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图书馆“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典阅读的数字阅读模式与纸质图书的传统阅读模式并驾齐驱,阅读新环境的推动使得图书馆必须要改变固有模式,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问题的分析,探究如何把互联网与经典阅读有效的结合并进行推广创新,贯彻落实中央“全民阅读”精神,构建学习型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标签:图书馆互联网+ 经典阅读推广
一、我国数字阅读环境基础
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但仍落后于众多发达国家。

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8.2%,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但也带来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2015年7月4日,國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引导各行各业通过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经典阅读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读者队伍中来;如何把互联网与经典阅读进行深度融合推广,提高国民阅读率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我们仍任重道远。

二、图书馆“互联网+” 经典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
1.“互联网+” 经典阅读推广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你不一定会随身携带一本图书,但你一定会随身携带一部手机,而一个足够大内存的电子书阅读器便可以装下一整座图书馆的图书内容,这部手机便是一座可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据统计,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触时长为74.40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经典文化转换成数字,利用数字阅读的方式阅读经典,读者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对经典文化进行下载,不仅便捷且选择面广。

闲暇之余,打开手机阅读经典,使阅读跳出地域空间甚至时间的束缚变得随时随地,从而逐步提高国民的阅读率,一点一滴的构建学习型社会。

2.“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有利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众所周知,纸质版图书的保存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图书馆里的书籍,由于借阅的频率较高,读者看书习惯参差不齐等因素,无形中缩短了图书的使用寿命,使得大部分的经典不得不
锁在柜子里远观而不能细品,极大地影响了经典文化的传承。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利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已经非常普遍。

据统计,2016年有55.3%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8%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0.6%的成年国民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有62.4%的成年国民在2016年进行过微信阅读。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经典文化转换成数字,把这类书籍保存在存储设备中,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载体和平台供读者下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经典。

我们不需要打开柜子便能让读者品味到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前辈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中来。

3.“互联网+” 经典阅读推广有利于缩小信息鸿沟
福尔特尔说: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几千年来,中华经典文化长盛不衰,是因为我们的经典从古至今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精神追求,这些精神都是通过历史的典籍传承下来的。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经典文化转换成数字,利用数字阅读的方式阅读经典。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其相对较低的成本及无处不在的广泛链接,使得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参与到经典阅读中来。

互联网作为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荣使命,“互联网+经典阅读”的时代阅读新模式架起了经典阅读的畅通之路,不断缩小地球村民的信息鸿沟,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经典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

三、图书馆“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遇到的问题
1.阅读碎片化降低“互联网+”经典阅读质量
在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侵略的战争年代,我国的每一寸土地再也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长期的战争让我们无法独善其身去安静的阅读,使我们逐渐丢失了阅读习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迎来了阅读最美好的时代,阅读习惯的断点让我们只能顺应时代直接跳入了“互联网+”的数字阅读模式,与国外公车上、地铁上随处可见拿着纸质图书阅读的人群相比,我国的“低头族”无处不在,手机虽然也可以阅读到经典,但读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漫天消费式的讯息充斥,让阅读变得碎片化从而缺乏思考,严重降低“互联网+”经典阅读的质量。

2.阅读群体单一限制“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范围
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起步较晚,各地的普及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导致数字阅读读者群年龄断层,较年轻群体占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比重最高,更容易接受并掌握使用手机、平板等新兴电子科技产品进行阅读,较年长群体由于阅读习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匮乏,并不能完全接受此类新型阅读方式,造成“互联网+”的阅读群体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范围。

3.版权制约“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早已超越了纸质版图书,电子书已经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部分年代久远不涉及版权问题的古籍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经典文化转换成数字;但除古籍外的大多数经典书籍,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不够完整且缺乏有效监管,一些互联网平台为了追求利益,抄袭盗版层出不穷,网络连载、转载、博客等免费阅读数不胜数,使得许多经典作品的作者对授权失去了信心,与传统出版社签署出版合同时并不一定把数字版权同时授权,导致大多数经典无法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转换为数字阅读,制约“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发展。

四、图书馆“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的建议
1.强化馆员能力推送经典好书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阅读已成为现代读者的重要阅读途径之一,但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阅读碎片化早已不可避免。

图书馆人应顺势而为,定时定期定量开展员工培训,不断强化馆员自身业务能力,熟悉馆藏文献、善于发现经典,根据市场、读者的需求编制重要推荐书目,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官方平台,定期向读者推送经典好书、撰写书评,努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推荐和阅读辅导。

在碎片化时间内尽可能地抓住读者注意力,让读者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其快速浏览文章主旨并延伸阅读搭建知识体系,让碎片化阅读变得更立体、更有深度,最大限度的提高碎片化阅读质量。

2.总分馆制构建社会阅读氛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现有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早已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但有限的土地和财力决定了图书馆不可能多址建设。

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精神,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形成以上一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各城区图书馆为分馆,街道、社区书屋等基层图书室为馆外基层服务点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面向城市各人流较密集区域着重开展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与中小学甚至大学共同探索建立图书共享合作机制,让图书馆走进校园实现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作为服务体系的补充,使图书馆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构建社会阅读氛围,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3.积极开展读者辅导培训活动
科技的进步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足够大内存的手机便是一座可移动的随身图书馆,但偌大的知识殿堂不应该只属于年轻人,要想跨越年龄鸿沟让更多的读者走进这座知识殿堂,就必须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优势,组织中老年读者群体开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免费培训,发放图书馆互联网平台简易操作手册,普及图书馆网站、微信等数字阅读应用知识,通过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等互动性活动激发中老年读者对数字阅读的兴趣,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互联网+”经典阅读中来。

4.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法律依据
政府应充分发挥顶层设计指导作用,及时出台“互联网+”经典阅读发展相关政策,规范行业秩序;通过对相关法律的不斷完善,建立司法、行政对接平台,真正实现维权与处罚的有效对接。

积极探索互联网全民监管模式,调动社会监督积极性,让广大读者对抄袭盗版等版权问题进行监督,做到发现、上报即刻处理,倒逼行业自律,建立原创者授权信心,打造行业健康生态,让图书馆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更多的经典之作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数据:第十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数字化阅读率提升显著,央广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