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论文-5-氟尿嘧啶

合集下载

氟尿嘧啶的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

氟尿嘧啶的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

氟尿嘧啶的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1. 引言氟尿嘧啶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其药物设计原理和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氟尿嘧啶的药物设计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情况。

2. 氟尿嘧啶的药物设计原理2.1 分子结构氟尿嘧啶的分子式为C4H3FN2O2,其分子结构如下:H F| |H-C=N-C-N| |O O2.2 药理作用氟尿嘧啶具有抗肿瘤作用,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 - 抑制DNA合成:氟尿嘧啶能够干扰DNA合成过程,阻止细胞的正常增殖。

- 抑制RNA合成:氟尿嘧啶能够抑制RNA合成,阻断蛋白质的合成。

- 降低酶活性:氟尿嘧啶能够降低多种肿瘤相关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3 药物设计原理氟尿嘧啶的药物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药物分子的合成:根据氟尿嘧啶的分子结构特点,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合成具有良好药物活性的分子。

- 寻找靶点:寻找与氟尿嘧啶相互作用的靶点,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药物传递系统:设计合适的药物传递系统,将氟尿嘧啶有效地输送到靶组织中,增强药物的定位和作用效果。

- 药物代谢与有效性:研究氟尿嘧啶的代谢途径和相关酶系统,优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氟尿嘧啶的临床应用3.1 前列腺癌治疗氟尿嘧啶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

具体应用方式为:- 化疗方案:氟尿嘧啶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如顺铂、吉西他滨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 副作用管理:对于氟尿嘧啶的常见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可以通过控制用药剂量、辅助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管理。

3.2 结直肠癌治疗氟尿嘧啶也被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常见应用方式包括: - 配伍方案:氟尿嘧啶一般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如亚叶酸、顺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 管理副作用:针对氟尿嘧啶的副作用,如口腔溃疡、腹泻等,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3.3 乳腺癌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氟尿嘧啶也有一定应用价值,主要使用方式是:- 化疗方案:氟尿嘧啶结合其他药物进行化疗,如环磷酰胺、阿霉素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胃癌患者5-氟尿嘧啶用药安全性Meta分析

胃癌患者5-氟尿嘧啶用药安全性Meta分析
中 图分 类号 : R 9 6 9 . 3 ; R 9 7 9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4 9 3 1 ( 2 0 1 5 ) 0 2— 0 0 2 7— 0 6
Me t a An a l y s i s o n t h e S a f e t y o f Us i ng 5 - FU i n Pa t i e nt s wi t h Ga s t r i c Ca r c i n o ma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7 1 0 0 6 1 ; 3 . S c h o o l f o P u b l i c H e a l t h , 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C e n t e r , X i a n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Xi a n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7 1 0 0 6 1 )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e v a l u a t e t h e s a f e t y o f u s i n g 5 - F U i n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g a s t r i c c a r c i n o m a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摘要 : 目的 系统评价 胃癌 患者使用 5一氟尿嘧啶 ( 5一F U) 的安 全性 , 为临床合理 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 索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发表 的关于 5一 F u治

5-氟尿嘧啶现代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现代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现代给药系统研究进展5-氟尿嘧啶(5-Fu)是药典收载的抗肿瘤经典药物,作用于DNA合成期,对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卵巢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也有一定疗效。

但是,5-Fu口服吸收不规律,且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共济失调等,严重者甚至发生血性下泻而死亡。

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国内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将其制成不同的剂型,本文按不同剂型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微球或微囊将药物包裹在不同载体材料制成的1~250 μm的微球中,能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作为药物载体,要求微球本身无毒、无抗原性、性质稳定。

5-Fu微球及微囊的载体材料主要有可生物降解的白蛋白、明胶、聚乳酸、壳聚糖、聚丙交酯等。

1.1 白蛋白微球白蛋白微球是以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制成的球状制剂,其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并具有缓释作用和靶向性。

徐希明等[1,2]采用乳化热固化技术制备氟尿嘧啶白蛋白微球(Fu-BM)。

以粒子(粒径0.05)。

经过优选制得的Fu-BM,扫描电镜观察呈规则球形。

粒径范围为0.15~0.98 μm,跨距为0.65,平均粒径0.56 μm。

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6.13%和90.38%。

此外,徐希明等还通过在Fu-BM 的表面偶联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制备了氟尿嘧啶半乳糖化白蛋白微球(Fu-GBM)。

制得的Fu-GBM多呈规则的球形,粒径范围为0.35~2.17 μm,跨距为0.80,平均粒径0.90 μm,糖密度为23.7,载药量为4.86%。

程耀等[3]利用半乳糖酰化壳聚糖衍生物包复的Fu-BM,采用了乳化-交联固化法,分别以均匀设计和单因素处方分析优化了该制备工艺,然后在其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力包裹壳聚糖衍生物,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包裹条件,优化后的制备条件为:5-Fu浓度10 μg/mL,W/O体积比1/20,戊二醛加入量1.0 mL/100 mg牛血清白蛋白,固化时间4 h,衍生物包复时间10 min,衍生物浓度2%,冰醋酸浓度2%。

5-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丁欣;陈国江【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7(044)006【摘要】5-氟尿嘧啶(5-FU)自1957年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胃肠、头、颈、胸和卵巢等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作为嘧啶类似物,5-FU通过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并将其代谢产物整合到DNA和RNA中发挥抗癌作用.5-FU单药或联合用药虽至今仍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但因患者易对其产生耐药性而使总体有效率降低.5-FU化疗耐药可能源自于酶的异常、基因异常和肿瘤微环境异常等因素.本文对5-FU作用机制及其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5-Fluorouracil(5-FU)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gastrointestinal,head,neck,chest and ovarian malignant tu-mors since 1957. As an analogue of pyrimidine,5-FU plays anti-cancer roles by inhibiting thymioylate synthase and integrating its me-tabolites into DNA and RNA. Although 5-FU is one of the first-line therapeutic compounds for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 as a sin-gle drug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drugs,its effectiveness is hindered by its low efficiency,which may be due to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5-FU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may stem from enzyme abnormality,genetic abnormality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we make a review about 5-FU actions 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chemotherapy resistance.【总页数】4页(P491-494)【作者】丁欣;陈国江【作者单位】100850 北京,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00850 北京,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9【相关文献】1.直肠癌化疗对5-氟尿嘧啶耐药者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表达水平及突变的影响 [J], 赵雪晴;李全;钱世宁;李鹏飞2.自噬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及顺铂的化疗耐药 [J], 周川人;姚菲;黄晓颖;周艳玲;王强;龙辉;吴清明3.沉默circPVT1对5-氟尿嘧啶耐药胃癌细胞化疗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 [J], 左兴盛;宋志玉;贾海盼;付中华;王振基;马培志4.开普拓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对5-氟尿嘧啶耐药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 [J], 王建军;刘大晗5.直肠癌化疗对5-氟尿嘧啶耐药者二氢嘧啶脱氢酶 [J], 李全;李鹏飞;钱世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_氟尿嘧啶应用及其辅助药物研究进展

