产、服务区域的视角出发,积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区域发展战略
1.乌海战略定位的变迁
⑴ 1958年~1976年:包头钢铁基地的煤炭原材料基地
1958年10月1日,贯通华北与西北的包兰铁路通车。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安排了大型钢铁企业包钢的建设。
包钢上马,急需煤炭支持。
乌海地区煤炭资源富集,总储量达44亿吨,绝大部分为优质炼焦用煤,是炼钢的必备原料。
1958年为配合包头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乌达矿务局和西卓子山矿务局(今海勃湾矿务局)成立。
1961年先后成立乌达市和海勃湾市,1976年1月乌达市和海勃湾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地级市---乌海市。
这一时期,乌海市主要是以煤炭开采业为主。
⑵ 1976年~1998年:资源加工转化发展战略
1981年,乌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以煤电、建材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针;1984年,“以能源、建材、重化工为主”;1988年乌海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内蒙古自治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在“以煤电、化工、建材工业为主体,以轻工业、种养业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基础上,提出以“煤—电,煤—电—化”之路的资源转化战略;1998年,自治区做出建设乌海高载能工业区的决定,“煤—电—高载能工业一体化”战略被提上乌海的发展日程。
虽然这一时期内对于发展定位有不同的表述,但实质都是一致的,即从提供原材料为主转向资源转化为主的自主工业发展阶段,发展的重点是以经济发展为主。
⑶ 2000年以后:创建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发展战略
1996年乌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乌海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化工、建材、能源工业基地;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中提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支柱产业的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
2006年,乌海市提出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
的发展目标,从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旧城拆迁改造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对城市的建设力度,促进乌海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
这一阶段,乌海市发展的重点从产业经济方面转向了城市环境方面,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乌海市发展战略的三次重大转变,反映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整个国家发展制度变革的适应,对本次规划的启示是:新的发展背景下,乌海发展战略应该如何转型。
2.定位条件
2.1 综合区位条件
⑴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边境线约4240公里,其中中蒙段3200公里,占我国与蒙古边境线4600公里的70%;中俄段1040公里,占我国与俄罗斯边境线4300公里的24%;全区陆地边境线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总长的五分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拥有航空、水运、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与俄蒙互联互通,口岸资源丰富,口岸经济优势明显。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鼓励和支持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以投资、参股或购买开发权等形式“走出去”,大力发展与俄罗斯、蒙古国在煤炭、有色金属、木材、石油、天然气和农牧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发展“口岸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围绕境外开发项目,配套建设境内加工园区,实现资源的过埠转化;重点建设满洲里木材、石油、天然气加工,二连浩特木材和畜产品加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