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中考综合复习专题:民生
民生专题1、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安全2、你认为党和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保障制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3、请就如何解决这些民生问题,为政府提出三条具体建议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房价;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你认为党和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民生问题?(答案见第2题)5、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免除农业税推动新农村建设修订义务教育法通过物权法实行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房价,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通过劳动合同法,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6、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实施什么战略和国策?落实什么样的发展观?8、我国为什么把民生问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做,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党和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案例一:2001年11——12月间,外地来京的无业人员张某、李某等4人,趁天黑用铁锤将独行的妇女从背后打晕,然后抢走财物。
开展民生服务的目的
开展民生服务的目的1. 引言民生服务是指政府部门或组织提供给民众的各项服务,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基本需求,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和人民幸福感。
开展民生服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开展民生服务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2. 改善生活质量开展民生服务的首要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政府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提供公共医疗服务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
3. 促进社会福利开展民生服务还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
有效的社会福利体系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缩小贫富差距,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政府通过提供社会保障、福利救助等服务,可以减轻弱势群体的负担,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福利。
同时,社会稳定和和谐也能够得到有效维护,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 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开展民生服务还可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只有人民的幸福感提升,社会稳定和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通过提供文化、娱乐、体育等服务,政府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例如,投资文化设施和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的机会,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社交互动,提高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5. 维护社会稳定开展民生服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平等、提供社会保障等措施,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
例如,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可以降低失业率,减少社会不满情绪;提供福利救助和社会保障,可以缓解社会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减少社会不公现象。
6. 促进经济发展开展民生服务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投资民生服务领域,可以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服务,可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生产效率。
有关民生专题
16“最美人物”“感动中国”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勇担责任、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维护正义、爱岗敬业、坚强意志、宽容友善、热爱祖国、尊重生命。
17在全社会宣传“正能量”事件有哪些积极意义?(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2)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5)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6)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7)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8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体现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4)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5)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6)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19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0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幸福指数?(列举两例民生问题?)(1)资源、环境形势严峻(2)食品安全问题(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4)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有待解决。
21这些制约因素说明了什么?(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2党和政府为解决下列民生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住房:健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加强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
医疗: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大力兴办社区医院。
控制基本用药价格。
教育: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
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兴办公立幼儿园,解决入托难问题。
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试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又显露出了新的内涵和突出矛盾。
高度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义务,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这一重要精神,笔者认为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涵义及其特点所谓民生问题,简单的说是指国民的生活问题。
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民生问题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是指国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民生问题是指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在内的事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
民生问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层次性。
民生问题是分层次的,既有低层次的民生问题,又有深层次的民生问题。
例如人们的“衣、食”之忧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低层次的民生问题。
而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社会里,如果人们不能平等公正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政治参与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甚至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就属于深层次的民生问题了。
二是发展性。
民生问题是持续发展的,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民生问题主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之忧,不再饿肚子和受冻。
而在今天,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已经进入到了小康生活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则是要更好地解决“住”与“行”以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
专题七保障改善民生
专题七: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一、时政背景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两个新型”战略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2009年,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材料三: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材料四: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分三部分: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三、2011年的工作。
报告指出,今年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今年做好十大重点工作:①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②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③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⑤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⑥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⑧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材料五:“幸福”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最振奋人心也最令人憧憬的词汇。
要实现“幸福”,首要的是促进民富,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重要的是提高保障水平,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关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为此,“十二五”纲要列出了未来五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即“十二五”十大民生举措:①扩大城乡就业规模;②提高最低工作标准;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⑤提高城乡低保标准;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⑦减轻居民税收负担;⑧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⑩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完美整理版)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作文素材及指导0502 1456【热点材料】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民生。
在十二期间,要经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
2.11月20日电国务院办公厅20日通过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和稳定市场价格工作。
3.温家宝表示,“十二五”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把发展成果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我们必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各级财政补贴标准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
5.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中全会最大亮点追求民富,“十二五”期间,党的一个重要的执政理念是让人民富起来。
6.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7.《中共中央国关于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一时政热点:1、2009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黑龙江省考察工作。