5_氟尿嘧啶应用及其辅助药物研究进展
责任编辑 杨呈祥
279
20092(中旬刊)
理工科研
5-氟尿嘧啶应用及其辅助药物研究进展
杨 颖[1][2]
([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2]辽宁省教育厅生物技术与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辽宁·大连 116029)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9)02- 279- 01
[2] Duschinsky R,Pleven E,Heidelberger C.The Synthesis of 5- Fluorophrimidines [J].J Chem Soc.1957,79(16):4559~4560.
[3] Neung- Ju Lee,Ja- Chul Koo,Sung- Suk Ju.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of phthalimide- based polymers containing 5- fluorouracil Polym[J].Int,2002(51): 569~576.
内少量能转变为活性代谢产物:氟尿嘧啶核苷酸、氟尿嘧啶脱氧核苷 酸及氟尿嘧啶核苷酸。其中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在相应辅因子的参 与下,代替正常的脱氧核苷酸,与胸苷酸合成酶形成三联复合物中间 体,该复合物与在肿瘤细胞中由尿苷酸合成胸苷酸的过程中用的中 间体很相似,是肿瘤迁移反应中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剂,在同一系统 酶中互相竞争,阻断代谢环节,使胸甘酸合成酶失活,从而阻断尿嘧 啶脱氧核苷酸甲基化转变为脱氧胸苷酸过程,胸苷酸的合成停止了, 即 DNA 的合成受阻,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其终止于 S 期而 死亡[1]。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还可以直接干扰 DNA 链的延伸,改变 DNA 的稳定性而引起 DNA 链断裂。然而,大部分的药物在肝脏中经 二氢嘧啶脱氢酶作用分解代谢为没有活性的产物二氢氟尿嘧啶 (DPD),致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降低。随着癌症发病率的急剧上升, 寻求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5- Fu 在联合化疗中较 多,目前采用治疗方法,是朝着高效低毒的方向发展。 2 5- Fu 单独以及联合用药

5-氟尿嘧啶、邻菲罗啉、过渡金属离子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5-氟尿嘧啶、邻菲罗啉、过渡金属离子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要: . 5氟尿 嘧啶( .U 、 菲罗 啉与过 渡金 属锰 ( 、 (1) 钴 (I 、 ( 、 ( ) 锌 5F ) 邻 Ⅱ) 铁 1 、 1) 镍 Ⅱ) 铜 1 、 I
( ) 1 在水 和 乙醇 的混合 溶剂 中搅拌 回流 , 合成 了一 系列配 位化合 物 , 通过 可 见. 紫外光谱 , 外 红 光谱 , 光光谱 等手段 对配合 物进行 了表 征 . 荧
第O8年 5月 卷第 2期 27 O
淮 阴 师 范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学 版 )
J U N LO U 1 / E C E SC L E E( A U A CE C DTO O R A FH AYN T A H R O L G N T R LS IN EE IIN)
毒副作用 。 比较明显 . : 如 心脏毒性 , 胃肠道毒性( 频繁呕吐, 腹泻等) 白细胞减少等;) , 2 在人体中代
谢较 快 , 泄快 , 排 吸收少 . 了维持正 常 的血药浓度 , 人必 须服用 更大 的剂量 , 就导致 了更大 的毒 为 病 也
副作 用 .
因此 , 人们一 直在 寻找一 种疗效 高 、 副作用 低 的 5F 毒 .U衍生 物 .日本 Ysiw 在 5F oh aa z .U的氮原 子上 引 入有机硅 化合物 , ]获得 较好 的抗 肿瘤 活性 . 研究 表 明 , 以抗 癌药 物配体 形 成 的金属 配合 物往 往具 有
v 】7 N 2 o . o. Ma .2 O y O8
5氟 尿 嘧啶 、 菲 罗啉 、 渡金 属 离 子 一 邻 过 三 元 配合 物 的 合成 与表征
赵玲 玲 宛 , 瑜 。
2 11 ; 216 2 11 ) 216 (. 州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 苏 徐州 1徐 江

5fu方案

5fu方案

5fu方案5-FU方案引言5-FU方案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癌症的化学治疗药物方案之一。

5-FU,即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是一种氟代嘧啶类抗癌药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5-FU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如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5-FU方案的药理学、使用方法和副作用等信息。

5-FU方案的药理学5-FU通过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阻断了DNA链的合成,从而抑制了癌细胞的增殖。

此外,5-FU还可以抑制胞嘧啶脱氨酶的活性,从而增加细胞内的脱氨酶水平,导致细胞毒性加强。

总的来说,5-FU方案通过多种机制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5-FU方案的使用方法5-FU方案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其具体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癌症的类型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5-FU方案会作为其他抗癌药物方案的一部分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来进行调整剂量。

通常情况下,5-FU方案需要连续几周或几个月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5-FU方案的副作用5-FU方案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疲劳和脱发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随着治疗的进展,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然而,一些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如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等,也可能发生。

因此,在使用5-FU方案治疗癌症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根据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

5-FU方案的注意事项在使用5-FU方案治疗癌症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地服用药物。

如果漏服了药物,应尽快联系医生进行咨询。

其次,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身体检查,以及向医生报告任何副作用的变化。

此外,患者应该避免接触其他病人的体液,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最后,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论5-FU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方案,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中。

5-氟尿嘧啶论文:载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聚己内酯基支架膜的制备、表征及评估

5-氟尿嘧啶论文:载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聚己内酯基支架膜的制备、表征及评估

5-氟尿嘧啶论文:载5-氟尿嘧啶与紫杉醇聚己内酯基支架膜的制备、表征及评估【中文摘要】支架(Stent)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输送系统。

一方面,该系统能够支撑人体内各种腔道,保持人体管道畅通;另一方面,通过局部植入可以把一定剂量的药物直接转移到病变部位,使药物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降低全身给药引起的毒副反应。

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渗透性,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制剂中。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和紫杉醇(Paclitaxel, PTX)是常用的抗癌药物。

目前已开发出单一载5-FU或PTX的药物洗脱支架,但鲜有关于联合应用5-FU与PTX的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报道。

本课题以PCL 或PCL与PEG的物理混合物为药物载体,以亲水性5-FU与疏水性PTX 为模型药物,热熔融挤出法混合后,用热压平板压制成一定厚度的单层膜,然后以甲苯为粘合剂,将单层膜粘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多层结构的复合支架膜。

SEM和XRD结果表明,制备的支架膜表面光滑,具有紧密的多层空间结构,药物以其结晶态在支架膜中均匀分布。

另外,建立了同时测定5-FU和PTX的HPLC梯度洗脱的分析方法。

考察了药物从复合膜的背衬层的渗漏量,深入探讨了复合膜的释药行为,对具有控释层结构的复合膜的体外释放数据进行释放模型拟合,阐明了其释放机理,并进一步考察了支架膜在动物体内的释药。

