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根据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定位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重新思考新的课程体系架构,构建“公共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任意选修课程”的教学平台,形成开放、动态、并行的课程结构框架,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动态适应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改革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重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不断总结现有高职院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其次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前提,确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达到高职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1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基本走向是实际工作岗位,而非继续深造。因此,它强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中不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只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与普通高校的课程模式有着不同之处。虽然一些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主意到这些问题,但通过了解周围高职院校的情况,觉得在课程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体系的构建过多强调学科专业性,而不是岗位性。几乎都是本专业的课程,而不是真正按照定位的职业岗位群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来设置课程,职业岗位相关性不足,既忽略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忽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同一专业群(大类)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忽视了本专业群(大类)共同的要求。即使是相同内容的课程,名称不同、要求不同、学时学分也不同。
(3)课程过多、学分过多、达到140学分左右,专业教师每个学期都要担任2、3门不同的课程,课时量过多、负担过重;周学时很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上课,没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学生对课程几乎没有多少选择权,有些课程名义上是选修课,事实上都是老师选好了,学生统一在上,一个专业都是同样的选修课,不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生愿不愿意学,都得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普遍缺失。
这些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从学校宏观的制度层面来解决。
2 人才培养定位
国家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政
府层面对于整个职业教育而言目标应该是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准确定位与中职、本科培养定位的区别。中职: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简单地说,中职以操作技能为主、高职以智慧技能为主,和中职相比,更应注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本科是以理论研究为主,高职和本科相比,更应注重以技能培养为主,以一线应用能力为主。
(2)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高职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基本通用能力;判断及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是一个智能型劳动者。同时还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真正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继续学习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课程体系确立
(1)高职学生情况分析。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缺少兴趣;缺少学习方法;缺少创新精神等问题,他们的形象思维往往好于逻辑思维,行动学习好于理论学习。
(2)主要思路。根据学生现状,以育人为本为指南,以学分制管理为方向,重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导向,进行教学建设。
(3)目标。逐步建设适合学分制管理要求的柔性教学运行机制,更好地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发展趋势的要求。实现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科学化、合理化,形成新的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适应就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局面。
(4)重构的核心内容。构建“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程”的教学平台,形成开放、动态、并行的课程结构框架。
①公共平台课程。按照培养学生必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以应用为主要特征,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英语、计算机、专业大类数学、应用写作、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
②专业(类)群平台课程。这类课程并不是要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宽厚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重点体现的是专业群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共同职业能力需要的通用知识和能力,可以是理论类课程,也可以是实践类课程,或是二者合一的课程。平台课程统一课程名称、学分学时。例如电子类专业可以是电路基础、数电、模电等。
③专业课程。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或按照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经过整合的职业化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该专业的核心职业活动能力。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培养、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课程,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例如应电专业可以是产品现场管理、产品测试与调试、产品制造等。
④任意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任意选修课,应该从整个学院统一考虑。可以设置人文素质课程类、英语提升课程类、研发型项目课程类、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课程类、升学深造课程类等。例如,如果有些学生需要专转本、专接本等,则可以选修升学深造课程,以满足升学考试的需求。有些学生对研发型项目感兴趣,则可以选修研发型项目课程;有些学生对英语提升有要求,可以选修英语提升课程等。总之,这样就使得教学运行体系更具有柔性、灵活性与弹性,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化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
⑤学分的设置。总学分控制在120学分左右。公共平台课程学分为40学分左右。专业群平台课程学分为30学分左右。专业课程学分为30学分左右。任意选修课程20学分左右。1学分=16学时(或整周实践教学24学时),必修课程周学时控制在20学时左右。要实施学分制,必须对总学分、学分与学时的比、周学时和课程门数进行必要的控制。毕业设计(论文)取消,改为完成学业作品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学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制作的实物、产品设计方案、加工工艺方案、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参赛的作品等等。