胡锦涛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胡锦涛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2、2009年6月1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医改近期重点工作,2009年先期启动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
3、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上设改革开放标语方阵。
胡锦涛发表讲话时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累计发货分别达到近6,600万件和2,800万件,销售金额突破500亿大关,达508亿元。
其中,10月家电下乡销售额超过120亿元。
家电下乡需要进一步注意完善渠道、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售后服务到位。
5.2009年8月,国务院部署在10%的县市先行试点,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
这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延伸,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6.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表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的重点。
时政热点:关注民生 促进公平正义
时政热点:关注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依法治国基本方略;7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中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
8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9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
10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11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
12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如何对待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14公平合作的重要性15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利于我们顺利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16正义的含义17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含义18正义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19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正义则可以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20正义(制度)保证人民和财产安全,使得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1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22非正义行为的危害23对非正义行为选择消极态度的危害24只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试题部分1近年来,为解决民生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强调已做的工资改革;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实行两免一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免除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建立全面的低保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权益逐步得到全面的保障。
保障民生的意义
保障民生的意义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福祉。
保障民生,即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权益。
保障民生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以及人民的幸福。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保障民生的意义。
首先,保障民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保障民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如果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就会出现各种矛盾和不平等现象,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只有通过保障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次,保障民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只有当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事业发展、创新创业。
保障民生也是推动消费升级、激发内需的重要因素。
当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市场需求也将得到扩大,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
第三,保障民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程度,可以通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况来衡量。
只有当人民生活没有明显差距、没有过度贫富差距时,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保障民生不仅包括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机会和基本权益。
第四,保障民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面临着很多不同的风险和挑战,例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
保障民生可以为人民提供一种安全感和保障,使他们能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稳定、有信心。
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后,保障民生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还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提升。
保障民生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保障民生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和民生问题
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
党和政府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党),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的生存幸福,党必须要高度重视。
三,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重视民生问题,不仅是宗旨和原则的要求,更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
2012年中考思想品德时政热点专题2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2012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1、国家重视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观点?(党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表明了什么?)(党中央重视“三农”问题体现了哪些道理?)【答案】⑴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⑷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⑸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假如你是某市市长,你打算怎样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写出三条工作思路)【答案】⑴使城乡协调发展;⑵努力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⑶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⑷解决好就业问题;⑸建立社会保障体制;⑹切实保障公民的人权。
3、假如你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需要提交三份与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提案”,你打算选择百姓关注的哪些热点问题?【答案】⑴解决农民工欠薪,关注农民工权益;⑵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⑶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⑷关注职工再就业问题;⑸维护社会治安,推进平安工程;⑹重视信访,解民疾苦等。
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①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②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⑤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
4、请你列举社会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你如何解决,请提出建议。
【答案】A.⑴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再就业压力也相当突出;⑵农民收比较低;⑶部分社会成员生活无保障,存在生活困难群体;⑷分配不公,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⑸社会事业投入不足。
B.建议: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⑵减免农业税,加大支农力度;⑶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⑷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⑸理顺收入分配制度,打击非法致富;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完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课时三农问题与民生问题
需要
⑶你认为应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加大对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 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
③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 平
新课导入(二)----------民生问题
• 热点材料
• 材料一:民就是人民也就是老百姓,生就是生活。 简单的说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主要表现在吃、 住、穿、用、行、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住 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物价问题、 交通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方面。他们有一 个共同特点是,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切 身利益。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 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
• 2党和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意义?【重要性或 作用】
• 【1】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2】有利于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3】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
全
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 【4】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 【5】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 【6】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 要
③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④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需要
3 阅读课本P10—11的“探究与分享”,回答上面 的问题
⑴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⑵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比较大 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③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福,农民必须福;
• 【6】农业方面: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家电 下乡、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
中考政治专题突破复习----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 设题360度
7.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是为了构 建什么样的社会?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设题360度
8.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最大限度减少不 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 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和谐因素?为消除这些不和谐 因素,国家应该怎么做?