结果表明:与5-FU和PTX的释放量相比,药物从背衬层的渗漏量很小,说明设计的复合膜系统具有单向释放特征。

载药量的变化对药物的释放无明显作用(50%载药量与20%载药量的两种支架膜的药物释放无显著差异);高载药量(50%)的支架膜中添加PEG,可以促进药物释放,而载药量较低时(20%),PEG对药物的释放无显著影响;5-FU与PTX联用时,在总载药量一定的条件下,5-FU/PTX大, 5-FU与PTX释放快,反之,则释放慢;引入控释层并改变控释层的组成,可以很好的调节药物的释放,并且药物释放数据最符合Ritger–Peppas方程,表明Fickian扩散是其药物释放的主要机制。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作者:凡长坡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1期【摘要】5-氟尿嘧啶的常用合成工艺有缩合环化法、直接氟化法及其他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5-氟尿嘧啶缩合环化法、直接氟化法及其他方法的合成工艺及具体途径,旨在为5-氟尿嘧啶的合成提供参考。

【关键词】5-氟尿嘧啶;合成;工艺;研究进展5-氟尿嘧啶,分子式为C4H3FN2O2,一种嘧啶化合物衍生物,也是抗代谢药物的一种,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且抗肿瘤谱较为广泛[1]。

5-氟尿嘧啶在体内首先反应成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抑制DNA的合成,也可反应生成氟尿嘧啶核苷,参与正常RNA的合成,进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5-氟尿嘧啶在抗肿瘤治疗中主要作用于细胞繁殖的S期,对其他阶段细胞繁殖影响较小。

5-氟尿嘧啶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也容易进入脑组织及肿瘤转移灶。

5-氟尿嘧啶的代谢产物主要有原型、二氧化碳和尿素。

其中原型主要和尿液一起排出体外,其他代谢产物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尿素,分别经呼吸系统和尿液排出。

5-氟尿嘧啶难以从外界环境中提取制备,以化工合成为主。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知,5-氟尿嘧啶的常用合成工艺有缩合环化法、直接氟化法及其他方法[2]。

本文对5-氟尿嘧啶合成工艺做出如下概述。

1 5-氟尿嘧啶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机制5-氟尿嘧啶为白色粉末或白色结晶性粉末,难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不溶于苯、氯仿以及乙醚等溶剂,没有臭味,略有苦味。

5-氟尿嘧啶的熔点为282℃,紫外在265或266nm处有最大吸光度。

5-氟尿嘧啶是嘧啶类的氟化物,属于抗代谢、抗肿瘤药,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嘧啶核苷酸转换成胸腺嘧啶核苷酸,干扰DNA合成,对RNA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临床用于结肠癌、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头颈部鳞癌、皮肤癌、肝癌、膀胱癌等。

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腹泻,严重者有血性腹泻或便血,应立即停药。

5-氟尿嘧啶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的药效与毒性评价研究

5-氟尿嘧啶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的药效与毒性评价研究

5-氟尿嘧啶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的药效与毒性评价研究唐雪莲;付京花;PARK Hyun;杨新颖【摘要】为探讨5-氟尿嘧啶的药效、毒性与给药剂量之间的关系,采用BALB/c小鼠来源的CT26结肠癌细胞株构建小鼠结肠癌模型,分别给予10、20、30和50 mg/kg剂量的5-氟尿嘧啶,分析其抗肿瘤效果、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和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的体内抑瘤效果及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评价各指标,认为20~ 30 mg/kg剂量的5-氟尿嘧啶较适合于小鼠结肠癌模型中的药效评价.%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anticancer effects, toxicity and dose, tumor syngeneic models were made from murine colorectal adenooarcmoma cell line CT26 derived from BALB/c mice. Mice were treated with various doses (10, 20, 30 and 50 mg/kg) of 5-fluorouracil (5-FU) , and the indexe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anti-tumorigenic effects, body mass and mortality of m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5 -FU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oses, and the proposal dose was 20 - 30 mg/kg which may be the optimal dose for drug research in tumor syngeneic model of mice.【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4页(P535-538)【关键词】5-氟尿嘧啶;药效;毒性;结肠癌【作者】唐雪莲;付京花;PARK Hyun;杨新颖【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韩国圆光大学医学院,全罗北道益山 570749,韩国;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结肠癌是世界上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在美国,结肠癌在癌症病人的死亡率中位居第二位[1-2].尽管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依立替康等有一定的毒性,但它们仍然是临床常用的几种抗结肠癌药物[3-5].在抗肿瘤新药研究中,体内试验是必要的.5-氟尿嘧啶常被用作阳性药来间接评价新药的药效,但不同研究者采用5-氟尿嘧啶作为阳性药时使用的药物剂量不一[6-8].剂量不同,5-氟尿嘧啶的药效与毒性差异很大,若试验中选用的剂量不合适,可能会因药效不好或毒性过大引起动物死亡率过高进而发挥不了阳性药的对照效果.本文对5-氟尿嘧啶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的药效与毒性进行研究,评价5-氟尿嘧啶的药效和毒性与给药剂量之间的关系,得到适合的剂量,以期为5-氟尿嘧啶在体内结肠癌模型研究中作为阳性药时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与材料细胞培养试剂为Invitrogen公司(美国)产品,5-氟尿嘧啶(Sigma公司,美国)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其他常规化学试剂均为Sigma公司(美国)产品.1.2 细胞培养BALB/c小鼠来源的CT26细胞株购自韩国细胞库(the Korean Cell Line Bank,韩国,首尔).采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于37℃ 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培养,培养液中含青霉素(100 U/mL)和链霉素(100μg/mL).1.3 动物及分组动物试验在韩国圆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5周龄雌性BALB/c小鼠50只(SPF级,购自Orient Bio.公司,韩国,首尔).按后续试验操作,随机分为5组. 1.4 小鼠体内结肠癌模型的制备及药物效果观察小鼠皮下结肠癌模型参考文献[9]方法制备.取培养的CT26细胞用无血清RPMI1640调整为2×103μL-1注射于小鼠右前腋下的皮下部位,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待1周后各组肿瘤直径为4~5 mm时,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1组为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5 d;另外4组按体质量分别腹腔注射10、20、30、50 mg/kg的5-氟尿嘧啶,每日1次,连续5 d.定期称小鼠体质量,给药前一天记为第0天,第0天的荷瘤小鼠的体质量为初始体质量,不同天数的体质量变化率根据公式[(测定体质量/初始体质量)×100%]计算.每隔3 d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直径,按照公式(长×宽2)/2计算肿瘤体积,待对照组肿瘤直径为15 mm时[10],将所有小鼠用乙醚麻醉后,分离肿瘤,摘取肺、脾、胸腺、肝称质量,用体积分数为10%的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及各组织的形态学变化.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统计学检验采用SPSS 12.0软件包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2 结果2.1 5-氟尿嘧啶抗肿瘤效果在小鼠体内结肠癌模型中,5-氟尿嘧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抗肿瘤效果(图1),10 mg/kg剂量组有一定的抑制趋势,但效果不显著;20和30 mg/kg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尤其是30 mg/kg组,在第15天时,抑瘤率达56%.50mg/kg组的肿瘤体积与给药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其抑制效果最显著.从肿瘤切片的结果也可观察到相似的结果,10 mg/kg组与空白组相似,20 mg/kg组肿瘤细胞主要聚集于肿瘤块周围,中央的细胞大部分坏死,30和50 mg/kg组坏死面积更大(图2).图1 5-氟尿嘧啶抗肿瘤效果Fig.1 Anti-tumor effects of 5-fluorouracil in mice 2.2 5-氟尿嘧啶对小鼠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空白组体质量在试验期间比较接近初始体质量,而10和20 mg/kg组体质量有所增加;30 mg/kg组先减少,后恢复到接近初始体质量;50 mg/kg组小鼠从第8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10天仅有2只小鼠存活,但状态特别差,体质量大幅下降,此时处死取样,用作切片分析.表1 小鼠体质量变化率及死亡率1)Tab.1 Changes in body mass and mortality of mice1)n=10,给药前一天为第0天,第0天的荷瘤小鼠的体质量为初始体质量,不同天数的体质量变化率根据公式(测量体质量/初始体质量×100%)进行计算.处理体质量变化率死亡率/%对照组100.00±5.97 100.31±5.00 101.77±4.15 101.81/%第0天第3天第5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第15天.1668.90±1.05 100±4.71 102.87±3.98 102.30±6.18 101.86±6.95 0 10 mg/kg组100.00±2.71 101.01±2.98 101.06±2.86 103.18±3.97 105.03±4.23107.06±4.84 106.32±6.42 0 20 mg/kg组100.00±2.68 101.39±3.25100.93±2.98 102.28±3.81 105.72±3.34 108.00±3.98 109.94±6.28 0 30mg/kg组100.00±2.93 99.21±2.52 97.04±2.78 84.68±3.67 88.80±6.60 97.08±7.31 102.18±5.82 0 50 mg/kg组100.00±2.74 100.04±2.8292.35±2.16 74.23±32.3 5-氟尿嘧啶对小鼠各组织的毒性肺、脾、胸腺、肝等各组织的质量指数见表2.除50 mg/kg组外,肺和肝的质量变化不大,但脾和胸腺指数却有明显改变.组织切片染色结果发现,除50 mg/kg 组有轻度的炎症损伤外,各组的肺的病理变化很小(图2).脾和胸腺在10和20 mg/kg组没有变化,但在30和50 mg/kg组有明显的淋巴坏死及淋巴数目减少的变化(图2).肝脏的病理变化最明显,即使在10 mg/kg组也有局部的炎性渗透,其他组更加明显,50 mg/kg组炎性渗透范围更大甚至出现坏死(图2).图2 小鼠肿瘤及不同组织HE染色结果Fig.2 Representative images following hematoxylin and eosin(HE)staining of tumor and the tissues in mice3 讨论表2 小鼠各脏器质量变化1)Tab.2 Mass changes of the tissues of mice1)除50 mg/kg组n=2外,其余各组n=10;脾(胸腺)指数=[脾(胸腺)质量×1 000]/[体质量×10];* 示与对照组比较0.05水平差异显著,**示与对照组比较0.01水平差异极显著,t检验.0.18±0.01 1.18±0.29 0.21±0.03 1.26±0.14 10 mg/kg 组0.19±0.02 1.24±0.19 0.19±0.05 1.24±0.10 20 mg/kg组0.18±0.021.32±0.22 0.18±0.05 1.29±0.16 30 mg/kg组0.19±0.042.03±0.47**0.11±0.03**1.31±0.10 50 mg/kg组0.14±0.02**4.30±0.38**0.05±0.01**1.01±0.18/g对照组组别 m肺/g 脾指数胸腺指数 m肝*体内试验在抗肿瘤新药研究中非常必要,癌症的临床治疗,5-氟尿嘧啶常被用作阳性药来间接评价新药的药效.剂量不同,5-氟尿嘧啶的药效与毒性差异很大,若试验中选用的剂量不合适,可能会因药效不好或毒性过大引起动物死亡率过高进而发挥不了阳性药的对照效果.本研究结果发现5-氟尿嘧啶的体内抑瘤效果与剂量密切相关,毒性也是如此.10 mg/kg剂量的抑瘤效果较差.50 mg/kg剂量抑瘤效果最好,但毒性特别大,动物的死亡率高,不适合使用.从抑瘤效果看30 mg/kg剂量比20 mg/kg剂量好,但从体质量变化方面比较,20 mg/kg剂量体质量呈增长趋势,30 mg/kg剂量先下降后增长,且30 mg/kg剂量对脾、胸腺及肝脏等组织有影响,说明30 mg/kg剂量的毒性仍然较大.20 mg/kg剂量抑瘤率虽然较差,但体质量及组织变化很小,尤其是对免疫系统几乎没影响,因此有利于动物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抵抗肿瘤.以上结果表明20~30 mg/kg剂量的5-氟尿嘧啶较适合于小鼠结肠癌模型中的药效评价.关于5-氟尿嘧啶在其他小鼠抗癌模型中剂量的应用也有不同报道.Cusack等[11]在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裸鼠结肠癌模型中采用5-氟尿嘧啶作为阳性药,其剂量为33 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整个试验周期为32 d.Stankova等[12]在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裸鼠模型中同样采用了5-氟尿嘧啶作为阳性药,其剂量为20 mg/kg,分别在试验的第 4、8、12、16 天腹腔注射,每天1次.Houghton等[13]对包括5-氟尿嘧啶在内的几种抗肿瘤药物在小鼠抗癌模型中的效果及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5-氟尿嘧啶的最大耐受量是50mg/kg.Ciomei等[14]在人结肠癌细胞株 HCT-116裸鼠肿瘤模型研究中也采用了50 mg/kg的剂量.Harris等[15]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裸鼠肿瘤模型研究中采用了65 mg/kg的剂量.这些文献报道的剂量与本文有差异主要是因为所采用的动物模型、5-氟尿嘧啶来源以及使用方法不同等因素造成.总之,在试验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的剂量,才能很好地起到阳性药的作用.参考文献[1]GENNARELLI M,JANDORF L,CROMWELL C,et al.Barriers to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Inadequate knowledge by physicians[J].Mt Sinai Med,2005,72(1):36-44.[2]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08,58(2):71-96.[3]WOLPIN B M,MAYER R J.Systemic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J].Gastroenterology,2008,134(5):1296-1310.[4]OHTSU A.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past,present,and future[J].J Gastroenterol,2008,43(4):256-264.[5]WILLIAM-FALTAOS S,ROUILLARD D,LECHAT P,et al.Cell cycle arrest by oxaliplatin on cancer cells[J].Fundam Clin Pharmacol,2007,21(2):165-172.[6]JUNG G R,KIM K J,CHOI C H,et al.Effect of betulinic acid on anticancer drug-resistant colon cancer cells[J].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2007,101(4):277-285.[7]ALEXANDRE J,NICCO C,CHÉREAU C,et al.Improvement of the therapeutic index of anticancer drugs by the superoxide dismutase mimic mangafodipir[J].J Natl Cancer Inst,2006,98(4):236-244.[8]CUSACK J J,LIU R,XIA L,et al.Neuteboom ST and palladinoMa.NPI-0052 enhances tumoricidal response to conventional cancer therapy in a colon cancer model[J].Clin Cancer Res,2006,12(22):6758-6764.[9]LUO Xiao-ling,YU Yi-zhi,LIANG An-min,et al.Intratumoral expression of MIP-1 beta induces antitumor responses in a pre-established tumor model through chemoattracting T cells and NK cells[J].Cell Mol Immunol,2004,1(3):199-204.[10]CHIKKANNA-GOWDA C P,MCNALLY S,SHEAHAN B J,etal.Inhibition of murine K-BALB and CT26 tumour growth using a Semliki Forest virus vector with enhanced expression of IL-18[J].Oncol Rep,2006,16(4):713-719.[11]CUSACK J C Jr,LIU Rong,XIA Li-jun,et al.NPI-0052 enhances tumoricidal response to conventional cancer therapy in a colon cancer model[J].Clin Cancer Res,2006,12(22):6758-6764.[12]STANKOVA J,SHANG Ji-jun,ROZEN R.Antisense inhibition of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reduces cancer cell survival in vitro and tumor growth in vivo[J].Clin Cancer Res,2005,11(5):2047-2052. [13]HOUGHTON J A,CHESHIRE P J.HALLMAN J D,et al.Evaluation of irinotecan in combination with 5-fluorouracil or etoposide in xenograft models of colon adenocarcinoma and rhabdomyosarcoma[J].Clin Cancer Res,1996,2(1):107-118.[14]CIOMEI M,CROCI V,CIAVOLELLA A,et al.Antitumor efficacy of edotecarin as a single agent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agents in a xenograft model[J].Clin Cancer Res,2006,12(9):2856-2861. [15]HARRIS S M,MISTRY P,FREATHY C,et al.Antitumour activity of XR5944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combination with 5-fluorouracil and irinotecan i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J].Br J Cancer,2005,92(4):722-728.。