│ 热点概览
材料三 2011年7月12日《河北日报》消息:日前,省政府出台 《河北省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安排意见》,明确了2011年 重点突破的20项改革工作。重大制度建设。2011年的改革意见更加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放到了突出 位置。《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职工、城 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 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深化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 完善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深化 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暂住证制度,统一实行居住证制度。完善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深化价格调控机制改革,完善重要农副产品、 居民生活必需品实时价格监测和应急价格监测系统,建立社会救助 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相互协调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 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特征之一,我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 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突破 - 专题十一 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成果(含答案)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突破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基础必背必背答题观点答题角度具体内容共享发展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8.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9.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实干精神①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①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劳动铸就的;①实干创造未来,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发扬实干精神的原因)中国共产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党领导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尊重和保障人权1.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3.我国的人权具有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的显著特点。
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意义)1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利于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3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5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6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用史实说明建国以后,党始终关注民生问题?1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4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5重视发展教育事业6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3、举例说明我国正在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合理调节收入分配2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3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文化方面的问题5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6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4、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4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制度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民生。
5、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明了什么?1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3我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我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5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1、列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丰硕成果,并分析其原因。
经济: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工程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国民经济增长10.7﹪政治: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修订《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科技文化:歼十飞机;杂交水稻;文化繁荣等。
民生问题——精选推荐
民⽣问题民⽣问题1、为什么我国要重视民⽣问题?①改⾰开发以来,虽然⼈民⽣活⽔平总体上有了很⼤提⾼,但还存在许多直接关系到⽼百姓切⾝利益的民⽣问题②这是落实以⼈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③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⑤在我国,⼈民是国家的主⼈,为⼈民服务,对⼈民负责是政府的⼯作宗旨和⼯作原则⑥解决好民⽣问题,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建设⼩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2.关注民⽣有何意义?①有利于更好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③有利于维护⼴⼤⼈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有利于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⑤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⑥有利于更好的贯彻科学的发展观⑦有利于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⑧有利于早⽇实现共同富裕3、我们⾝边存在那些⽅⾯⽐较突出的民⽣问题?解决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安全等⽅⾯。
具体:上学难、费⽤⾼;房价⾼、买房难,⾷品安全、看病难、就业难、看病贵、农民卖粮难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发展⽣产⼒。
4.你认为党和政府应该从哪些⽅⾯着⼿解决民⽣问题?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发展⽣产⼒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进⼀步深化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③建⽴建全相关法律制度和保障制度,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略④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通过收⼊分配制度改⾰缩⼩贫富差距⑤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⑥坚持党的领导,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⑦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近⼏年来,我国政府为解决民⽣问题,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学有所教:义务教育实⾏免费教育;规范教育收费,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所养设⽴养⽼院,健全养⽼保障制度;促进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基本养⽼保险制度改⾰病有所医:建⽴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基本医疗卫⽣制度;建⽴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服务体系;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政府出台政策抑制药价住有所居: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房价;⼤⼒建设经济实⽤房和廉租房、实⾏住房贷款政策劳有所得:颁布实施物权法;通过劳动合同法,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价收购粮⾷;合理调节收⼊分配;深化收⼊分配制度改⾰免除农业税、其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城市最低⽣活保障⾦标准;积极实施再就业培训6.⽤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民⽣问题?进⾏⼟地改⾰,进⾏社会主义改造,实⾏⼈民代表⼤会制度,实⾏民族区域⾃治制度,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颁布义务教育法,努⼒实现教育公平,深化国有企业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7.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民⽣问题说明了什么?(体现了教材的什么观点?)①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民的利益②共产党⽴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就是全⼼全意为⼈民服务,党始终代表最⼴⼤⼈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国是⼈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切权⼒属于⼈民④我国发展⽣产的最终⽬的是为了满⾜⼈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⑤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保障全体⼈民共享改⾰开放成果⑥社会主义根本⽬的是共同富裕⑦关注民⽣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8.当前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解决民⽣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我国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社会整体公平发展。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热点聚焦】1.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2.2013年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表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4.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民生的“铁叁角”,构成民生保障与改善的重要支撑。
【设问角度提示】1.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和调查,你认为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答:(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方上学难;(2)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3)看病难、看病贵;(4)房价高、买房难;(5)社会治安不好;等。
2.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什么现状?答:(1)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为什么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请你就我市重视民意、关注民生的做法谈谈感想?)答:(1)是实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2)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5)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6)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需要;(7)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
【2013时政专题】专题四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材料】(一)背景综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
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的阐述引起代表们共鸣。
大家表示,报告不回避现实问题,同时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生活新图景,给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让人们看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也读出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的现实追求,让人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好。
(二)典型材料材料一(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两同步、两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
材料三(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作出了全面的安排。