5-氟尿嘧啶为主方案治疗晚期贲门癌的疗效分析

5-氟尿嘧啶为主方案治疗晚期贲门癌的疗效分析
道 出血不仅成 效快 ,且疗效稳 固,不易复发 。奥 曲肽 是人工合成 的长
密 切观察患者 的病情 变化 ,若患者 呕血停止 ,黑便消失 ,便 潜血 检查 阴性 ,心率、血压 、血 氧等各项生命指标恢 复正常并保持 稳定 ,
血红蛋 白计数 恢复正常 ,则表示 治疗 有效 。若 再次出现呕血或者 便潜
失去手术治疗 机会或拒绝 手术治疗导致 的晚期贲 门癌患 者 ,建议 行5 -
氟尿嘧啶为主 的治疗 方案 。因此 ,为 了提高患者 的生 存质量 .延 长其
贲 门癌是胃癌的一种”,占胃癌的2 %,贲门癌发生在胃贲门 0
部、食管- 胃交界 线下约2m范围 内,它是一种 特殊类型 ,与其他 部位 c 的 胃癌 不同 ,解剖学组织学特 性和临床表现 均具有 自己的独特 形式 , 诊断和 治疗 万法也具有独特性 ,贲 门癌是 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 ,早期
临床 症状 ,临床应 用较 为安 全有 效 ,能减 少远处 转移 ,延 长生存期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 词 】5 氟尿 嘧 啶 ;贲 门癌 ;化 疗 ;疗效 -
中图分类号:R 3 . 75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14(02 4 0 1— 2 6 1 8 9 2 1)1— 15 0
再发风险低 ,可广泛使用。
3讨 论
参 考文 献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十分复杂,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肝硬
病例 以手术 切除疗效较好 ,晚期患者则 已失 去手术机会 ,对于 那些 已
生命 ,于2 0年6 至2 年6 我科 采用静脉推注 5氟尿嘧啶联合静 09 f l 0 f 1 l 1 一 脉滴入顺铂为 主的治疗晚期贲 门癌治疗 ,通过 治疗 晚期贲 门癌观察其 疗效与预后 ,现将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

5-氟尿嘧啶-1-基乙酸与5-氟尿嘧啶抗肿瘤作用的比较的开题报告

5-氟尿嘧啶-1-基乙酸与5-氟尿嘧啶抗肿瘤作用的比较的开题报告

5-氟尿嘧啶-1-基乙酸与5-氟尿嘧啶抗肿瘤作用的比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5-氟尿嘧啶(5-FU)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

5-FU被认为是一种锶促进剂,可诱导细胞死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然而,5-FU的毒副作用较大,易导致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因此,寻找新的5-FU衍生物,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减少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5-氟尿嘧啶-1-基乙酸和5-氟尿嘧啶对肿瘤的抗增殖作用,探讨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 细胞培养和处理:选取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在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至60%-70%的密度,分别用5-氟尿嘧啶-1-基乙酸和5-氟尿嘧啶处理细胞,浓度分别为5 μg/mL、10 μg/mL、20 μg/mL、40 μg/mL和80 μg/mL。

2. 细胞增殖检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统计5-氟尿嘧啶-1-基乙酸和5-氟尿嘧啶处理后的IC50值。

3.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Annexin V-FITC/PI两色荧光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4. 毒副作用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分析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预期结果:通过MTT法和细胞凋亡实验,比较5-氟尿嘧啶-1-基乙酸和5-氟尿嘧啶对HCT116细胞的抗增殖效果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

同时,通过检测IL-6和CRP等指标,评估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预计5-氟尿嘧啶-1-基乙酸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较5-氟尿嘧啶更有效,且毒副作用会更少。

五、意义和贡献:本研究将探讨5-氟尿嘧啶-1-基乙酸作为新型化疗药物的潜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药物选择。

同时,比较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有助于促进化疗剂的研发和优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5-氟尿嘧啶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的药剂学研究进展
尿 嘧啶 的进 一 步研 究及应 用提 供 参考 。
【 关 键词 】5 一 氟尿 嘧啶 ;药剂 学 ;给 药 系统
中图分 类号 :R 9 4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8 - 0 4 5 0 - 0 2
5 一 氟尿嘧 啶( 5 一 l f u o r o u m c i l ,5 - F u ) 为 嘧啶类 的氟 化物 ,其结 构见 图 1 ,略溶 于水 ,为时 间效应性 抗代谢 类抗 肿瘤 药 ,是治疗 实体 肿瘤的 首选药物 。含 5 一 F u 的高分子抗 肿瘤药物 已应用于多 种癌症 的治疗 ,也 可作为放射 化疗的增敏 剂 ,局部应用 还可治疗基底 细胞癌 和某些恶性 皮肤病 。 】 。 当药物在有 效剂量时 ,对 正常细胞也有一定 的损害功 能,
剂 按适 当 的 比例 混合 , 自发形 成的 各 向同性 ,透 明 ,热力 学稳 定 的
分散 体 系 。张宁 宁等 优化 5 一 F u 自乳 化乳剂 的制 备工 艺 ,并对 其 自 乳 化速 率进 行 测定 ,结果 优化 制备 工 艺条件 下制 得 的5 一 F u 自乳 化 乳 剂 历经在 3 9 0  ̄ 4 2 0 n m,并 呈正态分 布 , 自乳化速 率为 1 5 mi n ,载药 量 为1 4 . 1 %。李 文浩等 制备5 一 氟尿 嘧啶( 5 一 F u ) 口服 微乳 ,并考 察其 在
4 5 0 ・文献综述 ・
M a r c h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8
5 一 氟尿 嘧啶 的药 剂学研 究进展
朱 荣 刚 陈 智
(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 济南 2 5 0 0 0 1 )

消化道肿瘤护理论文:输注5-氟尿嘧啶在消化道肿瘤中应用

消化道肿瘤护理论文:输注5-氟尿嘧啶在消化道肿瘤中应用

消化道肿瘤护理论文:输注5-氟尿嘧啶在消化道肿瘤中应用【摘要】多年来,5-氟尿嘧啶(5-FU)作为胃肠道肿瘤化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5-FU半衰期短,为周期特异性药物,故具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使用效果优于短时间应用,通常需持续96~120 h。

我科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为600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使用电子镇痛泵持续输注5-FU,在应用方便、安全和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子镇痛泵; 5-FU;消化道肿瘤多年来, 5-氟尿嘧啶(5-FU)作为胃肠道肿瘤化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5-FU半衰期短,为周期特异性药物,故具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使用效果优于短时间应用,通常需持续96~120 h。

我科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为6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使用电子镇痛泵持续输注5-FU,在应用方便、安全和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电子镇痛泵持续输注5-FU60例,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4岁。

其中胃癌22例,大肠癌38例。

1·2操作方法取出一次性配套的电子镇痛泵的输液装置,检查无破损后旋开加药口端取下延长管,用注射器将5-FU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加入输液装置内,再连接延长管和一次性注射针头进行排气,排气后再关闭夹子。

放入电子镇痛泵中,换上电池,根据医嘱调节总容量及每小时几毫升的速度携至病人床边,用10 ml针筒抽回血确定静脉通畅后先输注生理盐水,确定点滴通畅无外渗,再连接电子镇痛泵打开夹子启动镇痛泵。

次日依此方法更换该输液装置及注入化疗药液,再连接电子镇痛泵继续滴注,直至治疗结束。

2结果本组60例消化道肿瘤采用电子镇痛泵持续输注5-FU后,其中4例恶心伴呕吐, 8例恶心无呕吐伴食欲下降,其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 (12/60)。

3讨论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都存在细胞周期,每个细胞周期都有相应的时间范围。

5-氟尿嘧啶合成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

5-氟尿嘧啶合成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

5-氟尿嘧啶合成工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肿瘤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胃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

5-FU的化学名称为5-Fluoro-2,4-(1H,3H)-pyrimidinedione,其结构式为:(图片来自网络)5-FU的合成工艺研发是当前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因此,本研究选择5-FU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合成工艺,以期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高效可行的5-FU合成工艺,以降低制备成本,提高产品收率和纯度。

三、研究内容(1)5-FU合成反应机理和路线的研究。

(2)优化5-FU合成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比例和催化剂种类等。

(3)筛选合适的溶剂和反应条件,以提高产物收率和纯度。

(4)建立5-FU合成工艺流程图,包括工艺参数和操作步骤等。

(5)对优化后的5-FU合成工艺进行验收,评估其生产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5-FU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现有的5-FU合成工艺。

(2)实验法:通过实验,在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时间和催化剂条件下,进行5-FU的合成反应,考察反应物比例、溶剂类型和反应条件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优化反应工艺,提高产物收率和纯度。

(3)仪器分析法:利用常见的仪器如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评估反应的效果。

五、研究意义(1)本研究通过优化合成反应条件,设计高效可行的5-FU合成工艺,降低了制备成本,提高了产物收率和纯度。

(2)本研究为5-FU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据,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3)本研究也为其他类似化合物的合成工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六、预期结果(1)确定5-FU的最佳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建立合适的工艺流程,提高产物收率和纯度。

(2)研究5-FU的反应机理和关键反应步骤,揭示其化学本质。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一种常用的抗癌化疗药物的详细介绍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一种常用的抗癌化疗药物的详细介绍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一种常用的抗癌化疗药物的详细介绍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氟尿嘧啶(Fluorouracil),这是一种常用的抗癌化疗药物。

氟尿嘧啶属于嘧啶类似物,可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如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

我们将探讨氟尿嘧啶的作用机制、药理特点、临床应用、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1. 作用机制:
-氟尿嘧啶通过抑制DNA和RNA的合成,阻碍癌细胞的生长和复制。

-它干扰细胞中嘌呤和嘧啶碱基的代谢过程,导致细胞凋亡和抑制抗癌基因的表达。

2. 药理特点:
-氟尿嘧啶可通过静脉输注或口服给药,在体内迅速代谢,并广泛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以及肿瘤部位。

-它主要在肝脏代谢,通过尿液排泄。

3. 临床应用:
-氟尿嘧啶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
-结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乳腺癌和头颈部癌症等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

4. 副作用:
-氟尿嘧啶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口腔溃疡、骨髓抑制等。

-稀有但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心脏毒性、神经毒性和肝功能损害等。

5. 注意事项:
-使用氟尿嘧啶需在严密的医疗监督下进行,并需遵循相关的用药指导和剂量调整。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监测。

-在使用氟尿嘧啶期间,患者需告知医生关于任何新出现的不适或副作用。

氟尿嘧啶 (Fluorouracil)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

 氟尿嘧啶 (Fluorouracil)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

氟尿嘧啶 (Fluorouracil)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简称5-FU,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化学治疗药物,常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

该药物通过抑制DNA和RNA合成从而使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用于治疗癌症以及其他一些已被证实对5-FU敏感的疾病。

然而,该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患者和医生密切合作来监测和管理。

一、治疗的疾病:1.结直肠癌:氟尿嘧啶是结直肠癌的常用药物之一。

它可以作为单药或与其他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结直肠癌。

对于一些晚期难治性结直肠癌患者,氟尿嘧啶常与靶向药物(如抗EGFR抗体)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2.乳腺癌:氟尿嘧啶可用于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即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联合应用化疗药物,以减小肿瘤的大小,并预防复发。

它也可以用于晚期乳腺癌的化疗,以减缓疾病进展。

3.胃癌和食管癌:氟尿嘧啶也可以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的化疗。

该药物通过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蔓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4.头颈部癌:氟尿嘧啶还常用于头颈部癌的治疗,特别是口腔、咽喉和鼻咽癌。

它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腔内注射的方式给药,用于辅助放疗或手术前的化疗。

二、副作用:尽管氟尿嘧啶是一种有效的化疗药物,但它也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不同患者之间可能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1.消化系统:氟尿嘧啶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等消化系统问题。

这些副作用一般在治疗结束后会逐渐减轻。

2.造血系统:该药物可能导致造血系统问题,如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医生会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以监测造血功能。

3.皮肤反应: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干燥和脱皮。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但有时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的皮肤护理。