特别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意义)1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利于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3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5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6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用史实说明建国以后,党始终关注民生问题?1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4国有企业改革,制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5重视发展教育事业6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3、举例说明我国正在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合理调节收入分配2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3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文化方面的问题5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6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4、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4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制度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民生。
5、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说明了什么?1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3我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我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5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1、列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丰硕成果,并分析其原因。
经济: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三峡工程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国民经济增长10.7﹪政治: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修订《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科技文化:歼十飞机;杂交水稻;文化繁荣等。
原因: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等。
2、共同享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积极意义?1只有使人们共享建设成果,才能调动劳动者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创造的源泉涌流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决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3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力,参与国家管理、行使监督权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共享先进文化建设成果,有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更好的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3、青少年在共建共享中应肩负怎样的责任?1青少年也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主体,不仅享有物质、文化方面的成果,接受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保护,还要主动承担共建的责任2青少年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维护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3中学生应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4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等。
4、如何通过共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1依法履行义务,主动承担责任2增强合作、竞争意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3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4坚持党的领导,从国情出发,坚持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5、如何在共建中实现共享?1通过共建,为实现共享奠定基础2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3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4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完善制度和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6、共建和共享哪个更重要?1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人民既是共建的主体又是共享的主体2合作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只有共建才能使人们各司其职,创造和谐成果,为共享奠定基础3共享是合作共建的必然结果,共享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才能有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和谐的目标4所以,共建共享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所以两者同等重要。
林秀贞事迹1、林秀贞承担了什么责任?履行了什么义务?承担了自觉维护党的先进性的责任,履行了主动赡养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和贫困家庭子女等道德义务。
2、林秀贞为什么能感动中国?3、○1她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3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性。
4、林秀贞的哪些做法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一致?○1义务赡养老人,资助贫困学生,收养弃婴,并安排残疾人就业,体现了以服务人民,团结互助为荣;○2劳动致富,开办小型企业,体现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5、对林秀贞的表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意义?○1有利于在农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有利于鼓励大家辛勤劳动致富,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6、林秀贞的事迹告诉我们哪些道理?○1林秀贞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2林秀贞的言行体现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任何人都脱离不开社会,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社会,我们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7、请用一句古训概括林秀贞的事迹,然后说说她对你的启示?(向她学习什么?)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启示:○1以她为榜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亲敬长,体贴长辈。
○2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爱集体,关心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3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自觉承担责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有责任感的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8、开展感动中国人物活动的意义?○1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3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又好又快的发展1、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如何理解这一字调的内涵及意义?内涵:1表明我国政府从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确立2又好又快既要求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更要求把“好”放在首位,坚持好中求快,在经济发展中努力实现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经济效益比较好,资源消耗比较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社会全面进步。
意义:1又好又快的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是由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决定的3是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如何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3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4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5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为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学生应该怎样做?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关注祖国的发展,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远离侵害,健康成长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然而,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还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方面的不良诱惑?应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首先,要树立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得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危害中小学生安全的现象还有哪些?体罚、变相体罚现象、校园暴力事件、校舍年久失修,学生课间追逐打闹,校园门口的交通秩序混乱、校园周围存在的黑网吧、非法音像制品等。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危害青少年安全现象的发生,请你来献计献策。
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整顿校园周边的环境,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社会:积极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保障学校安全学校:加强安全常识教育与宣传,定期检查并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等家庭:积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自身:积极学法、守法、用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自我保护方法教育部为什么要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
由于生活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创建“平安校园”警示语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生命珍贵,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
校园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在遇到歹徒抢劫或险情时,你该怎么办?1、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之斗争2、要冷静,运用最有效地救助方法,如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
为什么要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1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2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解决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需要3是依法治国,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当前,我国在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出现了哪些新问题?1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2校园安全问题3学校乱收费问题4网吧、游戏厅问题未成年人应该怎样对待未成年人保护法?1要依法自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2自觉履行义务,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3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保护法4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你认为青少年在增强自我保护方面应该怎么做?1、应该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抵制不良影响,自觉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保护相配合。
2、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和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3、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到懂法,自觉守法,依法自律,理解、体谅父母,正确对待家庭、学校的教育等。
4、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为防止侵害,构建和谐社会,青少年应该承担哪些责任?1、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肩负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2、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
4、爱护环境,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作为青少年,我们怎样做才能合理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又能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对我们身心健康的损害?1、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长,避其短2、学会保护自己,不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3、网络交流要遵守道德、法律,要有较强依法行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