4.神经系统问题:稀有情况下,氟尿嘧啶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问题,如周围神经病变或感觉异常。

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5.其他:此外,氟尿嘧啶还可能引起头晕、疲劳、嗜睡等不适症状,但一般情况下这些副作用会随着治疗的进行而减轻。

5fu化疗方案

5fu化疗方案

5fu化疗方案化疗(chemotherapy)是一种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来杀死或控制癌细胞生长的治疗方法。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简称5fu)作为化疗的一种药物,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被广泛认可为治疗多种癌症的有效方案。

本文将探讨5fu化疗方案的用途、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副作用。

首先,5fu化疗方案被广泛用于实体瘤的治疗。

实体瘤是指体内形成肿块的恶性疾病,如结直肠癌、胃癌等。

临床研究表明,5fu可以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合成过程,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此外,5fu还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内特定的酶的活性,进一步削弱其生存能力。

其次,5fu化疗方案还可以用于治疗部分恶性血液病,如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系统的癌症,常常导致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等症状。

5fu可以通过干扰癌细胞的RNA合成,达到抑制其生长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5fu常常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5fu作为一种有毒的药物,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通常在停药后会有所缓解。

此外,5fu还可能引起皮肤反应,如瘙痒、红肿和疼痛。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些不适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管5fu化疗方案在治疗癌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在患者中寻找最佳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是一个复杂的任务。

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其次,5fu的治疗效果可能随着治疗的进行而减弱,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耐药性。

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解决。

总之,5fu化疗方案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干扰癌细胞的核酸合成过程,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症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副作用和个体差异等挑战也需要我们认真应对。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给药方案,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5-氟尿嘧啶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的研究进展课程名称:药物化学任课教师:班级:学号:姓名:5-氟尿嘧啶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的研究新进展摘要: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之一,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增生,对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癌症显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

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强的毒副作用。

因此,对5-氟尿嘧啶进行有效的分子修饰,以克服其缺点,提高其靶向性和选择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活性作用和减轻毒副作用,已成为当今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根据不同靶向载体,对近年来国内外各种修饰的5-氟尿嘧啶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及其抗肿瘤效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5-氟尿嘧啶前药、肿瘤细胞、靶向性、新进展综述: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之一,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增生,主要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1].但由于首过代谢显著且亲脂性较低,5-FU的生物利用度低,影响抗肿瘤疗效,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临床应用时引起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为了降低5-FU 严重的不良反应,提高其中肿瘤靶向性,国内外学者对5-FU进行了大量的化学修饰工作,合成了多种5-氟尿嘧啶衍生物。

其中替加氟(tegafur)、卡培他滨(caoecitabine)最具代表性,虽然它们毒性均5-氟尿嘧啶低,化疗指数较5-FU,但对肿瘤细胞无选择性,故不能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利用某些结构对肿瘤细胞的特殊亲和力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已成为当今靶向药物研究的热点。

目前,肿瘤细胞靶向性药物可根据靶向部位不同分为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肝靶向性前药、直肠靶向性前药、骨靶向性前药等。

现根据不同靶向载体,对5-FU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进行综述和介绍。

肿瘤细胞是分裂增殖失去调控的细胞,要抑制其生长而又尽量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关键在于利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区别,增加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目前已发现的能使5 - FU 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载体有以下几类。

1. 卟啉类载体卟啉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化合物,对恶性肿瘤有特殊的亲和性,可选择性地滞留在癌细胞中,受到光激发后还能破坏体内外癌细胞,所以合成卟啉导向的抗肿瘤药物受到了较大的关注。

胡泉源[2]以四苯基卟啉为载体,以酰胺键连接4个5 - FU分子,合成了5, 10, 15, 20 - 四[邻(5 - 氟尿嘧啶- 1)乙酰苯胺]苯基卟啉(H2 TFu PP) (图1) 。

体外实验表明,化合物1比5 - FU具有更强的直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刘彦钦等[3~4]将卟啉与5-FU 连接,合成了一系列卟啉-5-FU 化合物(图2),并采用MTT 法对其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某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在体外实验中提示卟啉基团能提高5-FU 对肿瘤细胞的亲和性。

图1图22. 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磺胺嘧啶具有明确的亲肿瘤特性,其亲肿瘤特性与叶酸受体有关。

因此,磺胺嘧啶也可作为肿瘤靶向的给药载体。

胡喜钢等[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聚乙二醇(PEG)将5-FU 与磺胺嘧啶相连合成了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的氟尿嘧啶靶向药物(SFPEG5-FU)(图3),并在体外进行了抗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 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其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 表现出明确的抗肿瘤活性,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抗肿瘤特性。

在体内进行抗鼠H22 肝癌实验研究,研究表明[8]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SFPEG5-FU 对荷肝癌H22 小鼠有明显的抑制肿瘤作用及较低的毒性,并可延长荷瘤小鼠的中位生存期,显示了较好的肿瘤靶向性,提示磺胺嘧啶可作为靶向载体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中。

3. 葡萄糖醛酸类糖苷载体 在肿瘤组织中,特别是在胃癌、乳腺癌、结肠癌、子宫癌等恶性肿瘤中,β - 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比在正常组织中高许多倍,所以, 5 - FU 的β -D - 葡萄糖醛酸类糖苷有可能在体内经此酶分解,定向释放出5 - FU 而达到肿瘤靶向作用,提高抑瘤效果。

孙昌俊等[9]合成了12 种5- 氟尿嘧啶葡萄糖醛酸苷类化合物和13 个2-O - 烷基-5- 氟尿嘧啶-O - 葡萄糖醛酸甲酯(酰胺) 苷类化合物1和2 (图4 ) 。

初步生物学试验表明, 2 - O - 正丁基- 4 - O - (β - D - 葡萄糖醛酸甲酯基) - 5 - FU 和2 - O - 正丁基- 4 -O - (β - D - 葡萄糖醛酸酰胺基) - 5 - FU 具有明显的抑瘤活性。

由于葡萄糖醛酸的生物相容性好,在人体内无不良反应,所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载体。

4. 氨基酸及短肽类载体 肿瘤细胞对氨基酸的需求与正常细胞不同,如肿瘤细胞对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需求量是正常细胞的2~3倍,加上氨基酸类载体本身对人体无不良反应,无免疫源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亲和性, 所以可用氨基酸或短肽作为载体来提高5 - FU 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卓仁禧等[10]以5 - FU 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的5 - FU - N - 甲酰氨基酸酯1~3 (图5) ,其中的氨基酸包括Gly 、Val 、Leu 、Ile 、Phe 、Asp 和Glu 等。

体外抗癌活性测试和动物实验表明, 5 -FU - N - 甲酰基甘亮甲酯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达91.9%, 5 - FU - N - 甲酰基苯丙氨酸苄酯对小鼠肉瘤抑制率高达92.0% , 同时不良反应较低。

图3 schSFPEG 5-FU 的合成路线 图3图4图55.高分子类载体高分子药物一般具有较高的被细胞内吞的特性,易被肿瘤细胞摄取而具有定向释放的功能。

5-FU 高分子前药能够有效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延长血药循环时间及利用肿瘤组织的透过性增强及滞留效应(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 ion ef fect , EPR 效应)提高药物肿瘤靶向功能等[11]。

5-FU 的高分子化决定了其能依靠高分子载体的肿瘤EPR 效应被动靶向于肿瘤组织。

同时也可通过对载体的连接臂、配基进行修饰, 利用肿瘤中某些酶(例如:磷酸酯酶和磷酸酰胺酶)和受体的高水平表达实现主动靶向。

近年来国内外5-FU高分子肿瘤细胞靶向性前药做一个简单概述:5-1 . 烯类聚合物为载体的5-FU 前药近期, Sinkel[12]等利用4-甲基香豆素封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为载体与5-FU 衍生物形成高分子前药( 图6中化合物1) 。

该前药的亮点在于4-甲基香豆素作为载体与药物之间的连接臂不仅能够将载体与药物结合, 更能通过特异的光诱导效应释放出活性药物, 实现5-FU 的靶向作用。

例如N-( 2-羟丙基) 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5-FU 前药(tu2a-2b)[13~15], 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5FU 前药(图6化合物3a-3b)[16];聚乙烯亚胺-5FU 前药图6化合物4[17]。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烯类聚物不可降解, 为防止其在体内蓄积, 聚合物分子量应小于肾清除阈值( 40~ 50kD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图65-2 . 聚乙二醇为载体的5-FU 前药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 lycol, PEG) 是一种水溶性链状高分子化合物, 无毒、无免疫原性, 具有淋巴系统导向性, 可有效地躲避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18]。

Cho明等[18]以5-FU, 环三磷腈( Cyclotriphosphazene, N3P3 ) 、单甲氧基PEG [ Methoxy-poly( ethylene glycol) , mPEG] 或者烷氧基环氧乙烷( A lkoxy ethylene oxide, AEO) 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系列具温敏性能、生物可降解的5-FU-N3 P3-mPEG/ AEO 大分子前药( 图7) 。

此类大分子具有独特的章鱼形分子结构: 三条具有亲水性能的mPEG/ AEO 链与含5-FU 的疏水链分别取向于相反的方向。

在水溶液中可观察到它们存在可逆的温度相变过程: 溶液( 温度低于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胶束( 温度高于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 且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CST) 受亲水链和疏水链比例的影响。

有些5-FU-N3P3-mPEG/ A EO 的LCST 低于人体正常温度, 利用这点可在稍低于体温的环境下( 药物呈溶液态) 进行肿瘤局部注射给药, 药物进入肿瘤组织后由于温度超过LCST 药物将相变为胶束态, 自动形成一个药物储库缓慢释放出原药, 达到缓释效果。

体外细胞试验发现此类5-FU 聚合物前药对白血病细胞株L1210 具有比小分子5-FU 更强的细胞毒作用, 抑癌效果更加显著。

图75-3. 花生凝集素-5FU 前药花生凝集素( Peanut agg lut inin, PNA) 受体在正常消化道粘膜呈阴性, 而在结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中有异常表达。

Cai等[19]利用PNA 在正常及癌化组织中分布的差异性, 采用碳二亚胺法将羧基化衍生的5-氟尿嘧啶连接到PNA 上, 制备了一种导向肿瘤的花生凝集素-5FU 高分子前药( 5-FU-PNA, 图8) 。

细胞毒性及靶向性实验表明, 5-FU-PNA 前药作用时间明显滞后于小分子5-FU, 对结肠癌LoV o 细胞株表现出强劲的细胞毒作用, 而对人正常肝细胞Chang 细胞株几乎没有细胞毒作用[20]。

表现出良好的缓释和结肠癌靶向作用。

图8结语:5-FU 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肿瘤药物,目前临床上作为抗肿瘤治疗的一线或二线用药,特别是对实体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5-FU 的结构修饰,将其特异性地运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提高5-FU 的靶向性,降低其严重的不良反应。

纵观近十几年5-氟尿嘧啶前药的研究情况,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5-FU 前药的研究趋势, 即更注重前药的主动靶向性、体内药动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 因为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些瓶颈问题, 5-FU 前药才有可能进入临床, 充分发挥5-FU 的抗肿瘤作用。

目前研究的热点仍是寻找较理想的对肿瘤特异性识别的载体。

参考文献:[1] 郑虎. 药物化学[M ]. 第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1~222.[2] 胡泉源,黄素秋. 5, 10, 15, 20 - 四[邻(5 - 氟尿嘧啶- 1)乙酰苯胺]苯基卟啉的合成[ J ]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 19 (4) :305~307.[3] 刘彦钦, 张慧娟, 韩士田. 5- 氟尿嘧啶- 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J]. 有机化学,2002, 22(4):279~282[4] 刘彦钦, 韩士田, 陈索霞. 新型吡啶-5- 氟尿嘧啶化合物的合成[J].应用化学, 2005,22(2): 219~221[5] 李雅,李淑贤,韩士田,刘彦钦.新型卟啉-5-氟尿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VOI. 32[6] 胡喜钢, 汪森明, 张起兴, 等. 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的氟尿嘧啶导向药物的合成[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 22(11): 1042~1044[7] 胡喜钢, 汪森明, 张积仁. 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的氟尿嘧啶靶向药物的体外抗人鼻咽癌细胞CNE2 的作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 31~33[8] 胡喜钢, 汪森明, 张积仁, 等. 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的氟尿嘧啶靶向药物抗鼠H22 肝癌实验研究[J]. 中国肿瘤, 2011, 17(11): 958~960[9] 胡喜钢,汪森明,张起兴,等. 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的氟尿嘧啶导向药物的合成[ J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 22 ( 11 ) :1042 ~1044.[10] 卓仁禧,刘高伟,彭普平. 5 - 氟尿嘧啶N - 甲酰基氨基酸、短肽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J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1, 12(4) : 555 ~559.[11] Greco F, Vicent M J. Front Biosci, 2008, 13: 2744~ 2756.[12] Sinkel C, Grein er A, Agarw al S. M acromolecules, 2008, 41( 10) : 3460~ 3467.[13] Duncan R. Adv Dru g Deliv Rev, 2009, 61: 1131~1148.[14] Putrum D A, Shis h J G, Kopecek J. Biochem Pharm acol , 1996, 52: 957~ 962.[15] Y uan F, Qin X, Zhou D, Xian g Q Y, Wang M T , Zhang Z R, Hu ang Y. E ur J Pharm Biopharm, 2008, 70:770 ~776.[16] Smith L E, Rim mer S, MacNeil S. Bi om at erial s, 2006, 27: 2806~2812.[17] 赵丹军, 陆晓, 姜启英, 陈丹, 周俊, 余海, 王青青, 汤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9, 38( 1) :53~ 58.[18] Yong W C, LE E J R, Song S C. Bioconj chem, 2005, 16( 6) : 1529~1535.[19] Cai Q, Zhang Z R. J Drug Target, 2005, 13( 4) : 251~ 257.[20] 严慧,邱飞,刁勇 . 高分子通报. 2011,6: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